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理学
『壹』 地理学 工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有利有弊。利: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人口就业,促进工业化进程 弊: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枯竭,住房紧张,
『贰』 高考常考的地理工业名称类型,求大神
一、根据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量将工业划分:()轻工业,例如高新电子产业。(2)重工业,例如钢铁工业。
二、根据历史发展长短,分为: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
三、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四、根据集约程度,可分 (1) 资源密集型——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电力、采矿业、农业
(2) 劳动密集型——对劳动力依赖性较高,传统纺织业、食品加工、钢铁、造船等。
(3) 资本密集型——大量资本购买原材料钢铁、冶金、化工
(4) 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对知识(研究单位、大学的知识、科研突破)、技术(靠大
量技术的投入、掌握复杂的技术的劳动者)依赖性较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生物工程、遗传工程、激光等)
『叁』 工业类包括哪些专业
工科类里面专业很多,力学类、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土木类等专业类别,范围极广,每年招收的人也最多,其中以理科生为主。
力学大类包含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工程力学专业,它是独立于数学和物理的一门学科,和物理学相比,力学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两大特征。
机械类主要是研究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制造理论与技术、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的专业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
材料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材料大类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等专业。
电气工程类专业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的高级工程人才。
电子信息类是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于一体的专业。
计算机大类专业体现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包含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等。
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
建筑大类专业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是制造与技术高度统一的专业,具体包括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专业。
还有交道运输类专业……
『肆』 高一地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知识点
一、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水源、土地、原料(能源矿产资源)、动力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运输、工人(劳动力)等。
选址原则(经济利益方面):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3、科技进步的影响
4、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5、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知识扩展
1、分析说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它们对工业布局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又往往同时起作用,所以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各个因素,要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同时,又要抓住影响其区位选 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部门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工业。要动态地分析区位因素:不同地区工业布局的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而且随着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 技术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工业区位选择降低了对原料和动力的依赖程度,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加强,信息网络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运用地图,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该内容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高考命题中既注重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考查,也注重对应用本部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主要考点有: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能力方面侧重从实际出发进行区位分析,突出对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工业区位分析由单要素考查向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方向转化。
3、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根据工业区位选址的原则: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工业主导区位因素可以从工业生产投入的角度甲加以判断,即所需的生产成本中投入越大,其主导地位越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比重越大者为其主导因素,如下图:
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该选择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优的地方。
根据特定生产环节判断
地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知识点(1)① 原材料运输量大(如制糖工业)或不能长途长时间运输(如水产品加工业),则不拘于原料地,主导因素为原料;②产品运输要求高(如成品油)或产品不便于运输(如玻璃制品)或产品需快速上市(如食品厂),则布局在消费地,主导因素为市场。
(2)产品研发环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研发投入较多,主导因素为科学技术。
(3)工业布局转移中条件优越性增强的环节,如首钢搬迁至河北曹妃甸,海洋运输的又是增强,主导因素则是交通。
工业主导因素确定后,在工业布局时优先考虑,并对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伍』 工业地理学的工业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产生了深入了解各种工业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需求,导致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的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J.R.史密斯的出版于1925年的《工业和商业地理学》等。而经济学家A.韦伯出版于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则从理论、方法上研究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为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以后德国经济学家A.廖什出版于1940年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本名为《区位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论。
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国家提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在全国合理配置工业的任务。苏联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按国家的要求,在对苏联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和建设大工业基地进行前期研究的工作中,逐步发展了具有充分基础资料依据和科学理论方法的工业地理学。代表性著作有М.Б.沃尔夫的《俄国工业地理分布》(1927)和П.Н.斯捷潘诺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55)等。 60年代开始后,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进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化问题。此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以及地域经济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吸收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工业区位的理论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国D.M.史密斯的《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1971)等。第二,加强了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此引用了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代表著作是美国的W.伊萨德的《区域分析方法:区域科学概论》(1960)。第三,加强从技术经济论证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工业布局的分析研究。代表著作是苏联的A.E.普罗布斯特的《社会主义工业布局》(1962)和A.T.赫鲁晓夫的《苏联工业地理》(1969)。第四,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工业体系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代表著作有英国F.E.I.汉密尔顿和G.J.R.林奇主编的《空间分析,工业和工业环境》(3卷,1979、1981、1983)。
中国40年代就有少数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做过矿业和工业调查,并介绍国外工业区位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地理学逐步形成独立学科。经济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通过参加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区域规划,以及部门工业专题调查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工作,提高了研究工业布局问题的科学水平,在工业各部门从事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工作者和计划工作者也对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研究范围和发表的论著涉及工业布局的原则和方针,自然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地域工业综合体,运输和工业布局的关系,工业布局技术经济论证,钢铁、燃料动力、化工、轻工等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及其因素分析,工业与城市及工矿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等方面。
