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从地理学角度介绍的文章

从地理学角度介绍的文章

发布时间: 2021-02-18 00:21:57

❶ 地理论文1000字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
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4](pp.76-77)另外,据基督教《旧约》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六个部分干涸.”古希腊的学术观点与宗教文献相吻合,对于既追求学术知识又虔信宗教的哥伦布产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伦布还在航海实践中,从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员们重视的、能够证明在大西洋遥远的地方有块陆地的证据.例如,如果西风持续地猛吹,海上飘来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另外,他听其他船员讲到,在离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捞上一个木头制品,显然不是用金属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珑.在亚速尔群岛附近常常冲来一些陌生的树干和其他不为西欧人所认识的东西.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观察,“地圆说”更为哥伦布所深信.
3.综合推算与西航思想的最后形成.
根据古希腊地理学成果,参照马可波罗书中关于日本、中国位置的记载,以及中世纪西欧学者的著作,哥伦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纪70年代末,哥伦布就给赞成从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学者、意大利的托斯堪内里写信.托氏对地理学特别是“地圆说”有许多独到见解,其中关于地球周长、经纬度及西欧与东方的距离等都有说明.他认为,在陆地上从里斯本向东测量,已知的大陆包括整个地球表面有230个经度,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只需走130个经度就能到达大陆的东侧(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还有太平洋).托斯堪内在研究马可波罗的书之后认为,从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达伟大的可汗王国(中国).另一条海路绕安蒂利亚岛,“经过两千海里,您会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还画出了北大西洋地图.哥伦布专门拜访了托斯堪内,向他求教并获得有关资料.托斯堪内的许多结论与亚里士多德,以及《旧约》、《世界的样子》等文献中的说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样子》中断言,中国位于加纳利群岛以西三千余英里[4](pp76-77).哥伦布虽然赞同托斯堪内的许多观点,但对托所制之路线有不同看法,认为太长了,因而需要自己计算.
要实践航行,哥伦布还面临两个问题,都和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距离有关.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么1度有多长?其二,地球上已知陆地向东伸延有多长?根据《旧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陆地占6/7的说法,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海洋只占360度的1/7,即51个经度,又考虑到《世界的样子》及《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说法,哥伦布运算的结果是从西向东陆地面积占290度.这样,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占70度.但1度有多长呢?根据古希腊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纪穆斯林学者测量同一子午线两个点等几种测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说1度的长度不到10海里.哥伦布接受了环球距离较小的数字.
由于地球是圆形,在不同纬度上的两个经度之间的距离又不同,那么,在里斯本或亚速尔群岛的纬度上,两个经度间距离是多少呢?根据当时的数据知识及葡萄牙航海机构研究者们的计算方法,哥伦布计算出1度等于50海里.按这个标准计算,距所要去的东方目标不足3550海里(事实上沿北纬28度线,从加那利群岛到日本的距离是10600海里),可见,由于条件的限制,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误的.按这个结果,西渡大西洋到东方确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这个“错误”,使哥伦布最终坚定了信心.这个理论与找黄金、辟航路、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促使哥伦布开始着手实施西航计划.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国王申请未获准的情况下,又来到西班牙,经过多番奔波磨难,冲破重重阻力,最终促成行动.
哥伦布向西探航并发现美洲并非是“不理智的行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仅凭“黄金梦”、“宗教狂热”来支配冒险活动的.他是一个有科学头脑、独到见解、注重实际的伟大航海家.
二、发现美洲对海洋地理科学的贡献
哥伦布在航海活动中对海洋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第一个进入“美洲地中海”,发现了几乎全部巴哈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足迹遍及现在的几十个美洲国家和地区,对海洋地理、水文状况进行了勘察,获得了不少发现,这里仅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为环球航路的开辟、“地圆说”的最后证实打下了基础.
