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地理学先驱

地理学先驱

发布时间: 2021-02-06 01:09:47

㈠ 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的哥伦布是哪个国家的人

哥伦布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㈡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简介。谢谢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㈢ 说张相文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有何根据

我国地理学在清末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摆脱作为历史附庸 的地位,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近代地 理学的先驱者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张相文更被称为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县人。 甲午战争时期,他经常阅读地图了解战局,由此开始研究地理 学。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我国的狂潮,更加激起张 相文钻研地理学的决心。他在认真阅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同 时努力学习日语,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知识,并将我 国传统地理学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了我国近代地 理学。张相文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张相文一生主要 以教书为职业。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天津 北洋女子高等学校以及北京大学等学校讲授过地理学课程。在地 理教学中,张相文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结合我国特点,编著出版 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出版《初等 地理教科书》2册;1901年上海兰陵社出版《中等本国地理教科 书》4册;1908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地文学》10册。其中 《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是我国人编著的 近代教育的最早教科书。我国有教科书,始于地理,“教科书” 一名也由此创立。这两种书的影响极大,推动了近代地理教育和 近代地理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而他撰写的《地文学》不但 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地理著作,还是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教 科书。全书分为星界(宇宙)、陆界、水界、气界和生物界5编。 直到今日,普通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编写,其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五 个方面。张相文在此书中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编,将无机自然界 与有机自然界联系起来,这是近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张 相文编著的《地文学》的出版,无疑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兴起的又 一标志,它也为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初步基础。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召开的中国地学 会成立大会上张相文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中国地学会是我国第 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它 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舆地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中国地学会成立 之后,张相文就决定出版《地学杂志》,作为学会的会刊,并长 期负责编辑工作。《地学杂志》作为我国最早传播新地学的刊物,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总之,张相文的这些活动都积极宣传、扩大了科学地理学思 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不愧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

㈣ 地理学巨著是谁写的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记》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富庶的家庭。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来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个小镇。在客店吃饭时,他向店主打听道:“老哥,不知去麻叶洞怎么个走法?”店主一听“麻叶洞”三个字,脸色顿时大变,惊慌地回答说:“快不要提麻叶洞,里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两个书生不听劝,进去就再没出来!”

徐霞客听店主这么一说,游兴反而大增。天亮后他立即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路线直奔麻叶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那麻叶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隐约可见,险象环生。徐霞客不慌不忙,徐徐点燃手中的火把,便从黑洞里钻了进去。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洞内冷气袭人,阴森可怖,不时有水珠滴在颈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弯走了多少时间,只见侧面突然有一丝亮光,徐霞客忙绕了过去,随即被眼前的奇景惊得目瞪口呆:头顶的巨石上,齐刷刷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胧中,但见根根石柱从洞顶垂下,棵棵石笋从地上生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这是流水侵蚀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钙)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像这样奇特的景观,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觉暗自庆幸,亏得没听店主的话,否则岂不遗恨终身?

后来,在西南地区,徐霞客又多次仔细考察过石灰岩地貌,曾先后探访过101个岩洞。在他的笔记里,详尽地记述了溶蚀对这里地貌所起的不可抗拒的巨大作用。溶蚀,不仅能造成孤立突兀的奇峰和圆形的洼地,还能形成状如门洞的“天桥”以及岩洞中奇妙绝伦的石钟乳、石笋。对石灰岩地貌做如此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详细记录,徐霞客是世界第一人,比欧洲最早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的爱士培尔早100多年;而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罗曼更是早了2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霞客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形地貌的伟大先驱者。

徐霞客一生行程数万里,把汗水撒在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他的心血,凝成一部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是徐霞客30余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被称为“古今游记第一”。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赞叹说:“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

㈤ 中国第一位地理学家也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

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省泗阳县城厢南园人.他自清光绪26年(1900)起版,即从事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和权著述工作,并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和第一种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推动我国地理学发展达二三十年之久,为本世纪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张相文的一生,正处在我国旧的舆地学末期和近代地理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的过渡时期,他是改革我国旧地学和推动地理学发展的先驱.

