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
① 地理科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专理知属识为主体;
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
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②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2)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③ 现代地理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趋势
世纪的地理学,将成为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版、社会权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科学。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1分)
(1)地理学与相邻学科交叉、渗透、汇合的趋势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2分) (2)地理学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趋合理、协调和统一;(1分) (3)地理学中微观机制的地理过程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发展;(1分)
(4)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拓宽应用研究领域;(1分) (5)研究的方法、手段不断革新;(1分) (6)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的研究。(1分)
④ 地理科学的学科发展
第一,地学跟其他科学一样,20世纪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通常所说的地学,包括了地质学、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生态学的一部分,所以地学是一门很大的学科。地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且利用这种认识来维持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地球能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必需资源,比如我们所烧的煤和石油就是从地下开采而得到的;同时也会有自然灾害,比如干旱、地震、暴雨。我们研究地球就是为了保持和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所以地学在我们工农业生产中和人民生活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二十世纪,地学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首先,认识了地球的构造。地球外面有大气、海洋,而且认识到地球内部的构造,地球内部还是很复杂的,大致来说,地球是由地壳、地幔以及地核组成的。
第二,在六十年代认识了板块理论,这对地学是一个革命性进展。地壳是由很多板块构成的,比如说欧亚大陆是一个板块,印度是一个板块,太平洋是一个板块等等。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对碰隆起形成的;欧亚大陆与太平洋板块之间互相交错,在交错运动时就会发生地震,这就是日本、东南亚还有中国的台湾地震多的原因。
第三,提出大陆存矿及成矿理论。人类的生存、工农业的生产需要矿物,这种理论为找矿提供了依据。
第四,认识地球的演化。以前我们认为生物的演化是渐变的、缓慢的,由单细胞变成多细胞,再由多细胞变成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但是地球的演化不是这样的,而有时是突变的,这种演变严重影响到地球上生物的演变,如云南省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证明生物有一个大爆发的现象存在,而生物也有大灭绝的时代,如恐龙的灭绝就是在几千万年前白垩纪末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于地球演化又很密切的关系。
第五,提出地理的地带说。地带说是把地域按照能量、水分来划分,比方说我们把我们国家按照降水、蒸发分为湿润带,如长江和黄河流域,从内蒙直至长城以外为半干旱带,从新疆到河西走廊是干旱带。这是地理学的很大进步,以前我们只是知道按照气温分成热带、亚热带、寒带,而按照能量和水分来划分就更科学,更便于做工农业生产规划时的科学依据。
第六,提出深海的地热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学科学家发现深海里存在裂缝,大量热量从固体地球里冒出来,虽然在此裂缝周围温度很高,但仍有生物生存着,而且这些生物已经生存了几百年,这是二十世纪的一大的发现。为什么生物在这么高温下还能生存,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第七,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的提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挪威的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天气变化了,提出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的概念。到了三十到四十年代,气象学家提出天气系统的变化是与大气中波长为几千公里的波动有关,从而使天气预报大大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气候系统有关,也就是说气候不仅只是大气的变化,而是大气与海洋、陆地、大气等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候系统的提出是地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地学以前各门学科互相独立在发展。人类活动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增温,地球增温又影响了气候,气候变化的问题使我们成为一个把地球各圈层看成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子系统。地球气候系统的提出使地质、地理、海洋、大气等地学的分支学科结合到了一起,打个比喻说,地理学本来是地学的母亲,由于它的发展使得各个孩子都分家走了,各自发展去了,地球气候系统一提出来,这些孩子又走到母亲的身边来了。
第八,发现大洋里边存在着海流。在二十世纪由于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在大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海流。比如发现热带西太平洋表层存在着各种赤道流系,在二三百米深的大洋中还有潜流,这些海流变化能引起海洋状态的变化。海流的形成和变化,这其中大气中的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风成环流;在比较深的海洋中,海流是由于海水的密度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而海水的密度又是由海水温度和盐分所决定,因此,这种海洋又称为温盐环流。
第九,全球变化的认识。人类为了生存,或者某种程度上说为了享受,一方面大量发展各种工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又大量砍伐森林,制造家具或当燃料。二氧化碳就像花房的玻璃一样,它可以让太阳光进来,而热辐射却出不去。这就是温室效应。我们整个一百年来地球平均气温大约升高了0.6度,全球温度增高使中国北方气温升高、干旱加重,这个问题是很大的。
另外在古人类研究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根据科学的发现和推断,北京猿人大约生存在五十万年以前,2005年又发现非洲人生活在离21世纪约二百万年前。如按照人能直立行走的标准,人类出现大概在四百万年以前,这是地学研究的成果。
地学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贡献:首先可以根据地学所研究的成果去发掘各种资源,从而为人类提供生活、工农业生产的资源;并且,由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海洋变化的预测、天气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预报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地震预报也在研究之中,从而减轻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这是第二个应用;第三个应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统。21世纪科学、文化、经济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把全球的地理信息数据化、系统化,这对我们进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资源探测、自然灾害预测以及资源管理、区域规划都有很大帮助,使得我们地学一些学科研究定量化,所以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非常快。此外,地学另一个技术是遥感,特别是六十年代卫星发射成功发射以后,可以利用它来探测大气、监测海洋、探测资源,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评估等。遥感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也大大促进了地学的发展。
