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会佘

地理学会佘

发布时间: 2021-02-11 17:46:29

『壹』 历史题目

3个月前刚刚发现的世界航海总图很可能出自郑和之手。这份世界航海总图的绘制远在欧洲人到达新大陆之前,其描述范围海区面积达到2亿多平方海里,所涉及海岸线长达100万英里……从北到南,由厄瓜多尔到南极半岛的范围,需要庞大舰队才能胜任,当时世界上有此能力者只有中国。因为15世纪中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有能力到达美洲、绘制航海图,而郑和遗留的航海图中就有类似记录。

另一个重要证据来自DNA。许多当时郑和所经之处的美洲居民都有中国人的DNA,并有一些中国人的聚居地。“第一批达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已经发现中国聚居区,因此,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不可能是欧洲人,而是中国人。”孟席斯提出这样的断言。
北京和伦敦即将同时展出一张中国古代地图,它也许证明中国航海家郑和首先发
现美洲的理论。
在这张标有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中国古代地图上有这样明显说明:此图是根据1418年
的地图在1763年复制的。
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这就有可能意味着,中国航海家大约早于哥伦布70年便
发现了美洲。哥伦布是在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的。
这张地图一侧的汉字显示,这张图的原图是在永乐十六年绘制的。
这份地图显示了航海区域以及收集的非常精确的详细资料。从地图上一眼就能看
出美洲、非洲和欧洲的轮廓。但地图上也存在很多错误,比如没有包括不列颠群
岛以及误将加利福尼亚州当作一个岛屿。
引起争议
但是,这张据称是1763年复制的地图引起许多专家的怀疑。
郑和下西洋彩绘立像
这张地图是知名商业律师、地图和绘画收藏家刘刚 于2001年以大约500美元的价
格从一个上海小商人手上购买的。
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他知道从中会有重大发现,也曾向许多专家展示过这
一副本。
他在数月前阅读《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时,确信了这张地图的重要性。
《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是加文-孟席斯 (Gavin Menzies) 于2003年所著,该
书称郑和在环球航行途中发现了美洲。
1405年,郑和这位太监出身的官员率领一支舰队沿太平洋南下,并折向西面的印
度洋,以图扩大中华帝国的影响。
这支舰队拥有300多艘船只,三万多名水手,其规模非常庞大。
在28年内,郑和舰队抵达东南亚、印度、中东,甚至还到过非洲。在当时,这是
一个很了不起的航海成就。
目前,专家正在对这张地图的纸张和墨迹进行检测,以便确定其年代。

云南省郑和研究会秘书长何明认为,孟席斯的理论尽管尚待考证,但“在我们不能证伪的前提下,首先应该支持这样的苦心研究和大胆论断,它对郑和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2001年,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孟席斯开始自费研究郑和,他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布了惊人观点:郑和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比哥伦布早87年。他还推出专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贰』 贵州地学先驱谌湛溪

刘家仁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学会)

陈履安

( 贵州省地质科研所,贵州省地质学会)

谌湛溪先生是我国较早接受近代地学教育的学者之一。从已收集到的资料看,他应是贵州省接受过系统性的近代地学教育的第一人,曾为近代地学知识在我国的应用和传播作了不少贡献。但由于其一生四处漂泊、颠沛流离,有关他活动记录的资料零星分散,而地方志书中对其生平的记载多根据回忆和传说写就,准确性不高。笔者在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做了一些考证后,将谌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迹介绍给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希望与谌湛溪先生有过接触或掌握其有关情况的读者对本文中的谬误给予指正,向笔者惠赐有关资料,提供线索和帮助。

谌湛溪,名祖恩,湛溪为字。清光绪八年 ( 1882 年) 生,平远州 ( 现贵州省织金县) 北门大水沟人。10 岁能诗,12 岁参加光绪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现贵州省大方县) 考,中秀才,时人誉为神童。后就读贵山书院,成绩优异,被贵州省学政批准食廪。1904 ( 甲辰) 年经礼部批准进入京师大学堂 ( 北京大学前身) 深造,1908 年毕业。1910 ( 庚戌) 年与我国著名学者赵元任、胡明复、周仁、胡适、竺可桢、过探先、钱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就学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

