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地理学起源
㈠ 为什么现代地理学不是发源于德国,而是发源于美国
德国地理学史在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都专有突出的贡献。德国人属A.von洪堡和C.李特尔,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洪堡将毕生贡献于考察自然界,足迹遍欧洲和南北美洲。他的报告《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网络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他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从而公认他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洪氏代表作《宇宙》,解决了近代地理学的三大问题:
①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②主要探讨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
③研究特定自然要素,应注意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㈡ 西方文明起源于哪
起源: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帝国、天主教、基督新教,这些专被统称为犹太教属-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日尔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凯尔特人的流行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陷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2)西方地理学起源扩展阅读
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16世纪之后,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㈢ 西方文明发源的地理环境,只是西方!!!!
如果说古希腊的话,古希腊【岛屿密布,临近地中海,多山岭,少平原】,这就导致专了不容易产生小农经济,要知道属,小农经济需要一定的地理环境,即地势平坦,而古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商业,因此,古希腊的农业也是商品农业。经济上的开放,有利于形成民主制度,因此,古希腊形成了和波斯帝国,古中国,古埃及明显不同的制度,即城邦民主制度。
㈣ 地理的起源是什么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内里面有“容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㈤ 地理学哲学的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内史诗、哲学、历容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㈥ 社会地理学的起源
社会地理学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但它起源于20世纪初版。法国人文地理权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曾以可能论的观点为社会地理学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早期的社会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曾进行了农村和城镇的区域分析、城市化趋向、城市网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们还研究过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社会集团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和类型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并涉及文化地理学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地理学更加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诸如绘制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图;考察农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语言、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分布和变迁;对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娱乐等问题也有所研究。
㈦ 地缘政治学的起源
拉采尔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学校教授和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一生著说繁多,他著书立说之时,正是达尔文的划时代学说——“进化论”广为传播的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说,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例如,英国学者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有机体间在三个方面具有相似性:一是两者都有调节系统,生物是中央神经系统,人类是政府系统;二是两者都有产生能量的系统,生物是消化系统,人类社会是经济系统;三是两者都有分布系统,生物有血管和动脉,人类社会有电讯和道路。拉采尔深受斯宾塞关于人类社会与动物有机体有相似性这一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有机体的国家理论。
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内容:
1.一个特定社会的人群集团或民族在特定的土地上所形成的组织——国家是一种单细胞的国家有机体。
2.国家是置于土地的基础上的,国家就是一群人和一片土地的有机体。国家离开土地即失去了国家生命的存在基础。国家是土地上人类的最大劳动成果。
3.把国家比作人体,边疆属于末端器官;生长中的地域为其四肢;公路、铁路、水道为其循环系统;国家首都则为头脑、心脏和肺腑。同时,国家又属于一个空间性的有机体,它是生命的物体,不断增长,国家的向上发展,就是土地与人民结合关系的增长。所谓生存竞争,即是争夺空间的竞争。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国土地域的发展。
4.有机体是生长的,国家也是不断生长的,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或老死,而不可能停滞不前。当一个国家侵占别国领土时,就是其内部生长力的反映,强大的国家必须有生长的空间。空间有机体的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超越这些界限。
因此,有人把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的运动论归结为“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和“边疆动态论”的统一体。拉采尔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尽管他并未提出“地缘政治学”这一概念,但后人还是根据拉采尔的国家理论确认他为地缘政治学的鼻祖。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有:
1.地理位置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海权”,首先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自然结构
只要一个国家拥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的动力在一定时期就会爆发。
3.领土范围
因为领土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的分布,如果拥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人口分布,那么这个国家海权发展的主要内部障碍就不存在了。
4.人口数量
一个海权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有大批水手以及从事制造海军设备的劳动力。
5.民族素质
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关键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6.政府性质
即政府有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
马汉进一步分析,海陆的增长或削弱,还受制于下列因素:
(1)一国国内生产力水平,它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2)必须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运输船只;
(3)殖民地和基地应能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4)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
关于海上武力与一国的海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上武力因竞争而生并导致更加激烈的竞争;
(2)海军的存在就是为了参加海上战斗,保卫国家海权体系的完整和正常运转;
(3)海军创立后,不仅要将国家的海权推广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而且它逐步演变成了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
