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教学反思
1. 地球只有一个教学什么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不足。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版间不够充足权。学生理解课文第二段时,学生的理解面较窄,没有联系生活来理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不到位。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球了解不够,朗读课文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课文朗读缺乏美感。3、由于课件制作方法不熟练,致使课件效果不够理想。如地球全貌图就不大清晰。有些生活图片内容相似导致学生回答相近或者无法回答,即耽误时间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 简述地球系统演化特征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 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 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 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4)活着的地球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运动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系统,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内部系统。地刻不在活动着。地球内部系统活动引起地壳变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外部系统活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与大气运动、地表水流等紧密联系的水循环。同时,生物也一刻不停地对地球表层进行着改造。
地球系统不仅各自进行着物质交流和循环,同时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转化,组成一个活着的地球。
如果把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缩短为一年,那么现在的一秒中就相当于146年。
从表上我们知道,地球演化史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地质历史实质上是生物与地球表层非生命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历史。人类文化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内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尽管自人类出现至今,仅仅占这“一年”的3个半小时。但是,人类活动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地球生物圈的性质。因此,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地球46亿年的艰辛演化成果,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否则,“第七次生物大绝灭”的罪魁祸首将是人类自己。
3.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教学反思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 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 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 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陶瓷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 ”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结合环保纪念日,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高环保意识。结合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预环保活动,如走上街头进行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专题讲座、举办环保知识竞赛、征文竞赛、举办环保绘画比赛、植树造林、清除白色污染、参预环境打扫等,另外还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郊外远足、参观访问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调查对比,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生态的调查,通过这些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是把环境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与环境有关的事宜,因此,在地理课上选择教学内容是环境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难点。高中地理教材上许多内容都和环境教育有关,而现实中的许多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情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如农药的使用、氟利昂利用的兴衰、核能发电等),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课上进行环保教育必须把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利害关系讲清楚,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内容类似,虽然教学目的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而且多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进行教学时根据所学科学原理和所掌握的材料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环境保护问题
4. 简答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至今仍是个未知的命题,科学家们有很多种推测。过去比较主流的推测是这样的: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质向中心聚合成为太阳,周围还有部分散在的物质碎片围绕着太阳旋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渐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时的地球只是一团混沌的物质,又经过了几十万年,物质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态,再经过几十万年,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内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喷出后被保存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并由氢气和氧气化合成了水,再然后经过太阳的能量辐射,地球本身的电场、磁场作用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由水中产生了有机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地球的演化: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5. 高中地理地球的学习
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彗星、行星、卫星),一类是人造天体(如:太空中运行的宇宙飞船、火箭、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
如何判断是不是天体:1.看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 2.看是否能克服地球引力,按自己的轨道运行
3.看是否是天体的一部分(注意: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高中阶段所学的天体系统按从小到大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要想看出一个途中有几级天体系统,首先要对以上四个天体系统尤其是地月系和太阳系的组成了如指掌,然后根据图中有几种组成成分再做出判断。
实际上,高中地理关于天体考察的很少,到高考几乎不怎么考察,平时月考可能会出一些题目但是占的比例也比较小的。
不懂的话可以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