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理学
❶ 地理学方面,从那些方面体现出明清两代是地方志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地理学方面,明清两代是地方志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方志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版。明代曾有两权次大规模的全国修志活动,清代则于康熙、乾隆、嘉庆三次修一统志,每次都责令各地修省志、府志、州志和县志。我国现存方志有八千多种,其中明代近一千种,清代五千五百多种,明清方志的数量接近总数的90%。
❷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有
名地理学家: 1、裴秀 2、郦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❸ 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考据学
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专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属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有关当世之务,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汉学。稍后于顾、黄的阎若璩、胡渭诸家的著作,树立了考据的范例。胡渭精于经义,尤精舆地之学,他所著的《禹贡锥指》和《易图明辨》,在辨别古书真伪和提倡疑古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阎若璩更是一位著名的考据学家,他于经史,亦精于地理。他沉潜三十年,著《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用比较严谨的考据方法,证明古文尚书是东晋人伪造的。从阎若璩、胡渭开始,逐渐形成一种脱离社会现实、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这种学风,到乾隆、嘉庆时期更加盛行起来,形成考据学派,称乾嘉学派。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苏州元和人惠栋(1697年――1758年)为首。他著有《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书。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皖派以戴震为首。他们在治学上比较富有创造性,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❹ 辛德勇专业是历史地理,为何收藏清代经部古籍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辛德勇。他对历史十分的了解,他的专业也是历史地理,但是他却收藏清代经部古籍。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热爱。
当然了,教授也讲述了为什么他要选择清代的,因为清代的古籍相对于宋元代的可能更加的容易找,而且也便宜一些。所以也是比较容易收藏的,而且相对情况下收藏价值也是挺高的。
当然了,收藏的话,我们最主要的是去了解去学习这些古代书籍的一些学术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对这方面并不了解并没有相关的学识积累的话,买了其实也没有用。
❺ 十九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魏源将清朝中国的主要移民趋势归纳为“江西填湖
在元明以前,江西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北宋时期,江西人口曾居各路之首,经济开发在南方属于先进地区。及至明代,虽然江西人口较浙江稍逊一筹,居全国十三布政司的第二位,但每年所纳税粮有时甚至要超过浙江。不过,从总体趋势上看,当时东南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已日趋多元化,相形之下,地处内地的江西,以农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注定了其发展水平将日趋下风,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准也只能是每况愈下。因此,在明人眼里,江西人的节俭是出了名的。从前杜诗曾曰:“莫笑田家老瓦盆,也曾盛酒养儿孙。”这是状摹乡间农民俭朴,一盆一碗,只要不摔碎、不丢失,便永远不换,传之子孙,会一直用下去。在这一点上,民俗勤俭的江西,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江西的一些地方,摆在日常宴席上的劝酒果品,只有时果一样可以食用,其他的都是用木头雕刻、上涂彩色装饰而成,称为“子孙果盒”,意思是可以传之子孙后代。此外,其他各事也多有节制之法。譬如吃饭,约定俗成第一碗不许夹菜,到第二碗才允许以菜佐餐,美其名曰“斋打底”;馔品喜好购买猪的内脏、杂碎,称之为“狗静坐”,因为这些东西吃后没有骨头可吐,实在毋须劳动在旁摇头摆尾的家犬;为了节省开支,献神的牲品,都是从食店中租来的,祭祀结束后就马上归还店中,名曰“人没分”。对此,明人谢肇在总结各地人群性格时指出:“天下推纤啬者必推新安与江右,然新安多富,而江右多贫……。”新安即徽州,江右也就是江西。显然,江西人的俭啬程度,丝毫不亚于黄山白岳间的“盐豆”。
由于地瘠人稠,大批的江西人纷纷外徒谋生。明人张瀚就曾指出:
(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俭勤苦而多贫,多设智巧挟技艺经营四方,至老死不归。
这种现象,给稍后的王士性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西)、浙(江)、闽三处,人稠地狭,总之不足以当中原一省。故身不有技则口不,足不出外则技不售。惟江右尤甚,故作客莫如江右。……
外出商贾负贩、打工趁钱的江西人,有南、西两个流向最为便捷。明人叶权的《贤博编?游岭南记》就曾描述,一些江西人在秋收结束后,大都越过梅岭到广东打工。这是因为广东不仅能提供就业的机会,而且气候温暖,可省去冬季的寒衣。他们在广东度过较为舒适的暖冬,等到开春二、三月间地气转暖,才回到本土从事农耕,年年如此,广东人称之为“使郎”,大致是指他们像信使一样来来往往。此外,更多的江西人则是向西挺进,从而形成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浪潮。
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两湖的人口压力已经出现,当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迁徙时两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明朝后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断地迁进两湖,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在经济上寻求发展,以为两湖荒地可随意圈占开垦,有的因苦于江西等地赋重,两湖比之要轻而且逃税机会多才决定西迁.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的向四川移民,人口剧增,荒芜的四川逐步上升为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在康熙初年,四川境内"人烟俱绝",到康熙四十年已是"湖南衡、永、宝三府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不下数百口,纷纷尽赴四川垦荒"。雍正五年,"湖广、广东、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贵,相率而迁移四川者,不下数万人"。统计资料显示,在乾隆八年到十三年之间,自湖广"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户"。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那时候的一户不是现在的三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拖儿带女,一户中有十几个人是常事。四川很快就繁荣起来.
