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中纪
A.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有
名地理学家: 1、裴秀 2、郦道元 3、徐霞客 4、魏源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 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
B. 地理里的纪
Geologic Time Scale 地质年表 由赋予名称的地质时段构成的地质历表,在各个予以命名的时段内,沉积了地质柱状剖面中所表示的那些岩石。在地质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把地球的历史划分为易于安排的“章节”的需要。进行这种划分的最早的一次尝试是由约翰·莱曼(Johann Lehmann)在1756年进行的,他根据中欧出露的岩石编制了一个时代表。莱曼识别出三类山和构成这三类山的三类岩石。随着这项先驱性的工作之后,是十八世纪的矿物学家亚伯拉罕·沃纳(Abraham Werner)提出的岩石与时代的四重划分。沃纳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海水中沉淀出来的,它们都可归于四个分期中的一个之中。虽然沃纳的岩石形成理论现在不再有效,但他的建立各个时间单位的思想却保持了下来。随着十九世纪地质学思想的前进,地质学家更加需要有一个地质年表。他们不懈的努力导致了今天得到普遍应用的地质柱状剖面和年表。
设计年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划分地球历史的各主要时段的标准。这些天然时段,完全是依据在岩石记录被认为是其变化幅度最容易识别的一些地质事件建立起来的。因此,造山活动和海洋位置变化的时期便普遍地被看作是划定年表中代和纪的界线的足够重要的标志。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造山运动可能只限于一个大陆之内,而海的“进与退”也没有确切的规律性。因此,建立现在所使用的标准岩石柱状剖面和地质年表的基础乃是岩石中化石组合顺序的对比和叠置的基本原则。
地质年表中的时间单位与原来用于区分地质柱状剖面的岩石单位有同样的名称。因此,人们可以说寒武纪时期(对地质年表而言),也可以说寒武纪岩石(对地质柱状剖面而言)。最大的时间单位是代。代被划分为纪,而纪则又划分为世。
与标准日历上的天和月不一样,地质时间单位是人为划分的,而且各自经历的时间长度不等,因为没有办法知道每一个代、纪或世内所包含的时间有多长。尽管如此,地质年表仍然使地球科学家有时间概念,比如他们说某一岩石是白垩纪时期的,就意味着它在大约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形成的。
地质年表中的五个代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称,用以描述代表该代特点的生物发展的程度。例如古生代的字面意义是“古代生物”,说明在这个代中生物相对较简单、是其发展的古老阶段。各个代及其名称的字面意义可依从最新到老的顺序排列如下:
新生代——现代的生物
中生代——中等生物
古生代——古代生物
元古代——久远的生物
太古代——初始的生物
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岩石通常被合在一起称作前寒武岩的岩石。前寒武纪的岩石大都已经变形而且是很老的;因此这一地球历史阶段的记录是难以解释的。前寒武纪时期代表从地球历史开始一直到最早含化石的寒武纪岩石之间的那一段地质时代,因此,它所代表的时间约为全部地质时间的85%。
每个代中的多数的纪都是根据最先研究了它们的岩石的地方命名的。
古生代被划分为七个纪(最老的放在该表的底部)。这些纪及其名称的来源列在下面:
二叠纪(Permian)——取名于苏联的彼尔姆(Perm)省
宾夕法尼亚纪(Pennsylvanian)——取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密西西比纪(Mississippian)——取名于密西西比河谷上游(欧洲地质学家使用的石炭纪这个术语包括北美的宾夕法尼亚纪和密西西比纪)
泥盆纪(Devonian)——取名于英国德文郡(Devonshire)
地质年表
地质时代单位的顺序。最新的时间单位在柱状图的顶部,而最早的时间单位在图的试底部。
Geology 地质学 关于地球的起源、成分、结构和历史以及地球上的栖居物的一门科学。名称起源于希腊文 geo(地球)加logos(论述),地质学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使它分为两个大的分支:物理地质学与历史地质学。物理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地壳内和地壳上的各种运动、以及现在正在使地球表面发
志留纪(Silurian)——取名于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奥陶纪(Ordovician)——取名于大不列颠古老部落奥陶部落
寒武纪(Cambrian)——取名于拉丁文坎布里亚(Cambria),意思是威尔士
中生代的各纪及其名称来源是:
白垩纪(Cretaceous)——来自拉丁文Creta,意思是白垩
侏罗纪(Jurassic)——取名于法国与瑞士之间的汝拉山(Jura
Mountains)
三叠纪(Triassic)——来自拉丁文trias,即的意思
新生代的各纪的名称来自一种过时的分类系统,该系统把地球的所有岩石分为四个组。下面的两个划分时期是现在还沿用的该系统中的幸存的两个:
第四纪——意思是第四个衍生物
第三纪——意即第三个衍生物
C. 地理学入门有什么好书吗
1、首先推荐地图册,防水便携式《中国地理地图》和《世界地理地图》,展开一面为大幅,另一面为行政、地形、气候等小模块。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精简版地图能让自己对世界有一个大致了解,看得多之后对一些分界线、区域位置、轮廓会了然于心,而地图册小模块知识点如冷暖锋、地球运动规律也会在翻阅频次里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当你的脑海有了地图,之后再看相关地理书籍会更有联想性和趣味性。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你先翻翻各类教材,看看自己对什么模块感兴趣,再具体查找该模块趣味度较高的书籍。当然,网络上强推的《地理学与生活》作为入门书籍也挺不错的。
D. 地理学中“世”、“纪”作为时间单位,时间跨度是多少啊
一纪为12年
一世为100年
E. 地理学入门书籍有哪些
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地貌概论、世界地理概论、人文地理 这几本是入门必修的; 天文概论版(忘了具体名称)权、生物概论(忘了具体名称)、水文学、简明市场经济 这四本是基本辅修的; 然后看你的发展方向 地球科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土壤学……; 城市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学、人口学、宏观(微观)经济学、世界经贸地理……;
