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地理学
A. 我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怎么考军事地理学,军事地理是属于哪个专业的考验方向
军事地理学 Military Geography
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它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它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普通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部门军事地理学三个部分构成。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与军事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源流等,是军事地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概括;区域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包括战区军事地理、国家军事地理、边疆军事地理等;部门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些 特定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军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军事地理等。
军事地理学发展简史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军事地理学分支及内容
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
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
地理形势主要包括国家或战区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对军事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
社会状况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城镇要地指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侧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防空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历史战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交战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
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其它军事学分支学科
军事学概述、射击学、弹道学、内弹道学、外弹道学、中间弹道学、终点弹道学、导弹弹道学、军事地理学、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学、军事气象学、军事医学、军事运筹学、战役学、密码学、化学战
B. 军事地理的古代军事学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中国的军事学曾在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金属兵器和战车,建筑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防御工程体系万里长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火器的创制,也在世界军事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还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技术专门家;此外,中国最早创立了较系统的军事理论,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2000多种兵书问世,并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军事历史、军事地理著述,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军事类书。古代西亚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如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在军事学方面也有各自显著的成就。
帝国主义军事理论
两次世界大战与帝国主义军事理论 为适应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海外扩张政策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帝国主义军事理论。如美国的A.T. 马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权论。主张建立并运用强大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德国的A.von施利芬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和H.K.B.von毛奇的军事思想,主张速决战。他根据德国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在东、西两面作战的战争计划,成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略指导的基本依据。法国的F.福煦预测未来的战争将是短暂的,其进程将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认为只有战斗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在战争中军队行动的快速性、积极性、高度纪律性和节约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而指挥是否得当则是决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战后新式武器的发明、应用和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意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战争”理论,认为空军应是未来战争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工具,依靠空军夺取制空权并实施空中进攻,即可摧毁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证战争取得胜利(见空中战争论)。
