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学家的故事
『壹』 关于地理小故事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成
1、热量学说: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2、电磁学说
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云。
编辑本段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编辑本段地震云形态
1、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2、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3、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4、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预示着2~6天以后的地震。
5、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编辑本段地震云详细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1、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
2、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贰』 关于地理的一个故事
你是哪个学校的?交个朋友。
冰海沉船
泰坦尼克号,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骄傲地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该船船身相当于三幢半住宅大厦的长度,被欧美新闻界誉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凌晨,它载着2207名旅客和船员作处女航时,同一座漂浮的冰山发生了仅仅为时10秒钟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难的悲剧。这辉煌的首航竟给它带来了葬身海底的厄运。
泰坦尼克号游轮于1912年4月10日从英国南安普敦启航开往纽约,登上这条船的富商大贾和英美两国的社会名流,都想在这条崭新的奇迹般的巨轮上逍遥自在地度过美妙的一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舱里乘坐的是数百名移民,他们要越过大西洋,到彼岸去开创新的生活。
最初几天平安地过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报务员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发出的紧急电讯,电讯提醒他们冰山异乎寻常地向南漂浮,已经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号又收到了同样内容的紧急电讯,然而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员的重视,第一次收到的警报被丢到一边,几个小时没有向船长报告,后来的两次干脆没有送交到指挥室。黄昏刚过,气温便开始骤然下降,尽管冰山临近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泰坦尼克号却既没有改变航线也没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临之后,爱德华·史密斯船长布置了警戒冰山的了望哨。23点40分了望台上的人最先发现了冰山,值班军官下令向右弦急转弯。可是一切都太迟了,冰山已经将船弦外壁撞开了一条100米长的裂口。大多数旅客只是感觉到了轻微的震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随船的工程师们经过察看后认定:该船已经无法挽救了。他们认为,如果船上的16个防水舱只有4个进水的话,船还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个底舱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舱里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为海水已将他们房间里的地板淹没。报务员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最新规定的SOS呼救信号,在海难中使用这种信号还是第一次。午夜12点零5分,按照船长的命令救生艇开始下水。
旅客们并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总共只有1178个座位,只能接纳旅客总数的一半,但是按当时的法律规定,这种救生条件已经算相当充分了。起初,旅客当中并没有发生恐慌,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泰坦尼克号是“永远不会沉没的!”直到船体出现了危险的倾斜,他们才失去了先前的镇定。妇女和儿童首先离船。头等舱里的乘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们当中只有4名妇女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在二等舱和三等舱里的272名妇女当中幸存下来的只有96人。有一段时间,三等舱通向甲板的门甚至都被锁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涌到甲板上来。在越来越倾斜的甲板上,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拉格泰乐曲。
凌晨2点40分,泰坦尼克号几乎在水中直立起来,然后便头朝下沉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舱房里的移民们和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于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抛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这条著名的冰海沉船的随葬品。
造成这条豪华巨轮沉没的冰山,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漂浮在极地海域的巨大冰块。每年春夏时节,因气温升高极地海洋冰块破裂而生成,在向温带、热带漂移时,逐渐消失。它们体积相差极大,大的冰山可达几公里长,这样的庞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胁。
泰坦尼克号被撞沉,说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切不可盲目自大,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那么,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么回事?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死三角”海区正处在南、北美之间地壳断裂带的北缘,火山和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海底地形十分复杂。“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达6000米以下的北亚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于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台,西和西南侧是靠近大陆和群岛的广阔的大陆架,南端是深达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沟。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显突出的半岛如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又有被半岛围起来的较封闭的海湾——墨西哥湾,还有众多的岛屿和海峡:巴哈马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和小安的列斯群岛等1200多个岛屿。这些岛屿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着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复杂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岛附近大部转向西北,从“死三角”海区穿过。另外,从墨西哥湾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佛罗里达洋流,非常强大,宽度扩及整个海峡,达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昼夜流速为130~150公里。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死三角”海区通过。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区位于巴拿马地峡的东北方,是西欧、北非和北美东岸到巴拿马运河航线的必经之地,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此外,巴哈马群岛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是旅游胜地,节假日许多人驾着自己的游艇或私人飞机到这里度假,难免不发生意外。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1990年,美国海洋基础工程学专家韦恩·邓拉普发现百慕大三角区海床蕴藏极为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而高压油气正是人们屡遭劫难的“死神”。原来他发现,在百慕大海区内,常有大量奇异的水合物漂浮过来,而这些水合物又极易气化,为此他做了实验,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几分钟就测得500万立方米骤然溢出的气体,后被证明是天然气。他说:几百万年来,沉积在此地海底的动、植物,腐烂发酵,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特有的高压、极冷条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结晶为冰样的水合物存于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压力稍减或温度略升时,即溶化并瞬间放出大量的天然气。因水合物在溶化过程中的膨胀,致使海水沸腾,气团云雾遮日,当轮船经过此地,突然比重变小的海水,无力承受船体的重量,遂沉入海底。而飞机来到百慕大三角区上空,由于天然气大量释放,导致发动机缺氧,逐渐熄火,其机尾排出的带有火星的废气,就会引燃从海面不断上涌的天然气,使坠落的机体顿时成为一团火焰。
加点分!