⑤ 你认为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地球抄科学 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⑥ 地球科学和地理学有什么不同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版)的过程与变化及权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
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⑦ 现代地理学发展有哪些趋势
1.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社会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的多个部门学科,它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其综合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与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的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俞大,影响也更为显著。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剧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密切的的交织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纯自然主义,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基础,因此,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系统研究地理事象的出发点。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理环境系内合成一个巨大的综合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它的空间结构跨度大,并具有多层次结构和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采用定性,加上人类活动的时序性,因此,综合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地域系统动态变化规及其差异性,研究变化驱动因素与定量的系列综合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地理学内部综合研究是近年重视的一个趋势,这种观念和方法上的综合使地理科学也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
2.动态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 地理学研究从静态研究、类型和结构的研究,已发展到对地理事象的动态过程分析和动态规律研究。研究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并通过动态监测为预报和预防提供依据。地表的地理格局与结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有它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地表某种事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也十分相关。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风沙灾害频繁出现等,是由于人类活动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起。当然,一般而论,灾害现象的发生或生态环境的退化过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种因素影响方式不同,影响力度不同,只有重视研究其具体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作用过程和强度,方可从根本上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制定预防对策和人工调控方案。所以,地理过程的动态研究、驱动力人分析及对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为地理学更为重视的一种研究热点。
3.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地理事象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动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多种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以更迅速更精确地认识互相有联系事物的本质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及其相互依赖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高分辩率的测试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模拟分析,使地理学研究领域不断开拓,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应用,地理过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们十分重视的研究内容。
4.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目前各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与融合,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地球多层研究和整体分析,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方法论、信息论等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现代地理学的飞速发展有关的学科,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与地理学互相交叉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地理学与这些相关学科的结合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学科研究水平,也拓宽了学科研究领域。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
5.空间尺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 地理学研究在空间尺度上重视多层面研究,从区域系统向全球系统发展,目前全球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从不同尺度的综合系统研究地理环境结构和变化,已发展从全球尺度研究人类环境变化,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地理学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又趋向重视微观分析,如地理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的发生与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转化机制和转化过程。从中寻找规律和探索控制途径与对策。
⑧ 中国地理科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刊登国内外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景观生态学、环境地理学、专水文地理学、地貌学、土属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地图学、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原创性论文、研究报道、技术方法、综述、书评等。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关注资源、环境、人口、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
⑨ 地理科学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
地理学在铸就学生健康人格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培养
浙江省新昌县知新中学()徐祝余
