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

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20:04

㈠ 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与弗里德曼的中心-外部理论有何不同

一、中心外围理论原是由普雷维什1949年描述国际贸易体系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峙的情形。1966年弗里德曼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
二、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是指区域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
其结构模式是中心区外围是上过渡区,上过渡区外围是下过渡区,上过渡区环绕中心区,呈现经济上升的趋势,下过渡区多位于边远的农村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业向衰退方向变动的区域,两种过渡区之间与一个资源前沿区,富含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发展有很大潜在价值。
中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心区向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大量的创新;另一方面,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向外围扩散,引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中心和外围还存在着决策的传播、移民的迁徙和投资转移三种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
三、Dixit和Stigliz将垄断竞争形式化, 催生了新贸易理论和区位选择理论,建立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
四、克鲁格曼1991年通过改进D-S垄断竞争模型,通过科布道格拉斯函数构造一个农业和工业的两区域的模型,并得出最终会内生成以工业化区域为中心,农业区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它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更在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

㈡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核心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专锁定”等概属念以及D-S 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
新贸易理论认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的存在,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门规模经济十分突出,区域可以通过促进这些部门的出口和发展,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使一个国家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中的专业化格局,向有利方向发展。

㈢ 中心外围理论的理论不同

世界经济体系与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得以成立的世界经济体系之间是否有本质上的不同呢?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早已开始的历史进程,在普雷维什提出“中心—外围”理论的时代,它就已经开始。而且,根据普雷维什的看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在19世纪就已经确立它的整体性,是一个由“中心”和“外围”构成的整体。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中所假定的“整体性”特征只会更加凸现。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时,并不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某些起步较晚的国家就更有可能被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所吞噬,从而使本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在“外围”的地位上。当然,也有一些起步较晚的国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和知识经济的机遇,获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逐步摆脱了“外围”地位,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半外围”,乃至“中心”。因此,这种整体性仍是动态的。
第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并不会因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而失效,“中心”与“外围”之间在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上的差异性仍将继续存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而扩大。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中心”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不仅仍呈现出同质性和多样化的特征,而且还出现了知识化和信息化,它们将以生产和出口知识产品为主;而“外围”国家对新技术革命的应对则是不同的,绝大多数“外围”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仍然将呈现出异质性和专业化的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外围”国家,而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强者胜”的制度形式,那些处于劣势的“外围”国家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它们一方面会努力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但另一方面则受市场机制所迫,不得不更多地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或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在它们的经济结构中必然会出现先进技术部门与技术相对落后的经济部门并存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异质性。更有甚者,经济全球化所日趋统一的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基本上是按照“中心”国家的利益来确定的,它不仅不利于“外围”国家改善经济结构的努力,反而会使它们落后的经济结构“永久化”。当然,应当承认,也有一些“外围”国家充分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住了知识经济的特点,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完善本国的经济结构,从而上升为“半外围”国家或“中心”国家。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仅没有消除“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反而使二者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心”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因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外围”国家则由于在制定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上的附属地位,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者”地位,它们能够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的利益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扩大“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占世界总人口20%的富人占有世界财富的80%,而占世界总人口10%的48个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不足1%,对外贸易额只有0.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这种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这是由“中心—外围”之间的不平等性所决定的。

㈣ 什么是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1949年5月, 普雷维什 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 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 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这份报告中, 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 国际分工 格局, 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 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 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 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注: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 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 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 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 工业品 ”与“ 初级产品 ” 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 恰恰相反,由于 技术进步 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 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 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 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 级产品生产的外围。”(注: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㈤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特征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中心—外围”体系的个基本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中心—外围”体系是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体系,具有整体性;
“中心—外围”之间在生产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中心—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对于所谓的整体性,普雷维什强调的是,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普霄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整个世界的传播而形成的,维系这一体系运转的是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的国际分工。根据这种国际分工,首先技术进步的国家就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生和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心—外围”体系的差异性,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他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所谓的“同质性”,是指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贯穿于“中心”国家的整个经济;而其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表明,“中心”国家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中心—外围”体系的“不平等性”,是普雷维什这一理论的第三个主要方面,也是该理论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普雷维什认为,从资本主义“中心—外围”体系的起源、运转和发展趋势上看,“中心”与“外围”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不平等的。

㈥ 中心外围理论的历史背景

1949年5月,普雷维什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美经委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中心—外围”理论。在这份报告中,普雷维什指出:“在拉丁美洲,现实正在削弱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格局在19世纪获得了很大的重要性,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直到最近仍继续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在这种格局下,落到拉丁美洲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外围部分的专门任务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注:Raúl Prebisc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tca,Vol.7,No.1,February 1962, p.1.)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国际劳动分工下,世界经济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则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在这种“中心—外围”的关系中,“工业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并不像古典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互利的,恰恰相反,由于技术进步及其传播机制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影响,这两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对此,普雷维什进一步指出:“从历史上说,技术进步的传播一直是不平等的,这有助于使世界经济因为收入增长结果的不同而划分成中心和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外围。”(注:Raúl Prebisch,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XLIX,May 1959,p.251.)

㈦ 什么是普莱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当代阿根庭著名经济学家 普莱维什 (R·Prebish) 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他的著名的“中心—外围论”,他的 保护贸易理论 和政策主张则是围绕这一理论展开的。

求采纳

㈧ “中心——外围”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中心-外围理论(theory of center-periphery)是2020年公布的经济学名词。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Prebisch)根据对版发展中权国家贸易条件继续恶化这一历史趋势的分析,认为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中心指富裕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它们组织起国际经济体系为它们的利益服务;外围指通过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与中心发生联系的发展中国家。

(8)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扩展阅读:

对于“中心—外围”体系的差异性,普雷维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二者在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他认为,技术进步首先发生在“中心”,并且迅速而均衡地传播到它的整个经济体系,因而“中心”的经济结构具有同质性和多样性。

“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专业化的,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源被用来不断地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部门,而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多依靠进口来满足。另一方面,“外围”部分的经济结构还是异质性的,即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极低的经济部门(如生计型农业)与使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同时存在。

㈨ 中心外围理论的介绍

中心抄-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 ,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