古希腊的科学文化在西欧上古末期和中世纪早期遭到严重破坏.中世纪时期关于地球的概念是按《圣经》中的解释,由幻想构成的地图,认为大地是一只圆盘,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撑的穹窿,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间是陆地,周围为水所环绕,有亚、非、欧三块大陆块.在中世纪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欧,这种观点占统治地位.十二三世纪以后,“地圆说”开始在欧洲兴起,哥伦布接触到了“地圆说”,又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东方,结合航海的实践及见闻,坚信这一观念.尽管哥伦布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状这个问题上,却背离了基督教学说.正因为他相信“地圆说”,根据当时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有关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约周长以及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东方的距离,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学理论基础.虽然他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然而这种“错误”的理论是导致他发现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当指出,主张从西欧向西航行到亚洲,所遇到的不仅仅是与自然界的危险作斗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的、人为的困难作斗争,还要克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阻力.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相信地圆学说,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当时,尽管有几个国家在进行探险,有许多航海家,不怕风浪、不畏海盗,但却害怕驶进“地狱”,据说“地狱”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处.在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还有人把这一传说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险.然而哥伦布以自己大胆的设想、科学的计划和无畏的精神冲破了这一障碍,西航成功了.他虽未找到真正的东方,却发现了美洲,通过这一发现,为后继者铺垫了环球航海成功的路.麦哲伦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哥伦布的航海情况,又在他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当深远.因此,哥伦布的航海活动不仅是开辟了一条通达美洲的航路,也是证实“地圆说”,并为以后开辟环球航路创造了条件,他开辟了航海活动的新时代,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对海洋地理的勘测、发现和利用.
在航海过程中,哥伦布始终仔细观察、勘测所经海洋的水文、地理、气象等情况,计算航程,判别方位和经纬度,精心绘制地图并详细记载航海日志.他的《航海日志》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为后人研究西印度群岛、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观测、发现及运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于北纬20°到30°,西经40°到75°之间大西洋中神秘的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观,有些自然状况至今难以解释.据考古发现,古代腓尼基人已到达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纪,科学还深深地被禁锢在神学之中,马尾藻海却被认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形状,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们对其畏惧,一直无所认识.哥伦布第一次航经马尾藻海时,几乎被阻隔在那里.他是第一次详细记载马尾藻海的人,从此人们才开始对马尾藻海进行真正的科学考察
.
哥伦布对大西洋风向、洋流的发现和利用也有贡献.这些都是凭借他的丰富知识、经验、勇敢精神和聪明善断的天赋,在航海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时,为了防止触礁,躲开了东北信风带,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时又逆信风北上用了93天.经过两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风和偏西风的存在.他是第一个发现并利用大西洋中风系的探险家.同时,他也认识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听到和见过欧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热带果实,珍奇雕刻、木材和异地人的尸体,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亲眼见到了后来被确认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时,哥伦布还在当时航海仪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发现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磁偏角、磁倾角)的现象.这些发现都是人类首次对海的认识,也很快被后人所运用.

