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地理学
㈠ 李白的出生地有哪些争议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李白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世纪学界对李白出生地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生于蜀中
在李白生地的诸说中,此说出现最早。它最早是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提出来的,清人王琦支持此说。上世纪初,黄锡珪在其《李太白年谱》中同意王琦提出的“神龙”为“神功”之讹的说法,认为到武后时,李家子孙已还内地,于蜀之绵州昌隆县内的清廉乡安家,李白也当生于此地。此说后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戚维翰的《李白研究》、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导言》、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的《李白诗选·前言》、王伯祥的《增订李太白年谱》、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裴斐的《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都沿用此说。同时,蒋志、郭兴龙、丁稚鸿、丁颖、刘术云等专家也主张此说。
生于西域
1926年5月10日,李宜琛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李白的籍贯和生地》一文,通过对李白生卒年的考订,认为“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叶。九年以后,清华大学国学泰斗陈寅恪先生又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逻私城”,在他五岁的时候,由他的父亲带回到巴西郡(绵州)的。一年之后,《逸经》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问题的文章,即胡怀琛的《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它们都肯定李白生于西域。其中胡怀琛文在引《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后说:“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逻私城南面十余里的地方”,即素叶(今中亚碎叶)之西八百五十里。此说后来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如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锳的《李白家世考异》,《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张书城的《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叶》,《李白家世之谜》、李从军的《李白出生地考异》、日本学者松浦久友《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等。其中,张书城、李从军文都专门针对郭沫若提出的李白生于中亚碎叶说,对西域碎叶说进行了补充论证。他们通过对李序、范碑中“条支”、“碎叶”地望的考异,得出李白出生于邻近鄯善郡的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而钟兴麒的《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则认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既不在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也不在焉耆,而是在今哈密附近的三堡。
生于中亚碎叶
此说是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一为中亚碎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筑于高宗调露元年,而《碑文》标明是“隋末”,故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郭沫若此说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如余恕诚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又一确证》、殷孟伦在《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与碎叶》、陈化新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补说》、朱方《唐代“条支”地望质疑》都赞成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有的对此说的一些细节错误作了修正,如《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发表的耿元瑞的《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除了指出郭沫若说的条支的地望不准确之外,还考证了碎叶城的地理应是苏联托克马克之西、伏龙芝东的坎特。此后出版的一些李白研究著作、文学史著作也纷纷采用此说。如瞿兑园、朱金诚的《李白集校注》、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王运熙、李宝均的《李白》、刘忆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论》、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等。
生于其他地方
除上述三说,人们对李白的出生地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如吴汝滨的《李白》认为“李白生于陇西,长于蜀,客居于山东”。
刘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则认为李白生于“条支”,而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稍后发表的康怀远的《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也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并为之进行补正。
而刘开扬的《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则认为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称“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乃指长安,由此推论李白生于长安。