英国的J.F.C.富勒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 ,法国的C.戴高乐提出的“职业军队”理论和德国的H.von泽克特提出的“小型军队”理论,都主张依靠少数精锐的职业军队,使用坦克和飞机等新式武器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法国的H.P.贝当提出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的理论 。德国的E.鲁登道夫提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现代战争将是全面战争,既要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又要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战争进程将是闪电式的,力求速战速胜。这些理论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他们由于主观片面地夸大某种新式武器或某个军种、兵种的作用,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资产阶级的军事科学再一次经受实践检验并得到新的发展。在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军种、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战役理论和合同战术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由于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技术兵器数量多,物资消耗成倍增长,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更大,军事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军事运筹学的产生。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制成功和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军事技术时代的开始,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也得到新的发展。
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科学(1840~1949) 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引进 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两广总督林则徐开始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近海和陆地歼敌的抗英方针。战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总结和吸取了清军战败的教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造战舰、制枪炮、练精兵、翻译西方军事科技书籍。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在半个世纪中,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枪炮厂等30多个军工厂(局),仿制西方枪炮弹药,建造蒸汽舰船,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在沿海建设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陆军几经变革后,按步、骑、炮、工、辎等兵种编组成新式陆军。先后创办了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讲武堂及各种专业学堂等70多所军事学校 。
翻译和编著了《战法学教科书》、《战术学》、《防海新论》、《火器真诀》、《兵学新书》等多种军事书籍,从各方面介绍西方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近代军事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军爱国官兵运用这些成果,取得了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在镇南关大捷、摩天岭阻击战、黄海海战、天津保卫战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的,所以,并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败。
辛亥革命之后
辛亥革命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军事科学 中国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对军事问题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指导了当时的革命战争和军事建设。他所领导的革命政府曾组建了广东舰队和中山航空队,开办了广东海军学校和航空学校,又创建黄埔军校,并以军校毕业生为骨干,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中国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学术,受到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影响,从而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北洋军阀政府扩建陆、海、空军,按西方操典进行训练,并以原来清王朝的军事学堂为基础,建立了一些军事学校。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保定军官学校。由于进步思潮的影响,该校不少毕业学生后来也参加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工作,有些人成为军事领导人和骨干,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1949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军事统率机构,以及陆、海、空三军和炮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开办了相应的军官学校,先后组织翻译了日、德、意、英、美等国的许多军事著作,把外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治军作战思想掺杂混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爱国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也著书立说,介绍军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播加强国防建设、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如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提出长期抗战的主张;杨杰在《国防新论》和《军事与国防》等书中,对当时的国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C. 