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沉积地理学

沉积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8 00:29:36

A. 实习六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是一项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地质工作。它是以沉积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沉积作用的研究,重塑沉积环境,分析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总结不同地史时期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古地理景观特征,为阐明地球表面的环境变迁和大地构造演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依据,为查明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沉积相古地理编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编制不同类型和不同比例尺的沉积古地理图,把丰富的实际资料和通过研究所取得的科学认识直观地反映出来。沉积古地理研究中的编图通常是指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的编制。基础图件是描述性的,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常见的有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地层等厚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古地理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以及各种岩性图、等值线图或分区图等。综合图件是根据基础图件以及其他参数经过综合分析后所得的最终成果,是解释性的图件。它所表现的是某一时期的自然地理面貌、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沉积条件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等,包括沉积古地理图、构造古地理图、古构造图等。

一、沉积古地理编图方法

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关键是编制沉积古地理图,但如何编制沉积古地理图,要收集和整理哪些资料,先编哪些基础图件,如何进行分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不同的研究目的,也不尽相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编图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定量沉积古地理编图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单因素资料为基础,从各单因素图(属基础图件)的分析入手,再通过各单因素图的叠加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定量的沉积古地理图。

“单因素”指的是能独立地反映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期、某一沉积层段沉积环境某些特征的因素,它的有无或含量的多少均可独立地反映该地区、该层段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如沉积环境水体的深浅、能量大小、性质等。选定沉积层段的厚度、岩石类型、结构组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化石及其生态组合等,均可作单因素图件。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方法可分三步:

第一,对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定量岩石学研究,取得各种第一手的定性和定量资料,尤其是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

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资料中,按要求的作图单位,选择出那些能独立地反映其沉积环境特征的因素,即单因素;并把全区各剖面各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统计出来,做出各种相应的单因素图,主要是等值线图。这些单因素图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定量地反映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即为单因素分析。

第三,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并结合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定量沉积古地理图。

在这种沉积古地理图中,各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单因素图为依据,使得沉积古地理图成为一种定量化的图件。

二、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步骤

沉积古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基础图件的编制阶段和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阶段。

(一)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

基础资料是进行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和精度决定了沉积古地理编图的精度与可靠性。基础资料收集实际上也是沉积相标志的收集,对于沉积盆地来说,可以分为地质露头剖面资料和盆地覆盖区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现成的,只要到有关单位收集即可,有的资料需要到野外进行观察、描述,或进行取样分析获得。

基础资料的整理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须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归类、整理,有的还需进行计算和进行相关分析。

(二)基础图件的编制

在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确定编图单元和比例尺的基础上,须编制一系列基础图件,以反映沉积盆地的沉积条件、沉积特征。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编制图件的类型、数量,须根据研究目的以及基础资料的丰富程度而定。一般在沉积古地理研究中,多采用点一线一面分析的思路方法进行研究,代表性图件为剖面沉积学分析图、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图、平面沉积相或沉积体系分布图。

1.剖面沉积学分析

剖面沉积学分析实际上是对单个地层剖面(或单井岩心)资料进行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具体剖面沉积学分析的方法可参见教材和实习三的有关内容。剖面沉积学分析的主要成果在剖面沉积学(柱状)分析图上表示。

2.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

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是在单个地层剖面(或单井)沉积学分析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了解沉积相纵横向展布特征。但进行剖面沉积相分析之前,等时性对比是关键,即建立等时性地层格架。这也是决定区域性沉积古地理研究成功的关键。

在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中,一定要注意“同期异相”和“异期同相”问题。同期异相指同一沉积时期,但沉积相类型不同,这主要由于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沉积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也就决定了沉积相的差异性。通过剖面沉积相分析,确定相变界线。异期同相指不同的沉积期,但沉积环境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岩相,这需要在进行沉积相对比分析之前,确定等时性地层界线,而不能以岩相划分界线。

联合剖面相分析的成果是编制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图(或称为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在编图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进行剖面相分析图时,尽量选用已进行详细单剖面(或单井)沉积学分析的地层剖面(即主干剖面或单井)。

(2)编图剖面方向往往根据研究区的沉积和构造特征及研究目的而定,对于区域性研究往往遵循跨构造带、跨沉积相带的原则;对于单一沉积体系来说,往往选择顺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的剖面。

(3)为了清晰地反映沉积演化和相带展布,对比剖面图中所用的单剖面(或单井或单孔)的比例尺(纵向比例尺)要统一,同时,井(孔)间距离也须按统一的比例(横向比例),但纵向比例与横向比例可不相同。

