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地理学摘要
A.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B.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都有什么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专业本科全部教材有: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C. 周振鹤的主要作品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体国经野之道》(百家文库),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9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1月;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
《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 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体国经野之道》,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国读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1月。 《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学腊一十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长水声闻》(三十年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随无涯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11月。
《逸言殊语》,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年6月。
《中人白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知者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
《逸言殊语》(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余事若觉》,中华书局,2012年3月。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周振鹤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圣谕广训:集解与研究》,周振鹤撰集、顾美华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3月。
《汉书地理志汇释》,周振鹤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明)王士性撰:《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7月。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此外还主编有《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 1.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象郡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3期
3.方言地理与历史行政地理的关系,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合作)
4.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地理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合作)
5.秦汉宗教地理略说,中国文化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西汉县城特殊职能探讨,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
7.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南迁,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
8.从北到南与自东徂西——中国文化地理差异的考察,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9.中国历代移民大势与汉语方言地理关系,国外人文地理,1988第1期
10.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历史地理第9辑,1990
12.行政区划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1990年第4期
13.方志所见16-19世纪上海方言,顾颉刚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14.新闻史上未被发现与利用的一份重要资料——评介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复旦学报,1992年1期
15.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地理学报,1992年第1期
16.明代卫所屯田的典型实例,中华文史论从,第51辑,1993
17.一九一三年俄人波列伏依的中文报刊目录,出版史料,1993年第3期
18.汉郡再考,文史集林,第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9.地戏起源臆测,道儒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复旦学报,1994年第6期
21.假如齐国统一天下,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2期
22.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3.历史上行政区划的等第变迁,中国方域,1995年第2期
24.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中国历史代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复旦学报,1995年3-4期
25.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洋泾浜英语研究之一,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26.从汉代“部”的概今来理解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7.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中国研究,1996年第1期
28.客家源流异说,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29.秦汉风俗区划浅议,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存史”应是评判方志质量的主要标准,上海修志向导,1996年第4期
31. 中国古代划分行政区划边界的两大原则,中国方域,1996年5-6期
32.十九二十世纪之际中日欧语言接触研究——以历史、经济、封建三译语为说,传统与现代化1996年6期
3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变化,中国方域,1997年1-2期
34.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
35.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地理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36. 县制起源三阶段说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上,后收入1999年出版的《周振鹤自选集》
37.官绅新一轮契约——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
38.同时代的人对容闳的看法,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9.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0.《遐尔贯珍》中的一些过渡性的地理学术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第19辑,1999年3月
41.澳门与MACAO得名缘由,辞海新知,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6月
42.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15辑,1999年10月
43.家谱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国牒谱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44.《六合丛谈》综述,中华文史论丛,第6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45.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46.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47.行政区划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8.历史学:在人文与科学之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9.《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50.中国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语词集,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1.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2.秦代洞庭、苍梧两郡悬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3.持渡书在中日书籍史上的意义——以《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为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4.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周振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5.“脱亚入欧”的虚与实——对日本前近代社会的断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6.中国印刷出版史上的近代文献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57.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文化史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
D. 帮忙翻译一段文字,多谢
Research papers done with previous similar studi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1) corpus fully informative. The author spent several years on the time has been made all the Hakka dialect of phonological material carding and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and author of the survey years I have accumulated rich only field survey has more than 20 dialects, the investigation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 working days. Similar studies are usually easier to use the phonological use control set, the only Homonyms table and vocabulary of dialect mostly ignored. Although convenient control phonological-use, but are often limited, and without a homophone testing, more errors, compared to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While this pap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first-hand materials (author of the survey dialect as many as 25)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peer Homonyms main table, only the dialect vocabulary materials were not spared, phonological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the vocabulary, phonological right to control the use of decentralized set a secondary position, but also on differential . Corpus papers used up 136 dialects, if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use of Gan dialect, Cantonese dialect and other dialects, more. Focus on field research, collecting first-hand information to more reliable Homonyms table and rich vocabulary of the local dialect,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paper.
(3) the large-scale paper dialect strictly abide by comparis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not only do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detailed, in-depth and scientific and credible. This is unprecedented.
(4) the first papers in Chinese dialect phonolog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large-scale use of language distribution maps, and maps in the intro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measurement, the dialect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means more successfully together. This practice is actually author and long-term attention to the humanities disciplines natural combination, to follow up the results of modern technology. Because if the papers left database technolog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graphics technology are unimaginable. From that point,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 combination of Winnie-bang.
(5) Previous Chinese dialects original structure to several dialects often arguments, but also more than 20 or 30, while the large cloth points will form the original structure to be brought great challenge because of the need to deal with the very complex variation, this paper in this regard has also made a positive and successful attempt .
