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理学
⑴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1)构造地理学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⑵ 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1:首先在学科分类上,地理学代码是0705,地质学0709,
2: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版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权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形学即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和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发生、发育规律和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的研究。它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既是一门边缘科学,又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应用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和实验地貌学等。
3:地理学应该包含地形学和地质学,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这就是他们之间的联系
⑶ 什么是地理构造
地质构造指的来是久远地质自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构造。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⑷ 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构建地理学科
(一)明确地理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影响力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能够引导高中生不断进步,积极探索地理应用技巧。地理教师要系统的制定教学方案,利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促进高中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后增强对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的了解,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通过对地理教材的研究,要培养高中生对地理差异的对比和分析能力,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地理文字与图表信息的概括和提炼能力等,从而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不断细化。同时,高中地理教学必须具有影响力,要让高中生提高对地理的重视程度,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贯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的成绩,地理教师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造成了高中生对地理课产生厌烦情绪,并且学生的地理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高中地理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对学生发号施令,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严重限制了高中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为准绳,有序的安排教学内容,使每一堂地理课都具有层次和顺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与此同时,地理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人还给学生,严格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有进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帮助学生总结地理规律,课堂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⑸ 高中地理中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的区别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
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⑹ 通俗的说,什么是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区别(高一地理)
地质构造这个题目非常大,几乎包含了地质学的所有内容(从地表到地心).
构造地貌则单指地表形状.
⑺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时,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因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得到它们的意义;
结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受有机论思维影响,强调整体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任何地理现象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依赖。在地理研究中,结构主义地理学者主张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认为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优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个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进的交通运输、远距离通信设备的完善,表面上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越来越不受空间地域邻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条件的约束,因此一些技术决定主义者就认为“城市将逐渐走向松散及解体”。事实上,这是一种片面的解释。如多元空间即城市除了有物质空间,还包括社会空间,比较流行的“虚拟空间”(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对有关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论的批判中,希尔德(Shield)认为:“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整体的分析,允许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观点并存,而不是强求单一的纤细或者是结果。”城市中虽然某一个部分会发生变化,但并不一定会改变其结构本身。脱离了城市整体来谈某一部分的变化,在结构主义地理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结构主义地理学的这种整体性研究又与系统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认为,系统与结构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统(system)指一套相互关联的实体结合而成的体系,譬如一个家庭或一盘棋。而结构更侧重“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既可用抽象逻辑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统运作中得到“象征性的体现”(赵一凡,2002)。因此,结构主义地理学的整体性研究应是指对系统内部的整套关系的研究。
2、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实证主义那样,满足于经验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把握住深藏于这些现象中的结构。地理现象虽然表面看来杂乱无章,但都由内部结构统一支配。
英国地理学家塞耶认为,地理学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原理:如果要解释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应当找出其行为规律,就要借助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如果要解释事物的种种现象,我们必须了解其结构以及使之产生或经历某种转变的性质,我们就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中的规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时间和地点而异,或者说是具有“独特性”。因此,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追求规律性和发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当的。即使在规律和秩序确实存在的地方,规律性本身也不能给出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以某种有规律的和可预言的方式变化并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这种规律性并不能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因此寻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讨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事物是怎样转变的?在转变过程中各种因素又是怎样促进事物发展的?这就需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通过研究现象的外部关系(表层结构)去寻找支配现象的内部关系(深层结构),在它们所依附的事物的结构中寻找其作用机制。 3、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结构主义地理学认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内部结构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那么,地理事物及其各个成分的性质和意义与外部因素无关。所以许多学者重视的是对地理事物内部因素的分析和内部结构的把握,如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这与结构主义哲学上皮亚杰作出的“自律性”规定相一致(于涛方,2000)。因此,有人认为,结构主义思想专注于社会问题,有脱离地理学主旨的危险(顾朝林,2005)。因为就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传统而言,自然与社会并不是各自独立的王国,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4、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结构主义看来,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意义和性质都是由先验的结构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为都无意识地受到结构的支配,人只能体现结构的作用,是结构的载体,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
