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

发布时间: 2021-02-12 02:21:46

⑴ 自然地理怎么学习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难点,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更多专的需要理解记忆,不能只靠死属记硬背,如时区计算、东西半球的划分、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都需要我们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练习才能掌握,把知识点与题一一对应,发现自己的弱点以后才能有的放矢,掌握好自然地理课部分的知识才能轻松应对接下来的学习,如果您对自然地理学习方法把握不好的话,建议您到优能一对一学习,孩子高考前在优能一对一冲刺,觉得新东方老师很有方法的。

⑵ 各位大神,哪里有《自然地理学》教学视频在线看或下载都可以考研要考啊~~~~求帮助,谢谢

网络一些yyets 人人字幕 就可以了 很多资源下载

⑶ 关于地理方面考研出国留学的问题

我就是学地理的,高中学的理科,而且大学地理属于理科,国内学的自然地理。
英国我不太清楚,我现在是在德国继续学地理,还是自然方向的,与环境有关。不过现在地理越来越偏向GIS方向。
先说说楼主自己找的这几个专业吧。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旅游管理都属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这个范围太大了,如果读MASTER肯定会继续向某一分支选择。看楼主介绍自己的感觉还是往人文地理方向发展吧。
城市规划不是建筑学,貌似没有什么画图纸的地方吧(不好意思本人学的自然地理,对人文的了解不多,但是印象中没有),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从职能上来设计的。
楼主学商科的,往地理经济学上发展应该会比较有优势吧。
唉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楼主介绍,这样泛泛而谈实在是没什么重点。总之隔行如隔山,学地理实在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我不得不劝楼主:要冷静!地理实在是一个太综合的学科了,除了我的本科同学大多去中学当地理老师了,不论我现在问我在读研的同学还是问这边德国的同学,大家都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与定位,因为实在是不知道能做什么又好像什么都能做。我只能说选择要慎重了,呵呵。
其实我对英国的地理专业怎么样了解不是很多,从专业角度一时也不知道该介绍些什么,不过如果楼主要想多了解什么的话给我留个Q或者邮箱吧,咱们可以再联系。

⑷ 求:如何学好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地球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四节 地理坐标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参考文献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 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 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第四节 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二、经线与经度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 地壳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参考文献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二)矿物 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岩石 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二、岩浆岩 岩浆岩 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1. 产状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3. 综合分类:三、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⑸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图书:综合自然地理学

书名:综合自然地理学
作者: 刘南威 郭有立 张争胜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开本:16
页码:183
版次:3-11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自然地理学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实践与野外考察之成果。全书共10章,论述系统全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了地理学基本原理。书中关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环境的结构、整体性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章节的阐述,具有创见性;同时,在论述中还应用了现代系统论观点、耗散结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原理。全书内容充实、文字流畅,并能联系中国实际,反映中国学者观点,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著作,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地理、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国土整治、城镇规划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同时也可供科研与生产部门有关人员参考。...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
第一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第二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第三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第四节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地方性
第五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地类型
第一节 土地的现代概念
第二节 土地分级
第三节 土地分类
第四节 土地分等
第五节 土地结构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第四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⑹ 学科教学(地理)与自然地理考研那个难度大

自然地理学难度大于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地理)专业性弱。
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内专业方向分为三容支:
1)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气候、生物、泥炭等)、
2)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有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3)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技术与应用等)。
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361高等数学甲【二】
④813自然地理学
学科教学(地理)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2)俄语/(203)日语/(204)英语二

(333)教育综合

(859)新编地理教学

⑺ 如何学自然地理学

这里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料,整理出中国近现代有关自然地理学的专著,主要选择了题名为《自然地理学》的专著.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编著,2008年版,502页。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编著,2000年版,384页。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树荣等编著,1985年版,405页。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吴成基主编,2008年版,328页。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刘南威主编,2007年版。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杨达源主编,2006年版,391页。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刘南威主编,2000年版。
《自然地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林爱文主编,2008年版,335页。
《自然地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履平主编、丁尧清等撰稿,2007年版,298页。
《自然地理学》,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刘鸿喜著,2004年版,396页。
《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杨达源主编,2001 年版,421页。
《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陈效逑编著,2001年版,204页。
《自然地理学》,水利电力出版社,刘国梁主编,1995年版,128页。
《自然地理学》,水利电力出版社,何钟主编,1991年版,191页。
《自然地理学》,测绘出版社,方贤铨、李矞云编著,1991年版,223页。
《自然地理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等编,1978/1979年版,253+149页。
民国时期的著作:
《自然地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法)马东(Emmanuel de Martonne)著、王勤堉译,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版。另有: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455页。
《自然地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张资平著,1923年(民国十二年)版,66页。[一作:1929年(民国十八年)]
有关实验/实习的著作: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原理、方法与实践》,青海人民出版社,周强主编,2005 年版,351页。
《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科学出版社,杨士弘主编,2002年版,210页。
辞书:
《自然地理学名词辞典》,台北:名山出版社,刘继湘主编,1985年版,179页。
《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1976年版,279页。

最后,祝你好运!