军事地理学的重要性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D. 关于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由军事地理概论和军事地理分论两部分组成。 军事地理概论,也可称为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它全面论述军事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确定军事地理学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研究对象和任务,揭示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一般规律,探索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以适应战争需要,阐述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等共性的问题,并为军事地理学分论指明研究的内容及一般方法、原则等问题。军事地理学分论,包括区域军事地理和部门军事地理(亦称专题军事地理),是在普通军事地理学的指导之下,具体研究与分析一个国家、战区或某一军事地理因素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作用等实际问题。 军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地理位置及其形势:主要研究区域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在军事上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二)自然地理条件:主要研究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拿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地貌研究,侧重于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研究,侧重于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潮汐等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研究,侧重于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变化特点;气象研究,侧重于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 (三)经济地理因素:主要研究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等等。 (四)社会地理状况: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等等。 (五)交通运输地理条件:主要研究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六)通讯设施:主要研究各种通信枢纽、通信台站的布局、数量和质量状况,主要通信设备、通信器材工厂的分布及其生产供应能力,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网的安全保密性能及其在战时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等。 (七)战略、战役目标:主要研究重要的大中城市、要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和大的水坝、重要桥梁等。城镇,侧重研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人防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及其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等。 (八)军事行政区域、战区的划分、组成,军事力量(包括陆、海、空军的数量)部署,军事基地的分布,以及战场准备等情况。 (九)历史战例:主要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带来的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也将越来越多。
E. [急]从地理角度论二站中的经典战役``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1、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2、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3、世界围地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
4、世界最高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标志塔。
5、世界水稻种植最北的地区——黑龙江呼玛县。
6、世界最著名的涌潮——钱唐江潮。
7、世界最大陨石雨和陨石——降落在吉林省。
8、世界最旱的水闸式运河——广西灵渠。
9、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11、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12、世界最高的大咸水湖——西藏的纳木错湖。
13、世界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4、世界最高的农业种植区——西藏。
15、世界流动沙丘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16、世界最低的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
17、世界陆面最大的高差——珠穆朗玛峰(8844.43)与艾丁湖(一155米)。
18、世界熔岩地貌最发达之地——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
19、世界最大的黄土地貌——中国黄土高原。
20、世界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21、世界空气最稀薄之地一珠穆朗玛峰。
22、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湖群分布区——藏北高原。
1. 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
2.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报纸是西汉的《邸报》
4.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
5.最早的优秀诗歌总集是春秋的《诗经》
6.记载时间最长的历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8.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