5、强调共时性研究,反对历史性研究;
6、强调静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动态的研究。
结构主义只承认共时性,反对历时性。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既然事物的性质和意义是由内部的整体性结构所决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无须也不应该历史地、动态地研究地理事物的变化。地理学研究只需要观察事物的剖断面,考察稳定不变的东西。这种反对历史地研究与人文主义地理学重视历史、重视背景条件(context)的传统恰好相反(Johnston,1986)。
⑻ 地理里讲的“地质构造类型”有哪些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 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构造是构版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权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⑼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要地理书上的
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⑽ 构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概念、思路与方法
黄汲清先生 ( 1945) 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编制出了寒武纪、加里东泥盆纪、华力西二叠纪、燕山白垩纪和喜马拉雅期的中国构造古地理图 5 幅,勾绘出了这些地质构造阶段的海陆分布轮廓。这些古地理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图,是我国构造古地理学的先导。
王鸿祯等 ( 1985) 的 《中国古地理图集》主要是以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为指导和以大量的区测资料为基础编制出来的,是我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学的代表作。崔克信 ( 1986) 、黄汲清等 ( 1987) 、王鸿祯等 ( 1990) 、刘本培等 ( 1991) 、周志毅等 ( 1995) 、李通艺( 2000) 以及其他许多人以大地构造学的资料、理论和观点来论述古地理的专著和论文,均属构造古地理学的范畴。
国外的构造古地理学 代表著作有 Ziegler ( 1988) 、Dercourt 等 ( 1991) 、Scotese( 1997) 、Southeast Asian Research Group ( 1995) 、Li Zhenxiang 等 ( 1996) 等的作品。
当前国内外构造古地理学均呈现出与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研究热点集中在造山带沉积和古地理、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古地理、全球古大陆重建尤其是关键部位古大陆重建等方面,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研究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板块学说的提出,特别是海底扩张和磁条带年龄的证据,使古地理、古气候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地质学家必须重建原来沉积盆地所处的位置。这就使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概念具备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在此之前大陆漂移说的出现,开辟了活动论思潮的萌芽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承认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存在。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部分古生物学家和古地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具有先驱性的推断。在作为地学革命的板块学说研究高潮中,地质学家们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为基础,应用当代古地磁方法和成图技术,致力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陆重建。许多学者编制了地质历史不同阶段的古地理再造和古气候带预测图。由于技术和数据密度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性成图比例尺还较小,并带有推断性。随着古地磁和成图技术的进步以及资料的积累,这一领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学者如Scotese 等建立了数据库,不断根据新数据的积累修改全球及大区域古地理重建的结果。孙枢先生曾在第三届全国沉积大会上评述了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向。上述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思想很快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的重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对全球油气聚集分析更有重要价值,如法国学者德高特等的 “特提斯古地理图集”。古大陆重建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成功地结合的一例体现在 Klemme 等的著作中。Klemme 等从全球尺度研究了自古生界早期以来各时代烃源岩形成油气资源的比例,并在古大陆重建的基础上标定了全球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从而揭示了沉积盆地所处的古纬度与古气候带及其与古海洋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了晚侏罗世和白垩纪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性———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油气资源形成于该期的烃源岩。这取决于当时特有的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动边缘盆地形成的巨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在特提斯洋的被动边缘,以中东阿拉伯海湾地区为代表,形成了全球最为富集的油气聚集带。
地质历史上,盆地的演化和内部的沉积古地理变革均受盆地构造属性、盆地边缘和盆内构造活动规律的控制。位于不同板块或同一板块内的不同盆地由于盆地边界的构造属性和构造活动规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化历程。同样,同一盆地内由于内部不同部位盆地动力学环境不同造就了盆地内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因此在进行构造古地理分析过程中应遵循构造控盆、盆地抓相的基本原则,完成构造 - 岩相古地理编图。
关于编图思路,可从两方面入手对构造古地理进行研究。首先,以文献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按照构造演化进行阶段划分,结合构造运动的属性、规律研究,查明研究区内、抓相断裂的位置、形成、活动时间及控盆、控相机制。其次,在构造及大型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岩相古地理编图的基础资料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岩石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单剖面沉积环境分析、横向沉积相变规律研究和单因素资料统计、编制等。在完成上述基础资料和图件准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盆地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以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沉积相研究方法为基本思路,运用相应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法( 如岩比法、优势相法或单因素分析法) 完成研究区构造古地理编图。实际上,岩相古地理分析离不开盆地构造和全球构造的分析,构造分析构成了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就盆地构造 - 岩相古地理分析的范畴而言,更应该注重构造带的古地理恢复与分析。
造山带古地理学是在造山带地区或经受了造山运动改造的地区开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程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用 “将今论古”的方法恢复地史期间的隆起区和堆积区,二是沉积相带的展布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基底构造格局控制,三是辨析原生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 ( 吴根耀,2003)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 - 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其核心是以发展的和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
盆山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所谓盆山耦合,指的是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间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就盆、山这一对矛盾而言,山常是主要的方面。但是,造山带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地质记录不全,故对地质现象常有多解性。盆地内地质记录相对完整,因而对其运动学的全面研究对造山过程的运动学认识带来宝贵的借鉴,对其成盆动力学机制的探讨对造山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带来有益的启示。因而,在以动态演化的思路研究盆地发育的运动学特征时,应有意识地加强与造山动力学匹配的盆地动力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