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10 09:22:33

❶ 在地理学中什么是立体农业

在山地、丘陵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状况不同,不同坡度也会造成土层厚度不同,在内许多丘陵和山地地容区,可以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农业作物,这种发展方式即为立体农业

❷ 请问,地理跟农业的关系很大对吗感觉学了一遍地理,等于学了半个农学,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家觉得呢

对,了解地理知识对农业有很大帮助。

❸ 在地理学中什么是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专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属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高中教材中以西双版纳为例子

❹ 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个专业要学地理吗

不需要的,这里说的环境是指物理环境、生物因子之类的,虽然这些是地理环境决定的,但是地理环境已经是基本不变了。重点是这个环境中的资源

❺ 农业地理学的介绍

相关书籍农业地理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农业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

❻ 农业地理学的农业地理学发展简史

农业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已有较悠久的历史,但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百年来的事。 19世纪是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革新和深化的时期,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准备了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农学家J.N.施瓦茨和英国农学家A.扬分别描述德国、比利时及英格兰的农业情况,特别注意农业地域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两人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期的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J.H.von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首次探讨不同农业类型和集约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创立了农业区位论。这个理论为百余年来农业地理著作所广泛引用。近代地理学创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农业地理内容;C.李特尔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与历史的关系》著作中,也有大量农产品地理分布的内容。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是农业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不滚出现了大量的专题性、部门性和区域性农业地理著作,也出现了综合性农业地理理论著作。这些农业地理著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统计的农业地理,又称农产品地理或农业商业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统计资料编制各种农产品的分布图,分别研究产品的生产和运销。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T.H.恩格布雷希特关于北美洲、热带以外地区、印度、俄国、德国等农作物地理分布和图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国G.G.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国V.C.芬奇和O.E.贝克的《世界农业地理》(1917)等。
②生态的农业地理,着重研究自然条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就某种单项自然条件如农业气候、土壤等或某个地区进行研究的著作较多,也出现综合性的著作如:生态作物地理、生态家畜地理、农业生态学等。从生态学观点研究农业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认为一个地方的农业系统不过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农业利用与修改的结果,这是农业地理学的最新趋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与小区域农业地理研究,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批地理学家倡导广泛开展小区域农业地理野外调查,填制土地利用图和多种农业地图,发表了一大批论文,从理论到方法均有总结。原来以商业地理研究见长的英国,在L.D.斯坦普的倡导下,于30~40年代开展了大不列颠土地利用调查制图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颠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9大卷,这是英国最重要的农业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国际地理联合会根据英国的经验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调查委员会,开展世界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
④大区域农业地理研究,是农业地理文献最多的课题,著名的有美国从1925年开始在《经济地理学》季刊中连载 19年(1925~1943)共达1400页的世界6大洲农业区域地理。以国家为范围的农业地理专著也陆续出现,著名的有德国(1936)、意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国(1959)、丹麦(1959)、罗马尼亚(1968)、英国(1971)等。
⑤农业景观地理,盛行于德、法等国,认为农业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全面描述研究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文化景观或农村景观,如土地利用形态、田块形态、农村道路、农舍、村落以及农业过程的其他物质表征。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L.H.魏贝尔、E.奥特伦巴,法国的D.福谢、P.O.L.乔治、A.梅尼耶等。⑥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农业地理研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行农业生产的计划发展,强调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分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苏联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图诺夫,民主德国的W.鲁比谢克、E.吕本扎姆,波兰的J.科斯特罗维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约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地理学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①调查研究手段的革新,从50年代以来,航摄照片、自动化制图、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从过去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分析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差错,提高精度。②数学方法的引进,与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同时采用的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现代数学方法日益广泛地引入农业地理研究,如线性规划、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系统分析、博弈论、集合论、网络分析、控制论等,使农业地理研究由单纯描述状态走向定量化。③理论的引进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学者采用演绎法,从经济学或相关科学引进理论,制定假说及数学模式。这种浪潮和地理数量方法结合起来,从50年代末期起盛行于英、美,迄今已在两国农业地理中占有较大优势,主要理论是农业区位论和农业决策论。④理论性农业地理著作的涌现,50年代以前关于农业地理学理论著作只有少数文章。50年代以来,农业地理学理论性专著已出现10余种,如联邦德国奥特伦巴的《普通俩业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国福谢的《农业地理学》(1949),苏联拉基特尼科夫的《农业地理学》(1970),美国H.F.格雷戈尔的《农业地理学:研究课题》(1970),英国L.J.西蒙斯的《农业地理学》(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兰特的《农业地理学》(1974)等。在这些著作中尽管理论观点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现是农业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初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1932)所编制的各种农产分布图,是中国最早的成套农业地图。胡焕庸的《中国之农业区域》(1936)、金陵大学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1937),是抗战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小区域农业地理调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地理学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有了蓬勃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地理学。主要工作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黄土高原、黑龙江流域、新疆、宁夏及内蒙古、云南、华南、川滇西部地区、西藏等地资源综合考察中,进行自然资源农业评价、农业布局和农业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农业区划工作。从5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农业地理界线的调查和农业区划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同时配合国家发展农业计划的需要,在 3次农业区划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后),农业地理工作者参与了调查评价农业自然资源、研究农业布局和制定农业区划方案工作,为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81年出版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区域性农业地理专著的编写。1973年开始编写的《中国农业地理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农业地理情况和特征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国农业地理总论》(1980)及江苏、上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南、陕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地理。1981年开始编写《世界农业地理丛书》,已出版的有非洲、苏联的农业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50年代以来,为配合各地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的需要,开展了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调查研究。1979年以后,开展了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高中地理有关农业的知识点有哪些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 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 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 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农业地理学扩展阅读

全书概括

《高中地理》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该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习地理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

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❽ 地理学科!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哪些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
1.水稻种植业
2.大牧场放牧业
3.种植园农业
4.商品谷物农业
5.混合农业
6.乳畜业

❾ 地理学在三农问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三农”问题来密不可分自

“地理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是要为农业服务!”我国人文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吴传钧向《科学时报》记者强调了这一重要观点。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吴传钧引用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话语,说明农业生产是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环境最密切的一个生产部门。

吴传钧强调,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这“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地理工作者也不例外。“三农”问题三者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的这种密切联系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地理学者更要发挥地理学的专业优势,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❿ 为什么商业地理学比农业地理学早出现

在中国,2000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的联系,指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如《左传》记载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礼记·王制》篇:“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礼记·月令》篇记述12个月的气候状况、生物物候变化及相应的农事活动。
公元前5~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分地区评述了土壤种类、耕地等级、田赋收入水平、当地农特产品和水利状况等。
在《管子·地员》篇(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上农》篇(战国末期)、《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后期)、《齐民要术》(约533~544)、《王祯农书》(1313)、《农政全书》(1639)等书中,关于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反映。
在西方,从古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普利尼(老)直到17~18世纪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不同农业生产状况的记述。
不过,所有这些著作中关于农业地理的论述都未成系统,也未形成理论。
而商业地理学是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领域内发展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商品贸易,就开始有关于商业方面的零星地理文字记载。如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对当时的人口、经济、物产、交通、商业和城市的分布和地区差异等方面内容有详细记述。
15世纪以后的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欧洲国家的商品不断大量对外输出,吸引了欧洲许多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物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等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许多与商业地理有关的著作先后问世,大大丰富了世界商业地理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关系日益扩大,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间的依存关系密切,经济地理学逐步取代了原先的商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世界各国一系列经济现象的综合性研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