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教学总结
㈠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4、经线: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5、纬线: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是一个完整的圆。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9、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罗,时差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10、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变化,影子的长短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1、五带的划分:
第二章:地图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㈡ 人教版8年级地理中考成绩总结怎么写
在知识点总结的时候,主要就是把我们的这种成绩性进行一些分段式的概括,然后完成处理信息就可以。
㈢ 对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㈣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地理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科目,就算你不喜欢他的话,你学会了还是可以会看地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去哪里与旅游呢,都是可以看地图的,看看还有多远等等.其次呢,地里实际上是最好学的一项科目,因为人脑对图像的记忆要比文字好的多了.那么怎么学好初中地理呢?
有的时候呢,记住一个地理的位置,不要想他和哪些地理区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只需要看图,你只要知道他大概长什么样子,在图上的哪个位置上就可以了.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第二点呢,就是需要学会用地图,因为地图又是地理学科当中的工具,又是在生活当中能够用到的,所以通过分析图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地理特征,原理还有成型的原因.要学会读各种的地图,而且首先要记住基本的地图长什么样子,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的就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重要分布.
上面所介绍的这两点都是怎么学好初中地理最基础的内容.希望同学们把最基础的内容都学会了,那么后边儿的提分儿也就上去了.
㈤ 中考地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一. 位置优越
1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3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
4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二. 国土辽阔
1 S=960万Km2 (世界第三)
2 东南西北四个端点:
东: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尔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3 漫长的陆界(2万多KM),15个陆上邻国
4 我国的领海和内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 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6 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三、级行政区划
1、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县(自治区、自治县、市)
3、乡(民族乡、镇)
4、民族自治
5、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
6、北京是祖国的首都
第三节 众多的人口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
2、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他55个少数民族占8%
2、独特的民族风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2、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中国的地势
1、特点:
东低西高
东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级阶梯:
2、影响:
对气候:
对河流:
对交通: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五种基本地形齐全:
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 高原、云贵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2、主要的山脉
(1)山脉的走向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各种走向的山脉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地形区的界线。
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部主要为平原和丘陵,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三、山区面积广大
1、山地面积:约占1/3
山区(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约占2/3
2、山区发展的优劣势
优势: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
劣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开发利用山区的注意点:
•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
•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
3、原因:纬度、地形
4、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标准:活动积温
(2)温度带:
自北向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要加上高原气候区(地高天寒)。
(3)温度带的分布: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一月0℃等温线基本重合,即秦岭—淮河一线。
2、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分布:
(1)划分依据:气候的湿润程度(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我国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三、气候复杂多样
1、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2、气候复杂多样的影响
四、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
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2、冬、夏季风的特性
冬季风:寒冷干燥 (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风:温暖湿润(形成我国的雨季)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1)划分标准:夏季风能否到达
(2)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特征:
季风区: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比较干旱
4、灾害性天气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我国的河流
1、内流河与外流河
判断依据:最终是否流入海洋
2、内流区与外流区
3、主要的河流:
(1)内流河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外流河——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特征:
•水量较大,主要靠雨水补给,
•汛期一般出现在夏季
•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
思考:黄河是否是我国第二大河?
二、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与外流湖
● 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
● 外流湖是淡水湖
2、主要的湖泊:
内流湖:青海湖——我国最大的湖
外流湖:五大淡水湖
三、河流湖泊的作用
水资源、灌溉、航运、渔盐、旅游等等。
四、京杭运河
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黄河的治理
1、概述:
•源头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黄河的利用:
•上游丰富的水电资源
•黄河水灌溉
3、黄河的治理
•黄河中游的水土治理
•黄河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六、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黄金水道”
1、概述:
•源头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水能宝库”的开发利用——上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3、“黄金水道”的利用
4、重点治理川江和荆江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资源与我们
1、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
二、我国自然资源数量特征
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优势:
总量丰富;类型齐全
2、劣势:
(1)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
(2)土地比例构成不合理: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 耕地、林地少
● 难利用土地多
●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东部平原及低缓丘陵
林地:山地
草地:西部内陆地区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1、水资源: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形成
二、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短缺——我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污染、浪费严重
2、时空分布不均
(1)原因:季风气候
(2)时间分布:
春冬少,夏秋多。
(3)空间分布:
南丰北少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兴建水库,解决时间分布不均
2、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
四、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管道…
2、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1、交通运输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2、交通运输网的分布特点:
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三横:
京包线-包兰线;
陇海线-兰新线;
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2)五纵:
京沪线;
京哈线-京广线;
京九线;
焦柳线;
宝成线——成昆线。
三、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1、概念
2、类型:
单一交通运输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四、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铁路——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短途、快速、活物、鲜物。
水运——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空运——量少、贵重、急需,以及长途的客运。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概念
2、农业的重要性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主要表现: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决定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
2、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问题:人地矛盾、水土流失、自 然灾害、环境污染…2、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工业与我们
1、概念:
2、工业的重要性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1、特点:沿海、沿河、沿交通线 分布
2、具体分布:
● 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
●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工业带;
●长江沿线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的工业区(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北京中关村
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 起步较晚,发展迅猛。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 大分散、小集中
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开发重点的差异:
● 沿海地区: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 沿边地区: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 内地: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㈥ 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2、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四、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面积最大和最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欧洲。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五、大洲分界线:
1、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和红海。
3、欧、非: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4、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亚、北美:白令海峡。
6、南极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㈦ 初中地理期末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 年级\ 个班的地理课教学。由于中途接手这些班级,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㈧ 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知识总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