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课三年级地形教学

地理课三年级地形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2-15 11:11:01

『壹』 地理课中地形地貌,气候的学习是什么学习

自然地理,气候是高一的知识,而地形地貌是在初中或者高三区域地理中学的知识。

『贰』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发展简史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南昌大学撤销,成立了江西师范学院(1953年10月),设中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艺术7个专科,1954年后,先后发展为系,招收本科学生,开启了江西师范学院的新时期。 这个时期,尽管还没有地理系,但江西师范学院的地理科研和科普工作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1956年6月朱宏富完成了“宜黄地裂考察报告”,受到通报表扬,并且做了30多次科普报告,编写、出版了7本科普小册子。朱宏富(包括当时还在南昌二中工作的马巨贤)被推选出席全国第一届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地理系的成立
1958年根据中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江西师范学院成立了地理系。地理系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由几部分人组成:一是江西师范学院原有人员,如朱宏富、邓克强;二是南昌师专调入人员,主要有马巨贤、谭钜生、范祖仁、章元雄等;三是兄弟院校分配人员,如华东师大的刘会庆、杨文金(二人均为两年制研究生)、林文荣,中山大学的胡清华。1959年后又陆续分配和调入了苏成泉、郑松莉、陈宏群、黄旭初、刘象天、洪新仁、童纯湘、胡长书、许五津、钟伍常、陈训琛、吴让三、杨巧言、谢彼得(谢帆)、王鹏祥等。上述老师中有些是早已蜚声地理界的老教师,例如刘象天1960年为支援江西而调入江西师院,1956年就是华东师大的副教授,其代表著有“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自然地理参考文献”,是《辞海》(1979年版)修订版主要编写人员之一,是六十年代江西师范学院在省内外都有影响的教师之一,其他大多数是著名高校地理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是江西师范学院最早一批地理教师,也是此后支撑江西地理界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地理系行政由马巨贤任代理主任,谭钜生任副主任,刘会庆任系务助理。由于教师中只有刘会庆一个中共党员,故没有设党支部,刘会庆的党组织关系挂靠在生物系。1959年4~5月间,调来程立勋同志,并发展了邓克强同志,成立了党支部,程立勋任支部书记兼组织委员,刘会庆任宣传兼统战委员,邓克强任团总书记兼学生班主任。 地理系1958年9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54人,由于招生计划公布较晚,没有学生填报志愿,所有学生均为调剂入取。学生来自赣南、九江、宜春、南昌、抚州、吉安、上饶、萍乡等地区。1959年8月招收第二届学生48人,1960年招收第三届学生41人。学生主要是报考其他专业的学生调剂过来的。 这时的地理系教师队伍齐全,党政工作有序开展,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轨。1961年~1962年,学校贯彻《高教六十条》精神,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恢复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及任课老师主要有:《地图与测量学》范祖仁,《地球概论》、《气象与气候学》朱宏富,《地理教学法》马巨贤,《水文地理》马巨贤、胡清华,《地貌学》章元雄、吴让三,《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刘象天,《历史地理学》刘象天,《中国经济地理》苏成泉、谭矩生,《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世界经济地理》童纯湘、王鹏翔,《土壤地理》林文荣、谢彼得,《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黄旭初、陈宏群、谭钜生等。 地理系一成立就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58级一年级地质地貌和植物地理实习在庐山,二年级在抚州温家圳,四年级上学期在鄱阳三庙前农场经济地理实习。59~62级野外实习主要在庐山,还先后在抚州温家圳、长山晏,宜春三阳进行过。 1958年马巨贤编著的《地球仪使用法》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 1958~1962年正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学生入学后开展了“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学生教学与劳动相结合,每学年下农场劳动两个月。1958年,学校对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1959年以后,伙食费全由国家包下来,仍发放人民助学金,同时实行学生免费看电影、免费淋浴制度。1960年困难时期,学校要求青年教工和学生种菜,定额交菜至教工食堂及学生食堂。 这个时期,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白马山农场劳动,一是建立气象站。 1959年学校决定建立白马山农场,位置在今新建县生米镇,面积1250多亩,地形以低丘岗地为主,除少部分水田和旱地外,大多是荒山。1959年白马山开发前,地理系接到农场测量的任务:绘制地形图、确定农场边界、建立农场立体模型。当时由范祖仁老师带队,李潜华、郭可让、李博之等学生都参加了。师生分散住在岭背村村民家里,测量仪器主要是经纬仪和水准仪。