(4)为了更好地确定横向变化,在编制沉积相联合剖面图时,如有可能,应结合地震资料、区域性地质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

3.沉积特征平面分布图件(单因素图)的编制

包括在平面图上表示的各种沉积特征(或要素)的各种单因素基础图件。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常见的有地层等厚图、各种岩性等值线图或岩性分区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等。具体分析和做图的方法可参见教材和实习四的有关内容。

(三)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

沉积古地理图编制及综合分析实际上是对沉积古地理研究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单剖面(单井或单孔)及联合剖面沉积相分析,在编制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度图、泥岩等厚度图等有关平面基础图件(单因素图)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地质和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编制出平面沉积相分布图和古地理图(沉积古地理图)。它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最终成果,沉积古地理图表示的主要内容有:

(1)海陆分布及其特点;

(2)不同级别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间的界线;

(3)岩石组合与古生物组合;

(4)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沉积物来源方向;

(5)厚度变化,利用厚度与岩相结合分析盆地中心、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的位置;

(6)不同古地理单元及沉积相区的名称。

三、实习内容

在对所给研究区的相关资料进行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沉积相古地理研究,并编制有关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

四、实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沉积古地理研究中有关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的编图的方法及步骤。

(2)初步了解沉积古地理研究报告的编写方法。

五、实习资料和作业

(一)实习资料——××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和沉积资料

1.主干剖面资料

(1)P3主干剖面由下向上分层描述

1层:灰色中-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发育砂泥互层水平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8m

2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互层,中、粗粒砂岩中以大型楔状或板状交错层理为主,细砂岩中发育小型浪成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及浪成波痕。26m

3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极好,发育平行层理和冲洗交错层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发育。有腕足化石碎片,生物潜穴和扰动构造发育,一般为垂直潜穴和U形潜穴。20m

4层:浅灰色中-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互层,发育砂泥互层水平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潜穴发育。6.3m

5层: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互层,构成多个向上变厚变粗的小旋回,单个小旋回厚度为1.5~3.5m。小旋回下部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有腕足、珊瑚等化石,化石保存较完整。生物扰动强烈,小旋回上部浅灰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分选和磨圆极好,发育平行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大型楔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多向波痕和干涉波痕发育。310m

有腕足化石碎片。

(2)P9主干剖面由下向上分层描述

1层: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主要为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发育有生物扰动构造,含四射珊瑚、腕足类及介形虫、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2层:灰色中-厚层细砂、粉砂岩,分选较好,发育有小型楔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主要为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化石保存较完整。12m

3层:灰色中-厚层中-细砂岩,常构成向上逐渐变细的序列特征。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单个小旋回厚度为0.5m左右。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15m

4层:灰色中-厚层砂岩,单个旋回向上逐渐变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岩,常含泥砾、植物茎干等残留沉积物。向上变为细砂岩、粉砂岩等。具有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单个小旋回厚度为1m左右。常为多个旋回叠置,有时夹有黑色、灰黑色碳质泥岩或褐煤沉积。120m

5层:暗灰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主要为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发育有生物扰动构造,含四射珊瑚、腕足类及介形虫、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6m

6层:灰色中-厚层中、细粒砂、粉砂岩,分选较好,发育有小型楔状交错层理或浪成交错层理,偶见水流波痕和波浪波痕等层面构造。主要为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化石保存较完整。15m

7层:灰色中-厚层砂岩,单个旋回向上逐渐变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冲刷侵蚀接触,一般底部为中—细粒砂岩,常含泥砾、植物茎干等残留沉积物,具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向上变为细砂岩、粉砂岩等,具波状交错层理,单个小旋回厚度为0.8~1.5m。常为多个旋回叠置,有时旋回间夹有厚度0.5m左右黑色、灰黑色碳质泥岩或褐煤沉积。338m

2.辅助剖面资料

辅助剖面地层厚度数据及简明沉积特征见表6-1。

3.底图

(1)××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等厚图(底图)(图6-1)

(2)××地区古生代××时期砂岩等厚度图(底图)(图6-2)

(3)××地区古生代××时期沉积古地理图(底图)(图6-3)

(二)作业

本实习要求编制出以下图件,并完成综合分析报告。

1.剖面沉积学分析图

根据所给的P3、P9的剖面描述资料,分别编制该两剖面沉积学分析图(比例尺1:300)。

2.沉积相联合剖面图

在单剖面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剖面P3-P31-P38方向和P9-24-33方向的沉积相联合剖面图。将所给的剖面资料作为古生代××时期同一时间单元内形成的产物。

