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展望
1.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展望
21世纪可以预计的大型工程建设,如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大型水电工程、深部露天采矿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发生的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从理论到设计、施工实践,从预测到防治,需要我们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创新发展,与其它多学科联合攻关。
(1)岩、土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方法体系还应进一步发展
工程地质力学具有我国的特色,并在工程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岩、土体稳定性中的关键问题,如节理面的各种工程地质特性,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工程区实测点地应力场的研究,岩体稳定性的时间尺度,根据岩体变形破坏的实例建立“地质模型”等(孙玉科)。此外还应进行工程地质技术的开发研究,包括地质探测技术,岩组物理力学测试技术,岩体变形观测技术和变形破坏模拟实验技术等。
(2)环境工程地质将获得迅速的发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设涉及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很多。如大型露天开采,地下开挖,深埋长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枢纽,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处置和卫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设,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复杂情况。如深埋长隧道工程的开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形成条件和发生机理,作出科学的评价预测。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导致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滑、大坝溃决、水库淤积、大面积环境恶化等问题。水库诱发地震产生的可能性及发震强度的预测难度较大。现中国学者建立了两种震级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新的动向是引入突变理论,分析水库诱震机制,建立诱震的充要条件判据和地震能量的表达式,提出断层带弱化和岩体软化效应诱震的新假说。
当前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又进一步延伸向环境地质工程,即主要研究解决和处理地质环境问题的假说和方法。90年代国际环境地质工程的热点领域是各国城市化和资源开发中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填埋处理以及与城市工程建设有关的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总体来说,环境工程地质还有些基本问题,如工程环境影响场问题,工程建筑的适应度与环境灵敏度之间关系问题,环境容量问题,监测技术、环境综合分析及反信息技术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3)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
目前应进一步加深对影响和制约稳定性因素的认识。如何分析、确定和量化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由定性到定量方向发展的问题。近来有用分数维理论描述断裂和地震的分形结构,耗散、浑沌和协同学等用以描述地壳结构及其动态之自组织过程及探讨其内部的相关性。但这些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在技术方法方面,应大力开展深部探测、监测、遥感、计算机、制图技术和深部地应力测试技术等应用研究,提高区域地壳稳定性诸因素的时空变化的量测精度。
工程地质学发展至今日,需要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思维相结合,尤其是非线性科学对于工程地质学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润秋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结合工程地质的应用与实践,提出了工程地质问题的系统分析原理。应用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建立过程地质模型和模拟再现,建立过程地质分级、分类系统,认识过程地质体(或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认识灾害地质作用发展过程,描述地质体复杂的结构和工程地质问题过程,研究过程预报等。在工程地质学拓展到地质工程的新领域时,做好施工监测与信息反馈,这就是以监控-反馈原理为核心指导思想的“信息化施工”。总之,系统科学的引入,必将把传统的工程地质学推向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王思敬.1992.工程地质学的前沿及其拓展.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论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张丽君.1996.区域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宝萍.1996.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86~9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1998.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编.1995.中国环境.
冯彦勋,陈德基.1997.三峡工程前期地质研究与施工期地质验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4~6.
古迅.1995.核电工程地质(一).工程地质学报,2.
孙广忠执笔.1992.十年来我国工程地质科学成就与展望.见:中国地质学会编.八十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00~104.
孙玉科.1995.21世纪中国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报,第3卷第4期,1~11.
孙成权,施永辉.1997.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能力评价.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刘东生,郭正堂,韩家懋等.1997.当前国际古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任务——极地-赤道-极地大断面.地学前缘,第4卷第1期,63~69.
刘传正.1997.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核电站选址核废料处置的工程电站及环境地质问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2期,32~34.
刘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智能决策系统设计与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刘树臣.1993.第四纪全球变化地质学.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39~48.
朱兴贤,朱锦旗.1997.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灾害与经济损失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3期,24.
许兵,牟会宠.1992.90年代矿山边坡的主攻方向——高陡边坡稳定性.见:王思敬,易善锋主编.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吴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第51卷第6期,553~557.
吴树仁,王瑞江.1996.地质灾害与地壳稳定性有机的某些发展趋势.地质力学学报,第2卷第3期,72~74.
吴锡浩.1993.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见:肖庆辉,李晓波,刘树臣等著.当代地质科学前沿——我国今后值得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70~473.
张之一.1990.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向.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24~128.
张宗祜.1991.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张宗祜,袁道先.1995.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地质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张梁,郝秀英.1995.地质灾害经济学导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6卷第2期,1~11.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1992.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二).北京:气象出版社.
陈汉宗,周蒂.1997.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陈梦熊.1994.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报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52~53.