❷ 从地理学角度介绍海南海口

地理位置:海口市,海南省省会,位于北纬19°32′-20°05′,东经110°10′-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及一年变化: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多台风暴雨,秋季凉爽舒适时有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到12万卡,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6℃,最低平均气温17.7℃。极端气温最高38.7℃,最低4.9℃。[6]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雨量集中在夏季,多以午后的热雷雨为主,偶尔有台风靠近或登陆时带来暴雨天气。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初夏和盛夏季节多刮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4米/秒。

❸ 地理角度写一个地方的文章

你可以看《徐霞客游记》里面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而且简单易懂,可以一看。

❹ 急求介绍中国地理的文章

.地理频道 >> 网站首页
http://www.dlpd.com/Index.html

2.世界地理频道
http://www.21page.net/world_geography/

中国国家地理:http://www.cng.com.cn
国家地理杂志-中文版:http://www.ngm.com.tw
CCTV国家地理:http://www.cctv.com/geography/index.shtml
国家地理频道(简体中文):http://www.natgeo.com.cn/home_index.htm

这里有很多功能!
http://www..com/s?cl=3&wd=%B5%D8%C0%ED%CD%F8%D5%BE

❺ 请从地理学的角度简略谈谈你对俄罗斯的了解和认识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北纬50°~70°的范围之内。这样的回领土范围和纬答度位置对其自然环境及工农业生产,以至人口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影响。正因为纬度高,才导致气温常年较低;面积广阔,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矿产提供了条件。而丰富的矿产又为工业打下了基础.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聚集,且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中央,被公认为是欧洲国家。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国家之一。这是国土辽阔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俄罗斯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乌拉尔山脉以东面积占国土的3/4,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俄罗斯的科学技术。俄罗斯之所以在国际上成为强国,一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雄厚,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科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俄罗斯在军事、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下网有更详细地介绍

❻ 关于河南省从地理学角度来写的文章(气候,地形。。。之类的)急急急 600字左右

实验型论文,只要能用arcgis处理的都可以写

❼ 如何从人文地理学角度介绍一个地方

人口、风土人情、民族特点、地域特色、房屋特点、盛产。。。

❽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1--22题.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

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诗句里的关键词是:塞北,江南专.这两属个词语体现的方向是南北,因此从塞北到江南,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即不同的自然带,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故正确;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诗句里的关键词是:塞北,江南.这两个词语体现的方向是南北,因此从塞北到江南,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即不同的自然带,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C.“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诗句里的关键词是:塞北,江南.这两个词语体现的方向是南北,因此从塞北到江南,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即不同的自然带,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D.“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诗句里的关键词是:塞北,江南.这两个词语体现的方向是南北,因此从塞北到江南,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即不同的自然带,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❾ 从地理研究角度介绍中国

我们的祖国面积广大,地大物博,人口为世界最多,大部分国土处于北温带。。

❿ 求一篇地理述评材料

与藏族史研究一样,藏区地理研究(主要是人文地理)一直是藏学界的重点之一。这在50年代后是如此,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上半叶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对50年代后的研究情况,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了解甚多,而对20世纪上半叶藏区人文地理的研究情况(含译述)知之甚少。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藏区人文地理研究成就作一述评,以供学术界参考和批评指正。为了便于参考,我们分文章和书籍两部分进行描述。

一、文章

20世纪上半叶,藏区人文地理研究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上升速度远远超过藏学领域的其他分支领域。据统计,20世纪初,尤其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藏区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为数寥寥,只有十多篇;辛亥革命以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却猛增到150篇;抗战爆发后,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有约200篇之多。①这说明了国人在列强环伺、企图侵略我西藏,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猖獗的时代里,越来越关心边陲的安危和国家的统一,学者们逐步加强了对藏区的调查和研究;尤其是在抗战爆发以后,随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南迁和西移,随迁的专家学者们有了直接接触边疆地区和人民、亲自进行田野考察的机会,于是,这方面的研究又进一步得到加强。许多人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或鲜活生动的纪游作品。相比之下,1937年之后的译述作品所占比重也大大缩小。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自己在藏区地理方面的了解、调查和研究已经大大加强,不那么依赖于“舶来品”了。

当然,有关目录索引中所收文章中,有些是图片或地图,这里我们不予讨论。再剔除那些重复的条目以及许多并不是真正的学术论文或者学术价值不大的文章之后,值得介绍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下面我们只能将择要介绍:

(1)国人著述

探险、纪游类文章,本时期国人的撰述可谓汗牛充栋,可以说它们既是人文地理方面的著述,也是文学作品。其中比较重要的大多发表于《地学杂志》、②《西北月刊》③《新亚细亚》月刊④等。实际上好些后来都结集成书出版问世,而且影响很大,比如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避嚣室主(法尊法师)的《我去过的西藏》等。这里不赘。

徐益棠的《西康行记》⑤和柯象峰的《西康纪行》⑥(民国二十七年)都是西康纪游,但记述的事件和发表的时间均不同。1929年,西康省当局委托华西大学派人调查社会情形,民族学家徐益棠随同以柯象峰为团长的考察团在西康各地调查近三个月时间,事后徐益棠先生逐日将考察团的行程、经过、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是为《西康行记》。而柯象峰的《西康纪行》则是作者在是“抗战后第一年(1938年)领团赴西康研究时之逐日记载”。这次调查是我国学术团体赴康之第一次工作,“所见事物所遇问题及所聆言论”文中都详为记述。据作者称,行文中“尽量思用科学方法”。比较而言,上述柯文比徐文更加翔实、细腻。

