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时期中西地理学对比
1. 我想知道历代中西时间对比
中西历史时期对照表
(韩海编制)
夏朝2100—1600BC
1600BC
2500BC
诺萨斯迈锡尼文化
古
希
腊
商朝
1300BC
1500BC 前12世纪
殷
1027BC
一说前11-前9世纪
前8世纪
氏族制度解体,家长奴隶制
荷马时代
1000BC
周朝
西周
770BC
前1000-前800年始建城
([家长制公社)
古
罗
马
前7世纪
生产奴隶制,斯巴达、雅典最重要
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
氏族社会解体国家形成
前754-3始建国
前578塞维·图里乌改革
王
政
时
代
东周
春秋
476BC
梭伦改革前594
500BC
前509
前5世纪
伯里克利时代
城邦鼎盛
前450《十二铜表法》
共和时期
战国
256BC
前431-404
伯罗奔尼撒战争
衰落
前334
马其顿亚里山大东征
希
腊
化
时
期
前146年
希腊从马其顿附庸并入罗马(成为行省)
秦朝
222BC
楚汉战争
206BC
汉朝
西汉
8年
前30年
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征服
公元1年
前27年
1世纪中
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
基督教兴起
帝国时期
新莽
25年
2世纪
《圣经》成文
东汉
220
313年
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
三国
280
晋
西晋265—
304
十六国
—439
317
392年
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东晋
420
395年
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500年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亡)
南朝(-589)
北朝386-
581
529-534
编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早期
(封建制产生和形成)
中世纪中古
封建社会
843年
查理帝国分为三
隋
618
唐
907
“神圣罗马帝国”
1000年
五代
十国 -979
960
宋
北宋
辽
西夏
金
蒙古
1127
1054
教会大分裂
中期
(封建化过程彻底完成)
1096-1291
十字军东征
13末
英国国会法国三级会议召开
南宋
1279
元 1271-
1368
14初
14世纪
欧洲进入等级代议君主制
明
1644
1500年
1492年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晚期(文艺复兴)
1517-
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
荷兰尼德兰革命;
欧洲进入专制君主制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
清 1636-
古代
1840
18世纪
法国启蒙运动
1775-83美国独立战争1789法国大革命
19中
1848德1871法革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近代
1911
19末20初
2000年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中华民国
1949
1917
现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
AD1世纪 1-99年 2世纪100-199年,……17世纪1600-1699,18世纪1700-1799年,19世纪1800-1899,20世纪1900-1999
2. 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较
16世纪是中西科技发展史的一个拐点。从这时起,中西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反专差。主要表现属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属性上看,中国科技是传统的古典科技,其主要特征是承古萌新;西方科技是近代科技,其开端则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革命”。其主要特征是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根源。
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传统科技注重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归纳,重在推陈出新;西方科技则主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从研究的过程来看,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注重传统经验的归纳和总结;西方科技则注重事件发展规律、原因的探索。
最后,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大多集中于农学及与农学相关的一些应用领域,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西方科技除了注重实践领域和应用领域外,还兼顾人文科学的发展。
3. 中西古典小说的比较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4. 中西封建社会的比较
二,内容结构。
导论。
在导论中,作者着重说明了三个问题
1中国和西欧是否都由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显然是本书比较研究的大前提作者承认中西社会有很多不同点。但他认为,如果认为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是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的结合,是农民和地主对立的社会,那么它的普遍性就是没有疑问的,中国和西欧都存在过封建社会,有过封建时代。
2中西封建社会能否比较?这实际上还是在论证大前提——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 作者认为如果拿一个扩大的中世纪,较长的西欧封建社会来和东方封建社会来比较,则我们会看到,在主要方面,它们是相同的,可比的。我们的比较和西方学者的比较研究很为不同。即我们既不是拿近代的社会和古代的相比较,也不是拿西方的封建来看中国的封建和它相同或不同,而是分析这二者结构方面的同和异,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3如何来比较封建社会的发展问题,也就是问中国为何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作者批判了几种学说,但没有肯定而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农业
第一章,中西封建社会中的农业耕作制度。
本章作者认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粗放农业有发展为精耕农业的势头,所以认为粗放农业导致西欧人致力于扩大生存空间。最后资本主义脱颖而出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第二章,从会计制度看封建地产的经营。第三章,中英封建地产演变的比较研究。