㈡ 诗人李白曾说过一句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能利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当诗人站在海边送别友人时,友人的帆船向远方驶去,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最后只看到天和海相接了。 |
㈢ 李白学习了哪些本领
李白不仅在诗书抄方面成就匪浅,学识渊博的他在诸多方便都有着卓越的成绩。他曾拜师学习纵横之术,了解儒、道、兵、法诸家思想,并且跟着师傅学习剑术,可谓是文武双修。再者唐朝是一个崇尚武术的年代,父亲也十分器重李白,常常教导他学习武术,聪颖的他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武林高手。学习认真执着的他甚至还与一帮少年们组织过一个侠客组织,在乡里锄强扶弱,一展侠士的风采。
㈣ 李白是一个什么学家
解答如下:
李白是一个文学家。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㈤ 唐代诗人李白曾游三峡,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早发白帝城,请仔细揣摩,诗人和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有何不同
诗人喜欢浪漫,写诗也讲究诗意,多有夸张的成分。地理学家要求精确,需要用写实的手法。
㈥ 诗人李白和地理学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什么不同
心境不同抄
郦道元之三峡哀,语境袭凄凉。
李白的诗写在大赦之期,在放逐夜郎途中突然被赐金放还,心情欢愉,所以感觉轻快。
从“猿”可以看出两人之不同。
郦道元“哀猿婉转”,伤感至极
李白却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心情舒畅
其次
郦道元的三峡源自《水经注》,是为《水经》做的注释,地理价值高,主要写景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主要写情,突出自己的感受
㈦ 李白出生在什么地方我好像记得有个名人考证好像不是在中国来
本文所论述的这三个问题,均属于李白家世生平的范畴。从近几十年,特别是1994年兖州国际李白讨论会关于对李白家世生平研究的实践中。客观上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颢,就是研究李白家世生平的命题立论,必须掌握以李白自述为前提的原则。换句话说,凡不符合李白自述原则的,特别是与李白自述原则相抵牾的说法,不管来自任何人,也不管任何碑传,都不能作为命题立论的根据。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李白家世生平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否则,就很有可能误入乱说的歧途,甚至陷入诡辩的泥坑。这是本文对研究李白家世生平所总结的一条经验教训,也是本文论述李白籍贯出生地及家庭出身问题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一、关于李白的籍贯问题。从李白本人的诗文自述中得知,他有三种说法的籍贯,即祖籍、原籍和客籍。对祖籍陇西成记,客籍山东任城,这是早已明确的问题,于此不赘。关于原籍四川江油,原本也没有什么疑义。然从对李白的出生地发生争议后,对他原籍的看法,自然也会发生影响,因为籍贯是指祖居地和出生地而言。本文只在这方面补充一点新的看法。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使书》中对他的世居地有一段比较系统概括的自述,云:“白本家金陵(王琦注:金城之误),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这段文字是说他东晋时代的先祖,凉武昭王李皓所建立的西凉国,被北凉沮渠蒙逊灭掉以后,其李白先祖一族子孙,又因做官而寓家于咸秦。“少长江汉”是说他在江汉长大。在这段文字中,“奔流咸秦”与“少长江汉”紧紧相接,其间并未说再移居他地的问题。其实李白涉及他籍贯的自述,除此以外,也只有“白陇西布衣”、“本家陇西人”两种说法了.“陇西”、“金城”,其地望均为甘肃,这些地名,无疑都是反映他未“遭难”之前的远祖的籍贯。“咸秦”、“江汉”则是反映李白先祖“遭难”以后至他的少年时代世居的地名了。我们知道,同一个籍贯(家的所在地),可以用多种地名来反映。如李白的一个任城之家,就使用了“东鲁、“鲁中”、“沙丘旁”、“汶阳川”、“鲁门东”等五个地名。那么此处的“咸秦”和“江汉”究竟是反映的一个家还是先后两个家呢?这要以“咸秦”和“江汉”这两个地名含概的地域范围判断。“咸秦”这个地名,不是法定的真实地名。从字面上看,它是以咸阳和秦两个现实的地名为基础,概括(或者说虚构)而成的。李白在其诗中如此使用概括的地名多矣。如“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吴越”、“流落楚汉”的“楚汉”、“燕赵多壮士”的“燕赵”、“邹鲁多鸿儒”的“邹鲁”、“笛声喧沔鄂”中的“沔鄂”、“高卧沙丘城”中的“沙丘城”、“遨游盛宛洛”中的“宛洛”、“誓欲清幽燕”中的“幽燕”、“降夕叛幽蓟城”的“幽蓟城”、“潇条徐泗空”的“徐泗”、“剖竹商洛间”的“商洛”、“鄢郢翻扫荡”等等。此两个不同的地名一经概括合称,就成了一个新的地名概念,这个新的地名,不但含概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而性质也发了变化。“咸秦”这一地名,在李白的这段自述中,其性质只能是反映李白“奔流”后的先祖寓家地的一种现象。既不能把它规定为某一个真实的法定地名,更不能把它与李白先祖的“家”混为一谈。就如杜甫《别蔡十四》诗中“扶榇归咸秦”是反映郭英义的归葬之地,高适《答侯少府》诗中“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是反映高适奉诏授职之地,其地虽然明显的是在长安,但只能说长安在咸秦,而不能说长安就是咸秦。“咸秦”既然含概了咸阳和秦两个地名所辖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究竟区域多大呢。按“咸阳”、秦之国都,汉唐之长安。秦地是那里呢?按《汉书地理志》:“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柯、越?、益州皆宜属焉”。“约相当于今日的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和贵州的西北部地区,这应是咸秦的地域范围。也就是说,李白“奔流”后的先祖,就寓家在这一地区的范围之内。江汉,是李白少年成长的地方。江汉也不是法定的地名。按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一》:“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成雁鹜池。”和《其十》:“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等所说的江汉,未必是指的长江汉水流域或荆楚之江汉。因为当时安史叛军所骚扰的地区,只限于河北、河东、河南、关内、淮南诸道,并未有涉及长江、汉水流域诸州。所以说“扫清江汉”一句与时事不切,疑此江汉另有所指。