1940年,李式金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历时长达半年。他从兰州出发至西宁,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东南隅,涉黄河上源,越巴颜哈喇(克拉)山而抵玉树,复自玉树入西康昌都,顺澜沧江、怒江上流而下,经云南西北部而抵大理。其文《澜怒之间》⑦详细记录了作者从7月26日到8月21日这段时间在澜沧江、怒江之间的见闻。⑧此外,绳景信的《果洛及阿瓦行记》、⑨时雨的《青海行》⑩等也是本时期重要的纪游作品。

喜马拉雅山,为世界探险家们所景仰,早在二、三百年前,就有许多外国探险家结队前往,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人葬身雪山之中。不过,1926年英法德意瑞五国探险家之登山探险较为成功,此探险队以狄伦福斯教授为团长,狄教授之夫人为总指挥,探险队员主要由地质气象学方面的专家和医学护理专家组成,组织完备,人才众多,吃苦耐劳,且结果至为成功。石荣(本字无法显示‘日+章’)的《雪
山探险记》〔11〕专门记述了五个探险家在喜马拉雅雪山探险的经过。

除了康藏青一带之外,也有关于甘肃藏区的游记类文章发表,明驼的《拉卜楞寺巡礼记》〔12〕就分九节详细描述了作者巡礼拉卜楞寺的详细经过,简述了嘉木样活佛世系、拉卜楞寺机构及其统治权、佛地风光等,读起来饶有兴味。

1949年前,国人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等也为数不少:

张印堂的《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13〕从宁夏青海的地理背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宁青经济地理之三个基础和宁青经济建设存在之五个困难问题,并指出开发宁青两省必须在“基础”之可能范围内制定切实计划,针对“问题”制定解决途径,方有成功之希望。这既是一篇经济论文,又是一篇地理学文章。宁属地区,位于西康省西南界于川滇两省之地域,行政区辖西昌、越西、冕宁、昭觉、宁南、会理、盐源及盐边等所谓“宁属八县”,郑象铣的《宁属之地理环境及其区划》〔14〕描述了该地区各县的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内容包括各县面积及其所占西康省之比例、人口密度、气候条件、生产状况等,文中“西昌近十年雨量统计表”、“西昌近十年温度统计表”以及“宁属各县产米情况表”等很有参考价值。张法隐的《西藏种族沿革地理考》〔15〕分种族源流、沿革形势和地理形势三部分,其中地理形势部分尤为详细,作者结合历史事实,对佛教经典中关于西藏之记载进行了语文史料考据和论证。蒋君章的《西藏之自然环境与人生》〔16〕一文涉及西藏地理形势与疆域、自然环境、人文概况和对外关系诸项内容,论述尚属平实,但文末作者对西藏问题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17〕马萧萧的《西藏南部重镇——帕勒》〔18〕分藏南的门户、世界第一高城、“国际市场”、生活方式、邮电空间与侯先生、肥美的官缺、单调与温暖七部分描述了享有“世界第一高城”美誉的帕勒的地理简况。

地图研究方面,任乃强的《西康地图谱(1—7)》〔19〕是本时期康区地图学方面最重要的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时期有些论文运用语言学方法来考订和论证地理学问题,在方法论上更加纯熟和科学,比如郑天挺的《发羌之地望与对音》〔20〕就根据有关史料结合音韵训诂之方法,考订和论证“发羌”的地望和对音问题;而王登的《康藏地名释:乍丫、打箭炉、墨尔多山、大桑、菜子坡、白玉、德格》〔21〕和何燕航的《西康地名汇考》〔22〕均用语言学的方法考究康藏各地地名的渊源和历史。