这两章比较研究了中西封建地产的制度及演变。作者认为不管是中国的租佃制还是西欧的庄园制。其中地主都有自己经营的经济,同时中西方封建地权都有一种分散趋势。即其发展不是大地产越来越多而是土地越来越分散,而且作者还提出了大地产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及其论证。
第四章, 封建文明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第五章,英国农民经济的分化。
作者认为西欧封建社会末期的劳动生产率比早期要高,而中国反之。商品化并不一定导致资本主义化,并且商品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的唯一动力。
第二部分:城市
第六章,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
本章重点说明中西封建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并不大。
第七章,城乡一体化的理论走势与中西封建。
本章结论是,中国封建城市的政治中心色彩要浓一些,但西方城市的政治中心趋势的封建后期有所加强。
第八章,城市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本章肯定了乡村工业的兴起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
第九章,城市与资本主义萌芽。
本章比较了佛罗伦萨的毛纺业和苏州的丝织业,指出苏州的资本主义规模远不如佛罗伦萨。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商业利润高和没有西欧那么大的海外市场。
第三部分:封建政权
第十章,略论中国封建证权的运行机制。第十一章,西欧封建政权的发展。
这两章研究了中西古代官僚机构,作者认为西欧封建社会也逐渐走向专制主义,并且不管是中国的专制主义还是西欧的未成熟的专制主义,任何专制王权都是受限的。
第十二章,英国封建王权的确立和发展。
本章指出西欧王权和教会,贵族在更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反对西欧封建政治分裂的笼统模式。
第十三章,封建政权与商品经济。
本章认为西欧封建社会,政府和工商业存在合作关系,而中国却没有这种关系,这种合作性是形成资本起源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十四章,中西封建财政。第十五章,西欧封建税权的研究。
这两章指出了中西方封建社会财政和税收的一些差别。
第四部分:社会
第十六章,封建社会中的贵族:一种变换着的结构。
本章认为西方贵族并不是和王权完全对立的,而是在王权的附属范围日内。这种情况和中国差异不大。
第十七章,封建社会中的家庭。
本章指出中西方都存在家国一体的原则。
第十八章,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战争。
本章指出封建农民战争也有社会革命的性质,不能单一以消极反抗论处。
第十九章,封建社会中的人口发展。
本章指出中国人口发展规律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不利影响,但是没有西欧那么明显,这就阻碍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三,评论与随笔
本书在许多地方都有理论突破之处。先前我们普遍认为中西封建社会在社会形态结构上的一些不同点,导致了西方发展出了资本主义,而中国没有发展出。但在本书中认为这些不同点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不存在。比较显著的促使西欧发展出资本主义的“不同点”有1,西欧政权和工商业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国没有2,西欧人口发展规律对更建设会冲击比中国大。
但我对这两点也是存疑的,比如第一点和导言中认为的宋朝政府没有阻碍工商业发展的提法是矛盾的。第二点和第四章的某些结论由冲突之处。也许由于每章作者不同的缘故,我感觉本书的总体结构不甚紧密。
我们讨论认为,社会发展不能是单线程进步的。作者自己也提出“美国资本主义曾和奴隶制共存”,如果社会一定是按照五阶段进步的,为什么资本主义移植到美洲居然会产生奴隶制?所以我在思考时暂且抛开社会制度的限制,不过社会发展就没有一个脉络可寻了么?基于上节课的讨论,我觉得社会发展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但是我们怎样定义呢?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叫农业社会,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叫工业社会吗?我们先来分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直观的,经验的,基本上是受制于自然的,不需要庞大的理论体系支持,只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就够了。由此可知,不管以地区角度还是以整体角度来说,都可以认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叫农业社会。
工业生产虽然也离不开经验积累和技术操作,但他的生产对象是非直观的,甚至是自然界没有的。它是主动创造性的,并且需要庞大的理论支持来维持生产并把握其发展方向,更由于工业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说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叫工业社会,不能单以某个区域来判断这个区域是农业或工业社会。
也正是如此,工业社会有着打破民族国家的天然趋势,并且还可以得出,工业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指加入到工业分工体系当中的地区的集合。
工业社会像发疹一样从一个点开始,这个开始点就是市场,技术,科学理论三者结合的一刹那(工业社会越发达,三者结合越紧密)。比如,蒸汽机的发明离不开市场的客观需求,离不开手工技术的经验积累,离不开热力学动力学等科学理论的支持。
马克垚先生指出中国封建(农业)社会到了宋代工商业就很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有了四大发明。但为什么没有出现“疹子”呢?有人认为是元代的打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四大发明只是市场和技术的结合产物,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支持,这种发明本质上是属农业的,得益于单个人的才智,只有直观的技术突破,甚至发明者自己也搞不懂是什么原理,这些发明往往会因此失传或发展停滞。