野外工作一个月左右,圆满完成任务,为农场的规划建设打下了基础。从此以后,学校在山上陆续盖了房子、修了道路、挖了水渠,昔日的荒山野岭面貌一新,成为江西师范学院师生劳动锻炼、贯彻“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方针的基地。在三年困难时期,也为改善师生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8年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大炼钢铁急需天气预报做保障,为此,地理系建立了气象站,1959年9月25日,开始发布南昌地区天气预报。气象站开始设在现青山湖校区双理楼空地上,后改迁至学生第一宿舍两侧的菜地上,由气象老师朱宏富和林文荣带学生负责观测,同时安排人员用东方红收音机定时收听气象气候形势,结合气象站观察数据,分析后发布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同学,同时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由于预报准确,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表扬。
停办地理系
60年代初,中央提出“巩固、充实、调整、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国压缩办校规模,撤销了一批1958年匆忙成立的高等学校。在此背景下,1961年学校决定停办地理系和政教系,地理系停止招生。1962年地理系除毕业班外,尚有59级、60级级89名学生,此时59级已是三年级学生,最后48人全部转入化学系,课程还是按原地理系的上,并开了一些基础化学和应用化学的课程。60级41人只读了两年,当时有两种去向自由选择:一种是直接毕业,但拿的是专科文凭,同样由学校分配工作;另一种是选择留下来,但不在地理系就读,而是大部分去了化学系,少数去了数学系、物理系,最后这部分学生实际上读了六年。58级已经修完4年,全国统一分配,大部分分到中学当老师,有十几个人调配到部队,还有一些到了公安系统、机关等部门。地理系的停办影响到省内中学相关课程的开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停开了地理课。 地理系当时教职工共有27人,24位教师为:马巨贤、谭矩生、朱宏富、范祖仁、章元雄、刘会庆、杨文金、林文荣、胡清华、苏成泉、郑松莉、黄旭初、陈宏群、刘象天、胡长书、王鹏翔、杨巧言、谢彼得、陈训琛、许五津、吴让三、洪新仁、童纯湘、钟五常、4位行政人员是:邓克强、程立勋、钟若给、王浔。停办地理系时,除指定的10个人外,大部分都离开了师院,有的调至中学,有的到了工厂或其他基层单位。留下的10人中,谭钜生到师大附中,刘会庆到教务处,林文荣到外语系,杨巧言、钟伍常、陈训琛三人到图书馆,杨文金到校工会,马巨贤到化学系,范祖仁到物理系,刘象天到校医务所。这种安排为后来地理系的复办储备了人才。 在地理系停办的16年间,留校的老师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60年代,刘会庆等人还经常到野外考察。1965年9月师院成立靖安分院,开设“农业基础班”和“农业理化班”,刘会庆、杨巧言调入“农基班”,杨巧言教土壤,刘会庆为专业老师兼第一副主任。杨文金、钟伍常、朱宏富、刘象天等都曾上过课。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江西师范学院也未能幸免。1968年大批老师下放,下放的地点有贵溪、戈阳、鄱阳、铅山、玉山、靖安等县。1969年1月,江西省革委会下达通知撤销江西师范学院,与江西大学的政教系、中文系、生物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井冈山大学,迁到井冈山下的拿山。原地理系留校的林文荣、钟伍常、刘象天、朱宏富随学校搬到井冈山。 1972年11月,省革委会下文,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迁回南昌。与此同时,1968年冬下放的大量老师开始与学院“复钩”。1973年,下放的原地理系教师基本上调回。1975年成立地理组,归历史系领导。组长马巨贤,副组长杨文金,成立时的成员有刘象天、尹善正、杨巧言、陈训琛、范祖仁、刘会庆,主要是在中文系和银行学校上地理课,期间在信丰开办培训班,培养农村青年气象观测员。 这个时期,老师们为能重返地理教学而兴奋,不少老师积极进行科学考察和开展江西地理研究,1979年杨巧言等出版了《井冈山地理》等著作,发表了“鄱阳湖”等科普文章,为此杨巧言被评为“全国地理科普积极分子”。 三. 复办地理系(1978~1979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地理系的复办提上了议程。1978年刘会庆、林文荣根据学校要求,开始做复办准备。3月刘仁求同志从历史系调入,组建地理系复办筹备小组,成员还有马巨贤 、谭钜生、刘会庆等。筹备组首先是将挂靠在历史系的地理组调入,从附中调入谭钜生,以后陆续调入刘焕川、章元雄、苏成泉、吴让三、黄旭初、谢帆、王素珍、朱相水、李博之、梁国权、聂卿云、黄际民、赵树森、刘自清、章定富、杨泽芳、李桂清等。1978年年底党政干部和专业老师基本配齐。刘仁求为党总支副书记兼第一副主任,马巨贤、谭钜生为副主任。不久地理系教工工会成立,杨文金任工会主席,以后的工会主席为刘自清,副主席有杨定国、陈英等人。为制定教学计划,杨文金、杨巧言、陈训生等老师到华中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聂卿云老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拜访学习,吸取办学经验,收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得到很大帮助,回来后编写了教学计划。以后系里又陆续调入专业教师,至1981年全系已有30多位教师。 1979年开始地理本科专业招生,招了39人,男同学31人,女同学8人 ,分别来自省内南昌、抚州、上饶、宜春、吉安、九江、赣州、萍乡和景德镇各地市,均为理科生。课程按教育部教学大纲开课。当时师资力量很强,大部分课程都配备了2个老师,地质学基础甚至有4个老师,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学校毕业、又具有长期野外工作经验的老师。