杜甫是公认的最能反映现实的诗人,他在蜀中之成都、梓州(今三台)、阆州(今阆中)所写的《忆昔其二》:“周宣中兴望我皇,泪洒江汉身衰疾”、《贻华阳杨柳少府》:“我裹卧江汉,但愧识璠玙”、《赠左仆射郑公严武》:“飞帆出江汉,孤舟转荆衡”、《客旧馆》:“无由出江汉,愁绪日冥冥”、《奉寄章十侍御》:“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送李卿晔》:“暮春巴蜀僻,春风江汉清”、《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其一》:“风尘终不解,江汉忽同流”、《到村》:“蓄积思江汉,疏顽惑町畦”等等诗句,均称这一地区为江汉。此一地区恰是巴西之地。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云:“巴西,则绵汉也。”此则可知,杜诗中的江汉,就是指的巴西。约相当于今日的成都、绵阳、南充地区。这或许也就是李白所说的江汉了。唐人称巴西为江汉,本文认为起码有以下两个理由,第一,此地是汉族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据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族”条说:汉族“最初根据地当在昆仑山,五千年前,沿河源东下居于内地之西部及北部。自黄帝战胜苗族,势力扩大…掩有中国全部。”巴西是最接近昆仑山的西部内地,自然是汉族人最早内移活动的中心地区,所以此地也就很自然以“汉”字而命名了。自秦历汉迄唐,又都先后在这一地区的三台、梓潼、德阳、绵阳等地置汉州、广汉郡等。第二,这一地区的嘉陵江水系(包括白水江、涪江),早就称为汉江(又称西汉江)。故此,人们将此汉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和汉江流域,称之为江汉了。
㈧ 李白是一个什么学家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回是唐代伟大的浪答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㈨ 李白按现在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属于哪国人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专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属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如果按现在的地理位置来划分是俄罗斯人了。
不过那时候个地方是属于唐朝的疆土范围,因此准确的说李白是唐朝人,唐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
㈩ 李白的故乡
离贝加尔湖十万八千里:李白出生于碎叶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曾经是西辽的首都);贝加尔湖在俄罗斯南部,靠近蒙古;你要说的是巴尔喀什湖吧!
以下是<<唐之韵>>解说词: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对外来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李白的出生地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世纪学界对李白出生地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蜀中说在李白生地的诸说中,此说出现最早。它最先是由明代杨慎提出来的,清人王琦也对此说持首肯态度。本世纪初,黄锡珪在其《李太白年谱》中同意王琦提出的"神龙"为"神功"之讹的说法,认为到武后时,李家子孙已还内地,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安家,李白也当生于此地。此说后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戚维翰的《李白研究》、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导言》、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的《李白诗选·前言》、王伯祥的《增订李太白年谱》、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裴斐的《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都沿用此说。
西域说李宜琛在1926年5月10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李白的籍贯和生地》一文,通过对李白生卒年的考订,认为"李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也即李家被流放的西域碎叶。九年以后,陈寅恪又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认为李白是生在西域的"咀逻私城",在他五岁的时候,由他的父亲带回到巴西的。一年之后,《逸经》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涉及到李白出生地问题的文章,即胡怀琛的《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幽谷的《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它们都肯定李白生于西域。其中胡怀琛文在引《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后说:"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逻私城南面十余里的地方",即素叶(今中亚碎叶)之西八百五十里。此说后来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如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詹锳的《李白家世考异》、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张书城的《李白先世流放焉耆碎叶》、李从军的《李白出生地考异》等。其中,张书城、李从军文都专门针对郭沫若提出的李白生于中亚碎叶说,对西域碎叶说进行了补充论证。他们通过对李序、范碑中"条支"、"碎叶"地望的考异,得出李白出生于邻近鄯善郡的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而钟兴麒的《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则认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既不在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也不在焉耆,而是在今哈密附近的三堡。
