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选择题
❶ 暨南大学或华中师大的历史地理学考研真题,急用!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理学综合2007——(注:2009为回忆版)
自然地理学 1998——2006
人文地理学 1998——2006
中国地理2006——2009(注:2009为回忆版)
文化地理学 1998——2000
气象学与气候学 1998——1999
地理教学论 2001,2004——2005
地理学基础 2003——2005
中国自然地理 1999,2001——2002
经济地理学 2001,2004
经济学基础 2003——2005,2007——2008
经济区位论 2003
政治学基础 2005,2007
旅游学综合2007——2008
土地利用规划2007——2008
地理信息系统2007——2008
教育学基础综合(全国统考试卷)2007——2008
教育学 1998——2005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各专业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自然地理专业2003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3年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生复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地理学科论方向复试试题
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03年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复试试题
❷ 人文地理学的目录
上编 基础理论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建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
三、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预测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识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第一节 古代人文地理学
一、古希腊地理学的祖师——荷马及其史诗《奥德赛》
二、《马可·波罗游记》
三、伊斯兰世界的人文地理学——东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枢纽
四、地理大发现与万者学者——洪堡
五、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地志、游记、地理专著
第二节 近代人文地理学
一、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
三、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人文地理学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地关系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二、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
三、景观论——文化景观
四、生态论——人类生态学
五、行为论——地理物象与人类行为地域类型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人本主义方法论
三、结构主义方法论
四、技术方法论
下编 分支学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国人口分布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世界人口迁移
二、中国人口迁移
第三节 人口增长与构成
一、人口增长
二、人口构成
三、中国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一、人口与环境
二、人口与资源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资源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
一、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三、资源地理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 资源分类与资源特征
一、资源分类
二、资源特征
第三节 资源的评价与保护
一、资源评价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二、资源的保护与保护区
第四节 资源问题
一、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资源问题的表现特征
三、对资源问题的认识与对策
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概述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三、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及其任务
第二节 农业地理学
一、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农业生态系统
三、农业生产布局
四、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与农业区划
第三节 工业地理学
一、工业生产特点与区位选择、布局条件
二、主要工业部门的生产布局特征
三、工业地域系统及其类型
第四节 交通运输地理学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学科特性
二、交通运输业的基本特征
三、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性能与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学
第一节 政治地理学概况
一、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二、国家政治活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政治地理学的主要流派——地缘政治学
一、地缘政治学的产生
二、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学说
三、地缘政治学评价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及领土结构
一、国家与领土
二、国界与国界问题
第四节 国家行政区域系统
一、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划
二、行政区域划分的系统规律
三、行政区划的原则
四、首都
五、中国的行政区域系统
第五节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与现状
二、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进趋势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涵
一、文化景观
二、文化生态学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区
五、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
第三节 人种与人种分布
一、世界人种的形成与划分
二、世界人种的分布
三、反动的种族主义
第四节 民族、语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数量与民族特点
二、民族分布
三、语言的分类与传播特征
四、语言分布
第五节 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学
一、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种类与分布
第九章 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概述
一、学科性质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旅游业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游业发展简述
三、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影响
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旅游地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
二、旅游地主要类型
三、旅游规划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的主要旅游地
一、中国的主要旅游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游地
第十章 历史地理学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概述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学科特征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二、国外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三、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四、历史地图的研究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学
第一节 聚落地理学概论
一、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二、农村聚落的产生和分类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城市职能与分类
三、城市体系
四、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第三节 城市化及其模式选择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其类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与特点
四、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第四节 城市带
一、世界主要城市带
二、中国主要城市带
第十二章 社会地理学
第一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地理学的含义
二、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现代社会地理学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空间分析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类型
二、社会群体的成因、特征与功能
三、社会群体活动的空间型式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犯罪地理学
二、选举地理学
三、时间地理学
第四节 社会规划
一、社会规划的概念
二、社会规划的类型
第十三章 社区地理学
第一节 社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区与地理区
二、社区研究的主流理论——人文区位理论
第二节 社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社区数量、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二、社区构成要素
三、社区效率
四、社区演化
第三节 影响社区发展与分布的主导因素
一、社区的形成与演化
二、影响社区发展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四节 社区类型
主要参考书目
❸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❹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回组成部分。它研究答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❺ 为什么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地域文化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极其互相作用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分布都受环境的严格限制.代表学者有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等.
积极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消极意义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
这种直链型研究方法中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强有力地限制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这种环境决定的思潮虽然流行时间长,当是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社会不仅受环境影响,也受社会、历史诸因素影响.环境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
观点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学者: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②适应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2、代表学者: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③生态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2、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1877—1960年)
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④文化决定论: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技术条件使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中人取决定作用.
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
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三、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理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观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
庄子 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均
❻ 文化地理学的五大主要研究主题不包括哪个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专合理论部分属、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
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
❼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判断对与错
对,文化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现象的形成
❽ 地理论述题。"谋求人与地理环境的自然相处的措施"从人地和谐这个点答。谢谢!
制定相应开发策略,合理开发资源
完善相关环境保护制度,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径。
做好资源开发保护措施,开发的同时,做好环境恢复工作
❾ 新文化地理学特色主题是
文化地理来学是研究人类文自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❿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专题讲座学习心得) 字数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
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
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
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
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
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
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
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
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
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
2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
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观构成
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
32文化景观的发展
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
33文化景观类型的划分
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探讨。金其铭等于1985年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的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点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董新于1990年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由于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可视性可以把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
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观划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笔者认为,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上。虽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发生学关系,且都属于地理综合体,但在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为主,后者为纯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观应该有其独特的划分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有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景观的划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采取定量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影响区域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以量的规定性来加以限定,结合主观感知,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来。再次,划分文化景观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文化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空间上应视为一个整体。尽管聚落是文化景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但它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景观的其它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地区,农村聚落与另一种文化景观要素土地利用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山区与平原的文化景观迥异,耕作区与牧区、林区的文化景观也截然不同。江南水乡砖瓦结构住宅,屋旁有杂树竹林、村前有河沟池塘,小村庄散布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中,拱桥……构成了特有的统一的水乡农村文化景观画面。这种画面如果没有水网、拱桥、稻田,就不是水乡农村文化景观了。
34文化景观的解释
对文化景观进行解释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单独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赋予景观以象征性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又能依次产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与此类似,如何解释景观也反映了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例如,资本家可以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以从美学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以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以从混乱和非公正解释景观。[14]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1画家式模型。它擅长于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2民间景观起源模型。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3书本模型。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4剧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刘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应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输。之后,他提出了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条原则[14],即1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2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5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6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7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
35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18]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
7.文化景观
7.3.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
7.3.2.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
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
文章阅读:
文章1
读者2002、23期《风格与耐性》、刘元举《我的家在哪里》漓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师的败笔》、梅资《新华日报》 2002年8月31日
评价: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或者说要塑造的优势的城市软件、内涵的侧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软硬并举、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7.3.6.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7.3.7.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的“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要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如果说,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那么,“文化史层”反映动态人地关系,反映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有时,文化景观由于演进的连续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观动态变化,如广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时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时候,研究“文化史层”,形成“文化史层”,或者说,从“文化史层”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进行跨时空联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纵向演进。(详细内容见最后一章的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从文化景观到文化史层,从静态人地关系到动态人地关系,从瞬间、或时代性的“照片”到历史“连续剧”,从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体,反映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组合,反映文明的演进,社会的“进化”。
以下资料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丰县县城旧城区人口容量与结构调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