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家罗

地理学家罗

发布时间: 2021-02-09 00:34:56

1. 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是

这三个人就是后来都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中国地理学界“三剑客”:陈述彭、施雅风和周廷儒。
陈述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江西萍乡人,地理学家、地图学家、遥感地学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地球信息科学的倡导者。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制有《中国地形鸟瞰图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总设计书,并主持和编制,为中国大型地图集的研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陈述彭长期从事地理制图、航空像片综合制图和地图编制自动化的实验研究。开拓了中国遥感应用新领域,倡导并组织了中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推动“数字地球”战略研究,探索“地学信息图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周廷儒(1909~1989)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副主编等职。30年代初,曾到大理及鸡足山进行野外工作。还参加嘉陵江考察队;参加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参加华南地貌考察。他与施雅风、陈述彭撰写的《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在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中任中方地貌组组长,与人合作编写了《新疆地貌》一书。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

2. 地理学巨著是谁写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麻叶洞怎么个走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色顿时大变,惊慌地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天亮后他立即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险象环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点燃手中的火把,便从黑洞里钻了进去。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滴在颈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则岂不遗恨终身?

后来,在西南地区,徐霞客又多次仔细考察过石灰岩地貌,曾先后探访过101个岩洞。在他的笔记里,详尽地记述了溶蚀对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蚀,不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圆形的洼地,还能形成状如门洞的“天桥”以及岩洞中奇妙绝伦的石钟乳、石笋。对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详细记录,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00多年;而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伟大先驱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数万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是徐霞客30余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被称为“古今游记第一”。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赞叹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3.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张衡

一行

南宫说

郭守敬

徐光启

乐史

罗洪先

贾耽

朱思本

晏谟

王士性

何秋涛

严如煜

顾炎武

4. 地理学家的外国地理学家

毕达哥拉斯(约前572-约前497)
柏拉图(前428-前348)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伦布(1451-1506)
亚美利加·韦斯普奇
达·伽马
费南多·麦哲伦
库克
托勒密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国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德国
阿·彭克,德国
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德国
柯本(Wladimir Peter Kppen,1846-1940),德国
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德国
赫特纳(Alfred Hettner,1859-1941),德国
特罗尔,德国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国
齐泽姆,英国
赫伯森,英国
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法国
让·白吕纳(Brunhes,1869~1930),法国
德·马东南(de Martonne),法国
戴维斯,美国
哈特向(Hartshorne),美国
巴罗斯(H. H. Barrows),美国
鲍曼(Bowman),美国
索尔(Sauer),美国
雅·皮叶克尼斯,挪威
贝吉隆,挪威
道库恰耶夫,俄国
巴朗斯基,俄国
苏卡乔夫,俄国
伊萨钦科,俄国
贝尔格,俄国
波雷诺夫,俄国
格拉西莫夫,俄国
维尔纳茨基,俄国
谢费尔(F. K. Schaefer),德国
W. L. 加里森,美国
E. L. 厄尔曼,美国
R. J. 乔利,英国
P. 哈格特,英国
T. 哈格斯特朗(T. Hagerstrand),瑞典
奥尔逊(G. Olssion),美国
哈维(D. W. Harvey),美国
沃尔帕特(J. Wolpert),美国
段义孚,美国
阿努钦,前苏联
汤姆林森(R. F. Tomlinson),加拿大
马伯(D. F. Marble)美国
杜能,德国
韦伯,德国
克里斯泰勒,德国
廖什,德国
艾萨德(W. Isard)

5. 历史上有哪些地理学家﹖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内绘、天文学等多个容方面。例如:

朱熹
郦道元
沈括
徐霞客
张衡
一行
南宫说
郭守敬
裴秀
徐光启
乐史
罗洪先
贾耽
朱思本
晏谟
王士性
何秋涛
严如煜
顾炎武
徐继畲
杨守敬
于钦

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
张骞父子
班超父子
法显,晋代高僧
玄奘,唐代高僧
郑和

外国的古代地理学家

毕达哥拉斯(约前572-约前497)
柏拉图(前428-前348)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埃拉托色尼(前273-前192)
哥伦布(1451-1506)
亚美利加·韦斯普奇
达·伽马
费南多·麦哲伦
库克
托勒密