『叁』 关于地理的小故事
.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肆』 求一个关于地理的故事
俄罗斯“死亡谷”
该谷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克罗诺基山区,此谷长2千米,宽只有100米到300米。人若走进这个山谷,很少能活着走出来。这里不但是人的死亡谷,也是野兽的死亡谷。据山区的一位守林员说,他曾目睹一只大狗熊闯进谷中觅食,不料进去不久,突然栽倒,一命呜呼。但是在距离这座死亡谷不到一箭之地有一村落,那里的农民却活得好好的。这个村和死亡谷之间并没有树林和山谷作为屏障。
编辑本段意大利“死亡谷”
意大利的“死亡谷”,它的情形正好和俄、美的死亡谷相反———它只杀害飞禽走兽,对人类却十分友善。 这个被称为“动物墓地”的死亡谷,坐落在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风景十分优美。它本是一座各种野兽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但不知何故,每年在这座山谷中死亡的野兽多达三万七千多只。科学家和动物学家们多次入该谷考察,都始终找不出具体的答案。
编辑本段印尼“死亡谷”
印尼“死亡之谷”实际是印尼的“死亡洞”。印尼爪哇岛上有许多山洞,其中有6个大山洞,均是人兽死亡的陷阱。 这6个大山洞到底有多大?多深?谁也不知道。山洞内存在着一股巨大的引力,每当人或野兽接近时,就会被吸入洞内,必死无疑。据侦察,谷洞里已是白骨累累。
编辑本段中国“死亡谷”
中国的“死亡之谷”在四川峨眉山中,又称黑竹沟。平时很少有人涉足。该死亡谷的进口称鬼门关,连猎人都不敢进入,如进入必死无疑。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目前仍是个谜。 “黑竹沟”为汉人定的名。由于黑竹沟藏有不少未解开的“谜”,当地彝汉人民把黑竹沟称之为南林区的“魔鬼三角洲”。 当地人谈起黑竹沟,就会向你道出一些神秘的历史事件来:说解放初期胡宗南残部半个连30多人进入而不见踪影;说解放军三个侦察兵从甘洛县方向进入黑竹沟仅排长一人生还;说1995年解放军某部测绘队在黑竹沟高缘派出二名战士购粮,途经黑竹沟失踪,后来只发现二人的武器;1976年四川森堪一大队三名队员失踪于黑竹沟,发动全县人民寻找,三个月后只发现三具无肉骨架。 1991年6月24日黄昏,神秘的黑竹沟突然浓云密布,林雾滚滚,大有蔽日遮天之势,川南林业局设计工程小队的7名队员,17名民工集体失踪于黑竹沟,幸喜的是,由于发现的早,寻找及时,这24名测绘员只在黑竹沟深谷充当了20个小时的“山老虎”,历尽艰难而无一伤亡。黑竹沟 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 ,1996年5月被四川省定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实其景色主要是以原始森林为主。
『伍』 中外地理学家的故事
下载至本地客户端
『陆』 《珍藏美丽》的阅读答案!!!!!!主要内容是关于一个地理学家画地图的故事。
27.①本文交叉叙写了两件事,下表已对乙事作了概括,请完成对甲事的概括填空。
事 情 甲 事 乙 事
起 因 公司因故面临索赔
经 过 "我"未能坚持原则,选择了沉默
结 果 公司逃避了赔偿责任
②文中表明"我"对两件事不同情感态度的词语分别是
对甲事: 对乙事:
③作者将两件事交叉叙写的意图是什么?
