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
『壹』 文化地理学的五大主要研究主题不包括哪个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专合理论部分属、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主要方面。
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
『贰』 文化地理学中将文化的替代称之为什么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内的一个组容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环境的文化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叁』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古希月邵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被称为现才划也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里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 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与拉采尔泊兔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代的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肆』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伍』 文化地理学的概念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版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权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http://61.144.36.8/HJXJ/News_Detail.asp?id=1317
『陆』 为什么文化生态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论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是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地域文化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极其互相作用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分布都受环境的严格限制.代表学者有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拉采尔等.
积极意义
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消极意义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
这种直链型研究方法中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强有力地限制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这种环境决定的思潮虽然流行时间长,当是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类社会不仅受环境影响,也受社会、历史诸因素影响.环境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流派:
①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
观点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学者: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②适应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2、代表学者: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③生态论:
1、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2、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1877—1960年)
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④文化决定论: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技术条件使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中人取决定作用.
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
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三、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对应的理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观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
庄子 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均
『柒』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文化地理学,作为抄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亚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渗透、转变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国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文化地理学也正到了用武之时,将在规划、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周尚意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广义文化,它分为三个层面,即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研究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计类型等;制度文化则指组织生产、生活活动的机构、制度,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则是与人们心理、信仰、价值观相关的宗教、艺术等。
『捌』 新文化地理学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以若干里程碑式的代表性著作为标志。例如两版位新文化地理学领权军人物杰克逊(P. Jackson)和科斯克罗夫(D.
Cosgrove)的著作《意义的地图》、《景观图解》。这些著作虽有振聋发聩的新观点,但是均没有呈现一个完整的文化地理学框架。图1是本研究对新旧文
化地理学研究框架的梳理和整合。
『玖』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与文化现象的形成判断对与错
对,文化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是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文化现象的形成
『拾』 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除此之外,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例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因此就发展了牧业,进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会组织作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狭义的文化地理学是指研究语言、信仰、风俗、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特点的科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文化地理学,等同于人文地理学。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事象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的文化地理学将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都视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其中政治地理学包括政治地理、军事地理;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商业地理、旅游地理;社会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会地理、(狭义)文化地理。
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