18世纪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欧洲地理学著作中关于各地物产、工业、农业的记述逐渐增多,但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对外贸易。直至19世纪末,工业一直未成为地理学专门研究的对象。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
20世纪初开始,随着现代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布格局的基本形成,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发展,产生了深入了解各种工业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分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需求,导致以描述和分析为特征的工业地理学的出现。
经济学家韦伯出版于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则从理论、方法上研究工业企业最优区位,为工业区位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以后德国经济学家摩什1940年出版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论。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美国伊萨德(W.Isard)、英国地理学家汉密尔顿(F.E.J.Hamilton)和林吉(G.J.R. Linge)等以工业系统与工业变化的时空体系与交互作用的观点进一步开拓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
20世纪40~60年代,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 skiy)、普罗勃斯特(A.E.Probst)、赫鲁晓夫(A.T.Khrushev)等发展了强调经济区域与技术经济方向的工业地理学,并特别重视工业地域组合类型、地区工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各级工业体系的演变趋势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生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工业进一步集聚,引起突出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化问题。此外,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以及地域经济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工业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现代工业地理学在吸收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工业区位的理论研究;加强了工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为此引用了投入产出分析、系统工程等定量分析方法;加强了从技术经济论证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角度,进行工业布局的分析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工业体系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研究。
中国在40年代就有少数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做过矿业和工业调查,并介绍国外工业区位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地理学逐步形成独立学科。
『陆』 求高三地理学习视频,有关工业的
视频的不太好找,建议你到各个地理论坛去学习。
『柒』 应用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回答日本工业地理布局的格局演变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带状工业地带)。主要有京滨(东京---横滨),名古屋(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大阪--神户),濑户内(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区。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捌』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工业基础”这个词,该如何跟学生解释呢什么是工业基础呢
工业基础就是支持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为工业提供的物质条件、原材料等。技术条件工程师、技工等。基础设施条件电力、交通等。
『玖』 工业地理学 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
工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工业或制造业地域分布及其规律的学科,着重从区域和综合的角度,研究各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组合(地域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工业地理学研究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具体的工业企业。 工业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工业发展条件,提出工业发展方向,论证工业总体布局方针,布置企业建设地点,使各工业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地域组合和经济、工艺联系合理化,从而可为国家、地区或部门的生产力布局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比较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有: ①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性。研究自然、经济、技术及其他社会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工业的集中与分散;工业区(工业综合体)的形成与类型;工业系统的层次体系;世界工业结构与布局动态及其诸影响因素在工业变化中的作用;工业化与非工业化过程同城市化与非城市化、技术变化以及集中化与边缘化过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工业布局经济效果的衡量标准等; ②部门工业布局。根据各工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与经济发展需要,研究其布局同原料、能源来源与产品消费区分布的关系,同交通网、依托城市及劳动力来源和科技中心的关系,该部门的专业性基地布局原则与发展规划; ③区域工业布局。研究不同地域范围的工业综合布局,包括工业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工业分布的演变与现状特征和工业基地、工业中心的形成,地区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工业体系的演变趋势等。中国对工业地理学的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工业布局的原则与方针,自然因素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工业地域综合体,运输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论证,钢铁、能源、化工、轻工等部门的布局规律及其因素分析,工业与城市及工矿区形成发展的关系等。 工业地理学的主要从历史观点和技术经济角度,研究工业布局的一般性规律,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如人口、文化、国防等)在工业布局中的作用和后果;研究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工业的地域组合的类型、特点和结构业的地域组合的类型、特点和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工业系统的等级体系和演变;研究衡量工业布局经济效果的标准。 在部门工业布局方面,对每个工业部门根据其技术经济特点和国民经济需要,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分析原料与能源的地理分布和消费区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并考虑交通运输、专业化和协作及其他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研究该工业部门的分布特点、发展方向和合理布局问题,以及研究部门的区划和类型划分问题。 其中冶金、燃料动力、化工和轻工四个部门,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动力消耗较大,同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研究重点。 在区域工业布局方面,按照大洲、国家类型或集团、国家、国内经济区域以及行政区的范围进行区域工业布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地区工业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工业分布的演变和现状特征以及各级地域工业综合体的形成;地区工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区际联系;地区工业结构及演变趋势。
『拾』 高中地理工业基础是什么意思
基础工业是生产基本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其产品主要服务于重工业自身。在我国,一般将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基本化学工业及部分机械工业等称为“基础工业”部门。
高中地理,一般是讲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原料(临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②能源(临近能源产地,能源充足);③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设,可降低成本);④水源充足(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⑤环境: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一般是对新兴工业如电子工业而言)
(2)经济因素:①市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②交通(临海或临港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路、航空港,交通便利);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④技术(科技发达,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者素质高);⑤农业基础好(临近商品粮基地等)。⑥工业基础雄厚。⑦信息:广告宣传 品牌效应。
(3)社会因素:①国家政策(支持、鼓励);②国防安全;③个人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④工业惯性;⑤社会协作好:社会服务条件和生产协作情况好。
(4)环境因素:①产生大气污染企业的布局:要使居民区不受到污染,还要用卫生防护带(如绿化带)隔离。A最小风频,布局在居民区的上风处。B单一盛行风,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处。C季风区,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产生水源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水源;B河流的下游 ③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的布局:A远离居民区;B远离农田 ④交叉污染:兼顾上述要点
2.根据不同工业的特点,按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把工业类型:(1)原料指向型工业: 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临近火电站或水电站)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