6. 罗含的人物影响

罗含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更生论》是湖南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思想交锋,被时人称为“括囊变化,穷极聚散”的佳作。
罗含是一个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湘中记》(又称《湘中山水记》)三卷,是东晋地记的代表作,详细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特别是其中的山水描写,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
罗含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洞察力。任过征西参军等军职,在太和四年(369年),罗含为侍中,还尝奉帝命到山阳去犒劳桓温的北伐军队(《晋书卷九十八》列传六十八)。在“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晋朝,能够周旋于险象环生的各派政治势力之间,风雨不惊,从容致仕,告老还乡,长寿而终,罗含具有过人的政治智慧。
庾亮掌权时,以罗含为江夏从事。谢尚称赞罗含,比喻他是“湘中之琳琅”。后来,桓温取代庾氏为荆州刺史,在一次与僚属宴会上,当众赞赏罗含不但是“荆楚之材”,还是“江左之秀”,还上表朝廷,升罗含为宜都太守。庾亮、桓温、谢尚本来属于不同的势力集团,彼此间水火不容,但对罗含的赏识却不谋而合,足以说明罗含确实为东晋有名才子。
东晋政权建立后,当时中原的一些高门如太原王氏、琅邪王氏、诸葛氏、济阳江氏等大族都来到江南。这些家族在中原时就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是当时在学术和文艺上影响最大的家族。因此当时著名的经学家、清谈家和文人仍多为北人。东晋时代学者和文人中,祖籍在长江中流而又久居其地的文人只有罗含 。
罗含其人其文,在唐代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盛唐诗人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诗云:“庾信罗含俱有宅,春来秋去作谁家。短墙若在从残草,乔木如存可假花。”把罗含与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庾信并称。杜甫对庾信的评价很高,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并称罗含与庾信,可见罗含在杜甫心目中的地位。
中唐诗人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诗云:“茅岭潜相应,橘洲傍可指。郭璞验幽经,罗含著前纪。”把罗含与郭璞(西晋著名文学家、中国风水学鼻祖)并提。
晚唐诗人李商隐《菊》诗:“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罗含宅”是出自《晋书》的一个典故。《晋书罗含传》中说,罗含在官舍时,有一天,一群白雀栖集堂宇。回到家乡耒阳后,一天阶庭上的兰花、菊花竞相开放,满堂馨香。人们都说,这是有德行的人对天地的感应,是吉祥的兆象。罗含是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歌的鼻祖,都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风范,受到后世的景仰,都以自己的品德、思想和才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东晋权贵争权夺势,各不相让,罗含却保持了淡泊平静的心态和清正廉洁的节操,不恋权,不贪钱,不畏势,重友情,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
不恋权。罗含二十岁后,州里三次授予官职,都没有接受。后来,豫章郡新淦县人杨羡到桂阳做州将,由于罗含父亲罗绥在新淦做过官,有很大的政绩,非常受新淦人的拥戴,所以杨羡请罗含出任主簿,可罗含“傲然不顾”,不予理睬。随后,杨羡不停地去聘请,罗含实在不好推脱才勉强上任。罗含年老后,正是最为看重罗含、视罗含为心腹的桓温总揽东晋朝政,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罗含主动请求退休,不恋权。
不贪钱。罗含莅临新淦县,新淦百姓听说罗绥儿子罗含到了,就纷纷送东西给他。罗含盛情难却,只好将礼品收下。在离开新淦时,却把礼品封置起来,并未带走。于是,远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罗含的品德。 罗含做官时,生活特别简朴。任荆州别驾时,嫌官衙内太吵闹,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盖了一所茅屋,伐木做床,编苇为席,穿着平常的衣服,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居住。罗含却不以为苦,生活得有滋有味,深得后人钦佩。
重友情。永和四年(348年),桓温做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罗含升为征西参军。《世说新语》:桓温想检劾他的政治对手谢尚,就派罗含去江夏郡搜集太守谢尚的过错。罗含到了谢尚那里,也不过问郡中事, 好象是来做客,每天只是与谢尚饮酒谈天。谢尚也是名士,气质秉性与罗含投合。所以,喝了几天酒,就回来了。桓温问罗含搜集到什么情况?罗含却反问桓温说:“您觉得谢尚这人怎么样?”桓温说:“比我强。”罗含于是说:“谢尚既然胜过你,怎么能说你的坏话?”罗含巧妙地保护了谢尚,缓和了两大势力的矛盾。 除了罗含对于后世的道德楷模作用外,罗含的文化影响更集中地体现于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贡献上。
罗含的《更生论》,阐述了万物更生的原则,规律及其性质。虽然《更生论》全文仅392个字,但内容和意义都十分深刻。凡是研究佛教、哲学的著作,都提到罗含的《更生论》,可见《更生论》之受重视。
《更生论》阐述了如下观点:
物质的观点。《更生论》从玄学崇有思想出发,指出天是万物之总和。《更生论》指出:“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之一物。”强调天是万物之和,而不是“虚无”,是一种可以感知的物质。人也是天中一物,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罗含强调天是万物之和,明确表明天是物质的,是现实存在的。在当时,承认天是物质的,人是天中一物,是一种大胆的、进步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更生论》提出的这种“以人是天中一物”的思想,还说明《更生论》体现了普遍联系的思想,结合《更生论》下文提出的事物发展的思想,其所体现的发展观是具有普遍联系的发展观,是一种包容性的发展观。
发展的观点。《更生论》提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的这个观点与形而上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形而上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宣称“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而且物质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罗含则认为“万物有数,天地无穷”, 即认为“天地”是根本、是本原、是主体。“更生”的意思是“新生,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不同于佛教所讲的“涅磐”,佛教所讲的“涅磐”是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才能得以更美好的重生。但这里的“更生”,不讲报应,不会让人们对来世感到恐惧,因而是从容的,自然的。《更生论》阐述了“更生”是自然变化的规律,有花开就有花落,有日出就有日落,人或动物有死就有生。其所显示的,是一种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这是辩证法思想的体现,是罗含哲学思想的闪光之处 。
