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期末
A.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口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个国家在一定的资源条内件下,人口数容量和增长速度应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合理容量是指一国之内各地区对人口的负载能力。
各个地区的人口容量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扩大的,但归根结柢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的产生来自资源、环境负载能力的有限性。一个地区如果人口盲目增长,对食物、燃料等方面的需求超过大自然的稳定支付能力,将易于导致当地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
人口地理学通过全面综合地研究自然环境,掌握不同地区对人口的最大容量和合理容量,特别是从负载能力的角度探索这种容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世界人口激增、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口的合理容量,成为人口地理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B. 人口地理学论文
去相关网站吧
C.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虽然中国从《汉书·地理志》开始,历代积累了大量人口资料,其他国家也做了许多这方面的工作,1798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增长快于食物增长的重要观点,对人口科学研究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但最初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鲍曼1921年分析了中欧人口的区域差异,瑞典地理学家德·耶尔1922年研究了瑞典人口分布及制图问题。同期,赫特纳和维达尔·白兰士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著作中也很重视人口分布的统计分析和人口现象的描述。1926年,中国的竺可桢发表了对江苏、浙江省人口密度研究的论文。但这一时期尚未把人口本身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把它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1931年美国地理学家杰弗逊对世界城市人口分布的比较分析,是重要的人口地理研究。几年之后,中国的胡焕庸提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密度差异的重要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其中法国的博热·加涅埃、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齐林斯基和特里瓦撒等人的著作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
特里瓦撒1953年阐明人口地理学的性质和范畴。齐林斯基1966年则指出人口地理学可分为描述人口数量和特性的地理位置;解释人口数量和特性的空间表现形态;人口现象的地理分析三个方面。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人口地理学家特别关注人口的重新分布和政府的人口政策,对城市化过程也作了大量研究,还探讨了国际人口迁移趋势以及国际移民计划。
D. 人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应用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化学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人种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医学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理论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应用地理学 书 名: 人口地理学
作者:李玉江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2月1日
ISBN: 9787030294906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人口地理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人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变动、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等,第三部分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介绍了人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
《人口地理学》可作为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专科教材,也可作为人口管理工作人员的参考、学习读本。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第二节 人口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
第三节 人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3
第二章 人口地理学基本理论/9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中的人口思想/9
第二节 两种生产理论/12
第三节 适度人口理论/14
第四节 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18
第三章 人口自然变动及其地理意义/22
第一节 人口出生水平分析/22
第二节 人口死亡水平分析/28
第三节 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与分析/32
第四章 人口素质/36
第一节 概述/36
第二节 人口身体素质及其影响因素/38
第三节 人口文化素质及其影响因素/41
第四节 人口素质综合评价案例分析/47
第五节 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性/52
第五章 人口自然结构/55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55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63
第三节 人口种族结构及其地区差异/69
第六章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分布/72
第一节 人口经济结构及其分布/72
第二节 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分布/94
第七章 人口迁移与人口城镇化/103
第一节 人口迁移/103
第二节 人口城镇化/108
第三节 世界人口城镇化发展及特征/112
第四节 中国人口城镇化及特征/117
第八章 人口地域分布/123
第一节 人口地域分布概述/123
第二节 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因素/128
第三节 人口地域分布的基本态势/139
第九章 PRED——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49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149
第二节 人口与环境/154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70
第十章 人口地理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178
第一节 人口预测/178
第二节 人口遥感、制图与GIS/183
参考文献/191
E. 人口地理学的概述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的关系如同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着眼于人口现象的空间方面,人口学则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口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多地偏重人口统计,考察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人口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着重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是人口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人口地理学发端较早。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者,如德国的K.李斯特、O.佩舍尔等人把人或种族作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后来,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写了《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存空间的概念。该书被西方学者奉为人口地理学最早的经典。此后,英国的A.H.肯尼、A.C.哈登,法国的J.布吕纳等学者也写了一些有关人口与地理关系的著作。
20世纪以来,人口地理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体系的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理学大会,人口地理已单独成为一个分组。
在中国古代就有对人口与地理关系的文献记载,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才从西方引进人口地理学。随着人口科学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