刚调入又没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一般先做助教,跟着主讲老师1~2年后才允许单独上课。那时缺少教材,都是老师编写讲稿上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后来随着高校教材的出版,大部分课都采用全国统一教材,有些新的课仍采用自编教材,如化学地理、江西地理等。 1979年地理系下设地质地貌教研室、自然地理教研室、经济地理教研室、教学教法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有刘焕川、聂卿云等老师。教师任课情况:《地球概论》马巨贤、杨定国,《中国自然地理》刘会庆、梁国全,《世界自然地理》杨文金、陈英,《中国经济地理》易宜曲,《世界经济地理》朱美荣,《经济地理导论》聂卿云,《地质学基础》刘焕川、黄旭初、朱相水、章定富,《地貌学》杨巧言、吴让三、黄强,《土壤地理学》林文荣、谢凡,《植物地理学》王素珍、孙淑先,《水文地理学》陈训琛、张思华,《气象与气候学》赵树森、刘自清、胡清华,《环境科学导论》陈作贵、李博之,《地图与测量学》黄际民、杨泽芳,《地理统计》范祖仁,《遥感概论》谭钜生,《中学地理教学法》马巨贤、徐剑儒、李潜华,《江西地理》胡清华,《计量地理》黄际民,《自然资源学概论》陈作贵,《化学地理》吕桦、《地理摄影与素描》徐剑儒等。82~86年从全国高校分配来系工作的年轻老师有黄明民、唐荣湘、马定国、胡忠、吴凡、杨梅玲、兰云、毛端谦、徐燕、孙服群、舒长根。期间地理系的管理干部和管理人员有:系办公室主任徐新耀、党总支干事柯维海以及李桂清、胡玉玺、张桂兰、肖萍兰、谢秀文、易申、姚技、陈建民、刘莉等。 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最具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80年代主要在庐山,还在井冈山、彭泽(龙宫洞)、德兴(铜矿)等地开展了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实习。学生自带被子,条件比较艰苦。从82级开始,地质野外实习在杭州。 1979年在现老校区双理楼位置的空地上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安放有百页箱、温度计、气压计等仪器,由气象老师赵树森、刘自清老师带领学生观测,每学期还到省青云谱气象站实习。水文地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等课程的老师每个学期或不定期带学生到省水文站、进贤、湾里、梅岭等地实习。野外实习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野外工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年12月年江西省地理学会成立,马巨贤任理事长,陈作贵为秘书长。学会把江西地理界联合起来,还吸引了地质、地震、测绘、水利、气象、城市规划等部门的专家,成为江西省地理教育、科研和科普的第一个学术团体。 1980年1月,江西师范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谭钜生、马巨贤、刘象天为理科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成立校“学位评审委员会”,马巨贤为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后历届系(院)主任(院长)均为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 1979年江西省只有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招生,远远不能满足江西地理教师的需要。为解决江西省地理教师缺乏的问题,1981年举办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班,地理系自编教材,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教师。1983年开始招收2年制专科生,专科班招生一直到1993年止。 1982年江西地理研究所成立,马巨贤任所长。1984—1988年谭矩生任所长,刘会庆为副所长。1986年6月,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江西地理研究所成为学校的处级研究所之一。1982年地理系接受的第一个项目是《江西省地图集文字说明》,杨巧言、刘会庆、杨文金、杨泽芳等参加了编写,地图出版社出版后获得好评。这个时期出版的还有《江西名胜》(杨巧言、刘会庆等,1981年)等著作。 从1979年到1983年,地理系复办后各项工作走向正轨,学生工作有声有色,这几年毕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的领导、江西各地市地理骨干教师许多都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在中科院和各高校工作的毕业生都成为各单位和领域的骨干和专家,不少学生走上了领导岗位。 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学院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广大同学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学院与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是学院文化的策源之地。
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是在主席团领导下的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术发展部、文化部、体育部、自律部、素质拓展中心、外联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艺术团等11个部门。
欢迎关注地理与环境学院团委学生会官方新浪微博:@江西师大地理学院学生会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下属两个校级社团:
蓝天环保社团、心语手语社团