9.最长的石窟画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体地图是宋代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
12.最大的广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
1.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
2.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
3.最早的报纸是西汉的《邸报》
4.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
5.最早的优秀诗歌总集是春秋的《诗经》
6.记载时间最长的历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
7.世界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8.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
9.最长的石窟画廊是敦煌莫高窟
10.最大的内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11.最早的立体地图是宋代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
12.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13.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14.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5.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
16.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
17.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21个)
18.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19.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20.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喀顺湖
21.世界樟脑产量最高的地区:台湾
22.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23.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
24.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
1、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6、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7、最低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
8、最长的河流——长江
9、最长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11、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12、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
13、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
14、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6、最大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
17、最大的城市——上海
18、最大的山城——重庆
19、最北的村庄——漠河
20、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22、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
23、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
2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
25、最深的湖-长白山天池
26、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27、我国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约40公里。
28、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29、我国最低的冰川是云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为2650m。
30、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31、还有一个地球上最北的热带雨林——位于中国西藏的墨脱
32、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33、中国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34、最南端——曾母暗沙
35、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
36、中国最早的运河——秦朝的灵渠
37、中国最长也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38、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灵渠的船闸
39、最西的地方——帕米尔高原
40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日平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日数达10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摄氏度(1975年7月13日),地表温度曾测得83.3摄氏度,堪称中国“热极”。
41、中国最高的悬河——黄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42、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3、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44、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县是新疆若羌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45、乌鲁木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它与海岸的最近距离为2,250公里。