摘要:公民素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教育应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高。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内涵丰富,而人格特征是公民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健全向上的人格是极为重要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大型综合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在铸就学生人格中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地理学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素养,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全面周密的思维方式,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等人格特征。
关键词:地理学;素养;人格;科学;人文;实践;综合;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学生成才,学校肩负着教育教学双重任务。为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造就健全的人格,学校虽然可以通过大型的集体活动集中教育,其成效也是显见的。但这项任务更主要的还是落在各学科平常的教学中,需要各学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有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心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铸就健全的人格。
各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中各有所长,而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大型综合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在造就学生人格中有其独到之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本学科特点和专长去熏陶学生。下面简述之。
一、地理学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具有在学科内部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优势。我们知道,科学活动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人文活动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科学求真,注重逻辑,给人以严谨,给人以科学判断的慎密精神;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二者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相得益彰。而当前社会有着较为普遍的现象:搞科研的缺乏人文素养,搞人文的缺乏科学精神。所以,地理学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并且使两者得到和谐统一,铸就健全的人格。
同时地理学又鲜明地倡导人类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做到人地关系和谐协调发展。人地协调的思想,就是如何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学”问题。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这恰恰是当今社会对公民提出的最迫切需要拥有的公民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加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的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时不能将两者偏废、孤立起来,而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探索自然时要融进人文关怀,在评价人类活动时要充分估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将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让学生讨论“绿色GD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意义。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进一步又造就了学生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二、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学更注重实践,以事实为依据探寻地理规律,同时又通过实践来检验修正其理论,最后又指导人们去实践。因此,实践活动贯穿着地理活动始终,务实求真是其本色。如若把地理学比作为一个人的话,那地理学有如一位朴实无华、饱经风霜、爬山涉水、孜孜不倦、和蔼可亲、经伦满腹、治学严谨、老当益壮的学者。如我国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自22岁开始旅行生涯,前后达30余年,历尽艰辛,足迹遍及江、浙、闽、晋、豫、鲁、湘、鄂、赣等大半个中国,进行了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的考察和研究,以日记体例写成巨著《徐霞客游记》。再如我国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自1916年起记日记,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去世前一天,38年间日记无一日间断,对每日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800余万字。其实我们每一个从事地理学研究的工作者,何偿不如此呢?
一位学生长期接受地理学中这种实践论的熏陶,自然会养就办事认真,注重实践,勇于探究,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对下一代接班人所期望的作风!
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如在学校,教师可创办“小小气象站”、“小小天文站”等,让学生从事观察记录。在课外,教师应布置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长期活动。即使在平时的应试性的教学练习中,也应特别注重“材料题”,突出地理数据、地理事实,让学生在“第一手资料”中闻到实践的气息。这样做,学生慢慢地会领会到实践活动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自觉不自觉的形成了实践的意识,从而成为人格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地理学中时时处处涌现的思维方式。这是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自然要素又不断影响制约着人类活动,使得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密切地联系着作用着。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所以我们研究的每一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从多角度多因素来考虑问题,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道理。这样才能全面地看清问题所在。
正因为地理学具有上述特性,学生通过长期地接受综合性的地理思维的训练,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养就了“全局观”、“大局观”、“整体意识”,这为学生铸就健全的人格又添上浓重的一笔。以后无论学生走向哪一行业,象行政管理、统筹策划等部门,都是极为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地理工作者多成为部门负责人就是很好的证明。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其实不是难事,地理学中综合思维方式那是比比皆是,地理学是综合思维方式的一座“富矿”,只要教师有了这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意识,这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如分析地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譬如让学生分析问题:“假如黄赤交角变小,自然界哪些自然现象将随之改变?”、“假如地球作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哪些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随之改变?”等,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想意识和能力。如果涉及到学生未知领域,教师也要作适当的说明,暂且给学生“布白”,有待学生以后去“补白”,切忌偏面,把问题简单化。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观,要想成为当代一个合格公民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是构成公民人格的核心。地理学以自己长期艰辛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极有助于学生科学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精神,并付之行动。
