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的角度
❶ 什么叫地理角度
描述事物从地理角度说,这里的地理角度是从地理学的方式分析、解释、描述。
包括:
1、自然地理方面:经纬度,地形(什么地形、海拔、地势之类。)
2、气候(什么气候、纬度带、气压带、风带、降水、气温,气温要分三点: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温),资源,水文,土壤,农作物类型、种类等。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1)从地理学的角度扩展阅读: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层,由此就产生了地理的各个分支,例如气候现象、水文现象以及水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态现象,土壤的分布以及类型等等很多现象。因此学者把这样的学科叫做自然地理。
除了自然地理,人类具有社会性所以还包括各种人类社会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例如农业的分布、工业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现象,称之为人文地理(包括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有一个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实现人类的各种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可持续发展。
❷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四川地理
四川位于亚热带范围,因不同的地貌和不同的季风环流的交替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东部盆地属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高原属高原气候,海拔3000-4000米是寒温带,海拔4000-5000米是亚寒带,海拔5000以上是永久冰雪带。川西南山地有完整的垂直气候分带,从南向北是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然后与高原气候相接合。 四川属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在大陆干冷气团的控制下,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在夏季暖湿的海洋气候来临时,有大量降水。盆地东部雨季为4-10月;盆地西部雨季为5-9月;攀西中北部地区雨季为5-10月。四川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达1000毫米左右。四川的降水量区域差异很大,其规律是由东向西减少,盆地多于高原,盆东多于盆中。全川形成3个显著和多雨中心区:盆地东部、盆地西部以及攀西中北部地区。 东部盆地年平均气温14℃-19℃,比同纬度地区高1℃。一月平均气温3-8℃,盆周略高;四月平均气温15℃-19℃;七月平均气温25℃-29℃,是全年最热月份;十月平均气温15℃-19℃,接近该区年平均气温。四季分明:春季候温10℃-21.9℃,长约3个月;夏季候温大于22℃,长3个多月;秋季候温10℃-21.9℃,长2.5个月;冬季候温小于10℃,长3.5个月。四川的地势,大致沿东经130°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丘陵山壑散布其间;西边则是高原、山脉的世界,地势高亢,天高云淡,崇峰深峡,层层叠叠,雪山、冰川、高原、沼泽、草原…… 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势大观。这样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使四川开展旅游的空间环境十分优越。
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海拔4000へ4900米,由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川西北高原与川西南山地。漫长的地质演变,凝练出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举世无双的自然美景;社会历史沧桑,造就了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东部为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其轮廓像菱形,因为地表面沉积层以紫红色的砂岩、页岩为主,通常也称为"红色盆地"。盆地西部,是"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的成都平原,习惯上亦称"川西平原",俗称"川西坝子",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平原地势平缓,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利于发展自流灌溉,垦殖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和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区。盆地外围,北靠大巴山、米仓山,西接邛崃山、龙门山,南有大娄山、大凉山,东缘巫山。盆周山地犹如一个巨大的怀抱,宽阔而温柔地环抱盆地,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为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国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
❸ 地理知识从哪些角度分类
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其中自然地理中又有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专研究生属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群及其组成成分在地球表层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以及形成、演变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其分支学科主要有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此外,尚包括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区系的起源、分类、扩展和灭绝;生态生物地理学:根据有机体与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来阐明生物分布的现状;古生态学:是上述两个分支学科的中间过渡;栽培生物地理学:研究栽培植物及驯养动物的起源、演化、分布及其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论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群起源、分布、演变、发展的基本理论.
再有详细一些的就是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
❹ 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是指玉门关以西 A.雨季来的迟 B.年降
D 春风——指的是东亚季风气候区内的夏季东南风。随着春季的到来冬季风西北季风版转为夏季风东南季权风,夏季东南季风由海洋乡内陆推进,但是其影响深度只能到达我国中部偏西位置,我国西北部由于深居内陆,夏季东南季风很难影响到,最远推进到我国西北部玉门关以东一线。故有此句。 这句话的解释:春风不度玉门关——东南季风过不了玉门关
❺ 从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角度体会地形的概念
地理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其中包括地质学,气象学等,研究范围广专泛,人文自然都有,农业地理属,水文,风向,气候,地形等等很多很多。
而地质学则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地形地貌啦,岩石啦,和石油钻探有那么一点关系。
说白了地质学是研究地壳及地壳以下的东西,而地理学研究所有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所有东西。
中国研究地理学最好的大学嘛~个人认为南京大学肯定的,南大地理系我去过,那里的学术氛围,很向往啊~而且其本上南大有一批建国以来很有权威性的学者,师资力量绝对没问题的。
❻ 怎样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本人在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突出以下观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压抑和干扰都会使思维受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会心灵自由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教师愿意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熟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好的贯彻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师生关
系,就意外着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参与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二、创设积极地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运用漫画、精美照片,形象生动。地理学科的有些内容单纯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的,运用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可读性和亲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问
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
与讨论的欲望。在讨论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
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现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而越是这样的内容,越有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课本中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兰的风车”、“热带荒漠景观”、“莱茵河”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按照人本主义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而这种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就是学以致用。因此,
地理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保持和再现知识,而是使学生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地理学习成果的迁移,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关注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他
们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阐述,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饮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举不胜举,信手拈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意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不仅学有所用,让学习变的快乐而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思维的兴趣,锻炼了思维能力。
❼ 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中国地势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中国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❽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白居复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制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