47.最平坦的高原-——内蒙古高原
48、最崎岖的高原----云贵高原
48.黄土分布最广的高原——-黄土高原
49.地势最低平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1.位于外流区的盆地——川盆地
52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53.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54.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长江
55.开凿时间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
56.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57.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58.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61.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
62.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的托克逊
63.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洪涝、干旱
64.国界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65.位置最南的省级行政单位——海南省
气候之最
△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漠河(-30.6℃)
F. 军事地理学讲的是什么内容
军事地理学 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分析与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以及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 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 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 地理形势主要包括国家或战区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对军事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相关书籍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 社会状况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城镇要地指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侧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防空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历史战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交战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 地理形势 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
G. 一具体战争为例,简述地理地形在战争中的意义。(3000字左右)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 《孙子.地形篇 第十》
战术手册和军事历史在描述计划进行一场战斗或打过一仗的地形时,常常临时使用各种术语。在这些很少加以解释的术语中,突出的是“纵向狭隘地带”、“横向狭隘地带”、“遮蔽地”、“开阔地”以及“正常的”与“激烈的”战斗环境。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尽管对其解释常常比较谨慎)是“重要地形”。
本章中,我们将根据历史实例来审查这些概念。我们将指明作战规模和战斗者使用这些概念的性质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仔细研究一个地区的军事战术地理学的性质何以能随着战争性质的变化而急剧变化。
纵向狭隘地带和横向狭隘地带
纵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两边与不利地形连接,当中有利于军队运动的地形。横向狭隘地带这个术语系指与预想运动方向垂直的、不利于军队运动的长条形地貌。根据预期作战的方向,同一地貌可以是横向狭隘地带,也可以是纵向狭隘地带。
在美国国内战争中,连绵起伏的阿帕拉契亚山脉的南北走向的条状山脊和山谷,在弗吉尼亚西部的谷地战役期间形成了纵向狭隘地带,而在田纳西和佐治亚的战役中却成了横向狭隘地带。
战争初期“石壁”杰克逊指挥的和战争后期菲利普.谢里登指挥的进攻军队,都发现宽阔的石灰石山谷足以部署规模与性质和已投入战斗的部队相同的军队。这些山谷的南北走向,既便于杰克逊的军队向北进攻,也便于谢里登的军队向南进攻。防御军队发现没有横贯山谷的坚固防御屏障,而且可能轻而易举地被迫在宽阔的谷地实施机动战斗。再者,进攻者可以避让一步,越过某一山脊,进到邻近防御较弱的山谷,从翼侧包抄某一山谷的强大防御部队,这往往使得防御军队分散兵力,试图去封锁一系列平行的山谷或纵向狭隘地带。
然而,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非常类似的地形却形成了横向狭隘地带。在这里,罗西克兰斯和谢尔曼指挥的联邦军队进击分别由布策格和J.E.约翰逊率领的南部邦联军队。联邦的军队由西向东推进,与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山谷成一直角。南军就占领了穿过一座山脊的铁路隘口,迫使北军或是对南部邦联军队设在山脊顶部的坚固防御发起正面突击,或是放弃其铁路的后勤命脉,向北或向南实施长途迂回运动,以穿过未设防的关隘。假如南部邦联军队及时发觉了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动向,他们就会转而去防守北军前往的关隘。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察觉北部联邦同盟军队的行动,叛军则会穿过山谷撤退到下一个穿越山脊的铁路隘口或隧道。联邦军队不愿意远离其铁路的后勤命脉长期作战,因而再次面临或强攻南军阵地,或长途跋涉,绕道而行的选择。
与谷地战役中的快速机动战斗相比,阿帕拉契亚山脉南部的战争则是一系列对坚固阵地的流血的、毫无结果的正面突击,或漫长的和同样毫无结果的迂回运动。军队和地形都相似,但在弗吉尼亚西部,军队是顺着宽阔山谷的纵向狭隘地带向北和向南行进,而在田纳西和佐治亚,他们却是穿过平行的山脊和山谷的构成的横向狭隘地带,由西向东行进。
