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试卷
Ⅰ 北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试卷题目的组成
身为一个高三文科生,这些东西,确实讲过,但是没记住
Ⅱ 求河北工程大学自然地理学试卷
Sorry. I don't have one. Thanks.
Ⅲ 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小题5分)
1、溶沟与石芽
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宽0.05—0.5m,深.15—1.5m,其断面呈“V”型或“U”型。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较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
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部分水量则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
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
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
(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主要指发育于中生代至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红色、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火山碎屑岩等,在流水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大约在1亿年前,山地隆起时,下陷地区形成山间盆地。周围山上的泥沙碎石被流水带到盆地内部沉积下来,形成了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及砾岩、砂岩、粉砂岩。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比较高,盆地内部降水较少,形成一种高温、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环境,Fe2O3在沉积物中大量富集,成为赤红色。直到距今约3Ma以前,形成了一套厚度约数千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地层,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系地层。它是一套以河床相为主的洪积、冲积红色碎屑堆积地层(或以湖盆相为主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堆积地断裂及垂直节理发育。由于近水平岩层间岩性的差异,在陡壁上往往风化或侵蚀形成水平带状突起或凹槽,突起一般是坚硬砾岩、沙砾岩层位,较大的突起往往形成狭长平台,生长条带状植被带(草本、灌木、乔木),这种近水平的植被带在悬崖上有时多层出现。细软的泥岩、粉砂岩等多形成水平凹槽,较大的凹槽即发育成为岩洞。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受区域断裂作用和间歇式的振荡抬升,形成网格状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下切并不断扩大,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组成不同尺度的方山、岩墙、巷谷、石峰、石柱等地貌形态。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些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和大理岩,分选性差,钙质铁质胶结。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雨水多,加速流水对岩层裂隙及节理的切割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奇峻秀美的丹霞景观。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多以台地和方山类型为主,而谷地多呈峡谷状。干旱的西北地区,在暴雨作用下,也可形成多种丹霞景观类型,由于风力可在岩壁上形成蜂窝状洞穴。有时在顶层有黄土覆盖,而被称为类丹霞地貌类型。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
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28.6mm,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
(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出现在海拔3800m以上的高寒地带,降水量>600mm,干燥度<0.49,年平均气温-1℃以下。植株低矮,覆盖度5%~20%。海拔4000m以上的祁连山峰因能拦截东南季风和西风气流两个方向的湿气流,降雨多,形成“冷龙岭降水中心”,年降水量达800~1000mm,多以冰雪形态储存。雪线高度在4400m,冰川末端平均高度4259m,冰川面积64.82km2。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位于海拔2600~3800m之间的中高山地带。降水量380~560mm,干燥度0.49~1.5,年平均气温-1~2.6℃。其中,3800~3500m为高山草甸植被;3500~3400m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3400~2600m为森林灌丛草甸带。这里是干旱荒漠区的“绿色水库”,为水源涵养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海拔2300~2600m为山地草原,2000~2300m为荒漠草原。年降水量350~400mm,干燥度0.8~3.3,平均气温-1.0~5.8℃。
(4)山前温带砾质荒漠、半荒漠地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m的低山山地、山前丘陵和冲洪积扇上部的砾质倾斜平原地带。年平均气温5.5~7.2℃,年降水量150~320mm。河流穿过本区时70%以上渗入巨厚的卵石层中,形成“地下储水库”。沿河人们引水灌溉开垦,形成山前冷凉灌溉农业区。
四、分析论述题(24分,每小题12分。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符合逻辑,综合运用知识)
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
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向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自然区划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逐级进行划分。后者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前者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后者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有空间联系的相毗邻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域结构的各个区域。这种方法简称类型组合法。
无论采用那种区划方法,首先都必须注意到地域结构的层次性,即存在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区域,确定各地域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建立区划的等级系统。其次,须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单位中的地域结构研究,即注意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和能量运动在空间上的联系性,以及其发生发展上的共同性。最后,根据上述的区域层次关系和结构上相联系性质和特点,确定划区的具体指标和标志,划出各区域的界线。