我们经常讲中西方的大分流,其实受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启发,我觉得我们可以不以中方或西方为视角出发点,而是以全球来看。早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世界就出现了一股农业文明外的异己力量,只不过这股力量一直暗藏于西欧农业社会中。这股以后要消灭农业社会建立工业社会的力量,也是马克思韦伯所暗示的:理性主义与信仰主义(很奇怪二者是互为矛盾的)的混合物。分别源于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也是民主和科学之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工农业社会都有中心和边缘的,不同的是农业社会靠自然资源禀赋划分,工业社会靠科学和技术资源禀赋划分,再来看历史上工业社会中心的兴起,必先有哲学的发展,再有社会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理论的兴起,然后是制度和技术的变革,最后是经济的繁荣和发达,回顾西欧历史,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法国和后半叶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无不是这样。
世界其他地方似乎在轴心时代时同样产生过理性主义,但后来包括希腊都逐渐消亡了。唯独西欧的理性主义在信仰主义的充电下重新复活,对比中西农业社会,中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于政治的知识分子阶层存在,而这个阶层就是那股力量的载体。看看哲学和科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先导作用,也许真如当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憧憬的,知识分子要当国王了。
5. 明清时期的中西政治,文化,科技对比
一、来政治上:
1、中国明源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2、西方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进行资产 阶级革命(英,法,美)。
二、经济上:
1、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统治者重农抑商,实行闭关锁国。
2、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文化思想上:
1、中国清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禁锢思想,产生早期民主思想: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思想,西学东渐。
2、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四、科技上:
1、中国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主要采取总结的方法,对传统典籍,成就进行整理与经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 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2、西方集中于天文学理论的研究,采用实验方法,重在对事物发展 规律的探索,标志着近代科学的产生,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统 治的思想。
6. 中西地理与文化关系比较作业
1、B
上帝:上帝(YHWH)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造宇宙的“神”
天子:意为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所以天子可以认为是“神”的代表(神授予的权利么,就像Dang是人民的代表,权利取之于民而造福于民)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似的···举个例子,在灾难来临时,西方人通常说:“上帝保佑”。而我们就会“相信Dang会来救我的”
2、A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也喜欢钱财,但是手段正当”
道:是手段、方式、途径的意思 (以下来自网络)
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及林业道路等,古代中国还有驿道。另外还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
判断:
1、否
混淆了“斗争”与“战争”,战争只是斗争的一部分,因为斗争还有:(来源网络)
争斗;搏斗。2. 指战争。后亦指矛盾双方的冲突、争斗。3. 争讼;争辩。4. 竞争;竞赛。5. 揭露;批判;打击。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是
契约分权制:保护“天赋人权”(全体人);让渡“天赋人权”形成公共权力——各级政府;
诸侯分权制:维护“天赋人权”(一个人——天子);让渡“天赋人权——君权”形成地方权力;
所以说:两种分权制是“金字塔”与“倒金字塔”的过程互逆的分权制,相似点在于都是保护“天赋人权”而采取的权力让渡行为(还是有相似点的)
7. 中西文学对比
1,中国文学主情,西方文学主事。反应中国文学有种独立人格,要求自己和政史回的学问分开,被答鲁迅称为文学自觉。而西方文学起初建立在他们模仿自然的观念上,亦即西方人起初把一切精神产品都看成模仿自然的产物,所以就像他们的画画一样,希望用写实的方式来表现。
2,中国文学主情,写什么文章都会力图诗话,古代即使写白话小说,也常常出现各种功能性和抒情性诗歌点缀其间,戏剧故事情节简单,喜欢大段抒发感情,并且多用韵文。
西方主事,差不多没有真正的中国式诗歌,即使诗歌,也往往叙事性很强,比如古希腊长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人是称为诗的,其重叙事性可知。当然,小说特多而且写法成熟题材广泛。
3,中国文学有韵文传统,往往形成程式性写法,比如小说,往往带着说书的章回套子,每遇到特定场景,会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化语言来解说,就像京剧,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化意义。
西方文学似乎缺乏程式美,要的是不落俗套,重视的是故事情节的紧张好看出人意料等。
4,个人觉得,就语言而言,中文的运用可以更具韵文特征,西方虽然也有韵文,但怀疑他们的韵文味道不如中文严格和好听。
8. 中西文学对比有什么特点
1,中国文复学主情,西方文学主事。制反应中国文学有种独立人格,要求自己和政史的学问分开,被鲁迅称为文学自觉。而西方文学起初建立在他们模仿自然的观念上,亦即西方人起初把一切精神产品都看成模仿自然的产物,所以就像他们的画画一样,希望用写实的方式来表现。
2,中国文学主情,写什么文章都会力图诗话,古代即使写白话小说,也常常出现各种功能性和抒情性诗歌点缀其间,戏剧故事情节简单,喜欢大段抒发感情,并且多用韵文。
西方主事,差不多没有真正的中国式诗歌,即使诗歌,也往往叙事性很强,比如古希腊长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英国人是称为诗的,其重叙事性可知。当然,小说特多而且写法成熟题材广泛。
3,中国文学有韵文传统,往往形成程式性写法,比如小说,往往带着说书的章回套子,每遇到特定场景,会用一套固定的程式化语言来解说,就像京剧,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程式化意义。
西方文学似乎缺乏程式美,要的是不落俗套,重视的是故事情节的紧张好看出人意料等。
4,个人觉得,就语言而言,中文的运用可以更具韵文特征,西方虽然也有韵文,但怀疑他们的韵文味道不如中文严格和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