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解释地理学

解释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11 09:20:54

1. 解释地理学问题中有关溯源侵蚀的问题。

河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断地使河流加宽、加深外,还对沟谷、河谷的源头产生侵蚀作用,不断地使河流源头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这种侵蚀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蚀。

2. 从地理学角度解释一下什么是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的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日影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南回归线,就是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二日。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3. 自然地理学 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分支之一。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的回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答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来源网络

4.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ENSO是厄尔尼诺(抄El`Nino)和南方涛袭动(Southern osillation)的合称,二者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正距平,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
UNESCO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cational,Scientific,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LOICZ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 陆海相互作用 (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LITHOSPHERE是岩石圈
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啊
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力
PEDOSPHERE土壤圈
BIOSPHER生物圈
PLATE TECTONICS地质构造论
COASTAL PLAIN海岸平原
EROSION侵蚀作用
BEACH海岸带,
TIDAL FLAT潮汐平原,
METAMORPHIC ROCK变质岩

5. 从地理学解释审美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不仅要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学生地理成绩,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地球、生态环境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不仅符合地理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地理人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既是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地理人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地理人文教学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我们的祖国和世界发展形势,为自己的祖国骄傲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丰富地理人文教学内容
地理具有知识点丰富、应用性强等特点,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引起
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采取多元化的地理人文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具有视听、网络搜索等功能,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把教学内容采用PPT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既系统又有重点和难点,同时将地球自转、宇宙奥妙等内容通过相关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奇妙的宇宙世界自由翱翔,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理教学除了要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输送知识外,还要与生活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带领学生做环保志愿者、绿化校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做人;同时也可开展关于“低碳”的一系列活动。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在地理教学上,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老师要多采取提问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并爱护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总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4.因人施教。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家庭背景等不同,在学习进度上也就不同,地理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
(四)构建全面、科学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地理教学评价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平时学生态度和创新能力等,且采取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委婉的方式告知,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同时教学评价除了老师点评外,要引导学生互评和自评,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
(五)建设校园人文文化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构建一个开放、自由、温暖青春的校园天地,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提升自我。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人文文化,培养学生互相关爱、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开展地理小活动,如环保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结束语
地理教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方法,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6. 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中国地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中国地势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中国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7. 2018年地理学考真题分类汇编解释填空

楼主:手头上没有《2018年地理学考真题分类汇编》的解释填空题目,故请提供相关题目的文字,或图片,或扫描件等,以便于能力尽所能地帮到你,谢谢!

8. 地理的解释

(1)学科名,见“地理学”。同“地理学”定义: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是一门复杂学科体系的总称,并在各层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许多学者把经济地理从人文地理中分离出来,这样地理学就分为三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
(2)古代“风水学”的别称,是古代学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于地球表面或地球内在系统的理论。目前有大量古书传世,皆名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录》、《地理五诀》、《地理四弹子》、《地理囊金》等等古书皆是风水名著,此处的地理皆是风水的别称。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其空间关系 。 地球表面(包括生物圈,可以和生物挂钩,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理):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底部-岩石圈表层-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地图(包括中国地图和地理,还有气候地图,地形图,经济社会地图,自然地图,地势图等)
作用:地理知识探究。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方面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部门性
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 、 水文地理学 、 土壤地理学 、 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 医学地理学、冰川学 、冻土学、 物候学 、火山学 、地震学。
人文方面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文化方面
1 人种地理学
2 人口地理学
3 聚落地理学
4 社会地理学
5 文化地理学
6 宗教地理学
7 语言地理学
8 旅游地理学
经济方面
1 农业地理学
2 工业地理学
3 商业地理学
4 交通运输地理学
5 旅游地理学
6 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
7 区域经济学
政治方面
1 军事地理学
2 城市地理学
分支学科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生物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 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9. 如何用科学用语解释地理课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版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学权(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