㈥ 贵州地学先驱谌湛溪

刘家仁

(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学会)

陈履安

( 贵州省地质科研所,贵州省地质学会)

谌湛溪先生是我国较早接受近代地学教育的学者之一。从已收集到的资料看,他应是贵州省接受过系统性的近代地学教育的第一人,曾为近代地学知识在我国的应用和传播作了不少贡献。但由于其一生四处漂泊、颠沛流离,有关他活动记录的资料零星分散,而地方志书中对其生平的记载多根据回忆和传说写就,准确性不高。笔者在对已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做了一些考证后,将谌湛溪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迹介绍给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希望与谌湛溪先生有过接触或掌握其有关情况的读者对本文中的谬误给予指正,向笔者惠赐有关资料,提供线索和帮助。

谌湛溪,名祖恩,湛溪为字。清光绪八年 ( 1882 年) 生,平远州 ( 现贵州省织金县) 北门大水沟人。10 岁能诗,12 岁参加光绪甲午 ( 1894 年) 科大定府 ( 现贵州省大方县) 考,中秀才,时人誉为神童。后就读贵山书院,成绩优异,被贵州省学政批准食廪。1904 ( 甲辰) 年经礼部批准进入京师大学堂 ( 北京大学前身) 深造,1908 年毕业。1910 ( 庚戌) 年与我国著名学者赵元任、胡明复、周仁、胡适、竺可桢、过探先、钱崇澍等一道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就学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获博士学位。

谌湛溪先生于 1917 ( 丁巳) 年回国,历任湖南益阳板溪锑矿工程师 ( 1918 年) 、山东中兴煤矿 ( 现山东淄博煤矿) 煤师、河北唐山煤矿局技正 ( 总工程师) 、河北井陉煤矿局技正 ( 1923 年) 、东南大学 ( 南京大学前身) 教授 ( 1923 ~ 1925 年) 、北洋大学 ( 天津大学前身) 教授、厦门大学教授 ( 1926 年) 、江西萍乡矿务局技正 ( 1927 年) 、铁道部技正 ( 1928 年) 、焦作煤矿技正、烟筒山铁矿技正 ( 1929 ~1931 年) 、石景山铁矿技正、贵州省建设厅厅长 ( 1935 ~ 1936 年) 、云南省个旧锡矿勘探队技正 ( 1937 ~ 1938 年?)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该院迁贵州平越即今福泉县) 教授 ( 1939 ~1944 年) 、贵州大学教授 ( 1946 ~1953 年) 、昆明工学院教授 ( 1954 ~1958 年) 。1956 年退休,定居贵阳,1958 年逝世,享年 76 岁。

谌湛溪先生酷爱诗文,常以诗叙事言情鸣志会友,有诗集 《柏余集》、论述 《大学补缺》传世。

谌湛溪先生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矿山第一线,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仅有 “GeneticClassification of Rocks”( 《岩石的成因分类》) 和 “Calculation of the Depth of a Magnetic De-posit”( 《磁性矿床深度计算》) 两篇,后者发表在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刊》) 上,时间大约在 1940 年前后 ( 具体刊期待查) 。

在美国留学期间,谌湛溪先生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曾参与中国科学社的筹建。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914 年 6 月 10 日,留美学生任鸿隽、杨铨 ( 杏佛)等 9 人在美国纽约州倚色佳小镇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初创时实际上是 《科学》杂志社,采取股份公司形式,以股金作为发刊 《科学》的资本,把 《科学》杂志作为一种实业来经营,“股东有享受赢余的权利”。最初考虑招股 40 份,每份 10 美元,其中 20 份由发起人承担,其余 20 份发售。不料中国科学社成立后,在留美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入股的人大大超出创始人之计划。到 1915 年 7 月左右,中国科学社有股东 76人,认股 106 份,若全部交齐,股金可达 1060 美元,是当初预计的 2. 6 倍。其中认股最高的是发起人任鸿隽、杨铨,各 3 股,另外 7 位发起人各 2 股。其他指认两股者还有计大雄、邹树文、谌湛溪、钱家瀚、陈庆尧、卢景泰等 18 人,他们与发起人一道成为中国科学社初创时期的骨干。庚款留美虽为公费生,生活经费相对较为宽裕,但 10 ~30 美元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他们必须省吃俭用。例如: 赵元任曾介绍说中国科学社成立未久,一些人试图通过省吃俭用来支持它,有段时间他自己竟因此而得了营养不良症; 另一次他和同学 J. C. S. Tung 发起吃经济饭比赛,不久俩人全都得了感冒而病倒。留学生们所认股份大多数是分 2 ~3 次才交清,谌湛溪先生所认 2 股 20 美元就是分为3 次交清的。中国科学社于 1915 年 10 月 25 日改组为纯学术社团,以“发展中国科学” 为宏伟目标,于 1918 年迁回国内。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谌湛溪先生于 1917 年由美回国后,一直活跃在科技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地学课程并参与了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和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草创。

