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地理教学进度表
1. 如何优化高三地理教学
高考地理要求测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地理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两个根本着眼点。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高考的要求,我们认为地理复习必须注意三个结合。
首先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的配合,地理教学就无法有效地展开。因此,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养成“左图右文”的学习习惯,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一般技巧。
其次是学思结合。复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难中积极思维、增长智慧;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最后是学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单纯的理论学习可能显得枯燥乏味,但一旦与实践结合,灰色的理论就会变得鲜活。例如在复习“日界线”知识时,引用趣事:孕妇乘海轮西行,在日界线东西侧分别产下一名男婴和女婴,结果妹妹比亲哥哥“大”。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地理复习还必须处理好复习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角度等四个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新高考各科测试的难度呈下降的趋势,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求偏、求难、求怪”的状况。所以,复习时要控制难度。对于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深,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相反地,要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社会热点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质上这正是新高考的导向功能,即促使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在地理复习策略的运用上,应认真抓好“点、线、面、体、综”五个字。
首先是点,即《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和考点,这是复习的基石。据统计,地理高考考点共310个左右,其中高中170个,初中140个。这些考点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元素,逐个落实这些考点,就能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考试时,若能将试题快速返回教材、检索到相应考点,便是取胜的不二法门。以“河流”专题为例,其涉及的考点有“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河流的补给及径流的变化”、“世界著名的河流”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表格等形式,帮助学生顺利过关。
其次是线,即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这是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教材集中讲述了当前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人口与环境三大问题,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现实表现和解决措施,使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与环境观。例如笔者在组织“河流”专题复习时,组织探讨的“人地线索”就分别从正(孕育古老文明、便利现代生产生活)、反(滥伐导致旱涝频发、污染致使水质变坏)、合(保护“母亲河”、再造秀美山川)三方面进行的。
第三是面,即以地图为截面,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如河流专题涉及的地图有“河流分布图”、“流域水系图”、“流量曲线图”,可设计相关习题进行训练。
第四是体,即以热点为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近年的文科综合测试以热点材料作为试题的切入口已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在复习中以热点为载体,并将之题型化处理,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是综。学科内综合及学科间的适当渗透是新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综”字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如“河流”专题涉及的学科内综合是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块相关知识的综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科交叉知识主要是史地(古今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政地(人类利用河流体现的哲学原理)等。
2. 2017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有哪些专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有以下专题,可以根据历年来地理高考命题形式及重难点把握专上,有选择地进行复习:属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 农业生产活动
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4工业生产活动
5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6 区域可持续发展
7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8 世界地理
9 中国地理
10旅游地理
11城乡规划
12 自然灾害与防治
13 环境保护
14等值线
15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7水循环与水运动
18大气运动与气候
19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20地球仪和地图
3. 高三下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回尽快答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