3.地层等厚度图和砂岩等厚度图

编制地层等厚图和砂岩等厚度图(底图见图6-1,图6-2),地层厚度数据见表6l,砂岩厚度用地层厚度和砂泥比计算。等值线间距为50m。图6-1中剥蚀区边界线为目前无该时期地层,即地层等厚图为0。

4.沉积古地理图

本实习要求充分利用有关基础图件、资料,编制该沉积期的沉积古地理图(底图见图6-3)。该图上须表示下列内容:①海陆分布及其特点;②古水流方向、海侵方向及陆屑供给方向;③岩石组合、古生物组合;④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生物礁、矿层等);⑤不同级别的沉积相界线;⑥厚度变化;⑦不同古地理单元及沉积相区的名称;⑧图切沉积相剖面图。

5.综合分析报告

对研究区沉积古地理研究和编图过程中获得的主要认识进行总结,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类型及其界线的依据。

(2)确定主要物源的依据。

(3)地层等厚图和沉积相特征,分析该沉积期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分布。

表6-1 ××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厚度及沉积特征汇总简表

续表

续表

实习报告六 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3.编制地层等厚度图

图6-1 ××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层等厚图(底图)

4.编制砂岩等厚度图

图6-2 ××地区古生代××时期砂岩等厚度图(底图)

5.编制沉积古地理图

图6-3 ××地区古生代××时期沉积古地理图(底图)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指导书

B. 地理上的化学沉积是什么意思

化学沉积是指,岩石碎屑与搬运时与水发生了化反应而逐渐沉寂下来

C. 含煤沉积古地理

一、含煤地层类型及成因标志

1.含煤地层类型

含煤岩系类型是指含煤岩系本身物质沉积属性的主要类型,即指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物质表现,因此是与其形成的古地理类型分不开的。

由于含煤地层在古植物演化的重要时期,是一定的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在地质历史上,随着上述4个条件朝着不利于聚煤的方向转化,含煤地层势必在纵向上和横向上过渡为不含煤的沉积岩系。以我国华北大型聚煤区为例,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在全区普遍发育;中二叠世至晚二叠世早期,仅豫西、淮南一带有含煤地层发育,向北则逐渐过渡为不含煤、代表半干燥到干燥气候条件、沉积杂色以至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系;至晚二叠世晚期,豫西、淮南一带的聚煤作用停止,全区发育了杂色至红色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主要由于古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整体的构造变化,导致聚煤条件丧失而使含煤地层不发育。

再以广东的晚三叠世沉积为例,粤西一带是内陆湖泊相含煤碎屑岩系,粤中至粤北一带是滨海—沼泽(海湾—潟湖)相含煤碎屑岩系,而到了粤东一带则是以浅海相为主,不含煤而含铁、磷及碳酸盐的碎屑岩系。可以看出,聚煤古地理条件的变化也是控制含煤地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含煤地层是沉积地层的一个特殊类型,因此含煤地层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其界线不一定和地层划分相吻合。有些含煤地层是跨时代的,如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即跨越了两个地质时代。再者,由于含煤地层与非含煤地层之间经常为过渡关系,而聚煤作用往往在盆地的一定位置或范围内,因此严格确定含煤地层的上、下限及其在横向上的界线常是较困难的。

含煤地层的概念表明,只要含有煤层就是含煤地层,但是没有对所含煤层的厚度进行人为规定。因此,早期的煤地质研究者曾根据地层中煤层是否含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作为确定含煤岩系及其边界的标准。这种标准不具备统一的对比价值,因为我国不同地区对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的要求不同。由于无论地层中所含煤层的厚度多大,都代表曾经发生过聚煤作用,而这种聚煤作用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果某个沉积岩系在大区域内所含的都是低于可采厚度的煤线,可不作为资源对待,但是其沉积学价值是不能低估的,而所含的煤层无论多薄,在成烃源岩方面也是不能忽视的。

含煤岩系是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主要由暗色调的岩系组成,即由灰、灰绿及灰黑色的沉积岩组成。少数情况下,当古气候条件逐渐地由潮湿向干燥转化时,在含煤岩系中也会出现一些杂色的岩石,如带红、紫、绿色斑块的泥质岩及粉砂岩等。我国豫西的上石盒子组就是由灰黑色含煤层段与这样的杂色岩石层段多次交替组成的。

按照含煤岩系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古地理类型,可以分为浅海型含煤岩系、陆相含煤岩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近海型含煤岩系等。

2.成因标志

含煤岩系的成因标志包括诸多方面,如沉积构造、矿物成分和地球化学、古生物等方面的标志。因为含煤岩系是沉积岩系,沉积构造和矿物成分几乎都可以在含煤岩系中见到,而其颜色、岩性组合和所含的古生物类型则有其独特性。

