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地理学
㈠ 今年迎124年来最早秋分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今年我们迎来了近124年最早的秋分,秋分是24节气其中之一。在地理学上,秋分意味着太阳直射从南回归线移动至赤道,北半球结束了夏天的昼长夜短,到秋分这天全球昼夜平分,并且太阳直射开始向北回归线移动,昼渐短夜渐长,我们的白天也会逐渐短起来,日出变晚,日落变早。今年的秋分之所以来得早,也和天文地理等自然因素以及历法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秋分的早到和太阳运动以及历法规定有关,这是古人们经过长期观察总结所凝练的经验,数千年来指导着人们生生不息的生活、奋斗,让我们在农业生产中作出正确判断,避免因天气季节原因造成损失。即便秋分提早而来,本质上依然是符合历法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作息和劳动都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
㈡ 地理学中秋分是哪一天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24日。
秋分回之“分”为“半”之答意,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秋分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3.042,20世纪=23.822。
举例说明:2088年秋分日期=[8×.0.2422+23.042]-[88/4]=44-22=22,9月22日是秋分。
例外:194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㈢ 我国先祖们是如何知道秋分和春风时太阳直射在地球赤道的
LZ您好
答案是不知道来,甚至东汉马自援平定越南征一征二叛乱的时候,将越南一带置“日南郡”因为当时时值夏至附近,当地在北回归线以南,马将军错误以为日南郡“在日之南”
所以可见我国古代地理根本就没有太阳直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概念
但是,这不妨碍另一件事,那就是沙漏,水漏,日晷等计时工具还是出得比较早的,所以最初夏至和冬至应指的是昼夜最长/最短的日子。
春分和秋分则是昼夜时间等长的日子,但是由于太阳光的折射(太阳在实际升出地平线前就会被我们看到)。所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的春秋分并不是地理学上严格的春秋分哟
㈣ 什么是秋分它有什么特点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特点包括:
1、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4)秋分地理学扩展阅读: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㈤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分别直射在哪
春分3月21日直射: 赤道
夏至月22日 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
秋分9月23日直射:赤道
冬至12月22日直射: 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
1、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20或21日。 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
2、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3、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4、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
㈥ 地理上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和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样吗
地理上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和中国二十四节气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着差异。回
春、夏、秋、冬是答由太阳的 高度所决定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6)秋分地理学扩展阅读: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时间为什么和书上的不一样
高中的时候地理学过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的时间分别是每年的3.21 6.22 9.23 12.22(平年)。
当2月29日的年,故有3.20 6.21 9.22 12.21 (闰年)。
㈧ 秋分的来历
秋分的由来:
一、秋分的地理学解释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二、秋分的含义
1、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8)秋分地理学扩展阅读:
秋分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的十六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为12个月纪,每个月纪有2个节气。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秋分习俗:
1、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为了春天祈祷农事顺利举行的祭祀,后来倡导“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又设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春楔。
如兰亭曲水流筋等,后来春秋两季的佳日,都借以举行游戏活动,于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间认为春季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祷农事顺利,而秋季耕作结束。
便应以举行祭赛来表达感恩之情。唐代以来,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贵池在八月上旬,重庆万县以八月十五日为秋社,江苏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监利在八月初一。
而其他各县,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秋社都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八月秋分前后。
各地谚语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还是社后,来占卜年景的丰歉的。如福建建阳的农谚:“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江苏松江的农谚:“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无论秋社在何时,每逢此时,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2、秋分食新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一般称之为开稻门,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饭,都要先祭献过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
考究的人,还会选择吉日,焚香设酒以祭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少数民族尝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荞麦成熟作为尝新之日。
而冕宁、越雟一带,则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为尝新。遇到闰月,应提前一个月。尝新之日,采收新荞麦或者新米制成米饭。
另用当年的母鸡一只,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3、秋分走社
农家以土地为其唯一的资源。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
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与预防等,都不得不互帮互助,协力完成。
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经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总是要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经常拿出最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
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5、秋分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方法是,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
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投壶技巧娴熟的,往往心手相应。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
㈨ 《秋分》这首古诗的由来是什么有什么谚语
1、由来:秋分,是一首描写秋分节气地理、气象、花卉及农作物丰收状况的七言绝句诗。作者左河水,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国诗赋》2015年1期。
2、谚语: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秋分棉花白茫茫。
秋分不着“喷,到老瞎胡混。
秋分种小葱,盖肥在立冬。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秋分,雨水纷纷。
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
秋分节到温度降,鱼塘投饵要减量,投喂水旱各种草,嫩绿新老均匀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