政治地理学面对的挑战
1. 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已对国家与其地理区域的关系进行探讨。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以后,古罗马学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也论述了大政治区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条件。
古代所有主要区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内容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记述国家疆域、边界、首都、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与邻国的敌友关系等有关政治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例如,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以及后来历代史书和方志中,都有这方面记述。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顾祖禹分别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纪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利用区域地理特点经营边防、保卫疆土的历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学家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和当时的政治状况,进行理论探索。
拉采尔1897年发表的《政治地理学》,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研究。他还提出了国家有机体学说,以及政治地理学的空间和区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谢伦进一步发展了国家有机说,并提出了地缘政治学这个名称。以后麦金德提出了陆心说,斯皮克曼提出陆缘说,鲍曼提出“民族自决论”。他们的政治地理学论述,在不同时期的国际问题讨论和国际形势决策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20世纪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国地缘政治学者歪曲拉采尔的“生存空间”的概念,使地缘政治学成为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学的名声一度深受损害。为使政治地理学复兴为真正的科学,一些政治地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开始探讨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学应当研究政治区域内的区域异同,强调向心力和离心力对政治单元结合的作用。以后,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国家不稳定的流通或运动和促进国家稳定的国家意识,是政治地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因素。70年代以来,研究多集中在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方面,更为关注较小的政治区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离区、选举地理等。
2. 从宏观和微观分析中国面临的政治环境
Vbl(17(No(1 第17卷第1期人文地理
(20()2Feb2002年2月 HI】MAN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3__2398(2002)Ol—0069—04
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外交对策探讨’
曹诗图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ANAI履rsIS oN POLI’nCAI(GEoGR APHY THE
ENVI】圈D(Nl讧ENT 0F CH?A AND RESEARCI?S
ON唧D?,IJOMATIC STRA(11E:GY
(狐o Shi—tu (&抛疗榭挖,?,D删则口以拖懈g例跏,,n艘G叫芦U威御戚砂,?讹馏443002 ,饶i眦)
Abs昀ct:This the features of envirCInmLent in China from the view paper删 yzeS p胡itical geogra【phy
is located in the of Asia—Pacific number aof斛itical ge。graphy(Chim pOSition region,谢th key
of intematio喧1al of anumberneighboring cCmnt“es,a c()mplex relationship,and laIge potentially factorS(Onfom?d the baSis of the author political en啊ro砌ent,the dipl?衄unsteady specialputs tic strategy f瑚 lthe view of the best of the situation(That should deal with Sino—Ameri— uSemaking is,China can the base of fun to its function as onrationally Asia-Pacific蕾egion,aIld play relationship give
author that it is for China to strive to a” Great(姚ntr)r"(Finally, theen印haSizeS quite necesSary ex— oellent envir?lnH屺nt龇1d to in of a perSist gain d朗rel01班nent the啪y being p9werful?untry( w删s:B。litical Key g(q弘aphy;geoplitics;Chim;diplomatic strategy 提要:本文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今中 为确定和校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标尺。地缘政治 国的政治地理环境特点,认为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处于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影响深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国 际政治意识之中,早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及外交家们观 亚太地区的枢纽位置,诲陆邻国众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潜在性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政治地理环境比较 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和制定外交对策的一种习惯观
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神秘,因为地理环境作用是 严峻。鉴于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和中国目前的国 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势利导、放眼未来的外交方 “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缘是永久性的并无法回避的重要因
略与对策,即理智而妥善地处理好申美关系,积极争 素。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应该 取欧洲、转化美国,立足亚太“舞台”,发挥大国作 树立牢固的地缘政治观点,以政治地理的科学理念去审视 国际风云变幻,从而理智地科学地处理好国际事务和国内 用。认为当今中国迫切需要的是继续争取一个良好的 事情,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试就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及外 发展环境,坚持不懈地走强国之路。 关键词:政治地理;地缘政治;中国;外交对策 交对策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l政治地理环境分析 地缘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主要是从空间观点或地 1(1具有相对安全的地缘区位 理角度对国际局势的背景