沉积物颜色:颜色是反映沉积物成因的直观标志,由于煤系多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组成煤系沉积岩的颜色主要是灰色、灰黑色、黑色和灰绿色,也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色沉积。

岩性组合标志:煤系的岩性以各种粒度的陆源碎屑岩和黏土岩为主,夹有石灰岩、燧石层等,也有的煤系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此外,煤系中还常见有铝土矿、耐火黏土、油页岩、菱铁矿、黄铁矿等。

煤系中碎屑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陆源区岩性成分和构造环境。煤系中最常见的碎屑岩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以及粉砂岩、砾岩。不同沉积条件下形成的碎屑岩在成分、结构上差别很大。内陆条件下形成的煤系,以过渡性的砂岩较多,如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等;砾岩和粗砂岩多形成近侵蚀区条件下的煤系。煤系中黏土岩占相当比重,但多含粉砂质;石灰岩在一些古生代煤系构成主要组分,如南方早古生代煤系、晚二叠世煤系及华北一些地区的晚石炭世煤系。

在成煤时期,由于火山作用往往为大量的成煤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大气条件及土质条件,因此在煤系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有岩浆活动或火山活动,就会有相应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的分布。如我国许多中、新生代的煤系就含有各种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我国晚古生代的一些煤系也往往含有火山碎屑岩。

组成含煤岩系的沉积岩,在沉积构造上以具有各种非水平层理为最突出的特征。

古生物标志:即动物化石及其遗迹。由于生物的分布受盆地含盐度及其变化的严格控制,所以,动物化石的种类是判断含煤岩系及沉积相的重要标志。含煤岩系中主要有以下三类动物化石组合:适应海水正常盐度的典型海相动物化石组合;适应变动盐度的海湾、潟湖相动物化石组合;适应淡水环境的动物化石组合。含煤岩系中还含有繁多的动物遗迹,如生物扰动、生物钻孔与潜穴,以及动物爬行遗迹等。其中含煤岩系中的生物扰动最为发育,成为含煤岩系的典型成因标志。

植物化石:煤系中常具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有的煤系也富产动物化石。特别是在煤层的顶、底板岩层中,植物化石及其碎屑很发育,是鉴别含煤岩系的主要标志之一。陆相含煤岩系中植物化石最为丰富,完整而平放的植物叶片化石表明平静的水体环境;大量植物碎片的出现可能是河流沉积;而粗大树干常见于河床沉积物中。在藻类化石中,蓝藻适应能力最强,可在不同环境中生活。叠层石可能表明海水和盐湖的环境;而树枝状或分离的结核团块是在淡水河流和湖泊环境形成;绿藻中的海松科和伞藻科以及红藻是海相的;轮藻是陆相的。

此外,煤系中还含有各种碳酸盐(特别是菱铁质)结核和泥质、粉砂质及菱铁矿包体。

二、含煤沉积古地理类型

1.划分依据

含煤岩系的古地理类型最早是由德国的C.F.Nauman于1854年提出的。当时只划分为近海和内陆两种类型。但随着煤地质学科的发展,上述分类显得过于笼统和不科学,难于细致地从成因上阐明含煤岩系的许多特点。含煤岩系古地理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是含煤岩系形成的古环境、沉积物、含煤旋回、相组合特点,以及含煤性等。

2.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浅海型

这种类型多出现在早古生代,多为开阔的浅海环境。因为那时高等植物尚未发展起来,只有低等植物菌、藻类在浅海环境下繁殖,死亡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石煤。沉积物以浅海相为主,煤层多形成于泥质沉积之上,而煤层上覆为碳酸盐沉积,旋回结构十分清楚。煤为腐泥煤,有机组分为菌、藻类,含硫分、灰分含量较高。典型例子是陕南早寒武世含煤岩系、南方分布较广的早古生代含石煤的煤系等。

(2)陆表海型

陆表海是属于海盆地还是近海盆地抑或过渡型盆地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多数学者把陆表海和陆缘海都归属于浅海。陆表海(或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的浅水海洋盆地。陆表海应该属于一种特殊的盆地类型,盆地的基底是陆壳,在发生海侵时属于海洋盆地,而海水退出时则暴露为陆或呈现为适宜植物繁盛的沼泽环境。

在海水进退的高频率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成煤作用,因此形成海相沉积(如海相石灰岩)与过渡相沉积及陆相沉积等相交互、旋回十分清楚的含有煤层的一套沉积岩系。煤层可能形成于海退过程中,也可能形成于海侵过程中。