4、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厄尔尼诺现象最为典型。在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海水每年都会出 现季节性增暖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则被当地渔民称为厄尔尼诺,是“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现在厄尔尼诺一词已被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那些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现象。这种现象一般2—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半。8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发生频数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加强,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事件则是本世纪最强的两次事件。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首先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洪涝灾害频繁;同时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发生严重干旱。它还会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到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因此,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暖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Ⅳ 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复习资料。蒙吉军的。
电骡上搜搜。
Ⅳ 自然地理学试卷, 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回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答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2.黄道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相交的大圆。
3.矿物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着的,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他们的化合物。
4.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5.赤道低压带又称“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无风带”,是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间气压最低的带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D;2.A;3.C;4.BCD;5.ABCD;6.C;7.B;8.A;9.C;10.AC
三、读图题
1.D、C
2.盆地、山地
Ⅵ 综合自然地理学蒙吉军的复习资料好难找呀!哥帅哥美女有没有呀救济一下呀
豆丁网也许会有
Ⅶ 跪求北京大学近几年的自然地理考研试题,高数题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 自然综合体
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3.综合剖面图
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
7。土地评价
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
10。海洋空间资源
11。垂直地带性
12。紫色盆地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与"中国自然地理"
一、 名词解释与地理界线:(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2。季风气候区的界线
3.自然区划
4。内外流域分界线
5.景观
6。华北地区与相邻地区的分界线
7.相、限区、地方
8。干燥度
9.综合剖面法
10。对马暖流
11.土地诊断指标
12。三北防护林体系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概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类型
2. 区域研究和类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3. 举例说明土地评价的种类(至少3种)
4.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5. 举例说明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之间的关系
6. 我国沿海的潮汐类型和潮波系统
三、 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论述"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以及自然地理工作者在土地科学领域应起的作用
2. 谈谈你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要点,试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3. 就"南水北调"谈谈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
4. 以中国一条旅游热线为例,分析其资源结构及环境影响,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层
2. 沉积物的主要类型
3. 热量带
4. 水位与流量
5. 土壤氧化还原作用
6. 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 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环境
2. 河流水情要素
3. 湿润系数
4. 气团
5. 生物的指示现象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 基岩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4. 流域特征及其对河流的作用
5.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
三、 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柯本的气候类型及其划分原则、标准与方法
2. 风化作用类型及其机理
3. 论生态系统的功能
北大2002年自然地理专业,因为年代久远(呵呵)忘得一干二净了。(不好意思)不过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是书上的,记得(不太准确哦)有太阳常数、露点、涡度、ENSO、锋、田间持水量、径流模数、系统的特性,等等,总之只要把陈效逑的书背过,考100分以上没问题,只有最后一道论述题,好象是大气中碳含量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氮循环是书上没有的,所以还需要看看其他资料。高数北大理科一张卷,不考线代和概率。不过有些难度哦。要联系的话直接给导师或研究生写信即可。我觉得北大的老师要比学生礼貌得多。
北大2006自然地理学专业课试题(考场记忆版)
一. 名词解释(15*4')
1.大气环流 2.径流深度 3.土壤肥力 4.太阳活动 5.相对湿度 6.地转流 7.气候 8.岩石圈 9.土壤缓冲效应 1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生物多样性 12.植物群落演替 13.(忘) 14.(忘) 15.荒漠化
二. 单项选择(5*4')
有关于enso的 ,剩下的忘记了
三.简答题(3*10')
1.关于地气辐射平衡方程,其中Rs, Qs, 和a 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关于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的,陆地和海洋的公式,含义
3.土壤成土因素分析的影响(好像是这样)
四.论述题(40')共两题
1.论述全球碳循环的自然过程,近200年来全球CO2含量上升的原因,环境影响和相关对策
2.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关于高数的评论:今年的高等数学有点难度啊,填空7道题56分,选择4道题24分,计算五题70分。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 必答题(每题15分):
1. 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题中任选2题,每题15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2)以静风为主;(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 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4. 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任选3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分)
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 京 大 学2004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7=35分)
1.有机疏散理论
2.城市快速道路
3.点轴理论
4.位序—规模法则
5.城市经济的基础理论(连续多年出题)
6.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7.?????
