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
Ⅰ 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是( ) 是《四洲志》还是 海国图志》
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细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是《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1841年起,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
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
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初刻于道光二十二年,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刊刻为六十卷。
随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环志略》及其他资料,补成一百卷,于咸丰二年刊行于世。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扩展阅读:
1841年6月,承担鸦片战争失败责任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把自己编写的《四洲志》交给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
在此后一年时间里,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3年初版于扬州。1856年,魏源去世,一百卷本遂成为《海国图志》定本。
《海国图志》根据那个时代所能获得的资料,详细记述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制度、文化习俗,而且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看到了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提出了契合时代特点的主张,却并没有在中国获得应有回响。
那时的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此次东来的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的本质区别。
一个古老、精致的农业文明怎样面对工业文明、商业文明,那时中国人似乎根本没有想过。晚清名臣左宗棠是为数不多的魏源同道。
他为《海国图志》作序写道:“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然而,墙内开花的《海国图志》,却香到了墙外。
1851年的一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到了三部《海国图志》,随即被当作违禁品克扣下来。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入了日本。
三年后,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日本人争相购读。也正是在这前后,美国“黑船”叩关江户湾。日本通过谈判达成了妥协,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国门。
这之后的日本,既没有像中国那样长时期沉浸在失败阴影中,也没有单纯地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地,而是很快“师夷长技”,建立了自己的工业、商业基础。
用不太长的时间在远东建立起一个西方式国家。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晚期之所以能发生“开国主义”思想,其契机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日本知识群体普遍阅读过传来不久的《海国图志》。
Ⅱ 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可否的发展趋势
近代史即1840-1949年110年的历史, 中国知识分子即地主阶级首先开始对西方文化以及制度回的关注。答
发展趋势为
1、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开始对西方文化探索 即 部分接收代表人物为林则徐 魏源 严复,主要方向为 地理 哲学 如《海国图志》《天演论》等 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2、到1856年八国联军侵略时 已经基本在中国知识界普及世界地理和主要国家分布以及哲学知识,到此时重点已经转移到对西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即从中体西用到复制 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 代表人物为 康、梁等
3、到1912年民国建立 已经全盘接受西方政治制度思想 即民主共和代表人物为 孙中山 等
4 、再到1917年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被吸收 对西方政体文化开始部分否定,有选择的接收 代表人物为 李大钊 章炳麟 等以后对西方的文化接收和态度基本在此补充发展 如民主联盟 等
总结为 部分接收即了解---深入全面接收普及----意识形态实践即全盘接收----否定的接收----在主线基础上补充发展
Ⅲ 西方为什么要以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历史的开端
因为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这一世界对于整个世界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地理大发,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中,这时候西欧的一些国家这人也开始走向海外,逐渐的也就开始了殖民扩张,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地区的影响,其实对于整个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过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区域和地方,而这些地方也鲜少有人涉足。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海家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等。
不随着地理大发现一部又一部的进行中,它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进了东西方关于文明和贸易之间的来往与交流。这个事件不仅仅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西方国家将地理大发现当作近代史开端。
Ⅳ 美国地理学史的近代地理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理学的各自然分科在加速了独立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被相邻地学学科吸引
的趋势。气候学、地貌学和生物地理学逐渐相应地归入气象学、地质学和生物学。30年代初,I.鲍曼写了《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一书后,地理学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取得应有的地位,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两栖学科。人文地理学分支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农业部出版了V.C.芬奇和O.E.贝克的《世界农业地理》。1925年,克拉克大学创办《经济地理》杂志,从20年代到40年代登载了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农业地理论著。20年代起,城市地理学开始发展,先后出现研究城市结构的同心带学说、扇形学说和多核心学说(见城市地域结构),这些学说成为建立地理空间模式的第一步。 60年代末以来,美国地理学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激进地理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出现和发展。这主要是西方世界的阶级矛盾和种族矛盾突出,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斗争激烈所促成的。1969年克拉克大学创办了激进地理学刊物《对立面》。一部分地理学者主张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地理现象,并重建地理学思想和实践。R.皮特在其编辑的《激进地理学》一书中指出“作为一门完整的革命科学,马克思主义为地理学的激进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74年美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地理学家联合会(USG),并发展有广泛的国际联系。
由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的加强和地理学思想的不断变化,美国地理学的自然的和人文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为数众多,区域地理研究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思想流派虽然在美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发生兴衰变化,但彼此也并未完全取代。现代美国地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 普雷斯顿·詹姆斯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
Ⅳ 近代西方文化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