F. 地球各纪分类
晚古生代(Late Paleozoic Era) 古生代两个分期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晚古生代分为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地理环境的变迁,给生物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植物和脊椎动物迅速由水生向陆生发展,形成晚古生代陆生动、植物大发展的新局面。陆地出现了裸蕨植物群。孢子植物繁盛,并在二叠纪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晚古生代是陆生脊椎动物发展的时期。在地史上曾将晚古生代称为鱼类和两栖类时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出现了菊石、有孔虫和竹节石。曾发生过两次生物集群灭绝:①晚泥盆世弗拉斯阶和法门阶之间的生物量的突然变化以及生态系的更替。②二叠纪末期的、四射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以及腕足动物的大部分科属绝灭,成为划分古生代与中生代的标志。晚古生代,全球岩石圈各板块继续运动,由于北半球各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并与冈瓦纳大陆相接,到二叠纪末形成了联合古陆。晚古生代中、后期在南半球冰川广布。著名矿产有与生物礁伴生的石油、天然气,与蒸发岩伴生的钾盐。陆生植物的繁盛,造成地史上大规模煤和油页岩的堆积。 古生代被划分为七个纪(最老的放在该表的底部)。这些纪及其名称的 来源列在下面: 二叠纪(Permian)——取名于苏联的彼尔姆(Perm)省 宾夕法尼亚纪(Pennsylvanian)——取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密西西比纪(Mississippian)——取名于密西西比河谷上游(欧洲地质 学家使用的石炭纪这个术语包括北美的宾夕法尼亚纪和密西西比纪) 泥盆纪(Devonian)——取名于英国德文郡(Devonshire) 地质年表 地质时代单位的顺序。最新的时间单位在柱状图的顶部,而最早的时间 单位在图的试底部。 Geology 地质学 关于地球的起源、成分、结构和历史以及地球上的 栖居物的一门科学。名称起源于希腊文 geo(地球)加 logos(论述),地 质学的领域十分广泛,这就使它分为两个大的分支:物理地质学与历史地质 学。物理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成分、结构、地壳内和地壳上的各种运动、以及 现在正在使地球表面发 志留纪(Silurian)——取名于大不列颠的古老部落志留部落 奥陶纪(Ordovician)——取名于大不列颠古老部落奥陶部落 寒武纪(Cambrian)——取名于拉丁文坎布里亚(Cambria),意思是威 尔士 中生代的各纪及其名称来源是: 白垩纪(Cretaceous)——来自拉丁文 Creta,意思是白垩 侏罗纪(Jurassic)——取名于法国与瑞士之间的汝拉山(Jura Mountains) 三叠纪(Triassic)——来自拉丁文 trias,即的意思 新生代的各纪的名称来自一种过时的分类系统,该系统把地球的所有岩 石分为四个组。下面的两个划分时期是现在还沿用的该系统中的幸存的两 个: 第四纪——意思是第四个衍生物 第三纪——意即第三个衍生物
G. 地球历史上的“纪”是怎么划分的
纪,抄地质学上是一个地质袭年代单位。
利用地质学方法,对全世界地层进行对比研究,综合考虑到生物演化阶段、地层形成顺序、构造运动及古地理特征等因素,把地质历史化分为四大阶段,每个大阶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宙以下为代。太古宙分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纪以下分为世,每个纪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世,但震旦纪、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期。宙、代、纪、世、期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相对地质年代单位。每个年代单位有相应的时间地层单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层。地质年代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详见:http://ke..com/view/39520.htm#5 的“地质学上的纪 ”
H. 最著名的地理学家是谁
著名地理学家:1、裴秀2、郦道元、徐霞客4、魏源 5、李四光
一、裴秀
西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223-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世家,官至司空。接触到不少的地理和地图资料。由于才华出众,所以青少年时代就受到社会知名人士的赞赏。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广泛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立意制作新图。他领导和组织编制成《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和全世界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将一幅篇幅过大(用娟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比例尺1:1,800,000)的《地形方丈图》,图上载有名山都邑,为军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系统制图理论。直至今天地图绘制考虑的主要问题除经纬线和投影外,裴秀几乎都扼要地提到了。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郦道元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469),延兴二年(427)之说,但都缺乏可靠依据,卒于孝昌三年(527)。
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出身于江阴的天资聪颖。童年上私塾时,即听背经书,作八股文。但徐霞客偏偏没兴趣,有兴趣的是看古今史书,尤其是地方志,从而立下遍游名山大川的志愿。
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
I.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哪些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