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的七个
❶ 为什么音乐有7个音级
jacketruc说得已经很全面了,但我还想继续谈谈。
说到音律,不得不谈古希腊与中国:
古希腊在音音程调式音阶方面的成就卓著,中国在乐律方面的成就突出,两者都确定了乐音体系中音的高度与音的关系;而在计算方法上,基本理论也是相通的,只是具体效果有所不同。如:毕达哥拉斯以纯五度生律,,称为“五度相生律”,而我国管仲以弦长的“三分益一”和“三分损一”相生,称“三分损益率”两者都产生了七声音阶(但四度音有区别),也产生了十二律。但是中国在很早的古代已经产生了七声音阶,为何只用五声呢?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五声的音乐已经很美了。就像现在的七声音阶的音乐中也很少加入变化音一样。
以上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世界音乐史》但是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艺术与科学总有密切的联系,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音乐,都可以体现这一点,上面提到的五度相生律和三分损益率就是例子。
如果在说得细些,拿西方的七个音级来说,I级音最稳定,V级音和IV级音分别是I级音上方和下方的五度,I IV V成为正音级。
I级III级V级音构成了主和弦,所以这三个音级都是稳定音级。
拿大调来说
光有正音级和稳定音级的音乐肯定会死板,缺乏色彩。I级与III级间加入了II级。V级与上方I级之间加入VI及,,I级以下小二度的位置又加入了解决倾向很强的VII。七音级的系统就诞生了。回过头来看,没有哪个音级是多余的,也没有哪个空档缺东西。科学的结构!
从历史上面说,中国与欧洲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音乐理论,中国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商业或宗教活动将中国的音乐理论向外扩散。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地殖民行为使他们的音乐强迫被世界各地的人接受。西方的音乐模式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相关知识:
音级表
自然大调: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自然小调: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音级标记:I II III IV V VI VII I
民族七声调式
清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4,5,6,7,这与西方的自然大小调相似,清角是角音上方的小二度。变宫是宫音下方的小二度。
雅乐: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分别对应1,2,3,升4,5,6,7,
变徵是徵音下方的小二度。
燕乐
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分别对应1,2,3,4,5,6,降7,
闰是宫音下方的大二度。
关于五度相生律:
以1为起点,连续向上作五度音:
1,5,2,6,3,然后将它们放在一个八度内,就是1,2,3,5,6。
三分损益率:
一根弦,空闲当作do,三分之一处的音时他空弦音上方的纯五度sol,再把三分之一处作为1,下一个三分之一处便有高音re。把这点当作二分中的下面一分,找到它上面的分点,就是中音re。这种方法可以推出七声音阶中各个音在弦上的位置。
❷ 音乐地理学,有谁了解英国哪些高校有相关研究,谢谢!
西方来民族音乐学近年源来常用的"声音景观"一词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学术新概念,这一概念对于扩展我们有关音乐空间理念的认识具有理论价值;对于深化我国的音乐地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对其理论引申义的阐发,可进一步探讨在音乐地理学"色彩区划"研究中值得思考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本文提出的"流动的声音景观"概念,其学术含义是指音乐地理学研究应突破以往静态音乐区划的局限,以时间和空间双维度动态变化的新视角去审视在历史过程和地理分布中流动变化着的"声音景观"。
❸ 音乐的七个音
音乐的七个音:do、re、mi、fa、sol、la、si。
数字谱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专级,休止以0来表属示,通过在数字的上面或下面加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
在数字的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表示时值的长短,是一种简捷、直观的记谱法。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9世纪,经过加兰、帕里斯和谢韦三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

(3)音乐地理学的七个扩展阅读:
将音乐描述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作品的创作(歌曲,曲调,交响曲等)、表演,对音乐的评价,对音乐历史的研究以及音乐教学。
它的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的创作,表现,意义甚至定义都根据文化和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确实,在整个历史中,一些新的音乐形式或风格都被批评为“非音乐”,包括1825年贝多芬的格罗斯·弗格弦乐四重奏, 1900年代初的早期爵士乐和铁杆朋克在1980年代。
❹ 音乐中常用的7个唱名分别是什么
分别是:do、re、mi、fa、sol、la、si
相关介绍:
七个固定音节的唱名方法产生于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发明。他采用自己编配的一首赞美诗每一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作唱名,沿用至今(原do为ut、si为sa,后改)。在唱名的具体使用中,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两种。