陈梦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地质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陈梦熊.1995.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最新发展与今后趋向.地质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陈葆仁,吴吉春,刘淑云.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6期,36~39.
陈毓川,张之一,项礼文等编.1997.90年代地球科学的动向——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学术报导.北京:地质出版社.
杨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质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7卷第6期,1~6.
杨学洋,陈震,刘淑琴等.1997.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第4卷第2期,187~191.
贺学海.1997.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过程和发展趋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5期,24~26.
胡海涛,刘传正.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后顾与前瞻.工程地质学报,创刊号,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国琳等.1999.土体微结构力学——概念·观点·核心.地球学报,第20卷第2期,150~156.
阎世骏,刘长礼.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鸿.1990.从应用地学与基础研究看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见:中国地质学会主编.当今世界地球科学动向——中国科学家谈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116~124.
钱祥麟.1997.固体地球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地学前缘,第40卷第1-2期,71~75.
费瑾.1996.地下淡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56~160.
徐卫亚,孙广忠.1992.地质灾害学.见:90年代的地质科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跃平,胡海涛,康宏达.1993.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KUSTAB)及其在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中的应用.见: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编.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跃平,张颖,康宏达等.1996.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第四纪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兴有,马福臣.1997.中国的“过去全球变化”(PAGES)研究跃居世界前列.科学通报,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亚曦.1997.国际全球变化计划与世界数据中心的联合行动——1997年联合数据会议及其启示.地球科学进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进义,洪业扬.1998.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环境地球化学进展.地质科学,第33卷第3期,374~379.
黄润秋.1997.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与工程地质系统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第1期,1~6.
熊尚发,丁仲礼,刘东生.1998.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地球科学进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传茂,王兆馨.1996.区域地下水资源研究的进展和前沿问题.地学前缘,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国地下水保护战略.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学前缘,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渗透性岩层水文地质问题的讨论.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护的战略、政策及管理.见: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22卷),水文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04.
2. 水文地质学发展概况及展望
水文地质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自然学科,它是人们在不断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同地下水危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水文地质学在20世纪的20~30年代,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下水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就知道凿井取水。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农业已有相当发展,有关利用地下水的记载已很多。先秦的《击壤歌》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说明当时已有了凿井利用地下水的知识。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土壤及植物的各种标志来寻找地下水,并推断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及水质好坏。在秦代,在四川自贡,人们用竹制工具在坚硬基岩中凿井深达百余米取卤水煮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流井,比法国的自流井利用要早1500年。事实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下水知识。
在国外,水文地质学首先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的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向前发展,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至此,人们通过广泛的试验及观测,有关地下水的形成、运动等理论,与所有自然科学一样逐步建立起来。直到20世纪初,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对水文地质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新建和扩建城市的供水,矿山的排水,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许多水文地质问题等。为此,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年内,迅速地建立了水文地质学科,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结合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了地下水的科学研究,如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量评价及水质研究,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在地下水形成、地下水运动、地下水化学以及地下热水等方面的研究都有许多创见,为城市、工矿企业、农业、铁路等供水,矿山及工程建筑等地区的排水,许多水利水电建设,水化学找矿等,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保证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特别加强了山区水文地质工作,开展了对裂隙水及岩溶水的调查研究,广泛地将地质力学的理论应用到找水工作中来,为山区地下水的普查和勘探做出了贡献。另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995年以来,实施了西北地区找水特别计划和西南贫困岩溶山区扶贫找水计划。2001年和2002年,又分别实施了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紧急勘察工程和地下水勘察示范工程。“十五”计划期间,在全国开展了新一轮地下水潜力调查工作,建立了全国主要地下水系统空间数据库。随着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展了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已从单纯水力模型发展到经济管理模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管理模型等。
在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20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先后出现了电网络模拟、数值模拟等计算手段。20世纪60年代,同位素技术开始用于解决某些水文地质问题。随后,数学地质方法与遥感技术(RS)也开始引入水文地质学。近年来,能够有效处理大量空间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已逐步广泛地被应用到水文地质工作中。水文地质的研究手段正在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会使水文地质研究向信息化、数字化迈进。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学以1856年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在15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关于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张人权等人提出以下看法:①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②研究视野扩展:含水层的局部→整个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技术-社会系统。③研究目标改变:由局部性的问题转向全局性的课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由解决具体生产问题,转向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良性循环的地下水系统、水文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④研究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研究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饱水带水)的研究,扩大到广义地下水(含饱水带与包气带水),乃至地下水圈的研究。⑤研究思路的改变:对现象的规律性为主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要求从成生角度,加强过程与机理研究的比重。⑥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传统意义上纯粹的水文地质学正在消亡,地下水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正在成为主流。⑦服务方式转变:水文地质学的服务对象大大扩展,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何使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复习思考题
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是什么?