谌湛溪先生于 1917 ( 丁巳) 年回国,历任湖南益阳板溪锑矿工程师 ( 1918 年) 、山东中兴煤矿 ( 现山东淄博煤矿) 煤师、河北唐山煤矿局技正 ( 总工程师) 、河北井陉煤矿局技正 ( 1923 年) 、东南大学 ( 南京大学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学 ( 天津大学前身) 教授、厦门大学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乡矿务局技正 ( 1927 年) 、铁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矿技正、烟筒山铁矿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铁矿技正、贵州省建设厅厅长 ( 1935 ~ 1936 年) 、云南省个旧锡矿勘探队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该院迁贵州平越即今福泉县) 教授 ( 1939 ~1944 年) 、贵州大学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学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贵阳,1958 年逝世,享年 76 岁。

谌湛溪先生酷爱诗文,常以诗叙事言情鸣志会友,有诗集 《柏余集》、论述 《大学补缺》传世。

谌湛溪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矿山第一线,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类》)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矿床深度计算》) 两篇,后者发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刊》) 上,时间大约在 1940 年前后 ( 具体刊期待查) 。

在美国留学期间,谌湛溪先生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曾参与中国科学社的筹建。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学生任鸿隽、杨铨 ( 杏佛)等 9 人在美国纽约州倚色佳小镇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初创时实际上是 《科学》杂志社,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为发刊 《科学》的资本,把 《科学》杂志作为一种实业来经营,“股东有享受赢余的权利”。最初考虑招股 40 份,每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发起人承担,其余 20 份发售。不料中国科学社成立后,在留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创始人之计划。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国科学社有股东 76人,认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齐,股金可达 1060 美元,是当初预计的 2. 6 倍。其中认股最高的是发起人任鸿隽、杨铨,各 3 股,另外 7 位发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认两股者还有计大雄、邹树文、谌湛溪、钱家瀚、陈庆尧、卢景泰等 18 人,他们与发起人一道成为中国科学社初创时期的骨干。庚款留美虽为公费生,生活经费相对较为宽裕,但 10 ~30 美元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他们必须省吃俭用。例如: 赵元任曾介绍说中国科学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试图通过省吃俭用来支持它,有段时间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营养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学 J. C. S. Tung 发起吃经济饭比赛,不久俩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学生们所认股份大多数是分 2 ~3 次才交清,谌湛溪先生所认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为3 次交清的。中国科学社于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组为纯学术社团,以“发展中国科学” 为宏伟目标,于 1918 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谌湛溪先生于 1917 年由美回国后,一直活跃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地学课程并参与了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草创。

1921 年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所倡建的新型地学系也于是年招生授课。新型地学系增设地质、气象等新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培养众多 “以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 ( 类) 及动植物、矿产为己任”的地学家。该系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几门学科,开设的课程有: 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规定地学系学生均须修读上述课程。为此,竺可桢先后聘任了曾膺联、徐韦曼、谌湛溪、徐渊摩等专家为学生讲授各种新课程。该系培养了许多地理、气象、地质方面的专家,如胡焕庸、张其昀、王庸、向达、袁见齐、吕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质系独立成系,在此前后,教授计有李学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学、高等岩石学、土壤地质学) 、孙佩章、张正平 ( 教授构造地质学、地形测量) 、郑厚怀 ( 教授普通矿物学、经济地质学) 、曾膺联、谌湛溪、徐韦曼、徐渊摩、谢家荣、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学、历史地质学、脊椎古生物学) 、朱庭祜、王恭睦、马廷英等留学归来的学者。

1927 年 5 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举行第 90 次会议,议决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张人杰 ( 即张静江) 等为筹备委员。7 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 《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 ( 大学院后改称教育部) ,第 7 条规定,该院下设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学院成立; 院长蔡元培于 11 月聘请学术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渊摩、竺可桢、谌湛溪、曾昭抡、郭任远、胡刚复等 30 余人,组成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筹备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其职责为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和指导、辅助、联系、奖励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行两项; 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长,大学教育行政处主任杨铨兼任研究院秘书。议决先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观象台四研究机关。翁文灏、李四光、朱家骅、谌湛溪、李济、徐渊摩被推定为地质研究所筹备员。