『叁』 地理课上如何教学生利用地图

一、识读地图——看图例和注记,懂含义,找分布 我们现在采用的中学地理教材、教学挂图及地图册中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它们大多是用象征符号表示的,如点状符号表示矿产、城市、作物、工业部门等,线状符号表示洲界、国界、交通、河流、风向、海洋等直线等,面状符号表示地形区、气候类型、自然带、温度带、工业区、经济带等。在识别这些符号系统时,首先要看图中的图例说明,弄懂每个含义的性质和数量特征的差别,然后要注意其空间位置、轮廓、范围和方向及所在地的地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分析地图中的理性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比如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地理地图册》第10页的《主要工业区分析图》,是用点状表示工业中心,面状表示工业基地。在阅读地图时,首先要看地图所给的图例,然后再根据图例去阅读地图。图中点状的表示主要工业中心城市如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的位置,图中特别注明我国四个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可以先指导学生看图例,然后根据所给的图例去阅读地图,最后看看图中工业中心分布疏密状况,回归到课本内容所要说明——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发展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中心分布密集,全国四个主要工业基地都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绶慢,工业中心分布比较稀疏。 二、分析地图——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分析方法 一是综合性地图。要采用层层要素分离法。综合性地图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综合地表示在一幅地图中,具有内容复杂、不容易分析的特点。这种地图常见在某区域地图中,对待这样的地图应首先自然,再是经济,最后是人文要素,依次分析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农作物、矿产、旅游、交通线、城市。这种层层要素分离法,有利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如对八年级《地理》上册第93页的《西北地区》的教学分析:首先,地理位置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草原广布,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全国海拔最低的艾尔湖(-155米)位居这里,主要有塔里木河、黄河的中上河段流经这里。其次,这里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则以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为主,产品有肉、奶、皮、小麦、玉米、棉花、瓜果等,其中新疆的哈密瓜和吐鲁番的葡萄最为著名。矿产资源丰富,有稀土矿、优质煤、石油、镍等。再次,交通主要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这里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之地;现代有一条“亚欧大陆桥”大铁路经过这里,并且一直通到西欧地区,使得我国同欧洲国家交通联系更为便捷。最后,工业有毛纺织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石油工业等。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为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北地区的不少建设工程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比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交通运输和通信设施的改善,新疆长绒棉、优质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扩大等。为了西北地区的发展,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很大的支持。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协调人地关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内容图,要分析等值线的疏密,延伸方向,形状的凹凸,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地点和区域,进而分析其分布等特征和空间递变趋势,从而进一步综合分析形成的原因。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理》中的第62页和第63页《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分析过程是:1月份北半球在北美和西欧大陆等温线密集且向南突出,海洋等温线向北突出,在中西部出现-40℃的极端低温区域,南北温差达到60℃以上,说明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下,以大气环流为主导因素;而南半球等温线大致平行于纬线,这说明南半球以太阳辐射为主导因素。7月份的等温线北半球分布稀疏,大致与纬线平行,同时南半球仍以平行于纬线为主,说明太阳辐射成为控制南北半球的主导因素。通过对1月、7月份等温线图分析了解到: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表面均匀、等温线变化小;北半球地面和大气状况复杂,所以等温线变化大。 三是专题要素分布图。包括由各种点状符号构成的矿产、城市、旅游点、工业中心图,也包括各种面状图等构成的地形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和资源分布图等。对于点状符号图,不但要在阅读完每个符号所在的地点的分布和性质的基础上,分析各个点地理事物的稠密区、稀疏区的位置和范围的差异,而且要概括出某个要素的空间递变的趋势。比如,我国矿产资源中煤、铁、石油主要在北方,而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空间配置不协调就造成北煤南运,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对面状图要分析各种符号的分布范围,通过对比,归纳出同类符号在一定区域的分布规律。例如,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沿海地带,北纬40°~60°之间。再如,世界小麦带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温带地区,而世界玉米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中部,中国的东北、华北平原,欧洲南部平原,从而说明玉米带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三、培养学生填图、绘图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填图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填图可以检验学生的地理知识,对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绘制有关的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图技巧。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疏漏、错误和不扎实之处,及时补救,巩固学习成果。在历年的地理高考中,多数题目都与地图知识有关。