28.第⑤段中"我"提出了不同于公司老总等人的意见,从前文看,"我"的举动有它的合理性,请找出两个依据。
29.字条的内容,不是出现在第④段"里面是她留下的钱和一张纸条"之后,而是出现在第⑥段再次展读字条时,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0.从字条中,你读出了女教师的哪几种"美丽"?请写出要点
27.①起因:女教师不慎碰坏了"我"的汽车尾灯;经过:女教师主动承担责任并坚持赔偿;结果:女教师赔偿修车款并真诚致歉②甲事:感动(或珍藏)乙事:歉疚(或羞愧)③乙事衬托甲事,突出表现女教师的美丽心灵
28. 女教师的字条感动了"我"使"我"良心发现b"我"对老总说:"让我再考虑考虑,过两天再定。"说明"我"在犹豫。
29.这样写①有利于形成叙事高潮;②有利于画龙点睛,充分展示女教师美丽的心灵(或年章显志);③有利于设置悬念,推进叙事。
30,诚信为人,勇于承担责任,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柒』 有关地理的故事
关于阿艾石窟的千年猜想
来源: 网易论坛
人们目睹这些文明的碎片,总会升起种种疑团,是谁,在什么时候,在如此险峻的地方开凿这个洞窟呢?
被称为天山大峡谷的库车北部的克孜利亚峡谷有着地质构造学上的奇观。它曲折幽深、怪石嶙峋,最宽处有几十米,狭窄处仅可容一个人通过。春、夏季,山洪会注满河谷;秋、冬季,峡谷内断断续续渗出的细流慢慢融入沟口处的铜厂河。铜厂河是史书中所说的“东川水”,它以恒久的姿势流淌着,不仅滋润和丰饶了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且孕育和发展了人类文化,至今保留的诸多遗址如阿艾古城,苏巴士佛教遗址及炼铜冶铁遗址都在这条河边。滚滚不息的河水承载和见证着历史、现在、还有将来。
迂回的山崖峭壁一次次地阻隔着人们的视线,使得许多不解之谜经过千年的封存保留到了今天。
1999年4月的一天,库车县北部天山河谷中的阿格乡牧民阿布来提同往常一样挎上采药背包和用具在崎岖的山道间跋涉跳跃,矫健得如同羚羊。他寻找着,采撷着。在离谷底三十多米处的绝壁间他发现了一丛绿色。他没有犹豫,他在抓住绿色藤蔓的同时,一脚踏进了尘封一千多年的石窟。
http://tech.163.com/06/0710/13/2LM4922R00091N9G.html
『捌』 小王子与地理家的故事感慨 请仔细介绍 谢谢
地理抄学家的星球是小王子拜袭访的第六个星球。当时地理学家正在写一部大部头的书。他不知道自己的星球上都有什么。他从不出去探测地形之类的,而是坐在办公室里接见探险家们。他所知道的地理知识都是那些探险家告诉他的,并且如果他对其中一个探险家的信息感兴趣,那他还会单独调查探险家的品格,以防探险家撒谎而将错误信息记载下来。他问小王子B-612上面是什么样的,小王子告诉他有山有花,但他只记录火山,而不记载植物,因为植物生命短暂,地理学家只记载永恒的东西。并且小王子来地球还是在地理学家的指示下。
具体详情参见《小王子》第15章。
『玖』 关于地理学家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先生的教育生来涯,最早可源追溯到1918年。1910年,二十岁的竺可桢得到公费留学的机会,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
『拾』 10个地理小故事
6个有趣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