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编委
Ⅰ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在职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2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5人,省“千百十”重点培养教师2人。1995年以来,学院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16项;1人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2人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3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40余部,其中《自然地理学》、《中国区域地理》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论文800余篇,多篇发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质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被SCI、EI等世界检索系统收录。 近年来,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颂军、钟巍、陈忠暖、肖玲、王为、孙武、刘洪杰、张正栋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游规划、环境演变、城市地理、区域经济、土地利用与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态、城市社区、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学学院目前有七位博导,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备注 李保生 教授 现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 周尚哲 教授 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地貌第四纪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徐颂军 教授 长期从事环境生态、植物地理、林业生态、园林生态、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和科研工作。 钟巍 教授 主要从事于自然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周厚云教授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期主要从事与岩溶洞穴沉积有关的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特别关注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王为教授现主要从事华南海岸环境教学与研究,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地貌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广东地质学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委员。朱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地理学会第十一届历史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旅游学刊》等杂志编委。地理科学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分别是: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王为 教授 罗寿梅 副教授 张争胜 副教授 刘洪杰 教授 张加恭 副教授 夏丽丽副教授孙武 教授 甄坚伟 副教授 张正栋教授肖玲 教授 胡伟平 副教授 陈忠暖 教授 舒娱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质学报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学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 地质学报中文版, 79( 5), 2005,通讯作者;
4、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物质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25( 5), 2005, EI收录刊物,通讯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价的研究,黄山,李保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2、传统优势学科的深化发展途径研究,李保生,王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8(省级)(参编);
Ⅱ 刘昌明的个人简介
刘昌明,出生年月:1934年5月,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研究专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60-1962年赴苏联留学,1981-1982年赴美国做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地理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等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地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报主编与国际水文过程杂志编委等职。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重大与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参与国家重大咨询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400余篇、本,其中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大于20;获国家省部科技奖项14项;已培养研究生120余名,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作为我国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自然地理学科的水文水资源学;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环境水文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缺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雨水资源化与“绿水”管理等思想极大的提升了我国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效率。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经历:
1952.9-1956.7 西北大学 大学毕业 中国
1960.10-1962.11 莫斯科大学 研究生肄业 苏联
1981.9-1982.10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美国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职情况:曾任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1992-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97-2003年),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7-2004年)。现任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水文水资源
Ⅲ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校友风采
闫小培:女,1956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副市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2-1990年在西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3月至今在中山大学任教。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地理科学》(英文版)、《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兼任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致公党中央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
闫小培从事城市地理、地理专业英语和城市发展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负责人之一的城市地理学课程被列为中山大学和广东省重点建设课程。闫小培从事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建设部与广东省政府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与香港合作项目2项,主持地方政府委托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1990年以来,已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地理学报》英文版)、《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研究》、《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中山大学学报》、《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城市问题》、《城市研究》、《城市》、《Urban Geography》(美国)、《GeoJournal》(德国)、《Journal of Geography Ecation》(韩国)等国内外主要地理和规划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4本。闫小培曾获广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中山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中山大学地学院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周介铭:男,1956年5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汉族,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校长。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1985年在兰州商学院贸易经济系、西北民族学院民族贸易系任教师,1985-1990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讲师、副系主任,1990-1997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97-2003年任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2003年至今任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周介铭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国土规划与整治,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承担国家计委、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土地局、四川省教育厅及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他主持和承担的《成都市国土总体规划》项目获国家计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主持和承担的《都江堰市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项目获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持和承担的《AUTOPLY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调查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他主持和承担的项目还多次获得国家土地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并于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除承担大量科研项目外,他还出版了3本专著,并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周介铭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上也有较深的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是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学术带头人,招收资源评价方向的研究生。
周介铭现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地理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副会长,并于1998年起连续两届受聘为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
王一鸣: 副院长, 研究员,博导,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9年7月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和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历任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长助理。2001年1月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兼任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所长。2005年2月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院日常工作。