个人主义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对整个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意义的影响.在西方,个人主义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复合概念.个人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人性的判断、一套价值观念体系、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秩序原则和财产制度、一种政治哲学. 西人的道德自律(即道德方面的最内在思行定势)主要由"上帝"约束的.由于上帝无处不在,西人认为,即使周围没人看到,但上帝终能看到,因而尽管在独自一人时,也不敢犯道德. 西方文化建立在人性恶假设上,形成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其制度设计重视通过规章制度界定各自职责,优先保证个体之间的横向平等,组织结构有效性以横向的部门合作效率为考虑重点,横轴为主轴.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形成了以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表现为与个人本位取向相一致的“工作分析”、与薪酬系统挂钩的“岗位评价”,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与职位价值,这是组织分工的价值观依据,也是科学管理在西方的本意。 个人在群体、组织中形成合作的条件,体现为外在规章制度明文要求下形成的“他律”。即使表现在道德上也是如此,尽管康德说过:“使他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但是西方道德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含义,是指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只对上帝与法律负责的义务;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个体成就感。 如果把整个西方文明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它则是由两根柱子支撑,即人们常说的“两H”:Hellenism和Hebraism,亦即“两希”:希腊和希伯来。抓住了西方传统的这两个方面,便是抓住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更直白一点,我们也可以将这两大传统比作两条大河:它们有各自的源头,流过各自上游不同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形貌;它们本来从不同地区一路流来,但后来它们相遇了。它们在相遇之后,既融合,也分离;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它们各自的本色还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联系现实来说,作为个体(indivial)的西方人,他们有的身上可能较多地带有希腊精神,有的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希伯来精神,也有的两种精神兼容于一身。 如果用“两希”传统来概括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显得过于粗略的话,我们还可以更精确一点,用“四R”来概括西方文化的演进过程。这四个“R”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Reformation(宗教改革),Rationalism(理性主义),和Revolution(资产阶级革命)。“四R”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从14世纪到19世纪这几百年间西方文化的“进化”过程;或者说,较为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希伯来这两条大河中的河水时而呈现为默默相融、汩汩而流的和平景象,时而两河之水浊浪排空,激荡砥砺。但“四R”归根结蒂还是跟“两H”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彰显;所以,“两希”传统是西方文化的根本所在。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变革。通过对极权主义、乌托邦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而西方大众文化对西方上层社会的文化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维护功能。从本质上讲,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是围绕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统治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 20世纪的西方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人的文化 哲学通 过批判压抑人性的病态社会发现人的个性存在,进而努力张扬使人成为人自己的人文精神。 当代人类文化的走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人的个性不是被抹杀而是更为突出, 这就决定了人的文化哲学研究不但不能抹杀人的个性差异,而且要努力使人的个性具有文化 哲学的合理性。由此决定,在未来的人的文化哲学中,不同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必然 使人的文 化哲学研究走向多样化,使全球化社会里的个人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存在,发挥独特的作用 。 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量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这种思潮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在艰难地进行着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弘扬工作。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确切地说,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就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而言,它大致包含着以下内容:第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第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应该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第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注: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而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实在”,等等。 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也是西方文化发展的趋势.
Ⅵ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2.什么是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3.试列举人口分...
3.人口分布主要受自来然和社会自经济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海拔高度,水体,土壤条件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发展和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其他因素如科学技术进步,其可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如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Ⅶ 中西方文化
http://www..com/s?tn=monline_dg&ie=gb2312&bs=%D6%D0%CE%F7%B7%BD%CE%C4%BB%AF%D3%D0%C4%C4%D0%A9&sr=&z=&cl=3&f=8&wd=%D6%D0%CE%F7%B7%BD%CE%C4%BB%AF&ct=0
中西方文化
向下滚动能看到更多相关专资料属
Ⅷ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专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属内容。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的研究是不断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产生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学派。3、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自动化制图的进步,现代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地理学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应用能力。研究趋向倾向于以下几点:(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计量方法的应用、心理学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资料收集手段的变革。(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态观点且倾向于社会化、人文化、实用化。而边缘学科的分支也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Ⅸ 1.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 2.什么是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 3.试列举人口分...
2.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属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群体组织与分工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增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以来技术、工具、组织等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成为文化适应。
Ⅹ 近代最早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等状况的著作是()
D 海国图志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专侵略,有力地属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