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 试述园林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惟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景回观等方面,具有答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是实现人、城市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谈谈环境科学专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极探复索符合制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和机制。根据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新型关系,研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新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二、扎实推进重点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紧密围绕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着力抓好重点科研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强化科研成果的集成和产出,掌握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三、全面增强我国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形成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科技投入体系,强化培育和构建环境科技人才平台,加强环境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门类齐全、装备齐全、富有活力的环保产业体系。
3. 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加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
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改进人们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观点,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科技创新;反过来,只有科学技术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才能真正地推动生态的恢复、自然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重点表现在:
科学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环境的保护。通过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生态化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减少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摒弃传统科技观,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能源。
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产业到低能耗、低污染、效益高的新兴产业的更新换代,而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
科学技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态价值观的转变,从而促进了生态伦理观的形成。科技创新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改进,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也甚为深远。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往往引发认识论的革命。认识论的更新必然导致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革新。
4. 自然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来考察和研自究,为准确预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通过对自然地理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有效准确的预报预警体系,在促进新技术不断完善以防灾减灾过程中,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5. 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挥重要的成员功能,还要与其他“四大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齐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其地位更突出,功能也更特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机制,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净化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净化功能,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的净化,还包括对人类文明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净化。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承认并遵循自然应有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既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又要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和按规律发展进化,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还自然应有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景观,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净化。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要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价值观以及“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业化模式,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技术等,对工业文明社会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组织运行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退化脱钩,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对人类文明系统的净化。与此同时,人的价值观、人性以及人格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净化。工业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将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单纯地抽象为“理性经济人”,人性中自私和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在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下得到最大化发展,而人性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融洽关系的追求却被忽视和弱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除去人性中过度自私和最大化追求物质利益的“杂质”,唤醒人性中的生态良心和生态意识,不仅遵从“经济理性”,也要遵从“生态理性”,回归多面人性,推动人从“经济人”到“生态理性文明人”的转变,实现人格的净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我国在工业化尚不发达、工业文明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对被工业文明固化和锁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绿色提升。通过实施空间管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空间开发更加有序、资源环境利用更加集约节约、产业结构更加生态化高级化、生态制度更加法制化,从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提升到新的水平。
协调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五位一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最终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成员的加入,通过融入“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通各建设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各建设系统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彼此推动的良性机制。工业文明具有强大的惯性,生态文明不可能像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样,自发、自动地形成,而必须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生态化改造,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弊端进行绿色变革和创新,从而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生态化提供强制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也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
融合功能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独立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在基本不改变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社会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而不是“两张皮”“两条线”。
滋养功能
根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只有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以及所积累的各种文明都无法离开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为“四大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提供丰富的养分,起到“滋养”作用。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源头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发达的生态经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物质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添新的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6. 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生态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袭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7. 地质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地质环境是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因素(图5–1)。地质环境由岩、土及包含于其中的水、油、气等自然因子组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基本场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矿产、地下水等自然资源,同时还提供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自然灾害等生态服务,决定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生态基础和工程基础。
地质环境调查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基础。地质环境调查是获取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时空分布信息及规律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环境调查涵盖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等学科领域,属于应用基础与应用服务范畴。应用基础方面,包括研究和调查地下水的数量质量和变化规律、地质环境时空变化机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机理等。应用服务方面,包括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管理地下水、保障地质环境安全、防治地质灾害所需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和服务;满足国家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农业灌溉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向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图5-2 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环境调查重要性日益凸显。图5–2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和对地质工作需求的一般规律。在前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缓慢增长,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很低,科学界对自然界认识的探索驱动了地质工作的缓慢发展。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发展生产成为主要任务,矿产资源需求量猛增,地质工作需求转变为找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1]。工业化中期到后期,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成为主要任务,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减缓,环境需求不断提高,地质工作需求由以资源为主转变为资源环境并重,地质环境调查作用不断加大。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阶段,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成为经济社会追求的目标,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脱钩,地质工作需求由资源环境并重转变为资源环境生态一体,地质环境调查作用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在工业化阶段中后期以后,经济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由以资源为主缓慢转向以环境为主,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越来越成为地质工作的主流。
地质环境调查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重要基础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性工作。一是地质环境调查以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近地表圈层为靶区,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填图,建立地质环境框架模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性地质信息;二是地质环境调查通过对地下水、土壤、地质灾害等进行长期监测,定量描述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为地下水污染、滑坡、地面沉降等重大环境问题的控制与防治提供解决方案;三是地质环境调查围绕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开展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调查研究,通过定量化矿产资源环境成本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是地质环境调查以地质环境框架模型为基础,与环境、生态等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调查研究,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提供系统支持;五是地质环境调查围绕水、土地、矿产、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展综合研究和信息服务,为加强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提供服务和支撑。
8.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包括哪些
建设生态来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自地区的共同事业,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破解我国前进中的种种难题有决定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