主要著作: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
西部大开发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先导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问题研究
领导干部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读本
“十五”计划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
许炯心: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荷兰国际地学与航测学院进修。1995年5月-1996年7月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现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研究》编委,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IE索引刊物)编委。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河流地貌、流域侵蚀产沙和河流泥沙灾害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业绩: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4部(含合著)。
代表性学术著作:1. 1996,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科学出版社。 2. 1997,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中国科学,Vol.27,No.6,548-553. 承担项目情况: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973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及领域前沿项目等共20余项。
获奖情况: 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
钱乐祥 , 教授, 博士,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1997年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主要从事GIS与遥感应用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广州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兼地理信息科学系教授,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热带亚热带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通讯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地球信息科学引论》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各种奖励20余项,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表的学术论文:
1.Qian Lexiang, Cui Haishan and Chang Ji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Zhujiang Delta. Pedosphere, 2006, 16(6), SCI;
2.钱乐祥,丁圣彦. 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
3.钱乐祥等. 福建土地退化的景观敏感性综合评估. 生态学报,2002,22(1);
4.钱乐祥等. GIS支持的土壤贫瘠化区域分异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1);
5.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 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 地理科学,2003,23(5)。
邱道持:男,汉族,重庆市人,1947年生。1978年10月至1982年1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其间,1985年至1987年曾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在校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西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处长、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重庆市国土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协常委。2001年10月调任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
邱道持同志多年从事地理教育和国土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任务书编号:2001BA604A02)以及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重庆市土地定级估价等30多项科研课题。在《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了《中国政治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重庆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学》等专著。先后获得教育部曾宪梓优秀教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八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被西南师范大学聘为教授、2000年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1年被重庆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评选为地理学学术带头人。
王 力:男,教授,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导师,生态学专业博士导师。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遥感中心参加ARC/INFO专业培训。
主要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农业经济学。主持“重庆黔江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悦来镇城镇总体规划”、“永川生态经济综合发展规划”等项目10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吴康明:1963年9月生,四川省广安市人,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副教授。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四川省委社教工作团达县工作队队长。1992年12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1997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1997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1998年5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1年12月任重庆市团委书记、党组书记。2003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任重庆市北碚区委副书记、代理区长, 2005年任北碚区区长, 2007年任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正厅局级)。
谭净:男,1961年9月29日生,四川南充市人。1979年9月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1983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84年7月担任助教,1991年7月任讲师,1995年10月任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副教授,2003年6月任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副院长,2004年6月调致公党重庆市委,历任副秘书长兼组织处处长、秘书长、副主委兼秘书长。在校期间,主讲过《中国经济地理》、《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思想史》、《土地估价理论》、《中国地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等本科专业课和《产业布局学原理》、《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经济学》等研究生班课程。1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多次评为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曾参加或主持完成了“海南省通什市城市总体规划”、“四川经济地理”、“川南国土规划”、“合江县农业资源开发重点项目技术经济研究”、“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总体战略研究”、“歇马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长江水天城总体规划和土地估价与预测”、“石柱县悦来镇、下路镇城镇总体规划”、“九龙坡西部九镇城镇体系规划”、“三峡移民与发展”等科研课题。其中1项被评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评为重庆市社科三等奖。参编的著作2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罗清泉:四川省蓬安人,生于1967年3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就读地理系区域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1991年获理学硕士。1998年韩国韩南大学进修宏观经济学;1999年重庆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任重庆市计委(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处副处长、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兼任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2月任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2006年12月至今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分管发展规划、财政金融、高技术产业、西部开发等方面工作,兼任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学会副理事长。实践经验丰富,是重庆市“十五”计划制定者和起草人之一,“十一五”重大专题规划的制定者之一,重庆市“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主体功能区、川渝合作成渝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理论功底扎实,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
Ⅳ 刘春平的详情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2004-2005在英国Cranfield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受聘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点领衔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教授,《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工程勘察》编委,受聘湖南师范大学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多地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地震地下流体等方面教学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基金等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主流刊物《水利学报》、《土壤学报》、《工程地质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发表论文60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发表“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学术讲座4讲(1995);出版专著《地下水系统规划与管理优化模型》(中南大学出版社,1995)和大学教材2部;主编全国高中实验教材《环境保护》(2004);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地理学会、水利学会等多项奖励。现参与科技部支撑项目、主持科技部行业专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于2013年2月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教授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Ⅳ 陈晋的工作经历
1992.8-1996.9,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1993年破格晋升讲师, 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1995.1-1995.8,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
2000.9-2001.7,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博士后。
2001.8-2004.3,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博士后)。
2004.4-2005.5, 全职到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副教授。
