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依据
A. 地理学的基本介绍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geography一词源自希腊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最早使用"geography"的人为埃拉托斯特尼,他此用词来表示研究地球的学问。地理学描述和分析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的区域类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区域和国家进行描述。传统上,地理学在描述不同地区及居民间的情形时,就和历史学密切联系(如希罗多德);在确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区的位置时,就和天文学及哲学有联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国博物学者及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兴起现代地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因为他作出了精确的测量、细心的观察记录以及对人文与自然特征的重要区域类型的制图。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任何空间变化类型都受到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地理学家必须熟悉生物学、社会学及地学等学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经常归咎于干旱,但研究表明,是因过度放牧、农业过度扩展和毁林烧柴而加剧的。许多现象是由其他学科的专家研究的,但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B. 古地理学的岩石和地层依据
不同类型岩石的生成和分布﹐都代表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分析某一地质时期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分布﹐有助于识别古造山带﹑火山岛弧带和地震带的分布等。根据沉积岩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磨圆度﹑分选程度﹐结合所含的化石﹐可复原当时当地的沉积环境。判断海洋环境最可靠的标志是沉积物中只含有海生生物化石。根据沉积物及化石的性质﹐还可进一步区别海洋环境中的超深海带﹑深海带﹑半深海带和浅海带﹐以及当时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澈度﹑氧的含量等条件。深海冷水不利于碳酸钙的沉淀﹐因而厚层石灰岩的形成代表著浅海暖水环境﹔石灰岩中的鲕状构造是在浅暖水带的波浪作用下形成的﹐也是浅海环境的标志。分选极差的浊积岩是大陆坡半深海带的标志﹔缺少碳酸钙的沉积物表示水深已在碳酸盐补偿带以下﹐一般水深已超过3000米。深海沉积物以含有放射虫等硅质软泥为标志。在潮间带浅滩﹑潟湖﹑河湾等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可从不同的沉积物质和沉积构造特征加以识别。
在陆相沉积物中﹐冰碛物及相应的冰蚀痕迹﹑第四纪黄土堆积﹑红层﹑古沙丘和蒸发岩﹐对往复古地理环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冰川是寒冷气候环境的产物。通过对冰碛物﹑冰川纹泥﹑羊背石﹑冰擦痕等研究﹐可往复古冰川的分布范围及其消长过程。更新世气候最寒冷时期﹐冰川的覆盖面积约为现代冰川面积的3倍﹔最温暖时期﹐覆盖面积略小于现代。更新世时期冰川的多次扩展和退缩﹐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交替﹐标志著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反覆递变。第四纪黄土在欧洲﹑北美主要分布在冰川外缘﹐表明当地当时属于寒冷苔原环境。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在乾旱荒漠区的外缘﹐表明当地当时属于乾寒草原环境。随著冰期﹑间冰期的交替﹐黄土的沉积率有明显变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黄土沉积率低﹐在有利的生物-气候条件下﹐黄土表面发育土壤层。欧﹑美﹑亚洲的黄土沉积剖面中都夹有多层古土壤﹐它是冰期气候多次为较温暖的间冰期气候所中断的明证。
红层是沉积物中不稳定元素与易溶矿物大多淋失﹑而高价氧化铁和氧化铝得以残存的产物﹐形成于化学风化强烈的暖热气候下。它是暖热而又有明显乾湿季节差别的环境标志。广泛的古沙丘和短暂片状洪流形成的洪积扇群﹐通常反映当时属于乾旱环境。根据沙丘的排列格局和交错层的倾向﹐可推断当时的盛行风向。蒸发岩由石盐﹑石膏﹑钾盐等组成。大型的蒸发岩沉积主要形成于大型封闭盆地内﹐大多属于浅水环境﹐且当地的蒸发量须大于降雨量和河流淡水注入量﹐因而也是乾旱环境的标志。沉积剖面中多层蒸发岩的出现意味著乾﹑湿环境的多次交替。
C. 中国的地理,东西南北是如何划分的。具体依据又是什么谢谢
没明白你到底指哪一方面的划分。若要说省份的话,就是:1、第一种:按顺序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东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东南:福建、台湾、香港、澳门、广东、海南
西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西北: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
中部: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2、第二种:按区域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
华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东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东南:福建、台湾、香港、澳门、广东、海南、广西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
西北: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还有就是: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是按照气候来划分的,一般上是以秦岭、淮河一线来分的,因为这条线以北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而以南的地区,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0度以上。如西安和汉中都属于陕西,但西安在秦岭以北,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1度,属于北方;而汉中在秦岭以南,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0.8度,属于南方。
东部和西部是按照经济发展的程度来划分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但由于经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造成东西部的划分总在变化之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在1979年的时候被划归东部,可现在又被划归西部。
D.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哪些
地理学可分来为自然地理学源和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的应用。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十分广泛,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包括流体力学),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遥感、测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识是地理要素基础课:地球概论(天文、历法)、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国际贸易地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
E. 风水地理有科学依据吗
给你举例:
比如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舟山渔场,这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佛教圣地普陀山就版在舟山渔场),权为何?“因为有大小两龙的庇护。”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风水先生的说法。
我们铺开地图就知道这里是长江和钱塘江的入海口,常年淡水注入冲淡了海水盐份,又处于北纬30度左右的亚热带,正好是从两江冲下来的浮游生物的天堂,再加上几个大洋环流,搞得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鱼汛,这里的人们想穷都难。
F. 地理学的18个标准是什么
18项测绘地理行业标准:
18项行业标准中均为新制定标准,具体包括CH/T 1026-2012《数字高程模型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7-2012《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8-2012《变形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9-2012《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第1部分:常规光学航空摄影》、CH/T 1030-2012《基础测绘项目文件归档技术规定》、CH/T
1031-2012《新农村建设测量与制图规范》、CH/T 2011-201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CH/T
