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尔
① 1877年出版的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是什么书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也翻译成《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
——这是李希霍芬根据在华考察的资料,完成的巨著,该书于1877年出版,“丝绸之路(Silk Road)”一词便首次出现于该书第一卷中。
② 地理名家以及他的成就
1、徐霞客
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2、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大陆漂移说创立者。
3、莫霍洛维奇
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后来这个界面就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他生于伊斯特拉半岛的沃洛斯克。
4、埃拉托斯特尼
公元前276年出生于昔兰尼,即现利比亚的夏哈特;公元前194年逝世于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港,希腊数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的贡献主要是设计出经纬度系统,计算出地球的直径。
5、郦道元
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③ 地理学家的外国地理学家
毕达哥拉斯(约前572-约前497)
柏拉图(前428-前348)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伦布(1451-1506)
亚美利加·韦斯普奇
达·伽马
费南多·麦哲伦
库克
托勒密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国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德国
阿·彭克,德国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国
柯本(Wladimir Peter Kppen,1846-1940),德国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德国
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1941),德国
特罗尔,德国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国
齐泽姆,英国
赫伯森,英国
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国
让·白吕纳(Brunhes,1869~1930),法国
德·马东南(de Martonne),法国
戴维斯,美国
哈特向(Hartshorne),美国
巴罗斯(H. H. Barrows),美国
鲍曼(Bowman),美国
索尔(Sauer),美国
雅·皮叶克尼斯,挪威
贝吉隆,挪威
道库恰耶夫,俄国
巴朗斯基,俄国
苏卡乔夫,俄国
伊萨钦科,俄国
贝尔格,俄国
波雷诺夫,俄国
格拉西莫夫,俄国
维尔纳茨基,俄国
谢费尔(F. K. Schaefer),德国
W. L. 加里森,美国
E. L. 厄尔曼,美国
R. J. 乔利,英国
P. 哈格特,英国
T. 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瑞典
奥尔逊(G. Olssion),美国
哈维(D. W. Harvey),美国
沃尔帕特(J. Wolpert),美国
段义孚,美国
阿努钦,前苏联
汤姆林森(R. F. Tomlinson),加拿大
马伯(D. F. Marble)美国
杜能,德国
韦伯,德国
克里斯泰勒,德国
廖什,德国
艾萨德(W. Isard)
④ 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是哪位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也有人将其名字翻译成奇霍芬或李约瑟。
⑤ 德国地理学家
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又译里希特霍芬。生于卡尔斯鲁专厄,卒于柏林。早年从事欧属洲区域地质调查,旅行过东亚、南亚、北美等地。多次到中国考察地质和地理。曾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教授,柏林大学校长。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
⑥ 懂地理的历史人物,最好能举例他们因此而成功。谢谢!
亚历山大·洪堡 德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19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内之一。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容学之父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埃拉托色尼著有《对地球大小的修正》被誉为“地理学之父”。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
地理学派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赫特纳,哈特向
人地关系学派: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
景观学派:施吕特尔等
⑦ 5.丝绸之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命名 b.是由东
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等地运往西亚和西欧等地,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开辟了“丝绸之路”.
故选B.
⑧ 德国地理学家 克里斯泰勒的介绍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 的不同。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但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可以作为城镇体系布局原则的,即城镇规模愈大,吸引的距离愈远,其服务范围也愈广,规模大的城镇在数量上少于规模小的城镇。
[编辑本段]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为城市区位论的代表性著作.
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相似,中心地理论是克里斯泰勒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他在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和农村进行调研,积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详细资料.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
2,中心性,是指对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中心商品的数量,即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与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C=B1-B2.
3,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就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4,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需求量,也称为需求门槛,是中心地最小限度的空间范围.
5,经济距离,是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编辑本段]中心地的等级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贸易,金融,手工业,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务.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有高低等级之分.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而低级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例如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珠宝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零售店是低级中心地职能.