2005.6-2009.11,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2005年被批准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8.10-2009.3,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2009.12-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副主任。 1.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理事;
2. 《遥感学报》编委;
3.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研究科客座教授;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863计划函评专家;
5.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6.学术期刊审稿人: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Landscape Ec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理学报》、《遥感学报》等期刊。
Ⅵ 冯健的简介
冯健(1975-),江苏沛县人,理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文地理》杂志编委。
出版专著和教材《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乡村重构:模式与创新》、《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中国经济地理:变化中的区域格局》、《区域公共政策》等近10部。
在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Urban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中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6)地理学报编委扩展阅读: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中国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心村规划整治及其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城乡边界识别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各种省市级规划研究项目40余项。
个人及教学获奖情况:
2016年,获北京大学2016年度正大教师奖、201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2015年,获北京大学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先进个人奖,北京大学、2014年,入选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2013年,获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度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1年,作为第一执笔人完成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获2010年度北京市规划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09年10月,获第10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08年,获吴传钧人文地理优秀论文二等奖。
Ⅶ 顾朝林老师的个人简历
顾朝林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与行政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Urban China Network 成员。曾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华中建筑》等杂志编委。
通信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100084)
电话及传真:86-10-62795186(O)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学习工作经历:
n 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分别于己于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4年获理学硕士、1987年获理学博士
n 1988-8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n 1989年聘为副研究员,1993年聘为研究员,199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n 1989-2005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院长等职务
n 2006年10月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专业研究领域: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
主要工作成果:
n 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三个结构一个网络"(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城镇网络系统)为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部门广泛应用。
n 主持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高技术区激发与演化机理研究、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西部城市化模式研究等。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研究项目:开发区类型与调整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国内外都市圈和城市群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布局规划研究。中国科学院“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城市发展中的社会地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城市与区域规划数学模型系统,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项目:中国高技术区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部“社科基地”项目:传统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计划项目: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分工政策研究。建设部研究项目: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民政部研究项目: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博士后基金项目: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和调控研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研究。
n 主持多项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如哈尔滨都市圈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家发改委)、辽中城市群、盐城沿海开发战略等区域规划,南京江北、南昌、哈尔滨、合肥、石家庄、莆田、彭州、康平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宁德、莆田、濉宁、福安、太湖等城市总体规划,三明、柳州、莆田、龙岩、福安、濉宁等城镇体系规划,石家庄、常州等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以及哈尔滨松北分区规划、老子山风景区规划和沈阳、汕头、温州等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研究。
n 现已出版著作16部,论文250多篇。
2006年主要论著
1. Urban poverty in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a case of Nanjing, China,Habitat International,2006,Vol 30/1 pp 1-26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71-775页
3. 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15卷第6期第787-791页
4.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城市规划,2006年3月第30卷第3期第26-31页。
5. 中国新城市贫困研究,社科研究,2006年11月,总第45期,第55-63页。
主要获奖情况:
1989年 中国科学院授予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称号。1995年 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证书编号:95Z-3-015-01)。1996年 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96001-5)。1997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五,证书编号:19-3-004-05):中国设市于测与规划。1999年 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证书编号:060004):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1999年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2000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获得者。2000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Ⅷ 郭英海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古地理学报》编委;
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矿业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Ⅸ 华东师大现校长详细资料
俞立中,男,1949年9月出生,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03年1月起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
1949年9月14日生于上海。上海市西中学六八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7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省长水河农场务农。1978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年7月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85年5月至1990年5月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989年3月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90年5月回国,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1994年 8月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地理系副主任、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研处长、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校长助理。1997年5月至2003年1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03年2月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社会兼职:
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地理与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专家,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工作咨询专家,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常务理事;《地理学报(英文版)》、《海洋与湖沼》、《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地球科学进展》和《湖泊科学》杂志编委。
学术成果: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方向: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环境与环境演变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作为我国环境磁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较大的影响。1990年以来,主持参加了“潮滩重金属污染的磁诊断方法与机理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滨岸环境监测和管理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6项,“苏州河底泥污染特征、三维空间分布及其水质影响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联系,曾20余次赴英、日、美、加、香港合作研究和讲学。“长江三角洲环境演变研究”和“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与环境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苏州河沿岸资源环境结构与污染底泥三维空间分布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8篇为SCI收录,被引用次数已达120余次。
代表论著:
1. A multivariate mixing model for identifying sediment source from magnetic measurements. Quaternary Research. 32, 1989.