2.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与水文地质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应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试说明地下水的功能。
3. 论述地理学的意义
中国旅游地理学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能如此迅速发展,取得显赫成绩,其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分析和总结的。
(1)旅游地理学界始终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学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旅游地理学的应用性特点,紧扣我国旅游开发和建设这个主题,主动承担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大量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旅游地理学的地位。地理学的旅游应用研究拓展,也促进了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时间地理学
从时间角度研究现代地理过程的地理学分科。从时间尺度看,地理学分为3个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着重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根据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地理学是从空间出发,哲学家康德(I.Kant)从二元论哲学思想出发的学科;将地理学定义为进行空间事物研究的科学,这一论点成为近代地理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赫特纳和哈特向认为地理学的研究着重于空间体系,因此是一种分布论学科。但在实际论述中他们也承认地理学是“时间一般作为背景”的领域。哈特向论述了地貌、气候、现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时间与发生,指出地理学的主旨在于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随着地理学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愈来愈认识脱离时间就无从进行空间研究,地理学必须深入考察地理环境中时间的性质和作用,必须从静态走向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的时间研究之后,一些地理学家出版了专著,研究了大城市结构、人口和工业、建筑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时间空间模式,认为时间在所有的行为尺度中是一个基本组分,和空间一样同属于可利用的资源,近年来随着时间学的发展,时间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缩律,在地理过程中,均有大量体现。时间差中的顺时差理论、循序超越学说,已实际应用于预测预报。随着系统论、耗散结构等理论引入现代地理学,地球表层或地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它在时间上是有序的,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其动态过程具有方向性。这样现代物理学的时间观念,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中,并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联系。因此,在地理学中也提出了时间不可逆性,从总体上说,地理过程不能反演。这些现代时间地理学观点对地理学基本理论的深化有重要意义。
(2)旅游地理学界一直把旅游开发实践和理论总结置于重要的地位,积极投身于旅游开发实践中,注意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检验的许多理论创见,为旅游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3)实践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专业人才,老一辈旅游地理学家的提携和扶持促进了年青学者的成长,促使旅游地理学界能够比较快地形成了一个包括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在内的老中青梯形队伍结构。
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4. 测绘学的未来展望
仪器制造业,将趋于重量轻、体积小、功能多、自动化程度高、易于安置和携带、能够全天候作业、耗能低。
作业对象,由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政府决策的需要,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作业对象,例如:位于地球上的新的特种工程的施工;安装大型或精密仪器设备;到其它某个星球上进行实地测量;在计算机上存储、处理、输出地理信息等。
作业方法,随着新的作业对象的出现,将要求人们研究出相应的新的作业方法,以便按照所需要的速度(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所要求的作业精度,完成设计工程的施工安装或为政府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图件等其它资料。
理论研究,将针对新出现的作业对象和作业方法,研究其测量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及可达到的精度,并对测量成果进行后处理。
作业速度,将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明显提高作业速度。
作业质量,将因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作业速度,减少了某些作业环节,从而,减弱或消除了某些误差对成果的影响,提高了作业质量。
人员素质,作为一名测绘技术人员,将要求其具有正规的作业方法,熟练的操作技术,解决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一般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其应具有一定的数学及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未来大地点的平面位置确定方法,将由卫星定位(或者说GPS定位)所取代,地图编绘、地形图测绘将由数字化测图所取代,遥感(RS)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成为未来人文、地理信息管理的主流。
5. 2500字以上的人文地理学方面的文献综述
人文地理学文献综述,上网查的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
我国近10年人文地理研究的成果简介,人文地理学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文地理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提高阶段。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不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还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计量方法的引进,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利用,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的引进与运用,都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已走上复兴、创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目标前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但是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值得探索的新问题或尚未解决的旧间题,这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继续发展的契机。本文在收集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基础上,对9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行回顾。总结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成果,分析研究趋势,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展望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2中国近几十年人文地理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人文地理学科研成果呈显著递增之势,1992-1996年段发表的人文地理著作几乎是1982-1986年段的9倍,而且人文地理类文章在整个地理类文章中所占的比率也呈连年上涨态势,1997-1999年该比率已达到30.7%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同时,众多刊物也发表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类文章,如《人文地理》自1986年创刊至1999年12月间就发表了共计380 篇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文章。[1]
