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地理学上的发现
① 人类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古代阶段是人类地理知识的积累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不过中国古代 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类地理现象作过论述。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类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类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类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类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类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② 地理大发现的三大发现
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终于掌握了整个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以大航海时代为起始,以大航天时代为终结的伟大岁月,其实就是人类征服自己所成长的星球的过程,并因摆脱手工文明,走入了机械文明。
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走出大气层,进入了银河系,开始探索整个宇宙。人类的进程永远都是在战争与和平中交织进行的,经历了残酷的五次世界大战和期间的和平建设,人类终于逐步走出地球,开始向太空发展,疆域空前辽阔,曾经行之有效的社会法律道德规范,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而新的法律道德规范尚没有得到有效的建设起来,人类社会再次回归到自然的本源,遵循着原始的但是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的根本游戏规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虽然因此在历史上填写了不少血泪交加的悲剧,也因此使得许多人陷入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之中,但是也因此造就了无数的传奇和辉煌,以及白手起家的神话。不少在正常社会中很不可能出人头地的年轻人,由于处身在这个打破了众多繁规俗矩、充满着机遇和创造的时代,解脱了正常社会所强加于自身的枷锁,在自由的天空尽情驰骋,终于建立了不朽的事业,供后世万代崇拜。这种局面直到轩辕华提出了《航权理论》,社会方才逐步走向规范,并由此进入了六国争雄阶段。(详见《大航天时代》)
伴随着这次地理大发现,人类从机械文明步入了潜能文明,借助能量战甲的作用,许多只有在神话和武侠中才可能出现的能力,在现实中已经普及到个人,以血肉之躯翱翔天空、畅游汪洋再也不是梦想。
第三次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终于走出银河系,融入了更为广阔的宇宙之中。在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的中期,在一代名将任飘零“建立一个起点公平,辅以公平竞争的规则保证过程公平,最终决定了结果公平的世界!”的号召下,数百万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探险队,走出了银河系,迈向不可知的星空,这一批人可以说是第三次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日后神秘的轩辕帝国的创建者。(详见《问鼎河山》)
之后的数百年,人类同样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前行,并且步入了元素文明时代。通过基因改造,人们可以在变身成为神战士、魔战士、兽战士、龙战士、精灵战士、矮人战士或者鬼战士时,分别掌握“光、暗、风、火、水、土、无”七大元素中的一种,其威力和功能远远超越潜能时代的能量战士。
③ 人类的祖先,最早在哪里发现,并且有历史记载
类人猿 科学家发现人类最早祖先 法国一个研究小组曾于去年在肯尼亚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骨头和牙齿化石,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可能是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祖先遗迹。 研究者们向世人展示了这些化石,指出这些化石比“露茜”--此前发现的一个古老的人类化石--还要老,它们的年龄可能还要比露茜老上两倍之多。这一发现将为目前已经非常激烈的人类起源之争增加了更多的话题。 这些化石包括12块骨头和牙齿,是去年在肯尼亚中部发现的,它们的出土证明南猿露茜并非是人类的真正祖先。这一最新发现是在巴黎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一周后科学家们将为化石起名,并正式发表这一发现。 此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是在埃塞俄比亚找到的,距今有450万年,距今320万年的露茜化石是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属于人类祖先图谱中的另外一支,但一些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现在这些新近发现的化石证明当时的类人猿刚能够起立行走,后来的露茜很有可能只是一只长得奇怪的类人猿而已。
参考资料: http://www.holine.com/feb/01020702.htm
④ 人类在地球上的任务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从基本生物学、地理学、气候和气候条件的演变来看,人类的存在和演化不仅是偶然的,而且是系统无序的地方秩序的必然。宇宙的本意是什么?你实际上认为宇宙有自己的智慧和思想,但没有证据证明它。相反,所有证据都证明宇宙是宇宙,宙斯只是根据自己的生存法则而运动,人类只是这一运动的副产品,所以就人类的整体利益而言,最大的任务仅仅是种族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而人类的进化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的出现正是为了这个不言而喻的目标
但宇宙却用了几十亿年时间来不断检索,创造出人这种生物。也许我们也是这物质长河的一部分,我们人类也许是自诩是这地球的主宰;也许更有可能我们现在的进化,宇宙本省也没预料到,也许我们的意义就是宇宙本省自己来认识自己,只不过要用一种我们认为的智能方式。
⑤ 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的地方是哪儿
我国最早出现人类的地方是在云南。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5)人类在地理学上的发现扩展阅读
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
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⑥ 近代以来人类地理环境的发现有哪些
近代以来,人类地理环境的发现主要是发现了南极大陆。
⑦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出现在哪个地方
关于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学术界一直充满争议。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所有现代人的祖先都是来自东非的,他们在大约10万年前离开了故乡,冲出了非洲,走向了世界。从那时起,他们开始取代当地的原始人,占领全世界。这一理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非洲人相对其他大陆上的人类在基因上极为多样化,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更久远的历史。 另一种相对冷门的理论认为,现代人是在各个大陆上古人类各自发展起来的,他们对人类的基因库都有所贡献。2001年1月12日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智人的基因就兼有古人和现代人的特征。而这种理论最大的根据,就是世界各地人类在外形特征,比如肤色、发色、身材和颅骨形状上的差异。 巴罗克斯的新发现为“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撑。这位科学家发现,埃塞俄比亚在地理位置上和全球51个地方的距离与该地区人类的遗传多样性有关,离埃塞俄比亚越远,遗传多样性越少。他由此推论,人类在离开埃塞俄比亚后,一些基因在迁徙的路上渐渐丢失掉了。 巴罗克斯说,“开始这项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对于人类免疫基因多样性的研究,我们想知道,是否被更多疾病困扰的地区的人类,在这些免疫基因上拥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 巴罗克斯进一步发现,随着距非洲距离越来越长,遗传多样性的衰退程度,正好沿着人类早期迁徙的路线慢慢增大,如果人类起源于不同地区的话,就不可能有这样严格的规律。 “人类的外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这么大的变化,确实令人惊讶,但是大多数生物学家还是接受这种变化的。”巴罗克斯说。 我们的祖先在到达世界各地后,开始散居在当地的原始人类中间,并逐渐取代他们的优势地位,最终迫使他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我们祖先最大的武器,就是他们的工具制造技术。 现代人在到达欧洲地区后,和当地的古人类产生的直接的接触和竞争,靠着更为先进的工具制造技术,他们战胜了尼安德特人,成为欧洲的主人。“有趣的是,尼安德特人在灭绝以前,还从现代人那里学到了不少工具制造工艺。”巴罗克斯说。参考资料: http://news.sina.com.cn/c/2005-03-22/10546158066.shtml
⑧ 地球上出现人类是什么时候`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动物的面颅比脑颅大得多;人类则相反,脑颅要比面颅大得多。原始人和现代人比较,差别可以说主要就集中在头骨上。如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代人厚得多。正因为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特别重视。完整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用人类化石为证据,来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