(4)音乐地理学的七个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各种音谱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一个音,在不同的音谱中会有不同的音符,在不同的人口中可以按习惯唱成不同的”唱名”,但想唱的音只能是这一个。所以音符和”唱名”是音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讨论一种音谱特点的重要关键。
各音名的高音是固定的,在键盘和小提琴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再把它们的唱名固定下来,这样,它们的对应关系就都固定了,所以,当你看到谱上的音,就会立刻想到它的唱名、在小提琴上的位置。对学习钢琴和小提琴非常便利。
11世纪初意大利音乐教育家阿雷佐的圭多以《圣约翰赞美诗》中的每一句第一个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l、la六个音。
在此理论基础上,约1600年左右,法国出现了固定唱名法,法国的音乐家通过研究和实践将圭多唱名法的唱名放置在固定音高位置上,并增加了SI作为B的唱名,又用了比较容易发音的DO,代替UT,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八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唱名
❺ 音乐的七个音(用文字表达)
七个音符为:C、D、E、F、G、A、B,汉语表达形式为哆、来、咪、发、唆、拉、西,唱名为do 、re、mi、fa、 sol、la、 si
相关介绍:
将音名C、D、E、F、G、A、B,分别唱做do、re、mi、fa、sol、la、si,固定不变,不依调性调式的变化而改变唱法,这种唱(谱)法叫做“固定唱名法”。
各音名的高音是固定的,在键盘和小提琴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在五线谱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再把它们的唱名固定下来,这样,它们的对应关系就都固定了,所以,当你看到谱上的音,就会立刻想到它的唱名、在小提琴上的位置。

(5)音乐地理学的七个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七个固定音节的唱名方法产生于11世纪,由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发明。他采用自己编配的一首赞美诗每一行歌词的第一个音节作唱名,沿用至今(原do为ut、si为sa,后改)。在唱名的具体使用中,有首调唱名法和固定调唱名法两种。
11世纪初意大利音乐教育家阿雷佐的圭多以《圣约翰赞美诗》中的每一句第一个音节作为六声音阶的阶名唱法,即ut、re、mi、fa、sol、la六个音。在此理论基础上,约1600年左右,法国出现了固定唱名法。
法国的音乐家通过研究和实践将圭多唱名法的唱名放置在固定音高位置上,并增加了SI作为B的唱名,又用了比较容易发音的DO,代替UT,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八度,有利于学习者在听觉、发音及记忆上去把握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❻ 音乐中七个音符的来历
音乐中的各音不是创造的,是利用自然规律,即保持一定频率规律地振动体发出的声音人耳听上去有音高感。在任意一个频率上振动都会有这种保持某个音高的感觉,所以,严格地讲,不同的音高有无穷多个,人们只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根据审美习惯的选择选取了无穷多个音中的有限个作为音乐中的音来使用。
由于技术的进步,音乐中的使用的各音在不同的时代是变化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音高,它们是和某些固定的振动频率挂勾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固定作为标准的音高越来越高,音乐中用到的音域也越来越宽,高音渐高,低音渐低,向两边扩展。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各民族审美习惯不同,所以各地区音乐有民族特性,在选用的音高上也各有不同。只是1234567这种形式的音阶由于历史的原因普及得最广,其实音阶的组织形式远不止这一种。
所以说,音乐中的各音是人们在声学的自然规律作用下,从无数个音中筛选的。从自然界的声音中发现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作为筛选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出的。至于这些规律具体是什么以及筛选的过程,详见缪天瑞《律学》。
如果你是问乐谱中用于记音的那些音符是怎么来的,那确实是人创造的。由于简谱是线谱的衍生物,所以只说线谱的历史。
简而言之,线谱是从外国和尚念经的实践中来的。约一千年前左右,西方专业音乐的早期形式——圣咏出现了。其实,就像中国的和尚在念经时会有旋律,像唱歌一样,圣咏就是从吟诵拉丁文的圣经发展来的,是教堂里的诗班在念经时慢慢唱出旋律来的过程。但当时没有记谱的方法,所以这种唱诵只能口传,会的教给不会的。由于圣经内容很多,每部分唱法又不一样,所以会唱的人就在圣经的字里行间记一种高高低低的提示标记,这样在会唱的人看到的时候,就能想起来怎么唱,但是它不具有记谱的意义,不会唱的人看到仍不知怎么唱。
由于各音有高低不同,会唱的人就在音节的上方标一些高低不同的小疙瘩。后来需要标高低程度逐渐复杂,为了区分高低,就把高度一样的音节上的小方点标在相同的高度上。这样的逻辑促进了“线”的产生。为表示相同高度的音,区别不同高度的音,唱诗班的人开始在小方点中画线,开始时只有一条横线,为简单区别高低。后来为了精确区别各音高低,就开始加线,加到两条,三条,加到四条线后稳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后,大约五百到六百年前时,五线谱基本形成了。
由于早期圣咏没有节拍,唱时节奏是自由的,所以早期的记谱没有节奏信息,音符就只有“符头”那个小疙瘩,没有符干和表示节奏的符尾。后来随着音乐的发展和丰富,规定的节奏产生后,才加上了符尾,以表示节奏。
