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教学
Ⅰ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实验平台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是一个面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展地理学实验与实践技能及研究方法教学的平台。
1952年10月12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平台也随之成立,成立之初即建立了包括土壤、地质、植物、测量、水文、地貌和气象在内的自然地理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也初具规模,形成了在西南乃至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成就了一批如盛叙功、杨定中、林志远、徐茂其等相当有影响力的地理专家。1999年以后,在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教授的带领下,地理科学教学科研水平大幅提高,获得了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然地理学博士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质学4个硕士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被列为重庆市首批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地理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培养高素地理教师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自然地理、地理信息、城乡规划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并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实验中心继续投入,并优化设备配置,利用各种科研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种创新活动。至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实验中心已经成为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先进的实验仪器、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在地理学教学和实验方面据有显著优势的先进实验中心。
中心实验中心占地面积3000m,固定资产总价值1500多万元,面向8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必修和选修实验课程28个,项目共计203个。中心下设植物实验室、土壤实验室、地质实验室、气象站、天文馆、地质馆、地理教学法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遥感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岩溶环境实验室、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第四纪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建设有金佛山、青木关、缙云山、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实习基地以及云贵川综合实习基地。每年承担1200名学生的123556实验实习课时。
实验中心顾问袁道先院士和主任谢世友教授极力倡导地理学教育要重视动手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注重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地理科学实验示范中心共拥有专/兼职实验教/技师及管理人员51人,其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职人员占57%以上,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人员占67%以上。在学校和学院支持下,中心教职工共同努力,出版《基础地理信息获取方法与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实验教程》两部实验教材,另外自编实验教材8部;获得省市级科学进步奖9人次;承担教改和科研项目5项。此外还开展本科生创新基金44项,其中两项获得学校表彰。
在学校和学院的重视和支持下,地理科学试验示范中心本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巩固基础地学知识、培养现代分析技能、启发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地理教师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信息、城乡规划类应用人才”为出发点,坚持“着眼地球系统 培养实验技能 开拓创新精神 和谐人地关系”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向“立足重庆、辐射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长远发展目标奋斗。 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11月,附属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要开展以碳酸盐为核心的,包括洞穴沉积物、湖相沉积物、钙泉华、珊瑚、海相有孔虫壳等记录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岩溶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湖泊等领域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实验室学术团队拥有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固定研究人员5人。并且与国内以及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同行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实验室新购置了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能满足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研究工作的需要。主要的大型仪器有:Finnigan ELEMENT XR激光进样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连接New Wave Research UP213-AI激光销蚀进样系统;Finnigan Delta V IRMS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连接Kiel IV 碳酸盐样品自动进样系统、GasBench II 水样测量系统、EA/Conflo III元素分析仪。能够测量碳酸盐中的碳氧同位素、水样中的H、O、C(DIC) 同位素、有机物中的H、C、N、S同位素。Perkin-Elmer Optima 2100 DV 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能够测量73种常量和微量元素。
Ⅱ 高中地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有哪些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贯彻新课程理念,转变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强地理教学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具有重要意 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研究的背景和意 义、国内外课程资源的研究近况,包括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开发与利用的意 义、原则和途径,以及研究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阐述;对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地理课程的内涵、分类和理论基础;通过对浙江省内高中教师进行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近况和存在的一些不足。基于对调查中存在的不足,阐述高中地理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对策,从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内容、途径着手,主要探讨了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内容和途径,包括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共享性原则;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地理教学设备设施、大众传播媒体、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重视地理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发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学校地理资源库的建设、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围绕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新课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色浅析浅析、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的功能,即具有提供学生学习的范例、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及地理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功能。提出对教材内容的“深加工”,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优化、迁移、升华,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倡议。
Ⅲ 实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严老师
读图可知,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北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东半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根据题意.
故选:C.
Ⅳ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地理知识教育方面: (1)地理实验可以展现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 学生容易形成对地理表象内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地容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2)通过对地理模型及地理统计图表的分析,学生有利于掌握地理分布的规律。(3)地理实验可以模拟展现地理过程,有利于地理演变知识的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4)有利于学生分析地理要素之是的关系。
地理技能教育方面: ( 1)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 (2)地球仪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技能; (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制作技能。
地理能力培养方面: (1)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测量、实验和探究能力; (2)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计算、比较、分析、判断、推理、想象、综合等思维能力。
Ⅳ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走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即可以。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资源共享(现在的网络中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较实用的化学教学软件)。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特别是一些课件的评比,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学课件搞成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教师教学理念、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难想像,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提高课堂实效会有什么效果。
二、忌滥用信息技术,忽略与学科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辅助教学。现实授课中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特别是公开课,简直成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天下,也不管课堂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是否在恰当的时机,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效应,结果事与愿违。笔者曾听过一节“原电池”的公开课,教师在用实验演示了原电池形成后,应该让学生思考其形成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好时机,而上课教师却直接采用信息技术模拟了原电池形成电流的过程,讲解得很仔细,感觉好像不错,实际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就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用了反而多余,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在演戏,无形中教师扮演了“解说员”的角色。此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信息技术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也容易使身心疲倦。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和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中特别是高中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有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要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是根本用不着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的,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或者是“杀鸡用牛刀”。所以,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一是界面制作要乎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2)要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新授课中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信息技术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3)要做到授课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要根据授课的内容而定,要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使用时力求做到“五度”:时间上有宽度,活动上有广度,气氛上有热度,内容上有深度,结果上有效度。
三、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从目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看,制作的教学课件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制作的课件。从应用的数量看,前者无疑居多,但这类课件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用这样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工具,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如果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四、不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
中学中的不少课程如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它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实验有一定的毒性、危险性、操作的复杂性和成功率低等因素,有的教师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的过程或播放录像等形式来进行演示。其实这根本无法达到实验教学本身的目的。再逼真的模拟电无法和真实的实验过程相媲美,而且这样做也失去了实验的“过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不适宜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当然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如:化学中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和展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无可非议的,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注意,模拟和真实毕竟是有区别的,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五、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功能,无形中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东西,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其优越的一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师板书逐渐被计算机投影代替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的常见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记笔记,问其原因,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来不及”,因为信息的转化非常快,不少学生记了笔记就耽误了听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扩大课堂的容量,把本来准备板书的内容,如化学方程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结论、方法等都事先输在了微机里,上课时直接投影显示出来,这样做看似节省了时间,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和记录,其效果事与愿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不至于走入误区。
Ⅵ 地理科学专业学什么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包括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版、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权、城市规划、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测量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地理教学论、遥感概论等。
Ⅶ 简述地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课堂演示实验
2.课外实验活动
3.模拟实验
Ⅷ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地理实验教学,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对地理实验项目开发和设计的看法。
所谓实验就是着重抓实践,也就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生经历或感受相结合回,让学有所答用。这样是为了进一步的把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这就是近年来新课标的出发点和本质的要求,其目的是在于培养出适合知识爆炸时代的合格的莘莘学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举个例子:问为什么白天在海滨吹海风(由海洋向陆地吹),晚上吹陆风(由陆地向海洋吹)? 原因:这是由于陆地于海洋的不同的升温速度导致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原因就必须考虑到水与沙土的比热融谁大谁小的问题。
于是,就可以用实验来证明了。
这就把地理知识学习与实验相结合了。
Ⅸ 课堂演示实验是地理实验教学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
人们常用“七来分海洋,三分源陆地”粗略地说明全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比例.不管是南北半球,还是东西半球,陆地面积都小于海洋面积.北极地区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以北冰洋为中心、还包括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北极周围是海洋,南极周围是陆地,南极地区以南极洲为中心.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