《更生论》阐述了更生的原则:有“本”。《更生论》说:“圣人作《易》,已备其极:‘穷神知化,穷理尽性’。苟神可穷,有形者不得无数。是则,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聚散隐显,环转于无穷之途;贤愚寿夭,还复其物,自然相次,毫分不差。”罗含从《周易》的“穷神知化”推出,神是可以穷尽的,那么形也只能是有一定的数量。既然人与物都有一定的数量,而且万物都各具自己的“成分”,即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那么,万物之间就不能互化。而且,它们之间的变化、“更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相次,毫分不差”,而不是混杂无章的。所以罗含接着说:“天地虽大,浑而不乱;万物虽众,区已别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不失其旧。”罗含还说“人物变化,各有其性。性有本分,故复有常物。”在罗含看来,万物有“本”,即万物各有其性质、差别和特点。
“神不灭”的观点。《更生论》所秉持的“神不灭”的思想,不能为今人所接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相信妖仙鬼神。东汉明帝时,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宣扬人死精神不死,强调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六朝“多鬼神志怪之书”,《更生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罗含第一个明确地指出人死后,神是不灭不变的,这个神是自我之神,其更生是自我之神在轮回更生。罗含的这个观点,遭到了与其同时的另一位哲学家孙盛的反对,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的“神灭”与“神不灭”的大讨论。这场论争本身在思想史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刘宋时的宗炳与何承天,齐梁时的范缜与梁武帝,都参与到论争中来。他们或以“火之传于薪”做比喻,或以“刃之与利”为比喻,彼此辩难,通过论争提高了思辩水平,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刘宋时代,罗含因文采出众成为当时人们景仰的前代作家。唐代的徐铉《成氏诗集序》说:“若夫嘉言丽句,音韵在成,非徒积学所能,盖有神助者也。罗君章、谢康乐、江文通、丘希范,皆有影响发於梦寐”(《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二),说明罗含对山水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把罗含与以山水诗文名家的谢灵运、江淹、丘迟并提,罗含以其山水文笔为唐人所看重。罗含作品现大多失传,只有《湘中记》散见于文献古籍。
《湘中记》记述了湖南的山川、特产、民俗、古迹等内容,是湖南最早的一部古代地记,是后世修志的范文。湘中,就是现在的湖南地区,《湘中记》为罗含在做桓温僚属时或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即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年)。此时罗含宦游湖湘多年,谙熟湘中山水风物、故实传闻,记而为书,也在情理之中。
直至元代,史料仍记载有《湘中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湘中记》全书亡佚于明代。清代一些学者,把前人在类书、史书及地理著作中所引用的《湘中记》中的段落文字,搜集整理出来,进行辑佚。
《湘中记》最大的文学价值:它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晋宋地记中,《湘中记》较早地加强了文学成分的比重。尤其是山水描写内容的增加,是其后袁山松《宜都记》、盛弘之《荆州记》等地记作品的榜样和先导。
《湘中记》通过释名来揭示山水的特点或位置,加强描写的情趣内容:九疑山在营道县,与北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之。
利用色彩和声响加强描绘的力度。如写湘水: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然,石子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雪,赤岸如朝霞,绿竹生焉,上叶甚密,下疏寥,常如有风气。白沙、赤岸、绿竹、清流,“五色鲜明”。
写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悬泉滴沥,声泠泠如弦;有鹤回翔其上,如舞。
罗含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可谓有声有色。“悬泉滴沥,声泠泠如弦”,这对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及《与顾章书》“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的写法似乎不无启发。
《湘中记》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来写景,凸现景物的动感:石燕在零陵县,雷风则群飞翩翩然。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绿竹扶疏,随风委拂。 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用夸张性比喻构成悬殊的对比,显现湘水狭阔变化特点,更可见作者对部分山水景物的描写已经有较高的造诣。
与此前地记作品比较,罗含《湘中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前地记作品则多用临时性的比喻对景物景象勾勒,而《湘中记》中的山水景物描写,则是作者有意为之,相对细致生动。如汉辛氏《三秦记》写华山:“华山在长安东三百里,不知几千仞,如半天之云。”以“半天之云”喻山之高峻。《湘中记》借鉴了《三秦记》的写法,也用云比喻衡山:“衡山近望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 “如阵云”是近望的直观感受,是点上的描摹,而“沿湘千里,九向九背”则从总体上进行状绘,尤其突出了衡山绵亘迂回的特点。《湘中记》描绘的山水景物,以清丽空灵为特征,很能体现乡土风物的幽美特点,这也说明作者是带着欣赏、热爱的心理来进行创作的。
二、此前地记作品大多记述地理形势、郡县沿革、水道分布、山川物产等内容,文学色彩一般不很浓重。而《湘中记》不但模山范水时,注意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加强表现效果,艺术表现力较此前地记作品有所提高,有时并不拘泥于写实,而是利用富于文学性的笔调引人入胜。《水经注湘水注》引罗含语:“(芙蓉峰)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 “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不是具体的写实,而是一种意境化的描绘,构造了一幅山水相得的优美画面。
三、从语言方面看,《湘中记》有时能够整句与散句结合运用,如:宿当轸翼,度应机衡,故曰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悬泉滴沥,声泠泠如弦;有鹤回翔其上,如舞。句式参差错落,语调优美抑扬。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对偶和诗句化的描写语句。杨慎《升庵诗话》指出,出自于罗含《湘中记》的“青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白沙如霜雪,赤岩若朝霞”、“沿庭对岳阳,修眉鉴明镜”诸句,与诗歌的句式非常接近。可以看出罗含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总之,罗含《湘中记》中出色的山水景物描写,已经为此后以山水描写见长的晋宋地记如袁山松《宜都记》、盛弘之《荆州记》等的创作导夫先路。在中国山水散文创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领军作用 。