1933 年 3 月,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三人具名发起,邀地学界同志 40 人为发起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谌湛溪参加了该学会的第一届年会及在其间召开的社务会。从参加社务会人员仅有翁文灏、竺可桢、蔡源明、韦润珊、柳翼谋、缪凰林、刘恩蓝、朱庭祜、谌湛溪、朱起凰、邓启东、方壶、张其昀等 13 人看,谌湛溪应为发起人之一。

1937 年 “七·七事变”,7 月 17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校园。学校师生几经辗转历尽磨难,于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达贵州平越县城 ( 今福泉县) 。贵州省政府命令平越县对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内迁平越做好安排。平越县政府将文庙内的县立中学腾出,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将旧考场屋的县立小学腾出,作为学生宿舍,又租赁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缮,充作教授与家属宿舍。后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简易图书馆,开辟了大小两个操场。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师罗忠忱、伍镜湖、黄寿恒、顾宜孙、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贤、许元启、范治纶、邵福旿、罗河、李汶、杨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陆续到校,茅以升院长又延聘了何杰、陈茂康、谌湛溪等教授,师资力量,甚为雄厚,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在平越合并,称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学校于1945 年1 月迁往重庆。交通大学在平越复课期间,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质量很高的学生,毕业后逐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选为学部委员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萧纪美,徐采栋,谭靖夷,陈能宽,庄智育; 命名为建筑和勘测设计大师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 陈能宽,葛昌纯。

谌湛溪先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一个十分重感情、有骨气的人。他对祖国十分热爱,与同时代的一批有识之士共同为祖国摆脱贫弱而努力奋斗; 他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十分同情,而对压榨贫苦民众的权贵和富豪则报以傲视乃至怒骂。

谌湛溪先生与同时代的众多著名学者保持着友好联系,诸如竺可桢、翁文灏、秉志( 农山) 、杨铨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过探先、刘芙若、李济、路季讷、茅以升、吴蔼宸等。特别是与秉志关系甚密。

秉志是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在东南大学教学期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谌湛溪先生与秉志两人曾同在东南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常以诗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诗是写给秉志的。

1929 年著名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和造林事业的先驱者过探先病逝,谌湛溪先生与简伯荘作挽诗悼念:

冀北争鸣日,东海共济时; 廿年弹指过,异地有心知。同作京华客,粗消阔别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长辞。稼穑千秋业,胶庠一代师; 哀荣家国事,风雨友朋悲。既赴寝门哭,亦陈蒿里诗; 尤怜明德后,八干桂林枝。

谌湛溪先生在京师大学堂就学期间,曾从我国近代诗人陈衍 ( 石遗) 习诗,多年后仍保持着密切联系。1926 年曾以诗 《上陈石遗师二首》向恩师吐露心声:

再拜吾师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颜; 富国筹谋空夙昔,余波绮丽惊尘寰。传经中垒饶心事,落笔昌黎自斗山; 半百门生昂首问,谁系斯文天地间。

华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倾诚; 未知四度秦川眼,争似陈门两立情。

谌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诗作中流露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情,如 《闻武汉起义》、《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开滦活埋矿工哀诗》、《廿年二月八日抚顺煤矿三千矿工死事哀诗四首》等。兹录其中三首于后,读者可从其中得窥先生心迹。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 1914 年) :

长河浪挟鱼龙走,南岭云横霄汉间; 唯我黄人叨帝眷,千秋拥此好江山。成周礼乐汉唐烈,盛轨莫追攀,古邦岿立耀灜寰。

连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长留不断香; 巨浸并收欧美水,震霆一启典坟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赖我少年扬,著鞭莫闲前途长。

