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设灾害地理学
Ⅰ 灾难旅游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建议观看《灾害地理学》。
灾害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应用性很强的重要分支体系。提高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灾减灾手段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灾害电影鉴评是《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梦幻般的演绎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完整的灾害发生过程和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及贴切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Ⅱ 灾害地理学泥石流的运动特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
山体滑坡
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
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
交通设施
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
粉砂
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
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
重力作用下
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
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
来势凶猛
,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这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
冰雪融化
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
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Ⅲ 灾害地理学的分类
根据灾害的地理属性分为:
①气象气候灾害。如寒潮、台风、暴雨、冰雹、霜冻、冷版害、热害、沙暴权等;
②地貌灾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水土流失等:
③生物灾害。主要指植被和农作物的病虫害、天然森林火灾、植被退化、生物灭绝等;
④水文灾害。如洪涝、风暴潮、泥沙淤积等;⑤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层陷裂等;
⑥土壤灾害。如表土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等。当其达到一定强烈程度,直接或间接对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物质财富构成威胁或破坏时,始能称为灾害。
按照灾害波及的地理范围分为全球性、区域性灾害。
依照持续时间的久暂分为长期性、季节性和暂时性、突发性灾害。
还可按危害程度分类。
Ⅳ 开展灾害科学大体系的研究
摘要灾害是人类面临最严重的挑战。本文简要论述了灾害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有关灾害分类学的轮廓和开展灾害科学大体系研究的设想。
灾害是人类面临最严重的挑战。近年来人类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尽管存在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得到缓解。唯独灾害问题,尚未引起人类的重视,类型众多的灾害不时地冲击地球的各个角落,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灾害是地球生态圈各种物质运动的伴生现象,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上,很多是无法抗拒的。在地质过程中,生物界发生过多次全球性、区域性和局部性的灾难与绝灭。近25000万年来,差不多每隔2600万年就有一次全球性的灾难劫掠。人类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灾害史。世界各地区和不同国家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留下了无数惨痛的受灾记录。《管子》载,“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中、上古时期的科学,也是在预防灾害,保障农牧业生产的动力下发展起来的。
只要回顾一下灾害的历史,就不难理解人类为什么要把可怕的概念命名为“灾祸”。中世纪火山喷发毁灭了意大利庞培城。估计亚洲-太平洋地区因火山每年平均死亡2500人,经济损失达10亿~15亿美元。这一地区近800年来28次大地震共死亡264.55万人,经济损失达1325亿美元。美国每年火灾、海岸灾害、滑坡、地震、火山灾害损失总值达35亿~40亿美元。估计全球各类灾害年均损失为850亿~1200亿美元,略高于我国1984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这就是说10亿人民全年的劳动总值,还抵偿不了全球一年的灾害损失。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难道不足以说明防灾、抗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吗?
近两年来,全球性的水、旱、气候灾害,火山、地震活动又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仅以1986年前10个月为例:1月大风暴雪低温袭击北欧诸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大洪水;2月11日大风暴雪冲击大西洋两岸,2月2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洪水;3月份全球多处出现几十年来的奇寒低温,非洲大旱、蝗灾,法国出现1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火灾群起,农林减产三分之二;3月底、4月初孟加拉大风暴、洪水、大冰雹灾;4月18日大力神火箭升空爆炸,损失3亿美元;4月20日斯里兰卡大坝决口,孟加拉客轮因大风暴沉没,死亡1200人;4月下旬我国江西内陆强龙卷风暴、冰雹、暴雨,4月底墨西哥连续发生大地震;5月10日我国广东30个县遭受风暴雨涝灾害,7月辽河洪水;继1月19日硫磺岛附近海底火山爆发之后,9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爆发。此外,今年海空罹难事件多、损失重,美国航天飞机失事,苏联核电站事故、非洲火山毒气、飞碟事件等都较突出。如果详细编录,真可以汇集出一本惊心动魄的世界灾害日历。此外,全世界每年的环境灾害、工程灾害和交通灾害也很惊人,估计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死去大约35万~42万人。美国1980年车祸死亡人数竟大于10年侵越战争的伤亡总数。据笔者估算,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群生命一半夭死于灾难,物质财富也有一半被灾害吞没。纵横血泪,哪能不奋起拭目、檄讨灾害,上祭九朝列祖,后荫万世子孙呢?