7. 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急求,望高手解答,,,谢谢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运用数学探讨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流。其早期重要奠基人,是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他最早探索了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讨论了区域的界线;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 4种气质学说,探讨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稍后,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穷性、大气现象的原因、生物对气候的依存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论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演绎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是球形说最早的概念。柏氏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唯物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原质构成的,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进行了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大地球形说。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和《管子·地员》。《尚书·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连年征战、麦加朝觐和商业航海活动,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第等。十进位制和罗盘就是此期由中国经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如921年,巴尔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察,编成了第一本《世界气候图集》;稍后,马克迪西提出将世界分成14个气候区的方案;11世纪早期,阿维森纳观察中亚山区,提出褶曲抬升山岳的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的均变过程。
中国 这个时期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显的《法显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为考证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要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用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较西方类似的见地早4个世纪。
(19世纪初~19世纪后期) 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国 A.von洪堡和C.李特尔(见彩图)。他们不仅是德国,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8.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学家

1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 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 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陈旭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 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 陈 顒 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 陈国达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9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60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 陈俊勇 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 陈梦熊 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陈庆宣 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0 陈述彭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 陈永龄 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3 程纯枢 气象学家。浙江金华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业务技术工作。60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1949年后在从事气象业务技术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大气探测、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并带领和指导开拓这方面业务服务和研究的领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4 程国栋 冻土学家。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在热水煤矿论证富冰高温冻土路段应采用保护冻土原则修筑路堤,并提出有效措施。结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规律和识别标志。创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前者解决了冻土学界长期悬念,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多种冰缘和寒区水文现象。后者指明冻土随纬度、海拔和干燥度变化。近年来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西北水资源形成、变化及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 程裕淇 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早年在英国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总结,指出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开创性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6 池际尚 岩石学家。女。湖北安陆人。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教授。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获奖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7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将数值天气预报问题由原来的初-边值问题推广为广义初-边值问题,使问题更为可解和易于求解;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大气要素和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气动力学长期演变的渐进性质,得到在特定情况下大气动力算子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气运动的自由度缩减的结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 邓起东 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不够的话留邮箱,我这有文档,还有一些

9. 罗汨泊科学家死亡真相

罗布泊失踪的科学家彭加木。

10. 乞力马扎罗山为何被许多地理学家称为“非洲之王”

乞力马扎罗山是来一个火山丘,源它位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东北部,邻近肯尼亚,是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分水岭,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乞力马扎罗山被许多地理学家称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大火山体,邻近肯亚边界,它是较早的一个残余火山。基博峰看来像个盖著积雪的穹丘,此火山口里有个显示残馀火山活动的内火山锥。和基博峰的有规则的锥形大不相同的是,马温西峰是经过强烈侵蚀的,山势崎岖而且陡峭,并且被东西向狭谷劈开。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融,引起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关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