1921 年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所倡建的新型地学系也于是年招生授课。新型地学系增设地质、气象等新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培养众多 “以调查全国之地形、气候、人种 ( 类) 及动植物、矿产为己任”的地学家。该系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几门学科,开设的课程有: 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考察等。规定地学系学生均须修读上述课程。为此,竺可桢先后聘任了曾膺联、徐韦曼、谌湛溪、徐渊摩等专家为学生讲授各种新课程。该系培养了许多地理、气象、地质方面的专家,如胡焕庸、张其昀、王庸、向达、袁见齐、吕炯、朱炳海等。1930 年地质系独立成系,在此前后,教授计有李学清 ( 教授普通岩石学、高等岩石学、土壤地质学) 、孙佩章、张正平 ( 教授构造地质学、地形测量) 、郑厚怀 ( 教授普通矿物学、经济地质学) 、曾膺联、谌湛溪、徐韦曼、徐渊摩、谢家荣、李之常 ( 教授普通古生物学、历史地质学、脊椎古生物学) 、朱庭祜、王恭睦、马廷英等留学归来的学者。

1927 年 5 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举行第 90 次会议,议决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 ( 即李石曾) 、张人杰 ( 即张静江) 等为筹备委员。7 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 《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 ( 大学院后改称教育部) ,第 7 条规定,该院下设中央研究院。10 月,大学院成立; 院长蔡元培于 11 月聘请学术界人士王季同、宋梧生、徐渊摩、竺可桢、谌湛溪、曾昭抡、郭任远、胡刚复等 30 余人,组成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11 月 20 日,中央研究院筹备会举行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其职责为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和指导、辅助、联系、奖励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进行两项; 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长,大学教育行政处主任杨铨兼任研究院秘书。议决先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观象台四研究机关。翁文灏、李四光、朱家骅、谌湛溪、李济、徐渊摩被推定为地质研究所筹备员。

1933 年 3 月,翁文灏、竺可桢、张其昀三人具名发起,邀地学界同志 40 人为发起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谌湛溪参加了该学会的第一届年会及在其间召开的社务会。从参加社务会人员仅有翁文灏、竺可桢、蔡源明、韦润珊、柳翼谋、缪凰林、刘恩蓝、朱庭祜、谌湛溪、朱起凰、邓启东、方壶、张其昀等 13 人看,谌湛溪应为发起人之一。

1937 年 “七·七事变”,7 月 17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校园。学校师生几经辗转历尽磨难,于 1939 年 1 月 28 日到达贵州平越县城 ( 今福泉县) 。贵州省政府命令平越县对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内迁平越做好安排。平越县政府将文庙内的县立中学腾出,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将旧考场屋的县立小学腾出,作为学生宿舍,又租赁了一些民房,略加修缮,充作教授与家属宿舍。后又在福泉山上建起了简易图书馆,开辟了大小两个操场。1939 年 3 月原有教师罗忠忱、伍镜湖、黄寿恒、顾宜孙、李斐英、朱泰信、林炳贤、许元启、范治纶、邵福旿、罗河、李汶、杨耀乾等 20 多位教授陆续到校,茅以升院长又延聘了何杰、陈茂康、谌湛溪等教授,师资力量,甚为雄厚,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41 年 7 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在平越合并,称为交通大学贵州分校。1944 年12 月湘桂失陷,平越告急,学校于1945 年1 月迁往重庆。交通大学在平越复课期间,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质量很高的学生,毕业后逐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选为学部委员和院士的有: 佘峻南,林秉南,萧纪美,徐采栋,谭靖夷,陈能宽,庄智育; 命名为建筑和勘测设计大师的有: 佘峻南,胡惠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 陈能宽,葛昌纯。