(3)近海型

近海型一般指在海岸线附近的地区,沉积区比较广阔,地形比较简单,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影响很大,是海与陆共同作用的区域。总体上应属于海陆过渡区。其特点是形成的煤系分布广、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旋回结构清楚且易于对比、含煤性较好。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滨海平原型、滨海三角洲型、障壁潟湖型、滨海扇三角洲型等。

(4)内陆型

指远离海洋的大陆区和山间区。内陆型的聚煤古地理类型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地区主要以河流作用为主,有的则以湖泊作用为主,有的可能既有河流作用又有湖泊作用,有的是冲积作用。其岩性、岩相以及含煤性相差较大,对比也比较困难。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内陆盆地型、山间盆地型、山间谷地型、冲积扇型和扇三角洲型等。

D. 沉积古地理学中涉及的相标志有哪些

复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是在物理学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面。物理学的:风、波浪和流水的速度、方向和变化,气候和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降雨量、降雪量;化学的:覆盖着沉积环境的水的成分,汇集区的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生物的:包括动物和植物两类生物的作用。
沉积相的鉴定标志
1.沉积岩的岩性标志,包括:
①岩石的颜色
②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岩石类型
③岩石的结构(支撑性、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等)
④沉积岩层的构造(原生的层理和层面构造)
2.古生物、古生态标志
3.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4.沉积岩层的产状标志:地层厚度、岩体形态、接触关系及剖面结构、相律、相模式等
5.地球物理学标志:测井相、地震相

E. 岩相古地理学的沉积学的分支

为了突出沉积环境中的古地理条件和沉积物特征中的岩性特征,通常把“岩专相”属和“古地理”这两个术语联系在一起,以表示沉积相中最本质的内容,叫“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学是恢复古沉积环境,研究沉积相的学科,它涉及到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水动力学及地貌学等方面。所以,如何运用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综合分析,划分沉积相和进行岩相古地理研究,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应用钻孔资料进行相分析,有时就更困难。就是取心井,由于岩心体积小,各种沉积标志不如露头上看得清楚,如欲恢复岩体形态、接触关系、纵横向变化,就需要在积累较多钻孔及其它录井资料之后,才能作出较为可靠的结论。有些层段从勘探到开发经过多年分析研究,其相类型还难以定论。与露头资料比较,钻孔资料更来之不易,除仔细观察描述外,分析化验更要加强,以尽快取得各项第一性资料,作为相分析的基础。地震和测井资料中蕴含着沉积相,砂体形态等大量的有效信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地震地层学和测井沉积学已广泛应用于油区沉积相研究中。

F. 高一地理中的侵蚀和沉积是什么

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原因较多,既有流水的机械冲击力,也有水版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携带权砂石的磨蚀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从山区通过,这里水流湍急,河道断面较窄,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导致河床下蚀。正因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经常会出现瀑布和峡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于平原,地势平缓,流速较慢。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河道外侧的水流流速较快,久而久之,对河道外侧形成强烈的侧蚀。侧蚀的结果使河道呈现出迷人的弯曲状,称为河曲。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流的动能减小(流速,流量减小)或化学条件改变,降低了河流搬运力,致使搬运物沉积下来,或在河口处化学条件改变使得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发生沉淀。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机械搬运物发生沉积,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处。

G. 求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陈建强编)PDF版的(word也行)

一共有27M,没来法自发邮件~
直接点击下载! 这个是最全的!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271205.html

H.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949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二十年来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陆续出版了一批沉积学和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中国古地理图》(1955)。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沉积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地史学教程》(1956),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沉积古理图《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和《中国层序地层研究》(2000)等研究总结工作。刘宝珺和曾允孚等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0)、《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1994)。曾允孚和夏文杰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6)。余素玉和何镜宇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9)和《化石碳酸盐岩》(1982)。孙永传和李蕙生编著了《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6)。何镜宇和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1987)。贾振远和李之琪编著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编著的《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1993)和《内源盆地沉积研究》(1993);冯增昭等编著的《中国沉积学》(1994)、《沉积岩石学》(1993)、《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1989)、《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0)、《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1);邓宏文等编著的《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1993);梅志超编著的《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和张金亮编著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96);赵澄林编著的《沉积学原理》(2001);陆克政等编著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2001);于兴河编著的《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2002);姜在兴编著的《沉积学》(2003)。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关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创刊)、《沉积学报》(1983年创刊)和《古地理学报》(1999年创刊)等。

如上所述,近20年来,我国的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沉积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要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

1979年成立的中国沉积学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学会相继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并于1983年创刊了《沉积学报》,对提高我国沉积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沉积学和古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4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越来越紧缺的21世纪,沉积学及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