马汉的思想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创建的海权学派导致了全球“新海军”的崛起;美国史学界称他为“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当时,美国完全征服了内陆,马上就要由内陆国变为海洋国,马汉的著作成了这种发展的理论基石。 19世纪末,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陆地机械运输革命的发生,使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是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麦金德一生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国际和各国局势的变化的历史观察和思考,寻找一种“至少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这个公式具有透视国际政治中的一些对抗势力的实用价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著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成为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点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此后,麦金德又分别于1919年和1943年发表了《民主的理想和现实》和《全世界赢得和平》两篇论文,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麦金德看来,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大陆强国和海洋强国相互斗争的历史,尽管海权强国占过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由于陆权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且交通日益改善,海权国家终将被陆权国家所压制。因此他提出,世界力量重心所在的欧、亚、非三洲由于陆上交通发达,已变成一个世界岛;世界岛的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部的心脏地带,其范围大致西起东欧,东至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波斯和中国的西藏,北至北冰洋。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和人力,除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余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而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却屡屡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成著名的三段警句:
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麦氏分析认为,最有可能控制心脏地带的是俄国和德国,因此警告西方防止俄国的扩张和俄德联盟。麦金德提出陆权论的本意是想提醒作为海权国的英国,它正面临着陆权国家兴起的严重挑战,需要修改战略和外交政策,然而由于德国所处的大陆位置,它比麦金德的祖国更能从该理论中获益。麦金德晚年时根据世界战略地理形势的变化,意识到“企图支配世界的威胁,与其说来自东欧,不如说来自心脏地带本身,即来自苏联” ,而单凭西欧国家的力量远不足以遏制苏联,因此提出了以北大西洋及其领海和与之相连的江河流域为区域范围,以英国为海岛航空港,法国为桥头堡,美国和加拿大为强大基地的“地中洋” 概念,认为“地中洋” 地区可以同心脏地带分庭抗礼。从其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不难看出他的这一新思想的影响:该组织的成员国基本都是“地中洋”地区的国家。
麦金德的陆权论在其后半个世纪中成为西方地缘政治学的通行理论,直到今天,多数西方战略家还是按照麦金德的描述来观察世界。事实上,人们从二次大战后西方集团从未放松对东欧的争夺这一事实中,就不难找到麦金德地缘政治思想的痕迹。 杜黑(1869—1930)是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他把地理环境与战略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思想方法使其理论在地缘政治学占有重要地位。杜黑在《制空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基本理论观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结果就必然成为一个新的战场”。今后“空军极有可能单独完成战争使命,不必有陆、海军参与”。尤其重要的是,空中力量具有比海上和陆地力量更为有利的机动性,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时间(沿直线)沿任何方向的路线向任何地点往返飞行。由于这种独特武器的出现,未来战争的样式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战争的主要特性将与以往战争根本不同。空中力量的发展将使陆权和海权受到严重削弱。
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掌握制空权,能阻止敌人飞行,同时保持自己飞行” 。夺取制空权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在空中与敌方空军交战而取胜;②摧毁敌方地面空军及其基地。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空中进攻的目标包括工商业设施、重要公私建筑、运输干线和交通枢纽以及某些特定的居民区。
总的看来,杜黑的论点主要是围绕“制空权”这个中心主题展开的。事实证明,制空权的确是战争中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特别是在太空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杜黑的理论与核时代的战略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 德国地缘政治学是西方地缘政治学中的一个极端主义思想流派。它发展于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又急于复仇的岁月里。代表人物是纳粹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1869—1946)。
豪斯霍费尔在一次大战中曾任德国陆军少将,纳粹时期官至德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慕尼黑创立了地缘政治研究所,还于1924年创办了《地缘政治学杂志》(月刊),使之成为纳粹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重要支持者和倡导者。
豪斯霍费尔及其创立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派深受拉采尔、哲伦和麦金德理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成以下几个论点:
(1)国家是一个有机体。
生长的意志、生活的意志、获取权力的意志,决定国家的命运。
(2)生存空间。
指足以供养一国人口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国家既然是一个有机体,它必须进行扩张。出于其生命的本能追求,国家必须向其领土之外进行扩展,即扩张其生存空间。大国即是扩张的国家,没有一个大国真正处于“饱和”状态。新的国际法应确认生存空间扩张的必要性。
(3)国家经济自给自足。
经济自给自足是国家独立存在的需要,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要求经济的边界不可超越防御的边界线。如果生存的需要依赖外部世界,将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泛地区。
豪斯霍费尔认为,现代世界中成功的扩张将最终导致具有地理意义的大国组织形式——泛区的出现。1941年,豪氏将当时的世界划分为四个各由一强国控制的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利坚区、以日本为主导的泛亚细亚区、以德国为主导的泛欧非大陆和正在形成中的以苏联为主导的泛俄罗斯。最后,德国应当强大到接管泛美和泛亚地区。
(5)海权和陆权。
豪斯霍费尔认为,相对于俄国而言,德国同样享有控制世界权力“枢纽”地区的有利条件,而且比俄国更易接近海洋,因此,德国应追求双重的世界权力,既控制心脏地带,又夺取海上霸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也标志着德国地缘政治学派所倡导的理论和战略的失败。战后,德国地缘政治学受到谴责和摈弃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是地缘政治学理论本身的错误,更不是地缘政治学关于军事战略思想方面观点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思想重新在西方大国的外交战略制定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㈧ 地理的来历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内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容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㈨ 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的作者是谁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形成的标志是德国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尔的《地学通论》两书的问世。
㈩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内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容。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的研究是不断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产生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学派。3、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自动化制图的进步,现代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地理学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应用能力。研究趋向倾向于以下几点:(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计量方法的应用、心理学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资料收集手段的变革。(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态观点且倾向于社会化、人文化、实用化。而边缘学科的分支也显示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