(6) a large-scale phonology, like how to use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can b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ffective and readable, is not a long-term solution good question. This paper used dialect focus on dialects and surface testing the method combining to 10 Corpus fullness and representative of the Hakka dialect as a focus, each of the sound analysis, while using all the 136 Hakka tests for distribution, and "Music changed course Tree" summed up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iation evolution not only presentation clear, an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t is readable. This exposi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similar studies with positive role models.
E. 讲英语,一方讲汉语),那么他们的外语水平会不会有所提高呢
只要有主观交流就会有提高的
-----------------------------
无论什么语言学习都是会有瓶颈期的,但是内身边有个容该语言的使用者,肯定是会对你的学习有帮助的。
关于方言语言学,我国起步较早,但是发展不是很快,常见的学术著作比如:
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1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汉语方言学教程》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钱曾怡 商务印书馆 2002
《汉语方言地理学》 项梦冰 曹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3、湖北方言的研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有: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赵元任等编著 商务印书馆 1948(现在这本书恐怕不太好找了)
《钟祥方言记》 赵元任 科学出版社 1956
F. 求关于方言研究的书
1.《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等著 语文出版社 2001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 上海回世纪出版集团答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汉语方言学教程》 游汝杰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钱曾怡 商务印书馆 2002
《汉语方言地理学》 项梦冰 曹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3、湖北方言的研究我不了解,我知道的有: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赵元任等编著 商务印书馆 1948(现在这本书恐怕不太好找了)
《钟祥方言记》 赵元任 科学出版社 1956
在知网应该能搜出相关的文章来。
G. 有关方言地理学的问题
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是方言学的一支,研究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过去,“方言学”一词专指方言地理学,现在,方言学还另有一支即社会方言学,与方言地理学并立。方言地理学是传统名称,现在也称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或区域语言学。
H. 汉语方言地理是怎么形成的
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远古时候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专属,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选自周振鹤老师的论文
I. 汉语的方言岛现象从地理学上怎么解释
方言岛的成因
历史上的移民运动,是形成方言岛的直接原因。
(一)军事移民与方言岛的形成
凡是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移民,都是军事移民。例如,
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闽中沙县邓茂七举兵起义,
起义军数月之间攻克了20多座州府和县城。次年正月明王朝
急派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率领京营及江西、浙江等地军
队计五万人,入闽把起义军镇压下去。明王朝为防止起义军
“死灰复燃”,令陈懋所部留驻延平(今南平市),那些京
师官兵就此定居下来,成为自北而南的军事移民。500多年
过去了,其后代至今尚有相当部分还在说“土官话”,这就
是南平城区的北方方言岛。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关隘
、城池或河流,历代统治者都要调遣重兵驻扎把守。民国十
一年(1922)修的《琴江志》载:“雍正六年,福州将军蔡
,奏请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着在省老四旗之汉军分
派官丁及眷属来营。”另据记载,这支水师旗营由13名官员
,30名领催和470名兵丁组成,加上他们的眷属, 当年到琴
江来的北方人共有140多个姓氏,总人口当在1000人以上。
如今,其后代仍在使用北方方言,形成长乐琴江村北方方言
岛。
每逢兵荒马乱,平民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耕,只好背
井离乡,举足他迁,这也形成军事移民。====战争时期,福
州沦陷,大批福州人溯闽江而上,内迁南平、顺昌等地,很
多人就此定居下来。至今顺昌县的洋口镇还有“小福州”之
称,是一个福州方言岛。同是抗战时期,广东省====内迁韶
关,大批“广府人”也涌入韶关城区,使韶关城区白话基本
取代“老韶关话”而成为主要的交际用语,但周边农村仍主
要说“老韶关话”或客家话,城区成了白话方言岛。
(二)政治移民与方言岛的形成
政治迫害,是引发政治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康熙元
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以为抗清之基地,但他当年
就病逝。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统一了台湾,郑成功
的亲属开始受到清廷的政治迫害,其中的一支潜回大陆,隐
居于闽南漳浦县沿海。旋被发现,复逃迁到闽侯县西台村。
至今,这带郑氏居民都还在说他们自称为“下南话”的方言
。又如,四川的官话方言,是元末明初湖广的大规模移民带
来的,其中部分原因也与明====的政治迫害有关。
J. 语言地理学入门的必读书籍有哪些值得推荐
语言地理来学入门的必读书源籍有:
1、Eugenio Coseriu原著、柴田武、贺登崧共译 1984,《言语地理学入门》,东京:三修社。
2、2003,《汉语方言地理学》,石汝杰、岩田礼中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 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书局。
4、柴田武 1969,《言语地理学の方法》,筑摩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