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的特点是: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但要购买高级商品或高档次服务必须到中级或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2,特点
⑴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
⑵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
⑶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⑸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
[编辑本段]中心地空间分布的均衡模式—六边形网络
基本前提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提出以下基本前提:
1,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
2,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3,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5,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的配置形式.
均衡模式
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服务范围是相同半径的圆形区.每三个相邻B级中心地之间有一个空白区,得不到这3个中心地任何一个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在这个空白区的中心会产生1个次一级K级的中心地,以满足居民消费.而每3个K级中心地之间又出现空白,会出现次一级中心地A级.依此类推,中心地可以分为许多等级.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编辑本段]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到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式.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B级为周围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K级中心地来实现的,.因此,每个K级中心地同时接受3个B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3=2,即2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其自身还有1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每个B级中心地共有3个K级中心地的服务量.因此,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不同等级的空间中心地系统,其排列为K=3序列,即在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内,有1个一级中心地,2个二级中心地,其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的等级序列为1,3,9,27,81……,公式为K=3n-1.而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2,6,18,54……
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应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上.但从均衡模式看,两个B级中心地间的连线不能包括K级中心地,这不符合交通原则,需要调整模式.从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出发,克氏把六边形6个顶点的各级中心地都布局在六边形六条边的中点上,这样任何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可以把低一级中心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模式.每个B级中心地提供给周围6个K级中心地的总服务量为6×1/2=3,加上自身包括的1个,形成K=4的序列,公式为K=4n-1,其等级序列为1,4,16,64…….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3,12,48…….
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等级系统
在行政职能作用明显的地区,行政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等级系统.克氏认为每个中心地在行政管理上只能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两个或三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在一个六边形中有7个行政单位,其中1个高级行政区单位行使对6个基层行政单位的管理,从而形成K=7序列,公式为K=7n-1,行政区的等级序列为1,7,49,343…….各级中心地的从属关系序列为1,6,42,294…….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克氏进一步分析了三原则的适用范围.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和市场区域构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给情况,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交通原则适合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作用大.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过境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行政原则的作用也比较强.
此外,克氏还认为,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编辑本段]评价
主要贡献
1,以古典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静态一般均衡区位理论,为后来的动态一般区位理论开创了道路.
2,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分布模型,把地理学的地域性,综合性与区位理论相结合,使区位理论研究逐渐向地理学领域扩展,并成为现代理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了系统的城市区位理论,把区位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农业,工业扩大到城市,并为市场区位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并对地理学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等研究工作的发展.
存在问题
1,现实中很难满足克氏提出的假设条件.
2,克氏理论缺少对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下限的详细分析,只是注重对上限的分析,根据上限来布局各级中心地.
3,克氏中心地系统的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这很难与现实情况相符合.
4,克氏把消费者作为"经济人"看待,认为消费者首先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但现实中,消费者外出更倾向于高级中心地.
5,克氏忽视了集聚效益,只注重各等级设施的出现,却不重视其出
⑨ 洪堡和李特尔对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分别是哪些
【洪堡】:
亚历山大·洪堡( Humboldt,Alexander)1769~1859 德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地理学家,19世纪科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洪堡被公认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的科学活动和学术思想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自然地理学从地理学中独立分化出来,使得千百年来纯经验性的地理描述,进入到科学的行列。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运用了成因分析方法把自然地理学推入新的阶段。
著作:《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陆热带地区 旅行 记》30卷等。
【李特尔】:
李特尔(Ritter,Carl,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从事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很多著名德国的地理学家都是他的弟子。
著作:《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参考资料】:
李特尔与洪堡
http://www.docin.com/p-578141940.html(第三页下)
洪 堡:http://ke..com/link?url=oCWXmG0Jt8bcYpmYzYEhWaCK3-W6fGC7o2q-LTokgLrWcdd3MiqP3_4MpR5Yi-vITppSfdfU9FpTBYlx6CirPK
李特尔:http://ke..com/link?url=
⑩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是谁他的简介
中国应该是李四光吧
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职业: 学者,科学家,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 英国伯明翰大学
主要成就: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为中国原子弹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
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 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