谌湛溪先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一个十分重感情、有骨气的人。他对祖国十分热爱,与同时代的一批有识之士共同为祖国摆脱贫弱而努力奋斗; 他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十分同情,而对压榨贫苦民众的权贵和富豪则报以傲视乃至怒骂。

谌湛溪先生与同时代的众多著名学者保持着友好联系,诸如竺可桢、翁文灏、秉志( 农山) 、杨铨 ( 杏佛) 、黎照寰 ( 曜生) 、过探先、刘芙若、李济、路季讷、茅以升、吴蔼宸等。特别是与秉志关系甚密。

秉志是我国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在东南大学教学期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谌湛溪先生与秉志两人曾同在东南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常以诗和答,《柏余集》中多首诗是写给秉志的。

1929 年著名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和造林事业的先驱者过探先病逝,谌湛溪先生与简伯荘作挽诗悼念:

冀北争鸣日,东海共济时; 廿年弹指过,异地有心知。同作京华客,粗消阔别思; 方期多把晤,哪得便长辞。稼穑千秋业,胶庠一代师; 哀荣家国事,风雨友朋悲。既赴寝门哭,亦陈蒿里诗; 尤怜明德后,八干桂林枝。

谌湛溪先生在京师大学堂就学期间,曾从我国近代诗人陈衍 ( 石遗) 习诗,多年后仍保持着密切联系。1926 年曾以诗 《上陈石遗师二首》向恩师吐露心声:

再拜吾师南海上,七十人豪童子颜; 富国筹谋空夙昔,余波绮丽惊尘寰。传经中垒饶心事,落笔昌黎自斗山; 半百门生昂首问,谁系斯文天地间。

华岳三峰石裂成,一回瞻眺一倾诚; 未知四度秦川眼,争似陈门两立情。

谌湛溪先生在他的多首诗作中流露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情,如 《闻武汉起义》、《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开滦活埋矿工哀诗》、《廿年二月八日抚顺煤矿三千矿工死事哀诗四首》等。兹录其中三首于后,读者可从其中得窥先生心迹。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欢迎来宾歌 ( 1914 年) :

长河浪挟鱼龙走,南岭云横霄汉间; 唯我黄人叨帝眷,千秋拥此好江山。成周礼乐汉唐烈,盛轨莫追攀,古邦岿立耀灜寰。

连城攻借他山石,古鼎长留不断香; 巨浸并收欧美水,震霆一启典坟光。神州文物昭回耿,赖我少年扬,著鞭莫闲前途长。

大同雅化何人振,并世两雄白与黄; 黄白一朝握手见,众生齐上华胥乡。师生朋友欢今夕,丝竹夜无央,和平世界鞭先扬。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 ( 1927 年) :

赤帜连云起,金声动地来; 万人开胜会,八尺建高台。滚滚词翻峡,轰轰掌击雷; 晴明生气溢,瞻顾几低回。

开滦活埋矿工哀诗 ( 1929 年) :

只为黄金不为人,雷霆自古本皇仁; 秦皇岛畔黄泉路,多少三良尽殉秦。

1935 ~ 1936 年,谌湛溪先生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兼交通局局长。据传蒋介石到贵州视察,召见省政府及各部门官员。谌湛溪先生先是推托不见,被指名传见后则以语言顶撞,因此触怒蒋介石而被免职。

谌湛溪先生精于矿山地质,对工作一丝不苟。谌湛溪先生的侄子谌志平曾于 1942 ~1944 年间在个旧锡矿工作,在那里遇到一个老工人,当他知道谌志平是谌湛溪先生的侄子时,谈了一段往事。这个老工人曾在央草堂主井建井时因临时井壁垮塌被埋在地下达一个星期之久。他对谌志平说: “你伯伯在矿上时,每天都下井,手中拿一个小榔头,在井壁的临时支撑上,东敲敲,西打打,大家并不注意,谁知他刚离矿不久,由于临时支撑没有经常检查,未能即时发现问题而垮塌,几十个工人被埋井下七八天,救出后,都已奄奄一息,每天只能喝点牛奶,半个多月才渐渐恢复过来。大家都说: 要是谌老头子在矿上,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作为一个矿山企业的总工程师,为保护矿工的安全,坚持到施工现场检查生产安全情况,可见其对工作的负责精神。