中亚碎叶说此说是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提出的。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一为中亚碎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筑于高宗调露元年,而《碑文》标明是"隋末",故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郭沫若此说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响应。如余恕诚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又一确证》、殷孟伦在《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置》、周春生的《李白与碎叶》、陈化新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补说》、朱方《唐代"条支"地望质疑》都赞成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的说法,有的对此说的一些细节错误作了修正,如《江汉论坛》1981年第1期发表的耿元瑞的《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除了指出郭沫若说的条支的地望不准确之外,还考证了碎叶城的地理应是苏联托克马克之西、伏龙芝东的坎特。此后出版的一些李白研究著作、文学史著作也纷纷采用此说。如王运熙、李宝均的《李白》、刘忆萱、管士光的《李白新论》、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等。
其他说法除上述三说,人们对李白的出生地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吴汝滨的《李白》认为"李白生于陇西,长于蜀,客居于山东"。刘友竹《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则认为李白生于"条支",而唐代"条支"的地望"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稍后发表的康怀远的《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也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并为之进行补正。而刘开扬的《李白在蜀中的生活和诗歌创作》中则认为李白《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称"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乃指长安,由此推论李白生于长安。
二、家世问题
和生地问题一样,学界对于李白的家世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各呈异说:
唐室宗亲此说来源甚早,李白本人在诗中就说过自己是唐宗室,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铭序》和《新唐书·李白传》也都认为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本世纪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孙楷第、麦朝枢、王文才、李从军等人。孙楷第在《唐宗室与李白》一文中指出,虽然范传正和《新唐书》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明显有误,但是李白确实与唐室诸王同宗,李白先人徙西域是因坐杨、豫、博党得罪。麦朝枢的《关于"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问题"》和王文才的《李白家世探微》也认为李白确系李暠之后,王文且指出李白先世与隋末唐初的割据势力李轨同属陇西姑臧大房,或许曾卷入李轨与李渊的斗争,并因此而远遁。李从军的《李白家世考索》也完全同意李白为唐宗室的观点,但他认为李白先人(当是祖父)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谋迎中宗的唐宗室十二人之一,事败被杀,李白的父亲流雟州,而后又由配流之地外逃至西域的。九十年代以后,仍有一些学者撰文认为李白系唐室宗亲或为唐宗室,如刘伯涵的《李白先世新探》、徐本立的《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补证》等。
胡人此说起于陈寅恪。他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指出,在当时"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此说后来的支持者有詹锳,他在《李白家世考异》中认为,"白之家世或本商胡,入蜀之后,以多赀渐成豪族"。近来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也持此说。他在《李白的出生地及家世》一文中通过对各种说法的逐一考辨,最终认为李白出生于西域异族家庭,至于属于什么民族,仍然难以断定,"恐怕应当看作是与汉族同一个系统的蒙古族,或者至少是以此为基础的混血的异族出身吧!"
胡化之汉人胡怀琛在《李太白的国籍问题》中指出,李白的先世曾寓居在呾逻私城的南面十余里,是突厥化的中国人。后来,幽谷在《李太白与宗教》、《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中也都认为李白先世谪居西域太久,以致太白之父已成突厥化之汉人。俞平伯的《李白的姓氏籍贯种族的问题》也认为,李白自认为是中国人这一点不应该错,只不过因为他家久住西域,所以胡化程度很深罢了。他家原来姓什么不知道,却不姓李。周勋初的《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则通过对李白家人名字及其他行为的考察,认为李白出身于一个由西域迁来的受胡族文化影响很深的家庭,但不是纯粹的胡人。
富商之家此说是受陈寅恪的"胡人"说影响而形成的新说。詹锳在《李白家世考异》中就认为李白家为"商胡",王瑶的《李白》也根据种种迹象断定李白父亲"可能是一个大商人"。后来,麦朝枢的《李白的经济来源》更认为李白和他的父亲都是贩运铜铁的商人而李白则"兼涉采冶"之业。而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也认为,李白既不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也不是西域胡人,而是一个商人地主。但是,郭沫若不同意李白本人也在经商的说法,他认为:不是李白本人,而是他至少有一兄一弟在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上经商。
李广之后此说也是从李白的自述而起的。但本世纪中持此说的学者不多,只有张书城。张书城在《李白家世之迷》中认为,李白的远祖如其自述是汉将军李广(并推出白为广二十五世孙),但数到九世祖时,却不是凉武昭王李暠。李白的世系,在李广之后,是李广之孙、投降了匈奴的汉骑都尉李陵。因为李陵的不光彩身分,李白诗中隐瞒了这一点。李陵在蒙古草原上的后裔,后来加入鲜卑部,四世纪末,又随鲜卑拓跋部南下入塞。在北魏、西魏、北周历代,这个李姓家族政治上都很显赫。但到隋末,隋炀帝因忌李氏门族之盛,制造了一个大冤案,一举杀李浑、李敏、李善衡等一族三十二人,其余不论老幼,"皆徙边徼",就是西域,具体指隋炀帝大业五年开发的西域吐谷浑故地,即今青海至罗布泊一带。李门大冤案中幸存的老幼即被徙于此,其中并有一房可能流寓到碎叶,即为李白的五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