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地理学
Ⅰ 什么是结构主义地理学
20世纪中叶,人文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自守的学科,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却呈爆炸式的发展。其起点是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既有观点和方法的挑战,1950—60年代的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受到各种非议,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方法逐渐融入人文地理学,也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约翰斯顿在其《哲学与人文地理学》(《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书中,将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学派从哲学角度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及其结构主义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结构主义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概括起来,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具有鲜明特点的阶段。
一、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大融合-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一样,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论是通过其它社会科学引入到地理学中的。事实上,结构主义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经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影响了,其代表人物是两位无政府主义者皮特·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兹·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皮亚杰(J. Piaget),他注重作为结构转换(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过程的知识获取的研究。他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关于儿童如何学习空间几何的研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发现:在人们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与前一阶段在量上存在差异,并且在每一阶段都是新要素与已有要素合而为一,所有的要素再统一和协调起来,与“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随意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征。从皮亚杰的实验获得的启示是:在儿童对空间构思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四个主要阶段,但该实验并未延伸到传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J. Piaget,1971)。高尔德(P.R. Gould)提出“虽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直接对儿童学习空间、周围环境和几何学与拓扑学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但他并未论及儿童所拥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们学习这些映象的方式”。高尔德主要研究了“优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对某些场所(place)的反应态度。但有另一些学者更多注重的是对地理知识(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获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这些研究中,包括了许多有关皮亚杰结构主义认知地图方面概念,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结构主义的观点,仅仅集中于人们所知道的东西及其他们获得的途径,并且在这些研究中间,具有很强烈的实证主义色彩(D. Gregory,1978)。
在这一时期,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要算结构马克思主义,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学中的激进主义地理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维(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尔(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们认为,人文地理学应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于1969年在克拉克大学创刊《对立面(Antipode)》,集中发表他们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维于1971年开始撰文介绍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在其后出版的《社会公平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书中作了系统的阐述(D. Harvey,1973)。哈维指出: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改革方案。该类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人文地理学不能归纳出空间行为的普遍规律,而是要寻求确定人类行为过程的经济过程,并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证明它。不能象实证主义地理学那样认为某种原因一定能够会产生某种效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使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方式。至于人们选取哪一种方式则不可能从理论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实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地理学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不过一反常态,与第一阶段的结构主义学派有着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再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潮,而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这一时期,这些学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虽然他们同时又有可能属于不同的学派,如女权主义地理学派,后殖民主义地理学派等,但他们并不相互封闭,而是在不断的进行交流与对话。女权主义经常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建设中的性别的作用的重要性,用于解释人的作用及广泛的因果关系,也用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和空间经历。同时,结构马克思主义、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等对地理学的影响并未消失殆尽,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过这一时期的结构主义地理学,不象第一阶段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那样,不再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内容。
总之,这一阶段的结构主义地理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化,逐渐走向成熟,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框架真正渗透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当中去,并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Ⅱ 为什么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观被称为描写结构主义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布龙菲尔德受W·冯特心理学的影响,对元素心理学感兴趣,但很快又在魏斯的影响下成为一个行为主义者。因此,他的著作《语言论》明显地摒弃了过去的语言学传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研究
统,而专门对话语中的语音和形式中最小限度的、可重复使用的表义成分进行集中的分析研究。他摆脱了语言学中所有内省心理学内容的影响。由于这一决裂非常突然,以致人们常常认为他想单枪匹马把语言学独树为一门科学是一个过分的主张。但是,他的著作确实很有影响,B.布洛克称之为“一部无可匹敌的解释和综合性的语言科学著作”。他门下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其著作却使几代语言学家直接运用他的理论模式去进行语言研究。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视为语言学中某些方面的经典之作。
《语言论》1933年出版。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1950年称为“布龙菲尔德世纪”,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人物及其贡献 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地回理学重新成为研答究的热点,不过一反常态,与第一阶段的结构主义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再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潮,而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的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 1998)。
这一时期,这些学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虽然他们又可能属于不同的学派,如女权主义地理学派,后殖民主义地理学派等,但他们并不相互封闭,而是在不断的进行交流与对话。女权主义经常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建设中性别作用的重要性,用于解释人的作用及广泛的因果关系,也用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和空间经历。这时的结构主义地理学不再具有系统的研究,并且不断地发展和演化,组建走向成熟。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框架真正渗透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城市地里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Ⅳ (好的加分)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复的方法论制是:地理要素论
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的要素是:位置、温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位置”是地理要素当中最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要素会起主导作用,位置则是永远不可以忽视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间会相互影响:位置影响气候、自然资源,位置与资源影响交通、经济水平与地位……
传统的方法:分析还原法、主要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理想化方法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Ⅳ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示例
区位决策研来究:在区位决策上源,结构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如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与资本的矛盾、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等,用来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个人、公司、组织的空间行为和区位选择,被放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和结构中来考察。换句话说,区域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的分析框架,而人(公司)的空间行为和区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空间结构,是由其特定的生产方式、权力结构、劳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资源与财富的分配方式来决定的。