2. Pal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 from Kunming Bas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 3, 1990.
3. Quantitative sediment source ascription using magnetic measurement in a reservoir-catchment system near Nijar, S.E. Spai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8, 1993.
4.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n sediment cores from Taihu Lake in Yangtze Delta, East China.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33, 1994.
5.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variations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astern Irish Sea. Sedimentology. 41, 1994.
6.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tidal flat sediments in the Shanghai region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Estuary, P.R.China. Environmental E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 1998.
7.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sediment source identification by using magnetic diagnosis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8. Iron rection in tidal flat sediment indicated by magnetic measurement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 1999.
9. Soft sediment in Taihu Lake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indications. 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 81, 1999.
10. Diagenesis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66, 2001.
11. China’s Yangtze Estuary: I. Geomorphic influence in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intertidal sediments. Geomorphology. 41, 2001.
12. GIS技术在洪湖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湖泊科学,1993,5(4)。
13. 利用磁信息研究潮滩重金属污染的探讨。环境科学进展,1993,1(5)。
14. 太湖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湖泊科学,1995,7(2)。
15. 环境磁学在城市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上海环境科学,1999,18(4)。
Ⅹ 2011年中高考预测8套密卷的主要编委老师
初中组
曾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区物理兼职教研员,市物理学科带头人。
2007年,参加了北京市物理中考题的命题工作,有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从教30余年,所教学生在物理竞赛中获奖的多达几十人次。多年带初三毕业班,学生中考成绩优秀。
张全贵 ,北师大二附中物理一级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从事物理教学10年。多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中考成绩优异。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的任务,《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百节优秀课被国家网台收录。
秦秀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年级主任。
以优异成绩通过英语口语等级考试9级,曾赴美国进行英语培训并获得证书。所教学生中曾有多人获得北京市和海淀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各种奖项,曾多次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依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从教二十年,多次获得教学能手、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带教研组多次获先进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外语教师。
尚晓嫚,女,数学硕士,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三数学实验班教师。
所教学生在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多篇论文比赛在全国、北京市、海淀区的各种比赛中获奖。2009年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育先进工作者。
李佳,北京101中学数学实验班教师,应用数学硕士,海淀区优秀青年教育工作者。
从教数年来,关注学生数学、数学教育、数学学习的发展,致力于中考数学和奥林匹克数学的研究,所带学生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亚洲区第一名等优异成绩。
高中组
邱道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清华附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曾被清华附中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著多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全国或北京市一等奖。
杨燕,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研修部化学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
1999年至今,一直主抓北京市崇文区初三年级化学教研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经参加过北京市中考化学课标卷试题的命制。北京市课标卷化学中考说明编写组成员。
胡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诗词专业博士。
在海淀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解题能力二等奖,《论双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中国语文教育学会“语文资源”相关课题二等奖。
张道林,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评价组成员,教育部《网络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个人会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编写组成员,曾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赵书梅,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教研室主任。
东城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城区外语学会副秘书长、东城区职称评定学科组成员;是北京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教师用书编写成员。
王燕谋,北京一帮一助教协会常务理事,数学科主任委员,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长年工作在高三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高考改革以来注重对高考命题的研究、复习备考的方略研究,多次到全国各地讲学和指导学科老师备课。
龙涛,北京四中物理学科高级教师。
有多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经验,深受学生喜爱。北京四中网校的主讲教师,参与多本教辅书籍的编撰,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发表。
王树声,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及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
毕业于北京师大地理系,长期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致力于地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曾参加教育部地理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与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大学组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人文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周荫庄, 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理事。
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1992年经教育部选拔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访学。多年主讲化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多门基础课程。
张海山,数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多年来对高考数学,考研数学等颇有研究。
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05年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2006年指导学生获得北京市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达30多篇。
林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学位会议口译专业讲师。
担任研究生一年级,口译教学组组长。多次为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和公司企业提供中文、英文专业会议口译(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
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连续5年参与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并担任负责人,出版《大学语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等多部教材。
谭清华,哲学博士,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参与和主持多个课题。
胡玉华,北京教育学院生化环境系主任,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社会兼职:生物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生物编委。
刘滢滢,任教于清华大学理学院的物理系,光信息处理专业硕士。
清华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讲师。教学态度认真,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