❻ 简述清代考据学的发现演变
清代考证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段玉裁、内王引之、王念孙,容等等,考证方法大同小异。到了章学诚,又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有前进一步。
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使服务于经学的辅助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传统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考据学者有意识地对某些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如小学研究方面“因声求义”说、“古无轻唇音”说、“四体二用”说、“故训声音相表为里”说等等,以及王念孙父子总结的一些校勘、训诂规律,这些“公理”至今仍然在古代汉语、文献学研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对此自然不能说清代考据学“了无益处”、“究复何用”。“清代考据学不仅对传统学术有清理总结之绩,而且对近代学术发展有开启之功。”(该书第290页)当然,考据学也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不能期望某一种封建时代所产生的学术能解决所有的学术问题。
❼ 清代地理名家
徐松(1781年-1848年),字星伯,原籍浙江上虞人,后迁顺天大兴(今北京回大兴县),清代著名答地理学家。以博学多才,尤长于地理之学,名重当时。
嘉庆十三年(1808)以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道光年间任礼部主事、江西道监察御史等。
徐松利用编纂《全唐文》之便,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辑稿》(500卷)、《河南志》、《中兴礼书》,又撰写《唐两京城坊考》、《登科记考》。
嘉庆十五年(1810)被降职至新疆,得机会考察新疆各地,撰写了《西域水道记》(5卷)、《汉书西域传补注》(2卷)、《新疆识略》(12卷)等。
❽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简介 汪士铎是怎么死的
汪士铎(——1889),字梅村,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他的主要著作有《汪梅村先生集》、《悔翁笔记》、《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等。《汪悔翁乙丙日记》,是历来议论中国人口问题最多的一部著作。
人物简介:
汪士铎,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主要著述有:《汪梅村先生集》、《乙丙日记》、《梅翁笔记》、《南北史补记》、《水经注图》等。留存下来的只有前三种,其中《乙丙日记》是一部谈人口问题的主要著作。
学术界曾经有人把清代乾嘉之际的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比作中国的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
著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家赵靖先生认为:“洪亮吉并不能算作中国的马尔萨斯,这个头衔应该归于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汪士铎。”1994年,我在赵靖先生门下进修时,先生就这个话题亦提过几次。笔者由此受到启发,于是试图把汪士铎与马尔萨斯进行对比研究,总结他们的共同之处,并进一步探讨汪士铎这个在建国以后学术史上历来被否定的人物其人口经济思想中的积极内容。
振庵,又字梅村,号悔翁,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清代晚期有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曾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年轻时当过学徒,1840年中举人,但未任过正式官职,一生以授徒讲学和充当幕僚为业。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汪士铎正在城内,被编入男营。年底逃出南京到安徽绩溪,从此对太平天国十分仇恨。1859年应聘充胡林翼幕僚,代胡编辑 《读史兵略》 、《大清中外一统舆地全图》等,并与曾国藩、刘坤一等交往,积极为镇压太平天国策划。
主要作品:
《悔翁笔记》 、 《南北史补志》 、 《水经注图》 等。由后人编纂江士铎在乙卯年(1855年)的随笔和丙辰年(1856年)的备遗录而成的《汪悔翁乙丙日记》 ,是历来议论中国人口问题最多的一部著作。书中集中反映了汪士铎站在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立场上,仇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广大农民群众,主张用大规模的屠杀来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观点。
满意请采纳
❾ 明清时地理类专书有哪些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李培的《专灰画集》20卷。《读属史方舆纪要》中,包括历代州域形势9卷,南北直隶十三省方舆114卷,山川源委6卷,天文分野1卷,另附《舆图要览》4卷,全书实为130卷,附图36幅,沿革表35份。此书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它在军事学术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灰画集》是一部辑录体军事地理著作,所采原著共30多种,它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经国用兵方略,对天下大势和各省形势历陈诸家之说,同时也提出了编集者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此书的缺陷是没有西藏、新疆等省内容,又不附地图,这些都是明显的不足。
❿ 明清时期军事地理类兵书有哪些
军事地理类专书有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130卷、李培的《灰画集》20卷。《读史方舆纪要》中,包括历代州域形势9卷,南北直隶十三省方舆114卷,山川源委6卷,天文分野1卷,另附《舆图要览》4卷,全书实为130卷,附图36幅,沿革表35份。此书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它在军事学术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灰画集》是一部辑录体军事地理著作,所采原著共30多种,它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经国用兵方略,对天下大势和各省形势历陈诸家之说,同时也提出了编集者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此书的缺陷是没有西藏、新疆等省内容,又不附地图,这些都是明显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