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
⑴ 新经济地理学含义
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定义: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版类经济活动地域权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希望满意!
⑵ 聚集经济的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
(一)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动力
1.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标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世界为基础,即标准化的静态均衡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这对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历史积累作用为基础的聚集经济没有任何理论上的解释空间。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并将这两个概念与地理因素纳入了标准贸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曾说“天赐神物或来自真实世界的神物很惊喜地在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理论这个独特的领域中被发现。”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通过离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动,来模拟聚集经济的形成过程,解释了受这两种力量影响的经济地理分布和这两种力背后厂商的微观决定。
2.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动力。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聚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思路。1991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围理论,它揭示了经济地理聚集的内在运行机制。该模型假设有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每个地区都生产农产品和制造品两种产品,农产品是同质的,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制造品包括许多差异产品,每种差异产品的生产都是规模经济,进而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每种生产要素都用于特定生产部门,农业工人只生产农产品,工业工人只生产制造品。在中心外围理论模型中克鲁格曼认为行业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种效应驱动。一是市场准入效应,即垄断厂商总是将其生产安排在大市场同时并向小市场出口的趋势;二是生活成本效应,它分析了厂商区位对当地生活成本的影响,在有大量厂商集中的地区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从而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聚集在该地区,进而节约了消费者的生活消费支出;三是市场挤出效应,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厂商总是向竞争者相对少的地区集中,也就是说,大量厂商集中在一起的结果,就会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向厂商相对较少的地区移动;前两种效应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地理上的集中,并且相互促进;后一种效应则形成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的扩散。
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假设“南”、“北”两个地区的初始状态是相同且对称的,并假设初始状态的对称关系被一个单一的工业工人从南向北移动所打破,由于移出的工人在当地(北方)消费,所以南方市场因劳动力的北移而变得相对狭小,北方市场因劳动力的移入而变得相对较大,这进而导致南方工业部门厂商整体移址到北方,此时北方大量工业厂商的集中会导致厂商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工业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应就会起作用,使得北方名义工资因商品价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也就是说,市场准入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带来的北方与南方工资的相对改变,将进一步激励南方劳动力向北方移动,从而形成循环积累因果效应,而且这种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是自我加强的。
当然,厂商向北方移动的同时也会增加北方厂商之间的竞争,日益集中的厂商将会以更低的名义工资来打破已有的均衡点,北方工业的过度竞争使得北方的地理区位对工人和厂商越来越失去吸引力,此时“市场挤出”效应就会显现。因此,市场准入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与市场挤出效应之间存在冲突。当市场准入和生活成本效应(聚集力)大于市场挤出效应(离心力)时,则劳动力的移动就会启动并自我加强,从而导致所有工业工人和所有工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中心地区);当离心力大于聚集力时,劳动力移动的冲击将会相对降低北方的实际工资,企业就不会再有离散的动力。总之,当聚集力占主导作用时,移民冲击将会自我加强,导致农业和工业分别在“南”“北”的聚集;当离心力起主导作用时,移民冲击会自我校正,不会发生产业聚集现象。
(二)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的形成机制
1.新经济地理学与聚集经济形成动力的决定因素。行业的地理集中主要取决于聚集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两种力的大小呢?
克鲁格曼认为,聚集力与离心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南方和北方之间的贸易成本。离心力主要受南北方之间贸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一般说来,离心力是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加强而逐渐下降的。当南北方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来自另外一个地区厂商的竞争和来自于当地厂商的竞争是一样的,此时,竞争不是当地化的,从南到北的劳动力移动对厂商收入和对工人所付工资是没有影响的;如果南北之间禁止贸易,两地之间的贸易成本很高时,当地企业数量对当地竞争和工人工资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响。
聚集力同样也受南北之间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影响。如果两地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贸易成本就相对较低时,不管厂商生产的空间如何布局,两地商品的价格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厂商生产区位的转移对相对生活成本的影响就较小;如果两地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很低,两地之间的贸易成本就相对较高时,当地生产商品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厂商生产区位的转移就会影响对当地的生活成本,当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对另一地区的劳动力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随着该地区劳动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应将导致当地名义收入的提高,对另一地区厂商也有吸引力,则该地区的市场准入效应就越强。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聚集力和离心力都随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下降,但它们随着贸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下降的幅度是不同的。当贸易成本很高时,离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随着贸易成本的递减,离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图,这一现象可用数学模型求解得出的结果来证明)。当贸易成本下降到某种程度(均衡点)时,聚集力将会超过离心力,并且会自我启动循环积累因果效应,使得所有工业都位于一个地区,进而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行业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行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削减对厂商生产区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工业则会移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动力和工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会发生突变,这种现象虽然在经济学中很少见,但在物理学中这种突变却是很常见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同样的方式来塑造地球上的经济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渐积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几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发就能迅速改变地貌一样。
2.新经济地理学的意义及其最新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是说明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如何互动,从而影响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的。在资源不可流动的假设下,生产总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场,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并取得递增报酬,但经济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个力量积累的历史过程。中心外围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导致这些厂商生产区位的改变,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又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中心外围模型中特定产业的关注,开启了对垂直生产地理聚集和水平生产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认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主要与贸易自由化程度、两地距离、两地要素价格差异和潜在市场的大小相关。如果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离越远、两地要素的价格差异越大,就越容易导致生产的垂直聚集;如果两地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两地距离越近,两地要素价格差异越小,潜在市场越大,就越容易导致生产的水平聚集。