弗吉尼亚北部向东流的各条河流和小溪是另一系列的地貌,它形成了穿过国内战争中激烈争夺之草地的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从华盛顿到里奇曼沿线,弗吉尼亚北部的军队与波托马克的军队争相南下,在联邦军队企图渡过河川或溪流的地方经常打仗。南部邦联军队拦阻联邦军队横渡布尔隆河的布尔隆之战和李将军坚守拉帕哈迪克悬崖阻止本西德所部渡河的腓德烈斯伯格血战,都是著名的战例。然而,当麦克莱兰将波托马克的军队在约克敦登陆,并在拉帕哈讷克河和詹姆士河之间西进,企图到达里奇曼时,这些水系的地貌则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拉帕哈迪克河和詹姆士河在麦克莱兰的军队挺进里奇曼时保护了其翼侧。1862年的这次联邦战役,在费尔.奥克斯和麦查尼克斯维尔的殊死战斗中,于里奇曼不到10英里之处停止。
虽然纵向和横向狭隘地带通常是根据地貌和水系来考虑的,但植物带也可产生同样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作战中,穿过北欧平原向莫斯科的大规模进攻,遇到了森林造成的横向狭隘地带。在苏联这一部分,森林区大多沿着河流和排水很差的地区成南北走向的带形分布,位于这些森林地带之间的,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起伏的平原,通常是开阔的农田,德军东进时常常采取快速突进的样式。以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冲过开阔地带,随后沿着森林地带中狭窄的林间道路激烈战斗、较慢地推进。在纳粹军队推进的北翼和南翼之间的普里佩特沼泽,为苏联骑兵部队形成了一个纵向的森林地带。在开阔的平原,被德国机械化部队扫荡后,骑兵这一草原上的古老武器,扮演了新角色,成了无路森林中的一支机动打击力量。苏联骑兵师能够从东到西穿过普里佩特森林,打击德军的翼侧和后方。
遮蔽地和开阔地
遮蔽地与开阔地相比较,通常是指将建筑群和森林(遮蔽地)与已开垦的或被草覆盖的平原(开阔地)上的战斗加以区别。现代化军队通常认为后一种情况是正常的,而城市战斗或森林战斗则是特殊情况。把地形划分为遮蔽地或开阔地似乎是根据敌对双方部队作战的可能距离而定的。战斗部队倾向于在遮蔽地而不是开阔地进行近距离战斗。与作战距离一样,地形的隐蔽性不同,伤亡率、推进速度和对所属部队的控制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现代直接瞄准射击兵器的有效射程往往远远超过城市和森林战斗的距离。近距离猛烈火力造成的伤亡率通常比类似的部队在开阔地进行远距离战斗的伤亡率更高。
在城市和森林中的推进速度往往比在开阔的平原上慢得多。对现代机械化部队来说更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迅猛冲过欧俄开阔地带,通过森林地带时行动就迟缓下来。在西线,诺曼底登陆作战后,巴顿在其第三集团军装甲师席卷法国北部时,随军游历了法国。虽然当时后勤保障允许他的部队继续推进,但部队通过起伏不平、满布森林的洛林地区时,行进却很慢。他的军长们要求派更多的步兵支援在森林中进行的近距离遭遇战。实施防御的德军将领们也要求得到更多的步兵支援洛林地区的丛林战。
由于通过城市而行进的速度极为缓慢,所以机械化部队只要有可能就往往绕城而过。1942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席卷乌克兰草原,到了斯大林格勒却只能一个街区一个街区地缓慢前进。1945年1月之内,朱可夫的红军就从华沙开进到尼斯-奥德河一线打击溃散的德军,可是柏林战役本身却从4月16日持续到5月8日,并使苏联人伤亡了至少30万人。
大多数军队都力图在开阔地进行决战,因为在这种地形上可以控制下属部队和实施机动战。在遮蔽地(例如森林)进行的战斗,由于上级司令部失去对战斗的控制,各分队在近距离中相互拼杀,因此往往会变成“肉搏战”。在美国国内战争中,由于再生林把部队分割开来,致使在许许多多战场上发生了近距离交战,许多战役结果变成了血腥的肉搏战。这种战斗最大的一次发生于1863年9月盎格鲁撒克逊人军队之间(参战人数达10万以上),当时罗泽克兰斯和布莱格各自指挥的联邦军队和叛军正沿着田纳西西部的西奇卡茅加河相互搜寻。在这次血流成河的混战中,双方损失了将近40%的步兵,联邦军队半数人被逐出战场。然而布莱格的胜利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他未能完全控制其部队去追歼田纳西州的罗泽克兰斯溃军。在森林和市区,不仅目视和传令通信联络会中断,而且现代化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也大大降低了效力。正是由于通信联络困难以及指挥员难以“看到”战场情况,才造成了在遮蔽地失去对部队得控制并因此发生肉搏战。
特殊环境下的战斗
欧洲和北美的军队通常认为正常的战斗环境是温和气候条件下的平原或丘陵。山地、沙漠及北极区通常被看作是特殊的战斗环境,需要专门的部队、训练和战术。虽然一些军队把丛林划为特殊环境,但丛林战的(与后勤相对的)战术方面实质上与森林战一样。
在山地,陡峭的斜坡常常甚至将履带式车辆也限制在很少几条曲折崎岖的山路上运行,并使步兵离开道路行进困难且缓慢。山地中开进路线狭窄,部队展开困难,使小部队得以抵御或阻滞兵力大得多的部队。公元前480年,列昂尼达斯和斯巴达人在特莫鲁拉耶对赫海斯和波斯人的封锁,便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古代战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阶段,南斯拉夫的小股游击队迟滞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通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后撤退。在狭隘山口的精心选择的阵地面前,大部队的优势兵力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山地历来是轻装部队对付重装的敌军的安全之处。瑞士的无装甲步兵能够在其本国山地打败奥地利的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重装骑兵部队)。目前,阿富汗游击队正迫使完全机械化的苏军走出其装甲战斗车,并重新训练不乘车的步兵战术。兴都库什山不是坦克驰骋的地区。对瑞士的中世纪武士和阿富汗的苏军来说,过去和现在一样,问题都在于机动力。除了道路和较平坦的谷地外,山地只有轻步兵才能进入。
直升机也许正在改变山地战的性质,但以往这方面的经验不多。1973年,叙利亚人曾使用直升机从以色列人手里夺取赫尔曼山;苏联人正在探索对付阿富汗游击队的直升机战术。过去,一支军队攻打坚守山口的敌人仅有两种选择方案:找到另一个山口或者发起正面突击。装备有直升机的现代化军队可以选择将部队空运越过对方的阻击阵地。美国海军陆战队所谓的垂直包围对山地战的影响如何,目前只是当作一个思考题目,尚缺乏历史的分析。
在沙漠地上,据说机械化部队作战可以像船在海上航行一样,四面八方到处机动而不受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役的历史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在西奈和戈兰高地的战斗却展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情景。
在沙漠地车辆离开道路自由运动非常罕见。松散的沙粒加上斜坡的急剧变化限制了通行能力。沙漠地的侵蚀比在温润地区的侵蚀往往产生更陡峭、棱角更多的山坡和河岸。这些陡坡和干涸河道的岸堤造成了越野运动的障碍并规定了运动道路的走向。在四十年代,英国军队也好,德、意军队也好,都能在北非找到有利的防御阵地。北非作战的高度流动性,与其说是由于那里运动异常方便造成的,不如说是因为小规模的军队争夺大片不动产的缘故。戈兰高地的尖角形玄武岩和西奈的山地地形,使大规模运动被限制在现有的道路上。尽管与交战部队的规模相比,西奈有广大的空间,但1956年、1967年和1973年战争中,战斗往往是为了争夺对道路枢纽或山口的控制权。除了因地表形状而限制运动外,草木贫乏也影响到观察和隐蔽。车辆运动扬起尘土,视界和射界不会被树木、灌丛或庄稼遮住。1973年的战争中,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坦克在2,500码以外的距离上交火,互相摧毁。坦克在这种距离上交战,在遍布林木的西欧“正常”地形上是难以想象的。