谈到本时期的藏学研究,我们不能不提及1946年任乃强先生主编的《康藏研究》杂志及该刊发表的许多藏学文章。1946年任乃强先生转任四川大学教授之后,为了推动国内藏学研究,于当年发起并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藏学的民间社团——康藏研究社,他本人并被推选为理事长,接着自费主编出版了专业刊物《康藏研究》月刊。可以想见,当时的经费是极端困难的,但他节衣缩食,始终保证按期出刊。从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该刊一共出版了29期,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地理类的文章尤其占有相当的分量和地位。对山脉湖泊的研究方面,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有如谢国安的《冈底斯山纪异》、《西藏四大圣湖》,〔23〕任乃强的《冈底斯山与昆仑》、《西藏四大圣湖补注》〔24〕等;自然区划研究方面有任乃强的《多康的自然区划》、《西藏的自然区划》〔25〕等文;地图方面有任乃强的《康藏标准地图提要》、《三种译文康藏地图说略》〔26〕等文;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还有谢国安的《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记西藏的闷域》、《闷域的终点咱日》,〔27〕任乃强的《大积石山与俄洛藏族》,〔28〕庄学本的《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29〕等文;译文方面有李哲生译法国古纯仁(Francois Gore)著述多篇。康藏研究社及其社刊《康藏研究》的创办,在团结藏、汉学者,发展我国藏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内外藏学界享有美誉。

王斡的《游藏指南》〔30〕并非游记,而是20世纪上半叶发表较早的西藏地理调查报告。根据三个不同方向的诸多入藏路线,〔31〕“述其程站及沿途景观,以为壮志西游之指南”,叙述清楚。杨曾威的论文《近代西洋学者对西藏地学之探察》〔32〕首先在“绪论”里追溯了中国人了解西藏早于外国之历史事实,同时指出中国犹如在科技方面“有始无终”(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一样,对于西藏的探索也是如此。故而在西藏地学方面自近代以来远远落后于外国。而研究边疆首先得了解其山川地形,故而他在搜集大量外国人著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分析了自19世纪以来外国在西藏地学方面探察的历史及成果。尤其在“结论”中,作者说“补救之法,还是要由近及远,继续不断的努力亲身去考察,回来好好的研究,好好的整理,作成有价值的报告,精确的记录,详明的图籍,然后才能由此种报告记录图籍,去应用到政治经济方面,解决边疆问题”。尽管如今的中国已是一日千里,中国藏学已是硕果累累,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各项边疆工作来说,这句话依然可以是一种勉励。腾蛟的《西康领域伸缩之史迹》〔33〕有感于“今之言西康者,常与西藏混为一谈,不云西康乃西藏之一部,即曰西康乃吐蕃之属土,而于古代西康各国举土内属之史乘,不加考证,于西康所领之区域,不加详察,囿于康卫藏之模糊观念,遂生谬误之判断”这一现象,对西康境域的历史变迁、伸缩轨迹、政治消长、名称更易等作了较为明晰的分析和描述。

魏大鸣、古振今《西康贡噶雪山调查记》、薛德煜的《西藏产牦牛考》、〔34〕卢澄的《青海之史地考》、〔35〕王谟的《由地形气候物产说明康、卫、唐之重要性》〔36〕等,都是这方面较好的文章。

通论性调查报告与历史地理志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

未著撰人的《西藏史地》〔37〕是一篇通论性的文章,全文分六章详述了西藏史地概况,其中包括英帝侵藏史,西藏的地理、政治、军事、交通等,较为通俗明了。此外,本时期还发表了大量县情概况,单就《康藏前锋》所载各县概况就有十种左右,〔38〕长短不一,详略不同,撰写有些粗糙,但是材料来源都是经过调查而得,其中有些比较详尽,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调查方面的活材料,其价值不言而喻。这里我们以《西康德格县概况》〔39〕为例,可窥其撰写方法及其内容之大概。除“前言”和“尾语”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沿革;第二章、地理:含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县治;第三章、民俗:含民族、风俗;第四章、政治:含汉官、土酋、最近汉官之政治以及最近土酋之政治等;第五章、交通:含道路、水陆交通之工具、邮电;第六章、教育;第七章、经济:含土地权、土地使用、货币、农牧、工业、商务、矿产、药材、森林、荒地;第八章、译经院及喇嘛寺;第九章、军事。函盖面较广,叙述比较全面,较有参考价值。