大同雅化何人振,并世两雄白与黄; 黄白一朝握手见,众生齐上华胥乡。师生朋友欢今夕,丝竹夜无央,和平世界鞭先扬。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 1927 年) :

赤帜连云起,金声动地来; 万人开胜会,八尺建高台。滚滚词翻峡,轰轰掌击雷; 晴明生气溢,瞻顾几低回。

开滦活埋矿工哀诗 ( 1929 年) :

只为黄金不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岛畔黄泉路,多少三良尽殉秦。

1935 ~ 1936 年,谌湛溪先生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兼交通局局长。据传蒋介石到贵州视察,召见省政府及各部门官员。谌湛溪先生先是推托不见,被指名传见后则以语言顶撞,因此触怒蒋介石而被免职。

谌湛溪先生精于矿山地质,对工作一丝不苟。谌湛溪先生的侄子谌志平曾于 1942 ~1944 年间在个旧锡矿工作,在那里遇到一个老工人,当他知道谌志平是谌湛溪先生的侄子时,谈了一段往事。这个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时因临时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达一个星期之久。他对谌志平说: “你伯伯在矿上时,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个小榔头,在井壁的临时支撑上,东敲敲,西打打,大家并不注意,谁知他刚离矿不久,由于临时支撑没有经常检查,未能即时发现问题而垮塌,几十个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后,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点牛奶,半个多月才渐渐恢复过来。大家都说: 要是谌老头子在矿上,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作为一个矿山企业的总工程师,为保护矿工的安全,坚持到施工现场检查生产安全情况,可见其对工作的负责精神。

谌湛溪先生就教于多所高等院校,时间跨度达 30 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个世纪,即便是他最年轻的弟子,现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访到的已为数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过一位谌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学院的学生,谈到了他老师的情况,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矿务局参加 《织金煤矿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修改) 》论证会。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其结论将作为国务院决策的依据,能源部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设计院和武汉煤炭设计院共 10 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论证。办理住宿登记的服务员得知我是织金县副县长时告诉我: “有一位北京来的专家留下话,说织金县政府的领导到达后请尽快安排见一次面。”我向服务员问明这位专家住宿的房间号,放下行李后立即前去拜访。专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岁了。我说明来意后,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绍说: “我叫脱师禄,我的老师谌湛溪是你们织金县的,是一位十分令人钦佩的师尊。希望你能帮忙打听一下他家里人的情况,如有可能,安排见个面。”在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谌贻琴同志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谌湛溪先生的侄女谌拙若老师,于专家组在织金县现场考查期间抽空安排他们见了面。

攀谈中谌拙若老师拿出了她父亲与谌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脱师禄先生手捧照片端详了很久,慢慢地告诉我们: “谌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学院求学时的老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唐山交大为躲避战祸迁到贵州,地点是在当时的平越县 ( 今福泉县) 。谌湛溪老师学识渊博,在矿冶界威望很高,被誉为矿医,哪个矿山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把他请去难题都迎刃而解。他的学生有很多现在是煤炭系统的业务骨干,对这位老师都十分崇敬和怀念。谌湛溪老师曾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煤炭很多,希望我们毕业后前去开发。唉!50 多年了,我才来实践老师的嘱托。”

谌湛溪先生生不逢时,一生大部处于我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忧国忧民,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他曾在为同学钱浩如所作的挽联中写到: “君今长眠地下,我今长工地下,静动虽异,各登世外到黄泉”,将地下采矿戏称为在 “黄泉”工作,于诙谐中透露出对失去同学的凄婉、对黑暗世道的愤懑之情。在 1926 年 《寄农山》诗中则直接喊出了 “黄泉幽路满荆棘”的话语。谌湛溪先生满腹地学知识,一腔报国热情,但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战祸连年,从事工业建设,备受干扰,毫无保障,未能一展宏图。谌湛溪先生的侄儿谌志平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晚餐后,曾听到谌湛溪先生以不胜感慨的声调吟诵古人的两句话: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见他想为国报效而未能一展宏图的苦闷心情。