地理学一直关注人地关系研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于是人类形成了崇拜自然的思想;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造成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变得脆弱。18世纪,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在这个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征服自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而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地理学研究成果,对其理解自然也是最深入准确的。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也有较系统完整的诠释,这极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
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呢?一方面按中学教材正面直截了当地向学生传递这种观念,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时时处处贯穿这种思想。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经常遵循: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教学思路。这当中“怎么办”环节能很好地承载可持续发展思想,老师要注重,学生要注重,不能忽视,老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为了使该地区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应开展哪些开发或整治措施?”,以此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统领下去找措施,这非常有利于养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责任感。
其实,地理学还有更多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如区位地理思维极有助于培养学生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的思维和办事风格;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独特的视野观察事物从而形成创新举措;自然地理事物之美又能催生学生的爱美赏美情愫,从而形成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总之,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只要接受了地理学的长期熏陶,就会形成科学和人文的双重素养、踏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全面周密的思维方式、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等人格特征。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己任,让地理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公民素养更上一层楼。
⑩ 地理科学的详细情况
地理科学的分支
地球概论 3090201 3 54/3 秋
地图学 3090202 4 72/4 秋
地质学 3090203 4 72/4 秋
地貌学 3090204 3 54/3 春
水文学 3090205 3 54/3 春
气象与气候学 3090206 4 72/4 春
土壤地理 3090207 3 54/3 春
植物地理 3090208 3 54/3 春
环境学概论 3090209 3 54/3 秋
遥感概论 3090210 3 54/3 秋
人文地理概论 3090211 3 54/3 秋
经济地理导论 3090212 3 54/3 秋
中国地理(1) 3090213 2.5 108/2.5 秋
中国地理(2) 3090214 2.5 108/2.5 春
世界地理(1) 3090215 2.5 108/2.5 秋
世界地理(2) 3090216 2.5 108/2.5 春
地理信息系统 3090217 3 54/3 秋
综合自然地理 3090218 2 36/2 秋
2.专业选修课程(16学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总/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生态地学 3090219 2 36/2 秋
气象观测与分析 3090234 2 36/2 秋
自然地理实验方法 3090220 2 36/2 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3090221 2 36/2 春
城市规划基础 3090222 2 36/2 春
中国旅游地理 3090223 2 36/2 秋
专题地图编制 3090224 2 36/2 秋
国土开发整治 3090225 2 36/2 秋
地缘政治地理学 3090226 2 36/2 春
土地学导论 3090227 2 36/2 秋
广告地理学 3090228 2 36/2 春
遥感图像处理 3090229 2 36/2 秋
区域经济学 3090235 2 36/2 春
第四纪环境学 3090237 2 36/2 秋
北京地理 3090238 2 36/2 秋
体育地理学 3090242 2 36/2 秋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090239 2 36/2 秋
环境质量评价 3090240 2 36/2 秋
全球变化研究 3090241 2 36/2 秋
环境监测 3090230 2 36/2 秋
物候学 3090231 2 36/2 秋
计量地理学 3090232 2 36/2 秋
动物地理学 3090233 2 36/2 秋
专业英语 3090243 2 36/2 秋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总/周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必修 高等数学A1 3050301 6 108/6 秋
高等数学A2 3050302 6 108/6 春
概率 3050306 3 54/3 秋
线性代数 3050305 3 54/3 秋
选修 现代生物科学导论 3085074 2 54/3 春
北京史 3020014 3 54/3 春
大学语文 2050013 3 54/3 秋
普通化学原理 3070150 3 54/3 春
大学物理A1 3065001 4 72/4 秋
大学物理A2 3065002 4 72/4 春
地学基础 3090800 2 72/4 春
(二)地理科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具有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现代地貌学、环境演变、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计量地理学、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安排10周~12周。
主要专业实验:地质学实验、地貌学实验、气象与气候学实验、水文学实验、植物地理学实验、土壤地理学实验、沉积学实验、地理模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科学(师范类)
培养中等以上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毕业生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修业年限和授予学位均同上。
开设院校
重庆师范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西藏大学 西安联合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湖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佳木斯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哈尔滨学院 南通大学皖西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济南大学 临沂师范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武汉大学 嘉应学院 内江师范学院
玉溪师范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泰山学院
许昌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