『肆』 地理优质课怎么上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包括吃、穿、住、行等方面关系密切,学好地理是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必然要求,如何帮助学生学好地理,大有文章可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谈一些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科研究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 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 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 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课堂效果如何, 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作为地理教师, 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 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 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 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 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地理教师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以改革为动力, 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 坚持理论实践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了学生还能学好地理知识吗?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 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 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 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 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 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 没有学习意义,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 抓住这一心理特征, 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 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剌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 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 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 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教师诙谐的语言、优雅的教态、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素养、某一个特长等等, 这些都可成为学生崇拜的焦点, 也是良好关系建立的条件。这样就可形成自崇拜到愿意和你接近, 愿意上你的课, 教学效果自然会达到最佳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包括道德、思想、业务及工作素质, 还有业余爱好特长素质。

三、常备直观教具,教学形象生动

地理教学与其它学科有不一样的地方,直观教具的使用就非常必要了。地球仪、挂图、自制教具等运用得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生识图时,我听说有一种地图拼图游戏玩具,就去买了一个回来,这个拼图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每一小块代表一个地区。在课堂上我当着学生把拼图推乱,然后再根据旁边的整体图形的式样,通过自己的智力拼图,还原成原来的图形。在讲中国疆域时,每一小块拼图代表一个省,我让学生参加分组活动,亲自动手将乱推的拼图,还原出一幅中国地图。 在拼图过程中,学生就记住了地名和这个地名在整个图形中的地理位置了,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地理知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 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

地理课堂上适当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运用 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 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 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 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 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伍』 地形的判断和认识是几年级地理课程