二、做图题(1×10=10分)
一个大城市集中与分散相结的空间结构
三、选择(3×10=30分)
1.计量运动
2.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3—10略
四、问答题(5×15=75分,15道题中任选做5道)
1.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迅速,但是洪涝灾害仍然是城市的巨大威胁,为什么?如欲做城市的防洪规划,你认为应考虑哪些问题?
2.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为什么在做总体规划时要先做城市规划纲要?
3.。。。。。。。。。
4.城镇化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
5.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周一星的论文)
6.论述上海、武汉、重庆在地理位置上特点的异同。
7.简述城镇化战略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一般北京大学每年都有一道大题与中央政策有关,所以要注意当年10月11月中央召开的会议。)
北 京 大 学2005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5×10=50分)
1.城市的门户位置
2.逆城市化
3.风向
4.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5.新城(New Town)
6.泛珠三角
7.区位商
8.城市社区
9.Shopping Mall
10.城市基础设施
二、选择(3×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学的概念,以城镇化的概念的应用与经济基础理论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个学派不属于二战后地理学所涌现出来的新流派( )
(A) 区位学派 (B)行为学派
(C)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 (D)区域分布论阶段
2.有关城市职能的三要素( )
(A) (B) (C) (D)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 (B)西安是陕西的首位城市
(C) (D)
4.我国城市设区的市的行政辖区的基本构成单元最准确的描述是( )
(A)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 (B)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C) (D)
5.位序规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 ,根据y=a+bx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
(A) (B) (C) (D)
三、做图题(5×2=10分)
1.做一个大城市用地图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级构成和分类构成图
四、问答题(4×15=60分,5道题中任选做4道)
1.分析中国都市区形成的机制
2.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特点
3.试论城市的土地属性与价值
4.试论城市“精明成长(Smart Grouth)”
5.阐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内容
还有很多在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82631
Ⅷ 自考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试题
专起点本科 5年制 也属于全日制 网络大学 升本 5年制 也属于全日制 在其他的就没有了 成考[电大] 自考 都属于学历教育 但不属于 全日制 ...
Ⅸ 自考自然地理学基础试题
自然地理学试题(一)
(附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下列名词(25分)
1、温室效应
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2、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3、顶极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极群落,如气候顶极等。发育在显域生境上的,与当地大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极。
4、灰钙土
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5、沙漠化
沙(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二、说明下列诸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机制(30分,每小题10分)
1、山地可以出现两个极大降水高度带
降水随高度先增加,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递减。这一高度视山地的湿度、温度、方位和季节而异。关于极大降水高度,一般认为对同一个山脉来说只有一个,但也可能出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极大降水高度,其原因有:(1)气流两次爬坡可以形成两个极大降水高度;(2)冰川风与谷风(valley wind)辐合可能造成高山降水极大值带;(3)鲜明的降水季节变化可能造成第二个最大降水高度;测点位置选择不当也可造成两个以至多个最大降水高度。
2、城市有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是城市化气候效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的表现。大量的观测对比和分析研究表明,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例如上海热岛中心位于徐家汇到外滩的旧城区,北京热岛中心位于东西长安街的城区南部。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均有密切关系。城市化程度愈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愈大,其城市热岛强度愈强。
3、黄土区无林
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人类的严重破坏,大部分地区都已不存在了。只是在一些山地还存在着天然植被,而且大多也都是次生的。这种情况,对黄土高原植被的认识与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存在诸多分歧。黄土高原的现代植被,在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属于草原带的森林草原区。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黄土高原上,草地和灌丛(灌木林)分布广泛,占据了黄土原的大部分面积。黄土的透水性强,黄土黏土矿物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这些因素使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大为降低,不能保证林木群体的生长,这是导致黄土高原显域生境植被趋于草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碳酸钙含量高达10%~20%,加之土壤pH值高,均会影响乔木生长。因此,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是黄土,而是另外的成土母质,植被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是某些水热条件相似的地方,黄土区无林而石质山区有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