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理论
①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地理学可分来为自然地理学源和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的应用。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十分广泛,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包括流体力学),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遥感、测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识是地理要素基础课:地球概论(天文、历法)、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国际贸易地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
② 论述地理学的意义
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能如此迅速发展,取得显赫成绩,其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总结的。
(1)旅游地理学界始终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旅游地理学的应用性特点,紧扣我国旅游开发和建设这个主题,主动承担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大量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旅游地理学的地位。地理学的旅游应用研究拓展,也促进了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时间地理学
从时间角度研究现代地理过程的地理学分科。从时间尺度看,地理学分为3个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着重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根据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地理学是从空间出发,哲学家康德(I.Kant)从二元论哲学思想出发的学科;将地理学定义为进行空间事物研究的科学,这一论点成为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赫特纳和哈特向认为地理学的研究着重于空间体系,因此是一种分布论学科。但在实际论述中他们也承认地理学是“时间一般作为背景”的领域。哈特向论述了地貌、气候、现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时间与发生,指出地理学的主旨在于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随着地理学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愈来愈认识脱离时间就无从进行空间研究,地理学必须深入考察地理环境中时间的性质和作用,必须从静态走向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的时间研究之后,一些地理学家出版了专著,研究了大城市结构、人口和工业、建筑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时间空间模式,认为时间在所有的行为尺度中是一个基本组分,和空间一样同属于可利用的资源,近年来随着时间学的发展,时间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缩律,在地理过程中,均有大量体现。时间差中的顺时差理论、循序超越学说,已实际应用于预测预报。随着系统论、耗散结构等理论引入现代地理学,地球表层或地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它在时间上是有序的,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其动态过程具有方向性。这样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观念,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中,并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联系。因此,在地理学中也提出了时间不可逆性,从总体上说,地理过程不能反演。这些现代时间地理学观点对地理学基本理论的深化有重要意义。
(2)旅游地理学界一直把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总结置于重要的地位,积极投身于旅游开发实践中,注意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检验的许多理论创见,为旅游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3)实践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专业人才,老一辈旅游地理学家的提携和扶持促进了年青学者的成长,促使旅游地理学界能够比较快地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内的老中青梯形队伍结构。
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③ 急!!!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到BAIDU网页找一下,有不少,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因为格式问题,我没贴过来
④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文化地理学,作为抄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亚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渗透、转变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国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文化地理学也正到了用武之时,将在规划、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周尚意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广义文化,它分为三个层面,即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研究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计类型等;制度文化则指组织生产、生活活动的机构、制度,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则是与人们心理、信仰、价值观相关的宗教、艺术等。
⑤ 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在人地关系中,“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人地关系论,当前应突出研究如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人的文化适应中,可以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其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全面了解。与人地关系论相比,文化景观论与行为论虽然有着各自的理论价值和独到之处,但各自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文化景观只是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和原因。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曾经是地理学界最热衷的话题,当时兴盛一阵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做过理论上的辩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过“左”批判,曾经导致这些国家除经济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学大衰退;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社会生态学思想已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地理学从以往的形态学方法向生态学方法转化,体系性更强了,它给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各个分支领域的学术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⑥ 论述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来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源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
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长期以来它左右着地理学的发展。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现代地理学、哲学,而且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论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地关系理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⑦ 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古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将今论古原则。它假定现代所存在的自然地理过程﹐在过去时期里都同样地存在﹑同样地进行﹐因而可以利用现代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原理﹐推论和复原过去的自然地理环境。但是事实上﹐在40多亿年历史进化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是不可能不变化的。如当生物圈还处在原始阶段的时候﹐大气的组分﹐特别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异于今天﹐生物过程﹑风化过程和土壤形成过程等也是不同于现代的。因而﹐在复原环境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时﹐又要对此原则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说﹐对于机械的和物理的过程﹐该原则适用的时间范围大一些﹔对于化学的﹑特别是生物的过程﹐适用的时间范围不能过于扩展。自然地理学范畴的古地理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属于新生代时期(距今6700万年以来)﹐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大体上适用于这个时期。
古地理的重建﹐不论是单一的或是综合性的自然地理要素﹐都需要考虑时间的尺度问题﹐即一幅古地理复原图所表现的自然地理现象覆盖的时间长度。各个自然地理要素发展和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很大差别: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和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形起伏变化,在时间尺度小于105年的古地理图上是难以显现的;大陆冰盖的伸展和退缩﹐海岸线的进和退﹐却在103年的时间尺度的古地理图上就能明显表现;水系﹑植被等要素﹐甚至在102年的时间尺度的古地理图上就能显现。即使是同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也存在著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如气候要素可区分出从10年至109年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因而﹐复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必须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时间间距﹐选择的时间间距小于该特定现象的变化率﹐其成果才有意义。如重建更新世时期“洲”级空间尺度的古环境,时间间距应不超过104年;重建全新世间冰期期间的古地理变化﹐时间间距应不超过103年。重建古地理的具体依据和方法有。
⑧ 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
一般都是理论为主的,历史是以前发生的事情,地理又不能亲身去过这么内多容地方,所以说主要是理论。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⑨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9)地理学理论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⑩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指的是什么
理论内容及来源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由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的.他们认为岛屿中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等有关.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由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物种的组成随时间不断变化.
其实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岛屿上的所有物种的数目比大陆上同样面积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种类,岛屿上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为揭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来又经过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卓越贡献,形成了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
平衡理论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 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关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岛屿物种的数目代表了迁入和灭绝之间的一种平衡.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拓殖的或新物种移入者已经是岛上的拓殖种,故出现新物种的速度下降.同时新进入的每个物种都有灭绝的危险,进入种越多,每个种的平均种群大小因竞争加剧而缩小,于是种的灭绝速度升高,直到与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点,这时即维持岛屿区系的现有物种.生物群落平衡点还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拓殖者来源的远近.
在岛屿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某个物种的数目也随着岛屿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岛屿上的物种数却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内涵,当然不限于"种-面积"关系的揭示,即使如此,该关系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不可克服的困难.简而言之,地球表面的非均一性,自然条件随着空间变化的巨大差异,生物物种的固有特性以及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物种驯化的有限性,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等都会对上述公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种-面积”关系纯粹是一种经验统计关系,只能说明静态的宏观模式,尚未触及到机理的本身,因此,需要改进.
鉴于上述分析,麦克阿瑟和威尔逊适时提出了“平衡理论”,综合了“种-面积”关系,从更深入的动态原则去弥补在分析上的缺陷.均衡理论的基本前提在于: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这就是说物种维持的数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显然,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把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阐述,已经从单纯的经验关系,向着较高层次的解析推进了一步,已经从单纯的静态表达向动态变化推进了一步,从单一的物种面积研究,向以该物种面积为中心,并结合邻域特点的空间研究推进了一步.现在证实,唯有把“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揭示生物地理学原理,也才能够被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中.
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不论岛屿的面积多大,距离侵殖种源多远,都存再一平衡物种数;2)岛屿上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并且只取决于物种的迁入和灭绝.
应用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直有深远影响.
这一理论它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仅仅依据相关与比较方法进行描述,开始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岛屿生物地理学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陆桥岛屿和海洋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研究,它已经扩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究中去了.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由于该理论的局限性,仅仅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生物的生存除了受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的分布、繁殖、扩散、迁移、种群调节、适应等产生菲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