谌湛溪先生生逢其时,在祖国极端贫弱,急需科学技术营养的时候,他与同时代的热血儿女们一道,从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学知识的种子,披荆斩棘,辛勤播种,建立起我国的近代科学团体、科学研究机构、科学院系,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与谌湛溪先生同时代的人们的披荆斩棘,就不会有我国当今兴旺发达的科学技术。

我国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对谌湛溪先生有个评价: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认真真地探寻祖国宝藏,勤勤恳恳地传授知识,洁身自好,不与达贵显宦同流合污,虽出身世家,却无纨袴子弟恶习,任劳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将永远记住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曾经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的科学先驱,永远记住谌湛溪先生。

参 考 文 献

[1] 谌湛溪 . 柏余集 . 北京: 1932

[2] 谌贻燕 . 谌氏族谱 . 湛溪公传

[3] 贵州省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织金县志 .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7

[4] 谌志平 . 我的伯父谌湛溪 . 贵州文史丛刊,1993,( 2) : 69 ~70

[5] 傅洁茹 .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及其用于留学教育的经过 . 历史教学,1995,( 2) : 39 ~42

[6] 程新国 . “庚款留学”寻踪 . 文汇报摘自 《庚款留学百年》. 东方出版中心,2005

http: / / www. news365. com.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674117. htm

[7] 张剑 . 中国科学社股东股金与改组 .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

[8] 南京大学百年史 . http: / /museum. nju. e. cn/univerhistory/n26. asp

[9] 姬丽萍 . 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评析 .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28 ( 2) : 92 ~96

[10] 孙宅巍 . “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 ckzl. net2006 -1 -21 6: 44: 04

[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 前沿网: http: / /qy. swjtu. e. cn

[12] 国立交通大学校史 . http: / /www. nctu. e. tw/school/history. html

[13] 本会史乘 . 地理学报,2 ( 1) : 149 ~153

[14] 刘海粟 . 读谌湛溪 《柏余集》( 谌氏族谱中摘录)

『叁』 佘太玉在什么地区

佘太玉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镇)。

大佘太镇地理位置

大佘太镇位于乌拉特前旗东北60公里处,北靠查石泰山,南眺乌拉山,西临乌梁素海,东接草原钢城包头。境内大明线,西佘线全部为黑色路面,是全旗后山地区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大佘太镇平均海拔1100米,镇内已探明矿产种类30多种,其中磁铁储量200多万吨,锰矿储量3.84万吨,煤储量47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6700多万吨。

佘太玉一般指的是佘太翠。佘太翠,佘太玉一种产自内蒙的玉石,2007年才被开采出来,于2008年被中国地质界、石材珠宝界知名专家正式定名为“佘太翠”。据了解,“佘太翠”形成于18——24亿年前,是中国玉种之中硬玉品种,与翡翠有相似之处。狭义佘太翠主要指产自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的玉石矿,有翠绿色、白色、青色三种基本颜色。

这种玉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玉矿已探明储量4.19万立方米。随着大佘太镇以外的新矿不断发掘和开采,广义佘太翠则已经包括了国内外同类石英岩玉,与和田玉定义规则一样,佘太翠定义标准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有乌拉特前旗产的的灰绿为主的佘太料、乳白的水草料;有巴西产的新坑透水料、老料、冰翠;有甘肃产的紫罗兰料;有新疆产的雪玉、金丝玉、天山翠;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产的彩玉河槽料。鉴定结果为石英岩质玉的玉石商贸名称都可称之为佘太翠。