⑻ 考研是考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就业好

人文地理难度较低,毕业当老师的话应该考学科地理的专硕
一、自然地理学考研初试科目有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01)高等数学专业课则是由各个学校自主命题,所以专业课书目也不统一。登录你报考学校研究生院网站或者是网络,查询你所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目。如果没有参考书目,可以在该校的考研论坛查询或直接找师兄师姐询问。(网络搜索关键词:XXX大学研究生院或2014年XXX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自然地理学考研研究方向以北京大学为例:
(01)土地科学
(02)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03)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04)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05)资源信息系统
(06)流域综合管理
与热门专业相比,近几年自然地理学专业就业率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但自然地理学属于基础学科,对于我国搞研究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关键要靠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需求就更大。所以说自然地理学考研长远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的。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到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自然地理学考研就业去向有哪些?
(1) 出版社(2)高校(3)国家和地方的国土资源部门(4)地质单位(5)矿业单位(6)科研部门
自然地理学考研院校有哪些可以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B+等(15个):辽宁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
B等(15个):河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⑼ 跪求伍光和编著的自然地理学2010年的资料和笔记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 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 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
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同时,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其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提供了两个时间的自然单位——日和年,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周期性规律,人们创造了历法制度和计时制度。

第四节 地理坐标
一、纬线与纬度
二、经线与经度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的圈层分化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二、海陆起伏曲线
三、岛屿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四)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五)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六)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 地壳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教学重点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地质博物馆认识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壳”、“构造运动“火山”、“地震”,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夏邦栋等. 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3.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种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二)矿物
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它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

岩石 是造岩矿物按照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岩浆岩
岩浆岩 是上地幔的高温熔融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甚至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物。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1. 产状
2. 结构: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
3. 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三)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1. 按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3. 综合分类:

三、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结构或非碎屑结构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缝合线或结核等原生构造特征。
(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1. 碎屑岩类
2. 粘土岩类
3. 生物化学岩类

四、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 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作用。代表性岩石: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触热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结构与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的机械运动,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1. 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
2. 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升降运动
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
(二)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岩相)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的、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产生于强裂构造下降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分布较广。
2. 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较少。
3. 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1. 整合 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
2. 假整合 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3. 不整合 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4. 侵入接触 侵入体边缘有捕虏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

二、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一)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
(二)倾斜构造 单面山
(三)褶皱构造 背斜、向斜
(四)断裂构造 节理、断层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边界:扩张型、俯冲型、转换断层型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南极板块
二、槽台说与地洼说
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其驱动力为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其构造单元分为活动的地槽区和稳定的地台区。
地洼说认为: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地槽)和稳定区(地台)可以相互转化。
三、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学说认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
1. 火山类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一、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二)绝对地质年代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计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壳演化简史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 气候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大气的组成及气候变化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大气”、“气候”,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书
1. 周淑贞主编.气象与气候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义等.现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3. 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 张家诚著.气候与人类.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谭冠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的成分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为两类,定常成分(氮、氧、氩和微量惰性气体氖、氪、氙、氦等)和可变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二、大气的结构
(一) 大气质量(图3-1)

(二)大气压力
气压 是指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它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存在差异,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气压场类型。
(图3-2-3)
(三)大气分层
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图3-4)
三、大气的热能
(一)太阳辐射
地球及大气的热状况是天气变化的基本因素,辐射交换是决定热状况的能量交换方式之一,而太阳辐射从根本上决定地球、大气的热状况,从而支配其他能量的传输过程。
(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
大气本身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感热转化供给大气。
(图3-5)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 是指地-气系统内部某一时段内,地面与大气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进行的能量交换的收支差值。
(图3-6、3-7)
四、气温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它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2. 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年较差 是指气温的年变化幅度。
(图3-8)

(二)气温的水平分布
(图3-9-10)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主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受到纬度、地面性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大气湿度
(一)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
二、蒸发和凝结
(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
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
(二)凝结和凝结条件
三、水汽的凝结现象
(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 露、霜、雾凇、雨凇
(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
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
(图3-13-14-15)

四、大气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云滴凝结增长 → → → → 云滴的冲并增长
(二)降水的类型
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三)降水的时间变化
1. 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
2. 降水的日变化:大陆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变化: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型、温带及高纬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球划分为四个降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o-30o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图3-19)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惯性离心力
(图3-20-21-22)

(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地转风、梯度风
(图3-23-24)
(三)风随高度的变化
1. 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图3-25-26-27)
2.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图3-28)

二、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它构成了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形势的主导因素与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条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个大地区、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时间尺度有数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风系、三圈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季风环流。
(图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 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包括温压场和风场中的大气长波、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图3-38-42-43)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一)气候的概念
气候 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小气候等。
(二)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图3-44)

二、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
(图3-46-47)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环流、厄而尼诺、南方涛动
(图3-48-49-50)

(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使得气候既具有纬度地带性,又具有非地带性特征。

三、气候带和气候型
(图3-51)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