庄学本的《西康丹巴调查》〔40〕调查了由丹东(革什咱属丹东土司)、巴底、巴旺三土司及绒密24村(前明正土司地)与章谷屯组成的所谓“丹已”地区的经济和民族状况,前者分农林、工业、商业、矿产、牧业、森林药材产量、猎业、交通等部分描述;后者分成(民族的)地理分布、体质、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文字、工艺)、风俗(生育、婚姻、丧葬之俗、医药、娱乐)、宗教、语言、土司等部分描述。通俗简明,但有些地方过于简约,对宗教、语言和土司的记述如是。李中定的《康南八县纪要》〔41〕可以算是巴安、白玉、得荣、义敦、理化、雅江、稻城、定乡八县的人文地理简志梗概。戴新三的《日喀则鸟瞰》〔42〕叙述了日喀则地区的方方面面,内容包括疆域沿革、地势气候、政治机构(日喀则宗、扎什伦布寺)、宗教信仰、居民生活、物产经济、交通运输(大路、水运)等诸方面。李亦人的《西康之地理》〔43〕专门叙述西康地区的地理概况,简明扼要;刘恩兰在理番进行实地调查后,曾经发表过有关理番地方的文章多篇,其中《理番地理概况》〔44〕清晰明了地勾勒了理番地区地理概貌。

潘荣中的《玉树概况》〔45〕张其昀等的《青海人文地理志》、〔46〕蒙昭藩的《青海省地理志》、〔47〕远人的《青海概况》、〔48〕倪锴的《果洛之概况》〔49〕等都是专述青海或青海境内某藏族地区人文地理的简志。慕少堂的《甘宁青疆域沿革考》则专门探讨甘宁青三省疆域的发展和变化沿革,给人们展示了较为清晰的脉络。甘肃藏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拉卜楞:这方面人文地理学家李式金的著述最多,其中《拉卜楞之地文志略》〔50〕和《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51〕较为重要:前者是关于拉卜楞地区通论性的简明地理志,首先分析了拉卜楞、保拉寺、欧拉牧地等处的气候条件与季节变化,然后分草地地形、少年山地、少年河谷、阶段地形、扇状地形及冲积地之混合地形几节记述了这些地区的地形概貌,最后描述了主要的山脉与河流,即白石山脉、西倾山脉和黄河;后者是作者《拉卜楞》一书的自序。文中作者对其能在河曲地区调查和后来在甘、青、康、滇诸省调查的前后因缘作了一番叙述,然后说明其撰《拉卜楞》一书是因为该地之诸多重要性:一、拉卜楞是西北的一个喇嘛教中心;二、拉卜楞是一个汉藏贸易要地;三、拉卜楞是沟通汉藏文化的纽带;四、拉卜楞在四不管地带中政治力量较大。随后分经济、政治、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拉卜楞的问题和将来的展望,其中经济方面谈及了农林牧业、矿产业、交通等,政治方面讨论了河曲是否应该设立特立区的问题和内外界线问题,社会方面涉及了人口调查、种族健康以及宗教等问题。何正璜的《东方的梵蒂冈——拉卜楞》〔52〕专为纪念嘉木样五世而作,实际上是作者巡礼拉卜楞寺的一篇纪游,但其中涉及了拉卜楞的政治、宗教、史地、习俗等各个方面。河曲地区,位于甘青康川四省之间,由于黄河奔流而来,并在此地转一大湾,是故有“河曲”之称,这里是黄河流域一块地高气寒、水草丰美、人口稀少的牧区。这一地区主要居民为藏族,信奉藏传佛教,故而藏学研究往往对此无比青睐,著述很多。本时期,贡曲哲喜的《河曲藏区概况小志》〔53〕和李式金的《河曲——中国一极有希望之牧区》〔54〕都是关于该地区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前者是通论性的简志,后者则专门从畜牧角度描述了河曲地区的地理环境、牧民分布、放牧情况、草原状况,等等。