『肆』 佘姓何时有的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岂姓,转音而为佘姓。在中国古代姓氏中,汉代以前无佘姓,只有岂姓。南朝宋人何承天《姓苑》载:“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清人张澎《姓氏五书》载:“古有岂写佘,佘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余,非也。”《通志·氏族略》作佘,从入从示,并称“唐开元有太学博士佘钦”,据此可以推断,佘姓至迟在南朝至唐代已正式形成。②以地名为氏。汉代有佘山(今上海青浦东南),居住在佘山周围的居民,有的以山名为姓氏,称佘氏。 迁徙: 佘姓早期活动于江西南昌,后向北方地区扩展,在山西雁门形成郡姓望族。宋至清代,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云南等南方地区,其中明代以安徽铜陵最为集中。如今在安徽、四川、湖南、云南、陕西、山东、重庆、湖北、贵州等地均有佘姓分布。目前佘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 雁门郡 战国赵置,秦因之,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初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南),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代县西),后魏移治上馆城(即今代县治)。 堂号: ①郡望堂号:雁门、新蔡。②自立堂号:慰忠、祐启等。 字辈: 云南大关佘氏字辈:应学忠才龙,从朝献瑞光,祖德传芳远,礼义振家邦,钟灵显富贵,宗功世泽长,克绍书香永,毓秀发文章,吉祥天星顺,元亨万代昌。续字辈:福寿荣华美,定国庆鸿恩,仁修启智信,贤孝见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继统友俊英,腾达培尚京,颜曾思孟训,江淮海汉清。 陕西横山佘氏字辈:养子应广旺,德高文武昌,兴家振国强,富贵永安详。 重庆涪陵佘氏字辈:显笔荣宋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廷盛,永泰德崇兴。 重庆长寿佘氏字辈:仕贵多荣显,中功孟吉祥,传家发达远,华国庆恩长。 重庆巫溪、巫山佘氏字辈:德庆隆鸣(宣),定(文)添堂仕,欣显克国,日启朝昌,世锡荣光,翼贻名扬,大开运祚,福应发祥,义以作述,永著馨香。 重庆丰都佘氏字辈:政文必玉庭,希应国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浓耀盛时,开华成本立,发象庆新基,忠孝传家远,声名著鼎彝。 山东沂南佘氏字辈:翔凤德增宝,云贵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来守。 湖北荆州佘氏字辈:应启国以兴,文明似必成,世代高显祖,永远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谱:腾及必逢学,怀国林泽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开枝南秀,正君为中龙。 湖北大悟佘氏字辈:有大荣茂,维心起信,世必之光,长发其祥,德遵忠厚,学贵纯诚,时逢景运,辅相朝廷。 湖南桃源佘氏字辈: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显祖荣宗宽福庆,安仁定国佐乾纲,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礼承先继绪长,彝训钦崇同宝鉴,贤亲乐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辈:大宗绍绪,上协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学尚诗礼,成章曰文,体乃元善,存良则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贤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泽愈山水,时逢昌荣,日献万言,洪猷永升。 广东潮汕佘氏字辈:伯仲叔季经邦勉,宜克绍琼桂惟羡,齐登忠顺永昭贻,翼肃忝世廷显名。续字辈:曰仁义礼智信,纲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贞。 名人: 佘世亨,明收藏家。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今属广东)人。筑堂于广州越秀山下,藏古图籍、金石、字画。藏愈富,家日贫,求书、诗,画者络绎不绝。工诗文。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翔,明诗人字宗汉,号凤台。福建莆田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任安徽全椒知县。与巡抚、御史抵牾,即拂衣而去。放情山水以终。工诗,以雄丽高峭为宗。著有《薜荔园集》。 佘翘,明文学家。铜陵(今属安徽)人,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诗、古文皆有名。万历举人。屡应会试不第。筑学圃,著书其中。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佘华瑞,清学者。字胐生,号西麓,又号程斋,安徽人。康熙间诸生,选授桐城训导。雍正十三年(1735)举博学宏词,不赴。与方苍为至友,拟荐为太学六馆师,兼纂《一统志》,辞归。著有《岩镇志草》四卷、《绿梦山人集》二卷等。 佘英(1874-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四川泸州人。原名俊英,字竟成。自幼加入哥老会,1897年被推为舵把子,并任泸州团练局大队长。1906年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任为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会党。1907年回国,在泸州设立秘密机关,发起成立万国青年会。同年11月,筹谋发动泸州起义,后因事泄而逃亡日本,加入共进会。1908年再次潜回四川,于1909年3月,发动广安起义,战败被俘。1911年被杀害。 其他佘姓名人有唐学者佘钦;明官吏佘铎、佘鸣化,学者佘珊,诗人佘五娘;清将领佘世宽,诗人佘梅,书画家佘佘煕璋,画家佘凤,篆刻家佘国观等。近当代佘姓名人有红军将领佘惠,解放军将领佘积德,政治活动家佘靖,国民党官员佘凌云,流体力学专家佘振苏,电子学家佘本林,化工专家佘远斌,地理学家佘之祥、佘中盛,测绘专家佘植,建筑专家佘畯南,生物学家佘群新、佘纲哲,医学家佘铭鹏、佘亚雄、佘守章、佘曙光、佘辅仁,护理学家佘韫珠,经济学家佘健明、佘群芝,法学家佘国华,历史学家佘禄章,外国语专家佘明叔,翻译家佘坤珊、佘协斌、佘国森、佘小宋,新闻家佘世光,学者佘家菊,古典文学专家佘正松,作家佘树森、佘开国,书法家佘雪曼、佘惠文,画家佘妙枝,摄影师佘山,词作家佘致迪,影视演员佘诗曼等。