北极地区作战通常是根据由寒冷气候引起的严重后勤问题来讨论的,但北极区也有其独特的战术方面。在短暂的夏季,永久冻土层上的地表融化泛出的泥浆,使车辆在许多地方都不可能离开道路运动。冬季,陆路和水路都冻得很结实,从而提高了其机动性。1939年12月,苏联入侵芬兰,发动了冬季战争。然而,在北极的冬季,深雪可以限制离开道路的运动,芬兰的积雪把摩托化的苏联入侵者困在道路上。在积雪的森林中,实施防御的芬兰轻步兵滑雪部队实际上较苏联摩托化部队机动性更强,他们能够把苏军分割开来,并各个消灭。在居民稀少的北极区,道路稀疏,如果泥浆或积雪将机械化部队困在道路上时,则会严重限制其行动。正如在山地一样,非常先进的军事技术也许能以仅属猜测的方式提高在北极的机动性。直升机和雪车可以证明其优越于滑雪的轻步兵,但它们不是注重坦克的北约和华约的军队正规学说的一部分。
重要地形
重要地形通常是指战场上的一种地貌,控制它可使某一军队较对方军队占有很大优势。重要地形随着战场的性质、交战部队的规模和性质以及所包括的指挥官的水平和任务而明显不同。对对立的部队的每一方来说,一个战场上的重要地形甚至不一定是同一块地方。
在越南中部的丘陵高地,山顶通常长满了草丛而且地势开阔,陡峭的山坡被灌木丛覆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由于美国握有制空权。越共避开开阔的山顶,在可躲避空中观察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地扎营设防。美国空中机动部队和越南陆军部队需要开阔的山顶作直升机降落区。战斗通常是由直升机在山顶降落而打响,美军或越南陆军向下突击,攻占越共设在长满灌木丛的山坡上的营地,而不是用防御者在山顶防守、进攻者企图夺取之而从下往上攻击的传统方法。对于越共来说,便于隐蔽的长满灌木丛的山坡是重要地形,而对空中机动部队来说,开阔的山顶空降地区则是至关紧要的。
对当代军队来说,师和师以下部队的重要地形通常是战斗地带内的高地。从制高点上观察和控制射界,常常使占领制高点的一方占有比敌方军队明显的战术优势。但是,什么才算高地,却随着所使用武器的射程而变化。汉尼拔在特拉西湖从比标枪能掷到和弓箭能准确射到的还要低的斜坡上伏击罗马人。在美国内战中,火炮和滑膛枪的最大有效射程均为400码(加农炮发射炮弹的距离远得多,但它只有在榴霰弹的有效距离即约400码之内,方能大量杀伤士兵)。葛底斯堡墓地的隆起部在现代士兵看来实际上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高地,但在1863年,它却是一个略微高出于阿帕拉契亚大山谷的理想的火炮和步枪射击台。争夺奇卡马瓜重要地形的战斗是在斯诺德格拉斯山(一座大得多的山岭的小山脊)上进行的。在现代的1:62,500地图上,斯诺德格拉斯山在阿帕拉契亚山脉那部分区域几乎不为人所注意(连名字都没有),但在1863年,它稍高于东面的山谷,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炮台。这个较高的狭长隆起部高得简直无法用19世纪的兵器对它进行有效地射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炮兵的射程大大增加,山顶上的观测员能够召唤间瞄火力,射击他可观察到的大部分目标。有了远程炮兵后,高地的价值不是作为武器的发射台,而是作为观察台。今天,随着能击中并摧毁一英里以外目标的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制高点再次成了既是观察台又是直射台而具有重要价值。按照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即FM100-5野战条令的说法,现代武器的精确性高,射程远,破坏力大,凡战场上可以看见的它都能打击,凡能打击的均可摧毁。
对师以上指挥机构来说,重要地形通常是交通线,而不是高地。军和军以上指挥员在战术上首先关心的是大部队在其作战地区实施广泛的机动。道路和铁路网对这一活动至关重要,而重要地形通常是重要路线的交叉点。这些交通枢纽常常是城市。
在恶劣的环境中,重要地形可能是“避难”场所。沙漠中的绿洲对于古代军队和现代军队都是重要地形。在1941年-1942年严冬,苏联和德国的小部队为控制村庄而殊死战斗。在冬季暴风雪里,在开阔的平原上过夜,可能意味着整个部队都会冻死,因此,为争夺一片棚屋的战斗打得很艰苦。
今后的战场上,将配置密集的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大的武器,这可能会迫使指挥员把有掩蔽和隐蔽的地区看作是重要地形。美国陆军的军事原则主张,对机械化部队进行防御时,轻步兵应占领“防坦克”地形,如村庄、密林、断绝地,即严重限制装甲战斗车辆的视线、射击距离和机动性的任何地貌。北约的直升机作战理论要求战时直升机作超低空飞行。直升机飞行应紧贴地面、并低于山脊线、大桥、和邻近森林的树冠。这些措施对于直升机在有现代化雷达、高射炮和导弹的战场上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机械化部队可能也已经感到,要在今后的战场上求得生存,就必须优先考虑掩蔽和隐蔽问题。
洛林地区军事地理的变化
法国东北部的洛林盆地,在巴黎盆地和莱茵河流域之间形成了一个纵向狭隘地带。它南连孚日山脉,北靠岩石嶙峋的洪斯吕克高地,是一条位于法国北部和德国中部之间的很好的行军路线。凯撒的军团挥师东进去征服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的部落时,发现了古代凯尔特族人修筑的城堡。自那以后,许多军队为争夺洛林打过仗。从本章的目的考虑,我们将着重研究其中最后三次主要战役(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1914年的边境战役和1944年的巴顿的洛林战役)期间这一地区的战术军事地理的变化。最后就这一地区八十年代的战争中战术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从1870年到1944年的四分之三的世纪中,洛林的地理状况及其山脉、气候、植被和村庄等,变化很小。然而,这期间却是军事技术飞速变化的时期。此外,洛林的战略价值在各次战争中是大不相同的。从1870年到1944年,由于敌对双方军队及其战略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的乡村在军事地理上的意义却迥然不同。
洛林的被谷地割裂的地形由起伏的平原和台地组成,台地种类颇多,从孤立的山岗到横跨入侵军队东西路线的广袤的南北山脉不等。当地高地和低地之间的地势起伏大约在300英尺到600英尺之间。台地的表面有的平坦,有的自下而上起伏,边缘常与相当陡峭的斜坡接连,特别是在其朝东的一侧。这些斜坡常被冲沟和沟壑割裂。该地区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地方长满了森林。林区几乎是一半分布在高地,一半分布在低地;往往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林地,但通常形不成茂密而绵亘的林带。这里,林业已经营很久了,经过这段时期,小林地一般不再是下层林丛,它已明显地把田野和森林区分开来。所有三次战役都是直到八月或九月才开始,因为那时候谷物已收获,饲料作物也已收割。除了莱茵河和摩泽尔河流域附近的葡萄园有较小的障碍作用外,森林地和开阔地之间能与之相比的具有军事意义的地物只有植被了。洛林地区的村庄通常由石头建筑组成,在战役期间,村庄和森林成了备用的掩蔽和隐蔽场所。