⑶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运动的扩展
随着建抄设“新经济地理学”运动的扩展。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认真地评论起这次“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回归”(详见Dymski;Ottaviano and Puga;David;Schmutzler)。由于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有所差异,因此他们对地理学所关注的焦点也有所不同。尽管如此,但是他们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位置和场所与经济过程相关,经济地理学应该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的经济学中来。
⑷ 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到底有没有区
新经抄济地理学又名空间经济学。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有经济现象时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以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又重新回归到经济地理学视角,以边际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与路径依赖为基础,拓展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全球化等经济现象,借此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
⑸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前沿研究领域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常常不能把空间或位置放在恰当的关系中回,而地理学家答在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把空间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共同体。我们引用Trift和Olds的框架来描绘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按照拓扑学上的4个前提条件——闭合区域、网络、流和位置看,将有4个主要研究领域统治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地理学家可能已经实践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实践。第一个研究领域采用“非正统但却被广泛构建的方法,在流通中处理国家与州及多国之间的合作、国际竞争、国际政体、规则理论的第三次浪潮、管理体制等”。这个领域基本上是“经济学的”。第二个领域的工作与网络的前提相对应,关注于“社会的”决定因素,包括对网络化企业的自组织、知识区域、货币网络和种族之间的商业网络的研究等方面,该领域主要是以“实用主义、结构主义和种族地理等”方法为基础。第三个领域的工作建立在流的前提条件下,主要关注“文化的”决定因素,研究“象团体、个人和需求以及身份和情感等问题”,其方法包括“符号学、对谈话的分析、肖像学和种族地理学”。第四个领域的工作是赛伯空间地理学,主要包括后结构主义和一些“流”研究的方法。
⑹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陆大道的点轴理论及复其实践应用”制T“字型发展战略,据此,国家重点开发了东南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
大意是: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都在”点“上聚集,点与点之间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而形成”轴“。点是指各级居民点和中心城市,轴是指有交通、通信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轴线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在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向附近区域扩散,并与附近区域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必然发展为点-轴-聚集区,这里的聚集区也是一个点。
显然工业的整体布局是依此理论来开展的。
⑺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这四个有什么区别啊。。。
区域经济学,比较好就业,“地理经济学”的话,你到工作的时候容易把用人单位搞蒙圈了,可能会受误解,有点麻烦。另外区域经济学相对于其他你说的几个专业的涵盖面更广泛,其实更推荐产业经济学。
⑻ 空间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有何渊源关系
克鲁格曼发表于1991年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被视为空间经济学内向主流经济学回归的标志,也是容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哈里斯的市场势理论、缪尔达尔的因果循环积累效应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框架,通过厂商层次上的报酬递增、运输费用、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分析,为传统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科学分析产业空间集散提供了新的启发。
⑼ 新经济地理学有什么经典文献吗
克鲁格曼发表于1991年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被视为空间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回归的标志,专也是新经济地属理学发展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哈里斯的市场势理论、缪尔达尔的因果循环积累效应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框架,通过厂商层次上的报酬递增、运输费用、要素流动和相互作用分析,为传统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科学分析产业空间集散提供了新的启发。
⑽ 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又名空间经济学。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有经济现象时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以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又重新回归到经济地理学视角,以边际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与路径依赖为基础,拓展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全球化等经济现象,借此开创了“新经济地理学”。
中文名
新经济地理学
外文名
New Economic Geography
定义
地理学发展中的一门边缘性分支学科
学科
地理学
快速
导航
产生背景兴起原因研究传统理论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模型类别理论含义学科局限学科创新学科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全面介绍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理论、思想及其巨大影响。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引入国际贸易,指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从而成功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新格局,建立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同时,克鲁格曼考虑了运输费用问题,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运输成本为零的假定,提出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出发点,将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分析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开创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时代,被誉为“新经济地理学之父”。
本书把高深的理论进行通俗解释,使读者能轻松领略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理论,同时学会用大师的智慧来观察和指导生活,借助巨人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1]
产生背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相互交叉与互动的新时期,各学科在理论互动中对区域与空间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交织更加明显,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主流派经济学家重新审视了空间因素,以全新的视角,把以空间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传统经济学科统一起来,构建了“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
主流经济学以往常常对空间置之不理,除了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以外,其研究基本上是非空间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学家们知道无法把空间因素模型化,所以不去研究经济的空间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如果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很多经济问题的研究就难以得到理想的答案。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经济学家研究区位提供了一种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