参考资料:《律学》《西方音乐史》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778552.html
❼ 为什么音乐只有七个音符
西方音乐记谱法长久以来一直使用字母。6世纪的哲学家波其武(Boethius)使用前十五个字母来标记那时的音域:两个八度内的音符。这种标记法被称为波其武式记谱法,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是他个人喜好或是当时的普遍作法,
在此之后,使用重复字母A-G来标示每个八度内音符的系统出现在世界上。在此系统中,小写字母代表第二个八度,而双小写字母(double minuscules)则代表第三个八度。在音域往下扩充到低八度的G时,则使用希腊字母的G(Γ)表示这个中世纪最低的音。
在半音阶中剩下的五个音(即钢琴上八度中的五个黑键)则是随时间演进而添加上的。第一个进入键盘的为降B音,因为在一些调式中需要此音以避免不和谐的增四度(augmented fourth,即三全音)。开始时在记谱法中不一定能看到这个改变,不过当要记下此音时,B♭(B-flat)记为拉丁字的"b",而还原B(B-natural)则用歌德字母(Gothic alphabet)的B表示。这个记法演进为现代的降记号与还原记号。而在当时,升记号则是在B上加上一横,称为"cancelled b"(被取消的b音)。
在欧洲的一些地方,如德国和波兰,还原记号被进一步转换为H音:因此在德国的记谱法中,H就是还原B,而德国的B则是B♭。
在义大利、希腊及法国,记谱法则是用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来代表音符而不是C - D - E - F - G - A - B。这些名字是由桂多.达赖左发明的,他从葛立果圣歌(Gregorian Chant )里圣约翰赞美诗(Ut queant laxis)中的前六个乐句各取第一个音及此音的歌词,因为此六个音正好组成适当的级进。这个发明成为了唱名(solfege)系统的基础。为了更易於歌唱,"Do"后来取代了原本的"Ut",不过在某些地方仍然使用"Ut"。另外,"Si"或"Ti"也在之后加入,成为第七级的音,而它本来并不存在圣歌的歌词之中。
❽ 音乐中的“1234567”七个音阶来源于哪个国家
尽管13世纪出现了五线谱,直至今日教会中的格里高利圣咏仍然保持着四线谱。版规多权发现人们熟悉的圣约翰赞美歌每句开始的音排列起来是一个由低而高的音阶,C、D、E、F、G、A,为了教授学生视唱辨别全音、半音的关系,他用赞美歌韵开始的拉丁文音节ut、re、mi、fa、sol、la来教唱这六个音,于是唱名就出现了。后人只是把ut改唱do,在la上方加入si。
这是因为,12平均律并非自然音律(也称纯律),而是一种数理音律,为了简化记谱和演奏,其中每个音的绝对音高都有所调整.而我国古代使用的五声音阶这是自然音律.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也并不是都用的相同的七个音或其中的几个.
❾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音乐只有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而西方是Do-Re-Mi-Fa-So-La-Ti七个音
就没有重印了,可以找到的是《缪天瑞音乐文存》,其中收录了这篇文章。
就像“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农历为什么有闰月?”离不开天文学的基本知识一样,这个问题必然会引入“律学”及“物理学”的一些知识,不太可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在这里我尝试简单回答吧:
音级的人为划分,是音乐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也是乐器发展必要条件。但至于是分为“五个音”还是“七个音”,则是一种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五音”不仅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选择,也是很多世界上很多民族音乐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记住和谐音程在物理学上的含义:相邻“八度”的两个音,其频率是1:2,相邻“五度”的两个音,其频率是2:3。
我们先引入最朴素的“五度相生率”:根据“五度”和“八度”这两个音程关系,在音乐的实践中,人们自然而然的发明的“五度相生率”,这时已经引入了12个音,但在实践中发现13轮后并不能回到原来的音。这个问题困惑了律学家们很久,后来才出现了“12平均率”。(不再这里展开律学了)
简单用数学描述是:(3/2)^12 约等于 (2:1)^7
这里除了前面说的五度(3/2)和八度(2:1)外,出现了12和7,这是一种隐含的规律或关系。
好了,回到原来的问题,一个“八度”间到底需要一个音,我们还是按“五度相生率”的顺序一个音一个音的往上增加吧:假设第一个音为C吧,那么在两个C之间很自然的应该加一个G,因为它和低音C是五度关系,注意不是中间的#F,#F和上下两个C在听觉上没有和谐关系;第三音加在哪里呢?低音C和G之间的距离好像更空一些,加个什么音了?很自然一定是D,因为D与G为五度关系;依次类推然后是A和E。
好了现在有了“五个音”!这时我们(用耳朵也可以借助律学上的数学计算来)观察五个音之间的距离,五个音有松有紧,正好合适,再多一个音,则六个音之间的远近关系会跟不均匀,如果少一个音,则四个音之间关系与不如五个音之间的关系均匀。所以“五个音”是一个自然地选择,也是非常朴素地选择。有了这五个音后,如何构成音乐,就可以有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等调式了。
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六个音不如五个音,那在加一个音呢?按照上述原则,在五声音阶后加上B和F后,就构成了自然的大调音阶,也就是每个人都知道的Do-Re-Mi-Fa-So-La-Ti。(能不能再增加音,会是什么效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试验)
而且古代也远非只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变调音不计其数,只是这五个是大音,这也是中国古代说人唱歌不好听为“五音不全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