2.1近年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2.1.1学科门类逐渐齐全;
人文地理学涵盖的一系列学科部门发展迅速如: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
6. 地图学展望
地图学具有区域性学科与技术性学科双重性质。作为区域性学科,它的发展同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上述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水平,都直接或间接反映在地图制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作为技术性学科,现代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制图、遥感制图与地图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正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图编制与应用的传统方法和技术。信息论、控制论、传输论、模式论的引进,使地图学在概念、理论、方法与技术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一、国际地图学的发展趋势
1、专题制图进一步拓宽领域并向纵深发展
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大中比例尺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测制完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图学的发展已由普通地图逐渐转向专题地图。历次国际地图学会议和国际地图展览的重点也由普通地图转移到专题地图方面。专题地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其理论与方法也日趋善。
2、计算机制图已广泛应用于地图生产,电子地图集与地图集信息系统迅速推广
目前,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已全部采用了计算机数字测图与制图技术。近几年在计算机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国际上一些公司不断研制出高精度、高速度、大幅面的新型数字化与绘图装置,如激光大屏幕显示装置、激光绘图仪、彩色静电绘图仪、喷墨打样机等等。同时各种多功能的软件系统不断推出,其中美国环境系统所(ESRI)的ARC/INFO软件系统和美国INTERGRAPH公司的软件系统不断更新再版,功能日趋完善,占领了较大国际市场。
3、地图学一遥感一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研究技术体系
地图具有公式化、抽象化、符号化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信息载负(贮存)、信息传输、地图模拟、地图认知等基本功能,尽管计算机制图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制图方法,但地图的这些基本性质、特点与功能并没有改变,地图方法仍然是地学等区域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地图化和地图学作为横断学科的趋势仍在发展。
4、计算机制图(或地理信息系统)一电子出版生产系统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图设计与生产的传统工艺
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已解决了各类地图的自动编绘与快速成图方法,但要获得高质量印刷出版地图,仍然需要地图符号、色彩的人工设计、刻绘与剪贴,需要地图印刷工厂的复照、翻版、修版、分版、打样与印刷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不仅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常常得不到理想的制印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最近国际上新推出了几种计算机出版生产系统,并已在一些地图设计与生产部门应用,如美国的“INTER-GRAPH地图出版生产系统”、比利时“BARCOGRAPHICS电子地图出版生产系统”等。
5、地图学新概念与新理论的不断探索
当前国际上讨论与争论的问题不只限于地图学的定义与概念,还涉及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地图学如何革新和适应?地图学与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是什么?地图的科学性、艺术性的作用如何评价等等。
二、我国地图学今后的展望
1、专题制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除地质、地球物理、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农业等传统专题制图外,应继续深入发展资源、环境、灾害、疾病、海洋、城市以及人口、经济、人文等部门专题制图,并使区域与部门专题制图向综合制图、系统制图、动态制图与实用制图的方向发展。地图的设计与编制应进一步以“地理系统”、“地表物质与能量迁移转换”、“地带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结构”等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问题,为防灾减灾与全球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与研究手段。同时以地图信息论、传输论、模式论、感受论、符号学、认识论、综合制图、地图概括等地图学理论为指导,创造更多更好的地图表现形式,深入反映各部门的调查研究成果,加强基础信息的深入分析与深层次开发,编制更多评价地图、预测预报地图、规划地图,从而进一步提高地图的科学性与实用价值,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与科研、教学单位的需要。
2、地图学、遥感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形成完整的研究技术体系与生产体系
加强地图学、遥感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研究与应用;加强GPS、RS、GIS的结合;进一步建立各种地学分析模型与应用软件系统,各种专题地图设计编制与分析应用的专家系统;建立计算机制图与计算机出版生产系统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各生产部门应应用推广计算机制图技术,加快机助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与数字信息商品化的步伐。
3、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应进一步扩大地图应用领域与范围,增加地图新品种
应大力加强普及性地图与地图集的研究和开发,设计编制出版更多符合各阶层广大读者需求的地图新品种,如各种形式的旅游地图、交通图、教学地图、邮电地图、商务地图等等,以及塑料地图、塑料立体地图、丝绸地图、触觉地图等新品种。要进一步扩大地图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加强地图产品的宣传介绍,扩大发行渠道。同时大力普及地图应用知识,充分发挥已出版的各种地图与地图集的作用,提高地图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还应广泛开辟地图的国际发行渠道,使中国出版的地图逐步占领一定的国际市场。
4、加强地图学、遥感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原理的研究
应把“图像信息机理”与“地学信息机理”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心。应深入研究各种空间信息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及其定位与传输、视觉感受原理,模型分析,图形、图像与数字的相互转换机制,以及地图与遥感图像分析应用中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地图与遥感图像潜在信息的分析利用等,同时继续探讨现有地图学的各种理论,逐步建立我国现代地图学的理论体系。