与藏学相关的综论性地学著述还有如: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地学系教授王谟的《中央亚细亚概况》,〔55〕此文的第四部分“西藏青海”分南部西藏、北部西藏、西康地方、青海地方四小节专述藏区的地理概貌;石荣(本字无法显示‘日+章’)的《哲孟雄志略《〔56〕是有关我国西藏邻邦——哲孟雄的历史地理沿革小志。作者根据有关史料著述,择有关哲孟雄经过故实之材料,撰成此文,以为“研究边务者之一助”,文中对英帝国主义如何霸占该国、进逼我国西藏等史实叙述较详。

(2)译述

由于特定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对于藏区,尤其是在西藏地区实地考察、探险和旅游,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落后于外国人。外国人无论是考察人数、考察范围、考察深度以及考察成果,都是国人自叹不如的。当我们着手于这方面的研究时,除了翻检有限的文献典籍之外,不得不更加重视参考洋人用现代叙事方法较为科学地记录下来并发表出来的大量著述,不得不特别重视翻译介绍这方面的文字。因此,本时期中国发表的关于藏区人文地理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翻译作品。

翻译作品中探险游记占了较大的比重,大约有十种左右。其中英国人约翰·怀特(John Claude White)的《拉萨游记》、〔57〕法国女士大卫·奈尔(Alexander David-Neel)的《藏游历险记》、〔58〕日本探险家内田宽一的《西藏探险秘史》、〔59〕英国人麦克皋温(今译麦克戈德温)的《乔装到拉萨人》、〔60〕英国人泰克曼(Teichman,又译台克满)的《西藏东部旅行记》、〔61〕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西藏》、〔62〕英国人杨哈斯班(一般译为荣赫鹏)的《帕米尔游记》〔63〕等最有影响。上述大部分都是探险著作的书译或全译。关于喜马拉雅最高峰的探险方面,也有好几篇译文,比如张星烺的译文《罗布卓尔及最先发现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问题》、〔64〕绛央尼马的译文《英人探险埃非尔上峰记》〔65〕等。不仅如此,学者们在译介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比如藏族学者绛央尼马的《埃非尔士峰的名称问题》。〔66〕

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文章,除了查尔斯·贝尔(Charles Bell)1931年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季刊上发表的《现在西藏在亚洲之地位》(长君译)之外,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到史蒂文森(Paul Huston Stevenson)的《西康人文地理述略》。〔67〕此文作者当时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任职,深入西南内地考察,体察真实。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大多为“政治风俗的记载,少有山川地形实地的考察,至于地质气象人类诸方面的系统工作,更少有人谈及”,〔68〕而此文则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入手,在川康交界一带的考察过程中记录和描述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汉人、汉人耕种区域、部落民族、独立倮倮、倮倮起源问题、石器时代文化、各种原始语言、社会及心理原素、西番、打箭炉、“Chinese”——一个文化上的名词。文章虽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于我们研究藏区人文地理,自然会有某种启迪。日本渡边万次郎的《西藏地势与气候》〔69〕分析了西藏地势与当地气候状况之关系等。

上述都是在1937年以前的译述。正如上文所说,1937年以后,由于特定历史及条件的原因,中国学者在亲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许多高质量调查报告、学术论文或鲜活生动的纪游作品,于是对“舶来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翻译文章为数寥寥:其中李哲生译法国古纯仁(Francois Gore)著述发表于《康藏研究》多篇文章〔70〕也值得注意。英国贾卜门(F.Spencer Chapman)著、彭国元译的《拉萨的素描》〔71〕(未完)是《拉萨圣城记》(Lhasa The Holy City)一书的节译(两章),此书被认为是继贝尔《西藏的过去与现在》之后的又一部西藏史地方面的巨著。张镇国、杨华明也节译了法国古德诺(Francois Gore)著的《旅居藏边三十年》(1~5)〔72〕发表。其他译文还有高泳源的译文《由中亚谈到中国历史地理》、〔73〕丁驌节译的《夥尔巴人及其居处》〔74〕等。
可以剪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