谌湛溪先生就教于多所高等院校,时间跨度达 30 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但先生已故去近半个世纪,即便是他最年轻的弟子,现在已是年逾古稀,能查访到的已为数不多。本文第一作者曾碰到过一位谌湛溪先生在唐山工学院的学生,谈到了他老师的情况,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1993 年 8 月 17 日,我到六枝矿务局参加 《织金煤矿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修改) 》论证会。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其结论将作为国务院决策的依据,能源部为此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设计院和武汉煤炭设计院共 10 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加论证。办理住宿登记的服务员得知我是织金县副县长时告诉我: “有一位北京来的专家留下话,说织金县政府的领导到达后请尽快安排见一次面。”我向服务员问明这位专家住宿的房间号,放下行李后立即前去拜访。专家是一位老先生,看上去有 70 多岁了。我说明来意后,老先生握住我的手自我介绍说: “我叫脱师禄,我的老师谌湛溪是你们织金县的,是一位十分令人钦佩的师尊。希望你能帮忙打听一下他家里人的情况,如有可能,安排见个面。”在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谌贻琴同志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谌湛溪先生的侄女谌拙若老师,于专家组在织金县现场考查期间抽空安排他们见了面。

攀谈中谌拙若老师拿出了她父亲与谌湛溪先生合影的照片。脱师禄先生手捧照片端详了很久,慢慢地告诉我们: “谌湛溪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学院求学时的老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唐山交大为躲避战祸迁到贵州,地点是在当时的平越县 ( 今福泉县) 。谌湛溪老师学识渊博,在矿冶界威望很高,被誉为矿医,哪个矿山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把他请去难题都迎刃而解。他的学生有很多现在是煤炭系统的业务骨干,对这位老师都十分崇敬和怀念。谌湛溪老师曾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煤炭很多,希望我们毕业后前去开发。唉!50 多年了,我才来实践老师的嘱托。”

谌湛溪先生生不逢时,一生大部处于我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年代,忧国忧民,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他曾在为同学钱浩如所作的挽联中写到: “君今长眠地下,我今长工地下,静动虽异,各登世外到黄泉”,将地下采矿戏称为在 “黄泉”工作,于诙谐中透露出对失去同学的凄婉、对黑暗世道的愤懑之情。在 1926 年 《寄农山》诗中则直接喊出了 “黄泉幽路满荆棘”的话语。谌湛溪先生满腹地学知识,一腔报国热情,但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战祸连年,从事工业建设,备受干扰,毫无保障,未能一展宏图。谌湛溪先生的侄儿谌志平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晚餐后,曾听到谌湛溪先生以不胜感慨的声调吟诵古人的两句话: “武帝好文而臣能武,文帝好武而臣老矣”! 可以想见他想为国报效而未能一展宏图的苦闷心情。

谌湛溪先生生逢其时,在祖国极端贫弱,急需科学技术营养的时候,他与同时代的热血儿女们一道,从西方取回了近代科学知识的种子,披荆斩棘,辛勤播种,建立起我国的近代科学团体、科学研究机构、科学院系,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与谌湛溪先生同时代的人们的披荆斩棘,就不会有我国当今兴旺发达的科学技术。

我国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对谌湛溪先生有个评价: “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认真真地探寻祖国宝藏,勤勤恳恳地传授知识,洁身自好,不与达贵显宦同流合污,虽出身世家,却无纨袴子弟恶习,任劳任怨,值得尊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将永远记住为祖国摆脱贫弱、复兴强盛而曾经在荆棘丛中奋斗不止的科学先驱,永远记住谌湛溪先生。

参 考 文 献

[1] 谌湛溪 . 柏余集 . 北京: 1932

[2] 谌贻燕 . 谌氏族谱 . 湛溪公传

[3] 贵州省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织金县志 .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7

[4] 谌志平 . 我的伯父谌湛溪 . 贵州文史丛刊,1993,( 2) : 69 ~70

[5] 傅洁茹 .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及其用于留学教育的经过 . 历史教学,1995,( 2) : 39 ~42