中国在地理上背靠世界上的最大陆皿欧大陆,面向世 进行研究,探讨如何以地理因素 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大部分国土位居大陆腹地,这种 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一门学问。当世 大陆腹地特点,使它与世界目前存在的几条冲突带保持一 界迈入新世纪的时候,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两极格局陡然 定距离。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 消失,国际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地缘政治再度成 +收稿日期:2000一1l—16;修订日期:200l—05—29 作者简介:曹诗图(1954一),男,
湖北宜都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旅游文化研究。万方数据
3. 从当前国际形式,从政治地理学角度,分析我国所面临的周边环境。
大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其他都是小国……
俄罗斯的目的是扳倒美国回。所以,美国越强,答中俄就越是朋友。美国越弱,中俄就越互相堤防。
日本+美国,日本没有自己的外交。完全就是美国的狗。他们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俄同盟的做大做强。上合组织就是中俄再加上几个中亚国家组织的反美组织。
印度也是大国,也有做世界大国的野心与实力。中国的做大对于印度不是好消息,但印度又有赖于因为中国做大做强而忌惮中国的列强的支持。美国、俄国都是不愿意跟中国撕破脸的。所以,印度扮演红脸角色,可以吸引美俄的军事、经济支持。
巴基斯坦,是中国为印度打造的平衡中印矛盾的重要砝码。印度再狂妄,也无法同时应付两个国家的压力。
其他的都是小国。弱国无外交。美国只要稍微加点压力,他们就会调转方向。同样,中国说点什么他们也是惹不起的。这些国家,顺风的情况下,就是咱们的朋友,逆风的时候,就是给咱们施压的围观群众。~~
4. 选历史政治地理以后报考大学是不是很容易受限
师范专业共有十几个,分为理科师范专业,文科类师范专业和艺术体育类师范专业。你六版选三时选择的权历史政治地理这种组合,影响的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这几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思政、地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这些专业不受影响,都可以报考。
5. 初三政治;我国面临怎样的发展与挑战
发展: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时期,世界局势的基本缓和给专我国的发展提属供了一个较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内,有多种势力的破坏,但不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反而更加凝聚了国人参与国家建设。世界经融危机的出现和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才智,更给了我国一个更大展现自身实力的世界舞台。
挑战:尽管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内:人口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阻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世界局势中:我国是一个和周边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很多的国家,这就给我国的发展埋下一个不确定因素。世界上的反华势力依旧会给我国的发展抹黑。历史问题也是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一个隘口。
6. 政治地理学有前途吗
如果你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话,这个最好就不要学了,就业门路窄,非常不好搞,可能的就是政策研究室,或者当老师之类的,但是这两个行当都不是那么好进的。差点的学校不舒坦,好的学校难度大。
但是作为一门学问或者是你自己兴趣研究下,这还是非常有学头的。
7. 初三政治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趋势是从大国对抗为核心的传统特征向大国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未来特征转变.“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2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虽然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全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但国际社会认为主要国际组织应在现有架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继续发挥而不是削弱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3)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作为其中的一员不是孤军奋战不是单兵崛起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4)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wei胁”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面临的风险挑战
(l)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美欧日经济同步滑向衰退边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2 )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周边乱象丛生,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3)意识形态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中国外部典论环境仍存在较大压力和挑战.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wei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上一些势力仍在利用民主、人权和宗教问题“抹黑”甚至妖魔化中国.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4)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8. 什么是政治地理学
研究世界政治事象的分布、联系和差异形成的规律,以及政治地域体系形成与内地理环容境之间关系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疆界、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演变;划分政治地区类型 、论述其相似性与差异性;探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对当代世界政治趋势的影响等。
9. 政治题九下:各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共同的挑战
各国应该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履行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面对挑战。
10. 政治地理学对世界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政治地理学对世界社会的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因为我理论反作用于实践,所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