3009-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天摄影测量技术规定》、CH/T
3010-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空摄影技术规定》、CH/T
3011-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定》、CH/T 4017-2012《矢量地图符号制作规范》、CH/T
9013-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CH/T 9014-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服务规范》、CH/T
9015-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CH/T 9016-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CH/T
9017-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库规范》、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元数据内容规范》、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数据服务接口规范》。
CH/T 1026-2012《数字高程模型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7-2012《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8-2012《变形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 1029-2012《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第1部分:常规光学航空摄影》这4项行业标准在GB/T
24356-2009《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基础上,分别细化了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变形测量成果以及常规光学航空摄影成果的质量检查内容和方法,为相应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质量检验提供了技术依据。
CH/T 9013-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要求》和CH/T
9014-2012《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服务规范》2项行业标准分别规定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前期建设实施以及后期运行服务阶段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与先前发布实施的相关标准构成了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标准系列,对于规范引导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十分重要。CH/T
9015-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CH/T 9016-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生产规范》、CH/T
9017-2012《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库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分别规定了三维模型的数据获取、加工处理和生产建库等过程以及技术要求,填补了行业领域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标准方面的空白。
CH/T 3009-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天摄影测量技术规定》、CH/T
3010-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空摄影技术规定》、CH/T
3011-2012《1:50000地形图合成孔径雷达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定》等3项行业标准分别规定了针对1:50000地形图测绘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航天摄影测量内业成图、合成孔径雷达航空摄影以及航测成图基本技术要求,对于推广应用基于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的地形图测绘技术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元数据内容规范》和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数据服务接口规范》分别规定了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中元数据内容及其编码方法、地理信息元数据服务的信息模型及其访问接口,为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的元数据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元数据服务的互操作访问提供了技术保障。
CH/T 1030-2012《基础测绘项目文件归档技术规定》、CH/T 1031-2012《新农村建设测量与制图规范》、CH/T
2011-201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CH/T
4017-2012《矢量地图符号制作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分别规范了基础测绘项目文件整理与归档、新农村建设测量与制图、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运行与维护、地形图图式矢量地图符号制作的相关技术要求,能够为规范基础测绘项目文件归档管理、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国家和区域基准站网运行维护、地图符号制作绘制与共享等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G.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7)地理学依据扩展阅读:
一、影响因素
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主导因素是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和400mm年等降水量线
界线B:(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份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主导因素是气候(气温、降水)
界线C: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即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二、区域地理
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部(3省、2市)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4省区)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6省、1市)
4.、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3省)
5、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3省)
6、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4省、1市)
7、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3省、3区)
8、港澳台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H.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I. 以认识层次为依据,简述地理知识的构成体系
地理知识内容的属性结构与层次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认识他们居住地的位置、地域分布和空间联系,并形成对地理事物具有确定和描述,分析和综合、解释和应用、迁移和预测的能力,又从其中受到教育
J.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区域和国家进行描述。传统上,地理学在描述不同地区及居民间的情形时,就和历史学密切联系(如希罗多德);在确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区的位置时,就和天文学及哲学有联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国博物学者及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兴起现代地理学的一位关键人物,因为他作出了精确的测量、细心的观察记录以及对人文与自然特征的重要区域类型的制图。
地理学
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任何空间变化类型都受到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地理学家必须熟悉生物学、社会学及地学等学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经常归咎于干旱,但研究表明,是因过度放牧、农业过度扩展和毁林烧柴而加剧的。许多现象是由其他学科的专家研究的,但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调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联结各组成部分的网络,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