[6] 程新国 . “庚款留学”寻踪 . 文汇报摘自 《庚款留学百年》. 东方出版中心,2005

http: / / www. news365. com. cn / wxpd / ds / sz / t20051008_ 674117. htm

[7] 张剑 . 中国科学社股东股金与改组 . 中国科技史料,2003,24 ( 2) : 95 ~103

[8] 南京大学百年史 . http: / /museum. nju. e. cn/univerhistory/n26. asp

[9] 姬丽萍 . 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成就评析 .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28 ( 2) : 92 ~96

[10] 孙宅巍 . “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 ckzl. net2006 -1 -21 6: 44: 04

[11] 茅以升在唐山交大 . 前沿网: http: / /qy. swjtu. e. cn

[12] 国立交通大学校史 . http: / /www. nctu. e. tw/school/history. html

[13] 本会史乘 . 地理学报,2 ( 1) : 149 ~153

[14] 刘海粟 . 读谌湛溪 《柏余集》( 谌氏族谱中摘录)

㈦ 侯仁之的申遗先驱

侯仁之老先生还是中国“申遗”第一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8年来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世界公认的重要成就,而侯仁之先生为中国的申遗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84年,侯先生应邀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学时,从美国同行处了解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和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侯先生曾专门撰文详述这一经历:在美国的建筑学界,很多位教授都十分关心我国古建筑和古遗迹的维修和保护工作,认为我们如能做好这一类的文物保护,那就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贡献。加州伯克利大学地理系斯坦伯格(Hilgard O.R.Sternberg)教授更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一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不仅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他们都非常希望中国能尽快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侯先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理念和实践所感动,归国后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了《建议我政府尽早参加提案》,并征得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政协委员同意且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获通过。
1985年12月12日,我国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并自1987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二,越来越多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受到我国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20余年来,随着“世界遗产”这一国际性概念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文化和生态的价值,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而其他国家的人民也通过这条渠道,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风景名胜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我们欣喜于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蓬勃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侯仁之先生的“首倡之功”。
谈起20年前的那段经历,侯老记忆犹新。1984年,他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在与几位专门研究华盛顿城市建设的专家聊天时,第一次获知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交谈中,几位教授都说,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回国后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写好后,他征得了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3位政协委员的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被采纳。
他还是鲜为人知的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从1932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到今天,北京已成了侯仁之真正的故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被誉为“活北京”的侯仁之,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除了将自己渊博的学识应用到北京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对于介绍北京的历史,宣传保护北京旧城风貌的意义,激发人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侯仁之从来都是乐而为之的。而一旦发现影响、破坏文物古迹的现象,他就会感到痛心疾首,并且要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设法制止。正是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
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 正是在他的倡议下,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侯仁之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少年飘零,青年动荡,中年跌宕,老而弥坚。他说:“昔日读书的时候,对人生有白驹过隙的感叹,而今想一想自己90多年的来路,反而感觉漫长而清晰,生活是这样的起伏跌宕,路转峰回……在我85岁的时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话来自励。常常是想‘奋蹄’的时候却奋不了‘蹄’。我应该感谢我的亲朋好友,特别是我的夫人张玮瑛,数十年来相濡以沫,扶我走过风风雨雨,以至于我虽不能‘奋蹄’,但还可以慢慢地走路。总之我还要平淡充实地继续工作下去。”

㈧ 谁是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学家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七先驱者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㈨ 中国第一位地理学家是

张相文(来1866-1933),字蔚自西,号沌谷,江苏省泗阳县城厢南园人。他自清光绪26年(1900)起,即从事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并创建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和第一种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推动我国地理学发展达二三十年之久,为本世纪我国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张相文的一生,正处在我国旧的舆地学末期和近代地理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的过渡时期,他是改革我国旧地学和推动地理学发展的先驱。

㈩ 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

1.现代地理学家的开山鼻祖--张相文 张相文(1866~1933),革新中国地理学的先驱,教育家。回字蔚西,号沌谷。宿迁泗阳答人。在上海南洋公学、北京大学等长期任教。1901年出版中国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书》...
2.现代地理学集大成者--竺可桢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20岁),竺可桢考取美国“庚子赔款”第二期留美公费生。他选择进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后,他转入哈佛大学地理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28岁),获博士学位。
3.跨界学者--翁文灏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