7. 建筑地域学的展望
建筑是建造在地球上的。因此,建筑科学与地球科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作为“人为环境”的建筑,除出自于自然环境并始终受其制约外,也受技术、政治、经济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但自然环境的影响仍然是基础性的。我国的国土辽阔,自然地质地理条件多种多样,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极不相同,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使各个地区的建筑条件和特点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情况,不仅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平原山地,在大区域内有显著的差别,就是一个县、一个乡之内,也有诸多不同。若要改善我国人民的居住条件,若要符合实际地发展建筑事业,就应首先掌握建筑的地域分异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建筑地域学的客观基础。各地的建筑条件和特点尽管千差万别,但都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在同一个地区之内又有着一定的共同性。这种差异性和共同性按范围的大小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概括程度,由一般到具体,由相似到相同,结果表现为不同等级的地域单位系统。因此,在某个研究区的范围内可以通过研究建筑地域分异规律,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把建筑地域分异规律归纳为一个科学体系就能够概括地把握住建筑业的千差万别的情况,从而使建筑业有关的各项工作,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做到符合实际地向前发展,这就是建筑地域学的实际意义。同时,建筑地域学作为因地制宜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随着实际的应用不断开拓和完善的,这就是建筑地域学的方法论的意义。
1985年,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乡村局的任务,我们开展了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的可行性研究。1998年完成了《中国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报告。初步提出了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区,37个亚区的方案,基本满足了建设行业在村镇建筑方面制定技术政策和宏观指导的需要。根据建设部“八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我们在西南的贵州省和华东的江苏省进行了省域的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与建筑体系的试点研究,1994年和1995年先后完成了这两个省的研究报告,除供所在省的参考使用外,同时还初步总结出《村镇建筑综合自然区划与建筑体系研究》(省域的理论和实践)一文,现正在华北的河北省继续进行试点研究。未来还将进行县域的建筑区划的试点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纵横连接的科学体系,能更好为各地区各层次的建设事业服务。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农村居民点的状况和特点,是农业区划的若干内容之一,也取得了很好的相应成果。在建筑界,各地民居的研究、生土建筑的研究和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的研究等,在反映和总结我国建筑在地域特点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城乡建设的各个规划阶段,都要获得规划的基础资料,在整理和表现资料时,也要进行各式各样的区划工作,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勘察、设计、施工和使用时,也都要结合地方的特点,考虑建筑条件的异同,划分小区或地段,使其建设能符合实际,达到经济合理、舒适和美观,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是大量的,但至今尚未花力量去总结。总之,上述的研究工作和生产实践,都从不同范围,不同侧面揭示、丰富和深化了建筑地域学的内涵。
建筑地域学是以建筑现象的地域异同为主要研究对象,或者说是以建筑地区、场地和地基等或大或小的综合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它涉及许多领域,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和第四纪,天然地基,水文地质,地震、滑坡、岩溶等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自然因素,以及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和风格,建筑结构,桩、箱、筏等地基处理,景观构成和生态、心态环境等人文因素,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事实上,当多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在某些共同之处交会时,就会孕育着新的边缘学科,建筑地域学说就是这样产生的。它的目的是使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而又把自然界的破坏降到无害的程度,它是要建立从自然出发,经过人为,再回归自然的一种良性循环,它是把大自然及其资源不仅看着物质需要的来源,而且也看着精神需求的养料。总之,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从科学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将是一个两者联盟的世纪。
建筑地域学是从地球科学和建筑科学之间成长的,通过它可以吸收、融合这两门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前进,使之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优美的、舒适的、既满足物质需求又满足精神需求的居住环境。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一项21世纪行动议程,其中专门有一章关于促进“人类住区环境建设”的内容,共有8个方面:
1)为全体人民提供足够的住宅;
2)改善人类住区环境的经济管理(包括规划、建设、经营、维修、管理);
3)推动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经营管理;
4)推动为居民提供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包括供水、排水、环卫与固体废物处理);
5)为人类住区环境提供能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
6)推动灾害易发区的人类住区环境的规划与经营管理;
7)推动能持续发展的建筑工业活动;
8)推动为人类住区环境建设的必需的人才资源与能力塑造。
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上,会议的主题是“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和需求。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标志。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的建筑学”,这是一次认真回忆的总结20世纪、规划展望21世纪的大会。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质量恶化,人口爆炸、生态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各国都在努力探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会后通过了“北京宪章”,在建筑领域内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是21世纪全人类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目标,建筑地域学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的工作依据和基础,也会在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本文原载:《科学中国人优秀文选(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