人教版的课本初一就学了,大部分地区应该都是这样子

『陆』 地理课中的地形地貌学习属于什么学习

初中就是世界的地形和中国的地形;
高中地理是等值线的判读。

『柒』 地理公开课教案

我这个是初二的,希望能对你有用。

2.1 地形的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主要走向的山脉名称和分布。
(2)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脉形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地形图、景观图,概括我国主要山脉的特点。
(2)用列表的形式,按照不同的走向,将山脉归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和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有录像、景观图、地理图表和FLASH动画等的PPT课件;并为每组同桌学生准备一张空白的中国轮廓图。
四、研究方向
在新授课教学中,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的作用,探索学生参与地理教学的途径,通过引导学生看图、查图、绘图、辨图等形式, 达到激发参与兴趣,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成效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中国地理》第二章地形地势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学习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分布和典型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以新颖的连线游戏情境引入,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在读图查找主要山脉的环节,让学生动眼、动手,同桌间合作互助,扩大参与面,培养参与能力;对不同地区山脉景观的辨析、比较,提升思维参与的品质。
教学过程 自我点评
1.引入:
出示五种地形类型名称和景观图片,要求学生将其连线。
简要复习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大地的“骨架”,出示课题:纵横交错的山脉。
2.寻山: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说明地图中山脉的图例。
讲授“山脉走向”概念。
要求学生根据图例符号判断某种山脉走向,并用规范文字表达。
出示中国主要山脉网格图,要求学生判断我国主要的山脉走向。
布置读图、绘图练习:请学生查找教材中山脉分布图,按次序说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各三列。以及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和弧形山脉。
出示辅助动画示意图。
要求同桌学生共同在空白中国轮廓图上绘出这些主要山脉的位置。(教师在大屏幕上示范)
出示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要求同学熟悉这些山脉的位置。找出海拔最高的山脉,说出其大致海拔。
要求学生在山脉分布图中找出作为国界、省界的山脉。
3.观山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秦岭的景观照片。请学生观察其所处的位置,介绍其我国东部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地位。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北方太行山和南方武夷山的景观照片。请学生对比辨别。
教师介绍我国山脉“北雄南秀”的特点。
出示中国山脉分布图,并配以东西部不同山脉的景观照片。请学生对比辨别,并尝试对其特点加以归纳。
4.登山
播放2008北京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传递的新闻片断。
请同学找出地形图中珠峰的位置和海拔高度。并说说火炬在珠峰顶传递可能遇到的困难。
5.练习小结
出示动画练习:将主要山脉的序号拖动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连线游戏,形象直观,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读图训练中既查阅地图,又动手在图上标注,同桌间相互合作且参与面广。

通过对南北、东西不同地区的典型山脉景观图加以观察、辨析,得出我国山脉特点。锻炼积极思维的参与。

六、教学反思
机会难得,教研员李功爱老师听了我的这堂课,并且在课后给我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给我启发很大。因此,这堂课的反思,可以说真正是在“专家引领”下的个人反思。
这节《中国的山脉》,教学内容是《中国地理》(七年级)2.1地形分布中“纵横交错的山脉”部分。
因为这堂课是学校组织的教学展示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契合我校提出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总体理念,同时又要体现出地理学科教学中的特点,还要适当考虑创设“展示课”本身应当具备的一些亮点。当然,这三者,应当是统一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下的。
单独抽取“山脉”作为地形分布的第一课时,一来是使教学内容集中、紧凑(个人感觉:似乎展示课上“攻其一点,稍作拓展”的策略还是不错的);二来“山脉”作为中国地形的骨架,对学生形成我国地形的基本构架,也值得多花点时间。
对整堂课,我将其划分成三个部分:(1)寻山——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学生根据山脉的走向,来查找地图上的山脉,并配以学生在空白轮廓图中描绘主要山脉的活动,这样一来,通过“地图”这一工具的使用,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又让学生在看图、找图、画图中得到了充分的参与。(2)观山——熟悉主要山脉的自然景观。主要着眼于让学生对我国南北部、东西部不同地区的山脉景观进行综合比较,以此来培养比较、归纳的能力。(3)登山——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以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反思这节课,特别是在教研员李功爱老师的评讲中,我感到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对于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分布,我采用的是先讲山脉走向,再以此来要求学生按走向类别查找。今后,是否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查找记忆这些主要山脉,然后再对其进行分类。
(2)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在空白轮廓图上绘出主要山脉的活动,但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它的功能。譬如在课的结尾处,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回去将此图描绘得更细致、美观,下次进行交流展示。另外,这还可以延伸到下面其它地形区分布的教学。

『捌』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设计意图,小结与作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