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学近代化的时候对地理学支持最大的是
㈠ 古代中国对地理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物理成就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属于物理学或与物理学有关的,可以提出力学、光学和声学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1)力学方面
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程技术知识。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经说是经的注解。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
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
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当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显然,这是一种测定震源方向的仪器。可惜,后来这架地动仪失传了。
我国考古博物学家王振铎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复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书上的记载和力学原理满意地复制成功了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它主要是一个利用了重心很高的“都柱”的不稳平衡。从这个仪器的制造来看,张衡已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同时他对地震波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十分了不起的。
④记里鼓和指南车。这是三国时魏人马钧根据以前的记载模仿制成的两种利用各种齿轮的复合运动传动的自动机构。记里鼓是利用原动齿轮带动大小不同的一套从轮,使车轮转动把车行的里数自动地表示出来的一种装置。
指南车是利用一套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统的定向装置,使得立在车上的一个木制人像的手永远指着固定的方向。关于这两种装置的结构,在刘仙洲教授著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第五章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它已触及了几何光学很大一部分,从时间上看要比古希
腊欧几里德注《反射光学》早一百多年,所以,《墨经》中的光学条文,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光学著作,也是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难得的各较全面的光学著作。
㈡ 最近几年的文综地理高考试题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希望对你抄有帮助。
最近几年袭地理考重点的有区位分析和气候特点还有地球运动,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地球运动,因为这主要考察计算和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背记,要求学生对基础的掌握,许多人都是栽在这问题上的。回顾往年的题,能够更好的分析出题走向。
有不明白的可以hi我,望采纳。
㈢ 秦汉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地理著作开创了新的体制,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山海经》,其作为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版古籍,大体上是权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此外,这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这部书的作者没有详细记录。
(3)在地理学近代化的时候对地理学支持最大的是扩展阅读: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
㈣ 1. 古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有何区别 2、地理大发现对近代科学发展有何意义
个人自己的理解:
1历史地理学是要与历史联系起来的,古地理学是按时间来内的。
2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可以绕过容土耳其与世界进行经济来往,促进了交流,交流越多,见识越广,对宗教和封建的冲击也越大,这两个都是科学的桎梏;另外也用地圆说取代了地平说,也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3太阳月亮会引起潮汐,白天和黑夜造成的温差也带动了气流的运动,风也是影响地势的重要因素。
4因为地球自转的关系,北半球的水流有顺时针的趋势,因此河流侵蚀的都是右岸,因此从南向北的是东岸,从西向东的是南岸;南半球则反过来。
5侵蚀
6南方的多是水的侵蚀形成的,北方多是风化导致的。
7江苏多平原和水,因此适于耕种,但因此也容易遭涝灾。
㈤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所形成的四大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是我们期末人文地理考试题目啊,求解答呀
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人地相关学派
(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 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㈥ 百度文库中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的答案谁有
㈦ 说张相文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有何根据
我国地理学在清末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摆脱作为历史附庸 的地位,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近代地 理学的先驱者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张相文更被称为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县人。 甲午战争时期,他经常阅读地图了解战局,由此开始研究地理 学。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我国的狂潮,更加激起张 相文钻研地理学的决心。他在认真阅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同 时努力学习日语,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知识,并将我 国传统地理学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了我国近代地 理学。张相文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张相文一生主要 以教书为职业。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天津 北洋女子高等学校以及北京大学等学校讲授过地理学课程。在地 理教学中,张相文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结合我国特点,编著出版 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出版《初等 地理教科书》2册;1901年上海兰陵社出版《中等本国地理教科 书》4册;1908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地文学》10册。其中 《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是我国人编著的 近代教育的最早教科书。我国有教科书,始于地理,“教科书” 一名也由此创立。这两种书的影响极大,推动了近代地理教育和 近代地理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而他撰写的《地文学》不但 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地理著作,还是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教 科书。全书分为星界(宇宙)、陆界、水界、气界和生物界5编。 直到今日,普通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编写,其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五 个方面。张相文在此书中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编,将无机自然界 与有机自然界联系起来,这是近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张 相文编著的《地文学》的出版,无疑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兴起的又 一标志,它也为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初步基础。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召开的中国地学 会成立大会上张相文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中国地学会是我国第 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它 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舆地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中国地学会成立 之后,张相文就决定出版《地学杂志》,作为学会的会刊,并长 期负责编辑工作。《地学杂志》作为我国最早传播新地学的刊物,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总之,张相文的这些活动都积极宣传、扩大了科学地理学思 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不愧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
㈧ 近代地理学时期地理文献的六大倾向是什么
近代地理学时期地理文献的六大倾向(弗里曼)
地理学文献中的六大倾向。
1.网络全书倾向 此倾向与收集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欧、北美居民知之甚少的地区的新资料有关。虽然大发现时代早已过去,而且到19世纪末叶,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已为盎格鲁—撒克逊探险家所涉足,但仍有不少地带——尤其在非洲,即使不是未知地域,在当今地图上也是一片空白。实际上,在地理学的近代时期之初,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出现永久性的农场。
2.教育倾向 如詹姆斯所强调的,此倾向标志一门学科需要传播知识,证明其有用性,并确保其可以再生产。为了在学校、学院和大学奠定地理教学的坚实基础,课程的改革者和设计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弗里曼,1980a,1980b;斯托达特,1986)。
3.殖民倾向 此倾向反映出在近代时期前几十年的环境形势,英国尤其如此。其殖民帝国正日渐巩固,劳动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空间划分并覆盖地球表面相当大的部分正逐步形成,商界组织要求提供有关各国的大量信息,于是提供信息成为地理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而信息传播则是地理教育的基石。
4.概括倾向 此倾向说明了按网络全书传统和殖民传统收集起来的资料的运用日益增长。学术研究不仅包括收集与核实事实,并且要对事实予以解释,而解释所用的方法和目的决定了地理学发展的早期范式。
5.政治倾向 此倾向体现在当代对地理学知识的应用。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会议上,I.鲍曼曾是美国总统W.威尔逊的首席顾问,像豪斯霍费尔这样的地缘政治学家对纳粹德国的生存空间观念是有影响的(詹姆斯和马丁,1981;帕克,1985)。
6.专门化倾向 此倾向是对知识不断增长,因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即使在地理学一个学科内——的反应。在近代时期以前,科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兴趣和专长可以非常广泛,但是后来由于研究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方法要求更长、更严格的培训,地理工作者必须专门化,即首先成为一名地理学家,尔后在地理学范围内选定并专攻一个基础领域或地球表面一个特定区域。
㈨ 地理学的最高奖项
维加奖 ,成为地理诺贝尔奖,瑞典的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一开始开拓了北冰洋航道,然后经北冰洋,西太平洋,大西洋首次完成了环亚欧大陆航行,该奖每三年颁发一次
㈩ 近代地理学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洪堡,李特尔是它的奠基 人
A.von洪堡和C.李特尔是德国人,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将毕生贡献于考察自然界,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报告《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网络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而公认他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决了近代地理学的三大问题:①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②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他对区域的开创性见解,集中于19卷的《地学通论》中,该书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他还认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差异性中的一致性,从而导出这门学科的两个基本部分:系统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
洪、李二氏分别在地文和人文两大方面对地理学开创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视对区域的分析。但前者将重点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结合、包括其对人文现象的影响,而后者则认为人是地理研究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