以选择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区位为例。按照韦伯及其后人的区位理论,一般会根据生产条件、市场和运输条件,来确定可以带来较大利润的区位。经济地理学家的技巧,只是集中判断汽车制造厂区位选择的各种参量。与此相比较,结构主义的方法会将区位选择放在生产循环的大尺度中,除了区位论的经济分析之外,还要考虑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如什么因素导致了这项投资计划?为什么会投资汽车制造厂?投资区位中谁具有决策权力?他们决策的社会政治背景如何?代表谁的利益?决策结果会对社会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Ⅵ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形成
一、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大融合——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结构主义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经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影响了,其代表人物是两位无政府主义者皮特·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兹·雷克白(Elisee Reclus)(R. J. Johnston, 1986)。
在这一时期,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影响最大的要算结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人文地理学中的激进主义地理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哈维(D. Harvey)、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尔(M. Castell)等。他们认为,人文地理学应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抨击,并于1969年在克拉克大学创刊《对立面(Antipode)》,集中发表他们的见解,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哈维于1971年开始撰文介绍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在其后出版的《社会公平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书中做了系统的阐述(D. Harvey, 1973)。哈维指出: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改革方案。该类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人文地理学不能归纳出空间行为的普遍规律,而是要寻求确定人类行为过程的经济过程,并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证明它。不能像实证主义地理学那样认为某种原因一定会产生某种效果,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有一定的方式,至于人们选择哪一种方式则不可能从理论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实例研究中去理解
二、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结构主义地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结构主义地理学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不过一反常态,与第一阶段的结构主义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学不再直接接受来自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潮,而是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地理学家的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 1998)。
这一时期,这些学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广泛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虽然他们又可能属于不同的学派,如女权主义地理学派,后殖民主义地理学派等,但他们并不相互封闭,而是在不断的进行交流与对话。女权主义经常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建设中性别作用的重要性,用于解释人的作用及广泛的因果关系,也用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和空间经历。这时的结构主义地理学不再具有系统的研究,并且不断地发展和演化,组建走向成熟。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框架真正渗透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城市地里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Ⅶ 如何简单地理解与区分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
简单地理解与区分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这个结构主义在先,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后。它们都源自于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Sassure在20世纪初的语言学研究。
Ⅷ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时,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因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得到它们的意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受有机论思维影响,强调整体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在地理研究中,结构主义地理学者主张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认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优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个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进的交通运输、远距离通信设备的完善,表面上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越来越不受空间地域邻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条件的约束,因此一些技术决定主义者就认为“城市将逐渐走向松散及解体”。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解释。如多元空间即城市除了有物质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比较流行的“虚拟空间”(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对有关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论的批判中,希尔德(Shield)认为:“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整体的分析,允许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观点并存,而不是强求单一的纤细或者是结果。”城市中虽然某一个部分会发生变化,但并不一定会改变其结构本身。脱离了城市整体来谈某一部分的变化,在结构主义地理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这种整体性研究又与系统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认为,系统与结构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统(system)指一套相互关联的实体结合而成的体系,譬如一个家庭或一盘棋。而结构更侧重“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既可用抽象逻辑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统运作中得到“象征性的体现”(赵一凡,2002)。因此,结构主义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应是指对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的研究。
2、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实证主义那样,满足于经验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把握住深藏于这些现象中的结构。地理现象虽然表面看来杂乱无章,但都由内部结构统一支配。
英国地理学家塞耶认为,地理学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原理:如果要解释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应当找出其行为规律,就要借助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如果要解释事物的种种现象,我们必须了解其结构以及使之产生或经历某种转变的性质,我们就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中的规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时间和地点而异,或者说是具有“独特性”。因此,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追求规律性和发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当的。即使在规律和秩序确实存在的地方,规律性本身也不能给出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以某种有规律的和可预言的方式变化并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规律性并不能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讨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事物是怎样转变的?在转变过程中各种因素又是怎样促进事物发展的?这就需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通过研究现象的外部关系(表层结构)去寻找支配现象的内部关系(深层结构),在它们所依附的事物的结构中寻找其作用机制。 3、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结构主义地理学认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内部结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那么,地理事物及其各个成分的性质和意义与外部因素无关。所以许多学者重视的是对地理事物内部因素的分析和内部结构的把握,如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这与结构主义哲学上皮亚杰作出的“自律性”规定相一致(于涛方,2000)。因此,有人认为,结构主义思想专注于社会问题,有脱离地理学主旨的危险(顾朝林,2005)。因为就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传统而言,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王国,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4、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结构主义看来,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意义和性质都是由先验的结构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为都无意识地受到结构的支配,人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是结构的载体,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
5、强调共时性研究,反对历史性研究;
6、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动态的研究。
结构主义只承认共时性,反对历时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既然事物的性质和意义是由内部的整体性结构所决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无须也不应该历史地、动态地研究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学研究只需要观察事物的剖断面,考察稳定不变的东西。这种反对历史地研究与人文主义地理学重视历史、重视背景条件(context)的传统恰好相反(Johnst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