现代灾害学就是以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去研究灾害发生的原因、动力和机制,总结各类灾害的征兆和规律,进行系统的观测、预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对策。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态圈巨系统与地外天文巨系统相互交叉、运动发展的一个侧面。它虽有千重奥秘,但最终将被不断发展的新的科学成就所破译。灾害一般泛指在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中,以现有科学知识难以预料和避免的突然或潜伏的损失。从时间序列上可分为突发性灾害和缓慢性灾害。前者属狭义灾害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后者属于环境科学范畴;但在科学理论体系上灾害学要统观两类灾害,作出全面的科学论证,并要研究如何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开拓祛灾祈福的科学技术前景。
灾害从成因上一般分为:地质灾害,包括火山、地热、地火、地震、构造运动、飞碟冲击;气象-水文灾害,包括超低温、特高温、干旱、雨涝、风灾、潮汐海浪、海空湍流、雷电、暴雨(雪雹)、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强气象水文异常;天文灾害,包括引力变化灾害、太阳辐射能源灾害,陨击、粒子流冲击、彗星和小行星遭遇、电磁异爆、新星爆发、臭氧层破坏;生物灾害,包括生态突变、病疫、社会灾害与犯罪;工程经济灾害,包括重大工程崩溃、经济灾难、海陆空交通灾害、环境灾害;地表自然灾害,包括错落、崩塌、滑坡、泥石流、冰雪崩溃、海水海况异常、海岸灾害、海啸、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陷、地裂、喷沙冒水、恶性沉积、土壤贫瘠化、水质和大气污染、尘暴、粉尘,酸雨、二氧化碳增升、核粉尘与火山粉尘扩散等。对名目繁多的灾害要进行分类学研究,总结不同类型灾害的形成、危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目前,对灾害各论只是在少数学科门类有了初步基础,其他大部分有待总结开拓,以便尽快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性建树,作为灾害科学大体系中的基础层次。灾害分类学只有在历史灾害考证、灾害历史数据库建设的同时,才能得以健康推进。
在灾害学各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灾害学的理论体系。由于灾害是地球、天文、生物三大体系综合运动的产物,所以各基础学科都要从灾害观点总结灾害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如地球科学中的地球动力学、灾变地球物理学、地质灾害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地球灾害学;天文学中的灾害天体物理学、太阳系动力学;水文-气象学中的灾害水文学、灾害气象学;生物人体科学中的灾变生物学、灾害生态学、灾害病理学、灾害心理学;经济社会学中的灾害经济学、灾害历史学、灾害社会学等,都是灾害科学大体系研究中的基础学科。在各基础学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灾害成因机理学、灾害动力学、灾害群系学、灾害时空规律分析论、灾害数理学、灾害预测论、灾害观测预报学等。这里有大量繁重的理论探索与开拓任务,也需要大量的观测技术建设,包括灾害数据信息的收录、传输、处理,观测仪器、项目的更新,台、站网的建设,决策科技队伍的培训等。
在灾害学研究的同时,为了保障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还要建立防灾、救灾科学体系与实战工程能力,可称为防灾工程学,它属于灾害科学理论的应用阶段。防灾工程应当是一个大系统,包括灾害预测预报、工程防灾措施、防灾社会措施和救援工程几个部分。灾害学和防灾工程学的研究,必然涉及很多学科、很多部门,需要唤起广大的科学家、工程师、社会学家、军事防务系统、国家与地区领导人来共同参与这一工作。
在我国,当前除了继续加强灾害科学的普及宣传以引起各界重视外,还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学术交流,逐步转入科研-事业实体建设,至少得有一个研究中心并形成全国灾害科研网络。灾害研究中心要团结国内外专家,依靠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推动灾害科研事业,指导防、测、报、救灾实践活动,争取在近五年构成基础,十年完善齐备,本世纪末具备对付几种主要灾害的能力。同时,还要组织有关专家培养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综合性大学建立灾害学系;要建立健全灾害数据库和观测系统,尽快建立防灾抗灾咨询委员会和决策指挥系统。建议《灾害学》杂志能积极发起组织灾害学学术年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参加,争取早日实现灾害科学研究的国际协作,促成世界灾害研究中心的建立,逐步形成全球性灾害监测、预报和救援系统,造福于当今人类和子孙万代。
———录自:灾害学,1986,创刊号
Ⅳ 中学为什么开设地理课程!!!
古人为什么说天圆地方,因为不了解地理环境,地球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理是一个人的基本常识,地形、气候等知识是人类必备的,若只知道城市里有几条街道,家里有几件屋,那是无知
Ⅵ 研究灾害地理学的必要性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对灾害作出最全面的了解,才能在人类所能之范围内减少最大的伤害,包括给人类生存,经济,生活,健康与环境等带来的威胁
Ⅶ 学习灾害地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会对我们造成损失,对我们生活甚至生命构成威胁,就像你身边有一个人会对你产生威胁一样,自然我们就会想要将威胁降到最低,最直接的办法是了解它,也就有了灾害地理。也不知道你懂了没有。。。
Ⅷ 地理论文(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学好地理建设祖国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知识面广,科学研究性较为丰富复杂的一门课程。并广泛涉及到宇宙星系,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物矿产分布等相关课题。
我们该怎样学习好地理相关知识?又怎样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
1、要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科学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对我们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地理知识的作用?
学好地理科学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科学的生产生活,及时消除人为灾害和防御自然灾害。
3、怎样学习地理知识?
要先积极培养兴趣,积极探讨和请教疑难问题,深化联系相关问题。要活学活用,且勿死记硬背。并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联系现实相关事件和现象,把两者结合起来。
4怎样运用地理知识?
在生产生活中积极联系所学知识正确的运用,并积极联系性的所学知识贡献他人,促进共同进步。
5、怎样用学习的地理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建设祖国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把我们所学的积极运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学地理知识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把地理科学作为我们身心成长的重要元素。对地理问题积极探讨且深入深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再整理一下差不多啦)辛苦可想而知,还望采纳!!!
Ⅸ 云南灾害地理学特征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隶大理府.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
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 “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 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 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
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
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