『伍』 在佘干县做什么生意好做

做什么 做什么,抄都有人袭赚钱,都有人赔钱;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你所在的地方;消费水平(在上海很好的;拿到你所在的地方就不行)
2:有针对性的选择产品,看你做生意附近什么样的人群比较多;是老人还是儿童等等;
3:是看你的产品质量好不好;
4:是款式花样是不是适销;
5:是价格贵不贵;
6:是店的地理位置怎么样;
7:是怎么吸引。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陆』 佘姓起源于什么时间

第一个渊源 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据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佘”字,本意为山阳之貌,是始于夏商之世居于今江浙之地的一个氏族,社会生活为刀耕火种,华夏称之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兴之时,该氏族族人积极义助,苛钺涉江,故又称之为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 汉朝以前,在姓氏群体中并没有佘氏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也都没有佘氏一族的记载。后来的“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亦或笔讹随赊音而来。 实际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余氏的后人因其上述两种缘故,逐渐形成佘氏。而这些余氏族人多是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的后裔子孙。 第四个渊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东海滨岸地区有个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围的住民,原本为淮夷民族,西周时期与周王室相争失败后,东迁至荼山地区,后来就以山名为姓氏,称荼氏。到了汉朝时期以后,一部份人随余字演变为“佘”,遂称佘氏,荼山也就变成了“佘山”。 据古书记载,后来该支佘氏族人大多迁居于豫章地区(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该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后,一说是三子少康,一说八子罕,皆名罕,被封于余地(余杭,今浙江杭州),为余侯,赐余为姓。 据该支佘氏宗谱记载,自国邑中失之后,历秦汉,世居江苏之下邳。到了汉顺帝刘保时期,传有嫡孙余襢举孝廉,拜郎中。上溯余侯,世次缺略,牒谱自余襢始。 第六个渊源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编纂的《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该支佘氏基祖叫吴万邦,他于明季由湖广武昌府通城县因苦于长吏苛求无厌迁徙石门县花薮乡阜邱山东麓,其裔孙散衍花薮乡的太平岗、岩子岗、上五通,桑植县及湖北鹤峰县沙道沟等处。至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递传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余人。 在《石门佘姓氏族源流》中记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编纂的《吴佘族谱源流总序》中称:吴属渤海,系出于姬周章胙土,其后以国为氏。远溯者亦荒远莫可考。始祖吴万邦自湖广武昌府通城县迁居石门县之花薮乡,是为始迁祖。 吴万邦生有二子:长子吴显为长、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吴兴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吴显、吴兴始,自改为佘氏,意为韬迹晦声,自此该支佘氏世代相传至今。 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佘姓,初见于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据《姓苑》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年间太学士佘钦,是南昌人。另从《姓氏寻根》上追溯,古时没有佘姓,只有余姓,余转韵读蛇。佘与余,这两个写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们之间也确有关系,从古人杨慎的笔记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代有余写作佘,音蛇。从这两书记载可知,佘、余两姓关系同出一源。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