第四纪时代出现了人类的祖先。最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古猿在这种环境中演变成能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的人类。劳动使肢骨发达,双手更能创造万物,口腔发展了语言,也就推动了脑的发达。人类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现,与别的哺乳动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无语言迥然不同,而变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数十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现人类化石,使人类科学家从而了解人类体质特征和文化发展。可是仍有不少疑问,如猿人变古人的过程如何?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又如何?目前的发现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作完满的解说,这需要更多发现的事实继续补充。
世界上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并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得特尔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人类的祖先只有十几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40万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壳,无时不在变动。从山地侵蚀下来的泥土和砂砾,最后沉积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广大的岩层。大海上升为陆地,高山侵蚀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动植物,随时可被埋没在沉积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遗骸,可以辨认地球各区域各时代生物演变的情形。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质史实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开始,才发现有生物遗迹,不过完全是下等动物和初级植物。下等动物最多的是三叶虫,珊瑚、海绵、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虫最主要的时期,体形高大,且有铠甲作为保护。新生代是近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大爬虫已一去不返,留下来的只有鳄鱼、龟、蛇和蜥蜴等,此时是哺乳类大为活跃的时代。
第四纪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内的地球史上,出现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因为这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明显地改变了动植物界。其次,第四纪有强大的冰川作用,并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来临,靠采取果实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常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剥兽皮,以作衣服;寻觅洞穴,找栖息之地;钻木取火,可煮食也可驱逐野兽。人类经过数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见进步。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时期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制工具简单而粗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不断改进,所以说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石器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大都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圆砾,初用打制法,后用磨制法。到了冰期终结时,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完全用磨制的方法来制造石器,多凿有孔眼及环形的石器,种类繁多,有大斧、石刀、石凿等。这时期的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代的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处?这是争议多年的问题。有的说是起源于亚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德鲁斯(R.C.Andrews)和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然后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亚是人类牧养的家畜,如骆驼、犬、牛、羊、马等的起源地。既然适于高等动物的生存,依动植物为生的人类,也必发源于此。同时,中亚位置为各大洲之中,地势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独亚洲大陆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洲相连。故谓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在各洲,其势最顺,其理至当。可是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在副热带潮湿之区,对农业起源研究卓著的索尔教授(Carl Sauer)就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先发迹的地方。象泰国的考古发现及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迹的发现可以佐证。这类讨论,尚需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完满的解释。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数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后人口增加,就向四周迁移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地球表面有许多海峡,阻断大陆间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许多海峡就可变成陆桥,便利人类的交往。最著名的陆桥,包括沟通北美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沟通英国和欧洲的多佛海峡,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沟通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其他的还有沟通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沟通朝鲜和日本的对马海峡,沟通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沟通新几内亚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峡以及沟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假如在第四纪,此类海峡在冰期后退,海平面降低而成为陆桥,使陆地相连,则有利于人类祖先的四方迁移。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祖先经过陆桥向各方移动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的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型的发展,就分化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侵袭。长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种变成黑种人,他们头发鬈曲、覆盖头部,是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的体型比热带居民要粗壮,肤色也较热带的人为浅白。古代人类,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各个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适应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代代遗传,以致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种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⑨ 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是指
人们常说的地理大发现是指: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属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这个救世主拯救了刚刚兴起的欧洲,但是也许在改变历史的同时,也给其他大洲带去了灾难。
之后,哥伦布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阿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多数欧洲人知道的大陆。但是,在命名上这块大陆却用了证实它是欧洲人所未知大陆这种情况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伦布并不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新大陆”狭义上对哥伦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陆”,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来说并不是新大陆,他们早在4万年前就已经到达美洲大陆,大约是在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不管是那个哥伦布还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陆,都不是“首先发现”,在他们来之前这里不仅有几千万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有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重要意义。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