1870年普法战争的最初阶段
在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中,洛林是决定性的战场。普鲁士人及其德意志盟军通过一系列的遭遇战,打乱了法军部署,他们包围了梅斯,在色当大败法军,把巴黎围困起来。战争爆发时,双方都将其军队集结在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沿着法国东北部边境摆开。法军的步枪比普军的好,而普军的炮兵又胜过法军,但关键之差在于普军在编成上占优势。法军的编制为师和军,没有编集团军,并且没有多少大规模机动的实际经验。普鲁士及其盟军具有直至野战集团军规模的固定编制,并在平时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兵演习。在大多数交战中,普军的编制和指挥控制比较强,使其能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战斗。
法国最初打算采取防御部署,将其大部分正规部队集结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而在沙隆动员后备部队。拿破仑三世改变了法国的计划,决定一有可能就入侵德国南部,将其战败,并诱使奥地利与法国联合反对普鲁士。然而,最初的防御类型的动员计划在战争爆发时依然起作用。所以法军分别由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元帅统辖,集中兵力于海斯和斯特拉斯堡。为了防止法国对德国南部发动计划中的入侵,德国不等法国完全动员起来就先发制人,抢先进犯了洛林地区。
在法国东北边境沿线的特里尔和莱茵河之间,普鲁士及其盟军动员了三个野战集团军。普鲁士总参谋长冯.莫特克想在战争早期快速向南推进以粉碎法军。德国人首先完成了动员。到8月2日已开始向法国进军。兵力较小的第1集团军沿摩泽尔河开进,第3集团军向斯特拉斯堡前进,要求他们攻击法军翼侧。强大的德国第2集团军位于中央,负责牵制法军。
8月4日,德国第3集团军将法国的一个师赶出了边境城镇维桑布尔,它先派遣一个军去警戒其南翼的海格诺森林,尔后沿着索尔贝克河向西推进。麦克马洪的部队被分散去搜寻粮秣(法军的供给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他命令其分散的军在沃尔思城正西面的弗罗斯威勒高地集中,去封锁德国第3集团军的道路。8月6日,德军接近了沃尔思,虽然德军司令部不打算对坚固的法军阵地发起正面突击,但由于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先头部队发起了攻击,于是第3集团军的其余部队也开上阵地,并投入战斗。在高出沃尔思城的开阔的陡坡上,法军的步枪火力给德军造成了严重伤亡,但是,普鲁士步兵却渗透到法军右翼(或者说南翼)的一个小森林,并威胁要包抄麦克马洪的阵地。法国骑兵对森林中的普军实施反击,但是,树木和断绝地阻碍了他们的攻击,普鲁士步枪火力将其割裂成许多块。傍晚,麦克马洪后撤了。
同一天,第1和第2集团军沿陡坡同法军在弗巴斯附近的斯宾斯林高地上的一个军展开浴血奋战遭到失败。法军担心其翼侧被包抄,当晚即从弗巴斯后撤,向梅斯转移。麦克马洪的部队撤出沃尔思后,背向梅斯的巴赞所部穿过孚日山脉,向沙隆行进。尽管8月6日的战斗在战术上不是决定性的,但法军两支集中的部队却彼此朝着相反的方向后撤。冯.莫特克失去了在边境附近粉碎法军的机会,于是就抓住法军部署笨拙这一有利条件,挥戈西进。
第3集团军追击麦克马洪,以一个师包围斯特拉斯堡。该集团军未遇任何抵抗即通过吕内维尔和南锡。第1和第2集团军向梅斯挺进。8月14日,第1集团军在梅斯东面进行了一次非决定性的战斗。15日,第2集团军在梅斯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16日,法军企图从梅斯后撤时,才发现西行道路已被第2集团军的一个军封锁。在一座俯视起伏地的低矮山脊上,普军占领了许多互不连接的树林。经过激烈的拉锯战,普军拖住了巴赞,使其无法向凡尔登突围。在这场战斗中,德军和法军的步兵都从树林里发起冲击,而骑兵虽然集中在小林地,但却避免从树林里发起冲击。
18日,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1集团军的一部分攻击梅斯西面巴赞部队的阵地。法军将其阵地构筑在南面的格拉维罗特村(普军要到这里必须穿越一个陡峭的、长满树木的深谷)和北翼的圣.波利奥特村。在南面,德军打通了一条穿过长满树木的深谷的道路,但当其走出树林向开阔的高地行进时,被法军猛烈的步枪火力击退。在北面,德军利用小再生林地掩护其行动,并将其步兵编成散兵队形通过树林。他们如果无法从法军手里夺到一块再生林地,便用炮火猛轰,迫使守军撤离。圣.波利奥周围的战斗不利于法军,于是他们占领了焦茅特林地,以掩护其撤退。19日,巴赞撤到了梅斯要塞里面。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他的部队都有效地隐藏在该要塞里。包围梅斯之后,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加入第3集团军行列,追击麦克马洪指挥的那一半法军,于是激烈的战役移向了洛林西部。
普法战争主要是一场步兵战,炮兵还没有主宰战场,90%以上的伤亡是由步枪火力造成的。经改进的步兵火力使骑兵冲击毫无结果,而这一地区的断绝地及分散的树林使骑兵冲击更是行不通。双方在战术和编制上都采用了经过改良的拿破仑式的方法,而没有跟上步兵火力改进的步伐。所以,作为这些战斗的特征的密集步兵突击一般都是伤亡惨重而又没有结果。集团军的编制还很小并且相当紧凑,形不成绵亘的正面。翼侧可能被包抄,障碍物或坚固支撑点可以绕过。晋军获胜是靠了在法军能就地部署足够兵力之前即威胁其翼侧或夺取要地(如梅斯-凡尔登道路)。尽管双方都利用树林来掩蔽行动或隐蔽部队,但面对火力的改进,各方似乎都未充分认识到掩护和隐蔽的价值。
H. 军事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I.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J. 有关地理知识的战争
1944年6月6日历史上规模最抄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役。
当时气象学家根据高、低空等压线图,经过冷静分析,发现在冷锋过后低压槽到来之前,会有24小时适合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晴朗天气。因此,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沉思片刻后当机立断发布6日开始行动的命令。然而,德军的气象人员却没有正确地预报出6日的短暂好天气,认为法国西部地区连续数日将会是暴风雨的天气,使得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不会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发起登陆战役。因此,德军在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甚至取消一些例行的空中和海上的军事活动,最终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举成功。
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战的非战斗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