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2-07 14:35:53

㈠ 探究式教学教案

探究式教学教案
设计依据

动物对于幼儿来说很有亲切感,他们平时就很喜欢模仿各种动物。由于幼儿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因此特别乐于扮演身边的小动物,如小兔、小狗、小猫等。为了帮助幼儿做进一步知识经验的拓展,选择了一个离幼儿生活较远但又很有特点的动物,借助音乐游戏为工具,结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故事形象地用乐器展现。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中感知大象和小兔的不同音色,并尝试创编简单节奏,选择乐器为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体验乐器故事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小兔和大象的图片及春天景色图。
2.对大象和小兔的外形特征有初步了解,如笨重的或灵巧的,为创编简单节奏铺垫。
3.对乐器有一定的操作经验。
4.鼓、小铃。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大象和小兔》
1.出示图片,讲述故事
T: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苏醒了,森林里又变得热闹起来。大象和小兔约好了一起来找春天。小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它看见树枝上冒出了嫩芽,草地上开出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大象也甩着长长的鼻子来到草地上,看见小溪的冰融化了,觉得春天的太阳暖洋洋。春天真美呀,两个朋友在草地上晒太阳做游戏,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该回家了。大象走在前面,小兔走在后面,他们约好明天再来找春天。
2.理解故事
T: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

(二)为故事配器
1.为小兔配器
T:今天请来了小乐器为故事配音,小兔怎么走路? (引导幼儿动作表现,感受小兔的形象。)
T:什么小乐器代表小兔?为什么? (引导幼儿选择小铃为小兔配音)
2.为大象配器
T:大象怎样走路?发出什么声音? (引导幼儿用动作和声音表现。),
T:什么乐器代表大象?为什么? (引导幼儿选择大鼓为大象配音)
3.初步为故事配音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㈢ 如何有效应用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㈣ 地理教学故事(2个)地理教学案例(2个)急需!!!!!!!

地理教学案例

巴基斯坦: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331.htm

印度:
http://www.teachercn.com/zk/2004/9-20/214010.htm

地理教学故事:

1.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象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2.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3.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4.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5.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6.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㈤ 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的“基本”的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版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权源”、“教学内容”)。以前人们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

㈥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做好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三、总结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㈦ 如何开发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会考制实行以来,如何提高地理会考成绩,是高中地理教师共回同关心的问题。地理答教学任务主要靠课堂教学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会考成绩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作一些探讨。一、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兴趣、求知、长智”

㈧ 急求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案例或材料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学生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完全不好,而是因为过去我们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它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可以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一定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学科教学打通使用,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下面就以几个案例来探讨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案例1:高一地理《7.4城市交通运输》课前一周,班内学生以4—5人为一小组进行本城交通运输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交通道路的格局有什么优点和不足;主要的交通问题是什么。以上内容由小组内同学自行安排分工或合作进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各小组调查情况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然后各小组之间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并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和讨论,除对交流起到组织作用外,还对学生作指导、点拨,保证交流、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后的扩展性活动:(1) 各组完成一份调研报告(2) 写一封致全体市民的倡议信:《让城市交通更畅通快捷》案例2: 高一地理《4.3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以使用小组活动、主题辩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提出辩题:“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全班分两大组,学生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采访之后,自由选择正方和反方。每方有两种角色供学生选择:辩手,主要发言;策划,搜集和制作支持本方辩手的材料。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分配角色。课前的准备有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上课时,教师充当辩论主席。各方轮流发言用分析、讲解、展示资料等方法试图说服对方。 辩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小结,使学生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并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撰写小论文。案例3: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5.4综合国力的竞争》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源(如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连网)搜集资料,写一篇“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尚需做些什么的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资料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写小论文过程中的完整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与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与不足,教师的评语应以鼓励性的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高中学习内容的两个方面,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功能和价值,前者以获得知识为主,后者以培养能力为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兴此废彼。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摈弃学科教学,相反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学科教学应起到良好的作用。况且,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要以学科教学为依托的,若没有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则成了空中楼阁。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能改革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的偏向,加强学习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突出强调的学习方式。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版标准中,明确提出鼓励积权极探究,并在教学建议中,给出多种探究学习的实例。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继续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有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探究学习的实验做基础,我们再来讨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探究学习,需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探究学习的尝试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二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探究学习应凸现什么特点。下面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探究式学习发现的误区。

我们应该这样进行探究学习吗?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积极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每一堂课都应使用探究的方法。
误区之二: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
误区之三: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学习内容更重要
误区之四:应该尽量地让学生自由探究
误区之五: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应教什么
误区之六:只要学生在活动,他们就在探究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