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A. 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编辑种类的鉴别和编目要识别成千上万种动物,给予其适当的名称专,并在动物王国的“家谱”中按适属当的顺序排名。
B. 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研究内容:编辑种类的鉴别和编目要识别成千上万种动物,给予其适当的名称,并在动物回王国的“家谱”中按适当的答顺序排名。
C. 地理主要研究哪些方面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版地理权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D. 生态学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1.如按现代生物学的组织层次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基因、细胞、器官、有机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如按生物类群来划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为:植物、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兽类等单一的生物类群,研究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物学范畴。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4)动物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扩展阅读:
基本内容与分类
1、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
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2、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
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
3、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
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土壤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
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生态会计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古生态学等。
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保育、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景观生态学等。
E. 动物地理学的研究简史
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记述阶段
中国公元前11至前6世纪的《诗经》,记载有100多种动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动物南北分布的界线。公元前5~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篇中也有对中国九州经济动物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记述有 500多种动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罗马普林尼(老)的《自然历史志》、16世纪末中国明朝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596)等,都记述有各类动物的分布。 从18~19世纪。此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C.von 林奈《自然系统》的问世,建立了动物分类学的系统,科学的动物地理学开始出现,在欧洲出现了专门叙述动物分布的著作,主要的动物地理学文献有:《哺乳动物分布》(1777)、《昆虫区系》(1778)、《俄罗斯-亚洲动物区系》(1811)、《鸟类分布及决定其分布的自然环境》(1818)等。
第二个时期自19世纪中至末期,动物地理学在C.R.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发展,他的《物种起源》(1859)第一次用进化论观点阐述了动物的分布及其成因。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英国进化论者A.R.华莱士,系统地探讨了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对P.L.斯克莱特所划分的世界陆栖动物的分布区(界)进行了补充修正,成为现代陆栖动物地理区划的基础。他于1860年提出的华莱士线,近几十年引起了板块学说支持者的重视;他的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1876)是历史动物地理学的最重要文献;他创立了物种的产生和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连而一致的理论,被推崇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至今。由于生态学的发展,对动物分布的探讨逐步转向对生态因素的分析、动物群的结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态动物地理学。较有影响的著作有R.黑塞的《生态动物地理学》(第1版,1937;第2版,1951)。此阶段海洋动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代表著作有: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C.布里格斯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74)。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全国自然区划工作的推动,动物地理区划研究首先得到发展,一些学者对陆栖脊椎动物、海洋动物和昆虫区划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国动物地理研究的基础。
代表性著作有:
《中国鸟类分布名录》(郑作新,第1版,1955、1958;第2版,1976)、
《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马世骏,1959)、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与中国昆虫地理区划》(郑作新、张荣祖、马世骏,1959)、
《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张荣祖、1979)、
《中国淡水鱼类的分布区划》(李思忠,1981)等。
F. 简述中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按照两分法来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按照三分法来分:自然地理、人文地回理、经济地理。答主张区域地理学和部门地理学相结合,以地表复杂地理现象空间分布、时间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再细分下去就是从学科体系上说了。
G. 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语里,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硅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但也有很少的地方露出了当年地球地壳形成时的基底——花岗岩,如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就有裸露,由于形成花岗岩时的冷却时间长,所以花岗岩内的结晶体都非常发育,边长在1-2厘米,故把其命名为绥中花岗岩。由于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不容易找到,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地球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一个由熔化的岩浆形成的火球),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早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
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于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H. 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内容是能帮我找找
动物行为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目录
分类觅食行为
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
定向行为
通讯行为
原理分类 觅食行为
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社群行为
定向行为
通讯行为
原理
展开编辑本段分类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 ,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觅食行为
觅食行为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如蚂蚁。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如:鲸鱼吞吃小鱼;蟒追青蛙。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争斗,比如一顿美餐,迷人的配偶和地盘。不过,虽然每次争斗都很激烈,但都遵循一条有趣的规律,就是很少受到致命伤害。不知道是动物们之间约好的,还是不忍看到血腥的场面,毕竟都是同类嘛。如;两只狗为争一块骨头打架。
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则是异种动物之间进行的保护自己,防御天敌的行为。又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都起作用,它可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而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者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者相遇后的逃脱机会。初级防御包括:穴居或洞居、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而次级防御则包括:回缩、逃逸、威吓、假死、转移捕食者攻击的部位、反击等。如:竹节虫拟态;乌贼释放墨汁。
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如:蜻蜓点水;夏日蝉鸣。
节律行为
动物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叫做节律行为。包括昼夜节律、月运节律(潮汐节律)、季节节律、生物钟。
社群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是同种动物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行为。并不是指一群动物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典型的如一支庞大的蚁群。
定向行为
定向行为包括化学定向、视觉定向、听觉定向。
通讯行为
通讯行为指动物社群中要依靠信息的传递来达到行动的一致。包括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化学通讯、触觉和电通讯。如:蚂蚁。 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动物行为大致分为两种: 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 学习行为 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二者关系 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先天性行为很难形成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1﹑任何一种动物都有先天性行为。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与遗传物质有关。
编辑本段原理
行为的生理机制 一般的行为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原生动物行为最简单,只有趋性,能感受环境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 ,感受器官也高度发达 。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泌 器官,而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越来越复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是行为的生理学基础。动物的行为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刺激:例如进食行为的内刺激为饥饿感,外刺激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发现外界的食物。内在状态(饱或饥)也常称为动机。感受器接受信息,将它转变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此解码,并作出决策。运动神经又将决策送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于是出现应答。反射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又有经典式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之分。条件反射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所谓本能就是一系列非条件反射;而学习过程实际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内分泌对某些行为有明显影响,如性激素与性行为就有密切关系。内分泌系统活动又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因而也受环境影响。 行为的遗传和发育 许多行为有其遗传基础。例如使“清洁型”和“不清洁型”蜜蜂杂交,发现其子代中出现 4种行为类型的个体,其个体数相近,这说明行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本能行为比较定型。但环境是多变的,仅靠定型的本能行为无法应付种种“意外”,因而在绝大多数动物中都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学习能力。在高等动物,适应环境的本领还可以通过行为学习传给下代,这常称为文化传递以区别于遗传传递 。正是依赖这种文化传递 ,才出现了种种有“智慧”的动物,才出现了人类及现代文明。 学习的主要生理机制是I.P.巴甫洛夫的经典式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式条件反射见于所谓“尝试与错误”即“试错”的学习方式中。这种学习方式无论在动物还是人类都很常见 。事实上,在许多学习事例中,两种反射都起作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决定了动物采取何种行为,而经典式条件反射则决定了动物采取这种行为时的动机强度。 顿悟学习常被视为最高级的学习方式,动物似乎是通过某种“推理过程”从零散的经验中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黑猩猩能在短期内摸索学会利用工具取物。 还有一种特殊学习方式称为印刻。例如幼鸭在孵出后的某个时期内对于它接触到的活动物体可以产生一种 “依恋”现象,总尾随其后。在自然情况下,这通常是其亲鸟,所以又称为亲子印刻。但如在幼鸭时使它对另一种亲鸟发生印刻,则幼鸭成熟后竟企图与另一种鸟类交配 ,这称为两性印刻 。这种学习只发生在某一个敏感期内,而其后果持久且不可逆转。敏感时期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各种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也是由遗传决定的,因而有的学者提出“凭借本能来学习”的观点。
I.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研究地表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态系统等)的分布格局、演化过程、形成机制等。
J.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物种生物地理格局演化;
2)种群基因谱系格局;
3)比较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4)从遗传水平揭示生物保护关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