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绿线
❶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地理学可分来为自然地理学源和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的应用。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十分广泛,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包括流体力学),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遥感、测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识是地理要素基础课:地球概论(天文、历法)、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国际贸易地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
❷ 在规划中的红线,绿线,蓝线等的关系
三种颜色规划线来没有具体的源联系关系,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思。规划红线一般指的是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规划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是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2)地理学的绿线扩展阅读:
其他规划线用途:
1、规划黑线,建筑控制线原则上在电力规划黑线以外,建筑物任何部分不得突入电力规划黑线范围内。
2、规划橙线。划定对象包括核电站、油气及其他化学危险品仓储区、超高压管道、化工园区及其他安委会认定须进行重点安全防护的重大危险设施。
3、规划黄线。规划黄线包含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4、规划紫线。体现在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紫线保证城市修养,绿线是城市礼服,红线是城市的经脉,蓝线是血液,黄线里运转着城市肉身。
❸ 地理学中的主泓线是什么意思
《泓》:基本字义
(1)水深而广。
(2)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一~回清泉一~水。答 详细字义
〈形〉
(1)形声。从水,弘声。本义:水深而广。
(2)同本义。
泓澄渊潫。——《文选·左思·吴都赋》
(3)又如:泓泓(水深的样子);泓洄(水深而回旋的样子);泓净(水深且清)
(4)清澈貌。如:泓泓(泓然,泓澈。水清澈貌);泓碧(指水色清澈碧绿)
❹ 地理学的问题
英仙座流星雨方位
流星雨名称:英仙座流星群(Perseids )
慧星母体:109P/Swift-Tuttle
辐射内点: 英仙座 (Perseus)
预计出容现日期:12日-13日
概况描述:流量较高,峰值每小时流量约60颗左右。亮度较低,观测时需要耐心。
在我国,可持续观测两个早晨:一个是8月12日早晨1时至天亮前;另一个是8月13日凌晨0时至天亮前。两个清晨:头一个凌晨我国东部地域基本不受月光影响,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少;后一个清晨前半段稍受月光干扰,但观测到的流星数量相对较多。
一、极大点估量:13日的0时40分和5时30分左右
二、观测方向:天空东北方【由于英仙座流星雨的辐射点要到22时才会从地平升起,后半夜升得较高】
今年观测最好的时机就是在8月12日黎明前那几小时黑暗的夜空。如果那天多云,11日和13日的观测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尝试上半夜在月球还未升起的几小时来观测。遗憾的是在那时辐射点的高度还很低,只有一小部分的群内流星可以被观测到。这时候观测到的英仙座流星群的流星通常有很长的轨迹并产生流星余迹,但是却很稀少。
❺ 地理学中的南限与北限的意思
最南的界限与最北的界限,例如橡胶种植的北限是北纬22度
❻ 试述地理学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萌芽内时期(萌芽阶段):从容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开始到1859年(19世纪中叶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时期(近代阶段):1859—1945年(19世纪中叶到二战以前)
(3)现代人文地理学时期(现代阶段):1945年—今(二战以后)
❼ 地理学的含义,内容各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华丽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
❽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8)地理学的绿线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❾ 关于地理学的问题
其实什么“发现式”“探究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例如:一个探究性发现式教学案例《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 教学设想
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内容多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高中新课标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一系列的综合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再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中的具体做法:1、板书好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结构。2、对重难点知识引用生动的事例来分析讲解。3、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总结。
(二)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图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参考中图版、湘教版等教材对内容进行部分调整与取舍。将“大气受热过程”内容调整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铺垫知识——大气的垂直分层;
第二部分:“大气受热过程”的主干知识——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第三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3.重点分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而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通过大气的三种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4.难点分析
学生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较难理解。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近地面大气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量,同时也向外释放大气辐射。极少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都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归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三)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讨,达到以下目标。
(1)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对太阳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 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3 用所学知识原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分析、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2探究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征与人类关系。
3探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
4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 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教材内容,掌握以下基本地理术语: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
3.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教与学的探究、最后总结几个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重引导和点拨。
4.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师引导】
新课引入语: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大气垂直分层。
(2)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查出以下术语的意思。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吸收、反射、散射。(由学生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提示语】让我们看看“大气垂直分层图”,思考这些问题:
(1) 随着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怎样变化的?
(2) 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最为密切?
(3)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学生活动】
学生归纳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次主要特征和人类的主要关系:
(1)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2)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
(3) 对流层是人类的家园。我们直接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一切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4) 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第二部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教师提示语】请你们带着以下问题去探究,找出什么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1) 对流层和平流层会吸收太阳辐射吗?
(2) 夏天多云的时候气温不会太高,为什么?
(3)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此表:
形 式 参与物质 波长范围
吸 收
反 射
散 射
第三部分: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供材料】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投影完成)
【学生探究】
全班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并归纳、绘制大气保温作用图。
第四部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示】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1. 夏天多云的白天和冬天多云的白天,哪个气温高?
2. 夏天时为什么我们喜欢穿浅色衣服?
【学生活动】
学生得出结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教师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多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关,主要是围绕着“大气受热过程”所展开,不知大家记住了哪些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 2 下垫面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研究】
请同学们课后探究: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种植农作物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可根据书本提供的材料和本节所讲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
【反馈设计】
1. 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 请根据课本知识点,联想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解释?
教学设计后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现代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地理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❿ 地理学上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如何判读,山脊,山谷 鞍部如何分别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像,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偏角度常见地形:一、圆顶丘: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后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九、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