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试卷 » 战略地理学

战略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05 07:59:59

A. 什么叫战略地位

“战略地位”是指复,在关乎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的、全面的重大问题上,能够居于主动地位,掌握主动权,不被其他因素或力量所左右。

例如:

1.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中国应加强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发展,牢牢掌握中国世界战略地位主动权

就商业的上的感念而言一个项目的战略定位包括物业类别定位、规模定位、总体发展战略定位、建筑规划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定位、景观定位、销售策略定位、价格定位、媒体宣传定位等等。高校作为一个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地方,是很有必要对其发展做一个长远的发展的分析的。比如如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都是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同时还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这些都是需要你考虑的问题。

B. 请问什么叫战略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

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2)战略地理学扩展阅读:

类型

企业的战略类型包括:发展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型战略、并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发展型战略包括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密集型成长战略。

一体化战略包括纵向一体化战略和横向一体化战略。获得对经销商或者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前向一体化。获得对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后向一体化。

获得与自身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所有权或加强对他们的控制,称为横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购买、合并、联合。

多元化战略的类型包括:同心多元化和离心多元化。同心多元化也称为相关多元化,是以现有业务为基础进入相关产业的战略。当企业在产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该产业的成长性或者吸引力逐渐下降时,比较适宜采取同心多元化战略。

离心多元化,也称为不相关多元化。采用离心多元化的目标是从财务上考虑平衡现金流或者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

密集型成长战略,也称为加强型成长战略,是指企业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个组织现有产品或业务的销售额、利润额及市场占有率。

包括三种类型:市场渗透战略(企业采取种种更积极地措施在现有市场上扩大现有产品的销售,教顾客使用产品是目前认为最好的市场渗透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产品开发战略。

C. 战略与战略学各有什么特点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方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战略学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科学。它从战争的实践来,是战争经验的理论概括,并在政治的制约下,分析战争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的规律和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以及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指导原则,阐明驾驭战争的理论。战略学在军事学术中处于主导地位,统率战役和战术学。

D. 军事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E.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内人们对地理环境容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采取航天、遥感技术观察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手段将进一步得到推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地理信息的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实现系列自动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不断变化,并将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使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采取航天、遥感技术和使用电子计算机,将使军事地理情报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手段进一步提高。

F. 军事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
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G. 地缘政治、地理政治、政治地理、地政学、地略学,这些概念的由来和确切解释。

地缘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权论。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虽然都是以地理环境作为基础,但依据重点有所不同。过去多从历史、政治、军事等方面考虑,而近年来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视。
政治地理是来分析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其特征,并探讨地理环境对国家制度与政治决策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国际关系,探讨大国和小国、富国和贫国之间的矛盾和协调。这对世界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衡量国家的政治地理,我们先要评估国家的面积、形状、疆界、位置和国都。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位于滨海之城,可称为海都;一为处于内陆,可称为陆都。
其他没找到

H. 军事地理学的重要性

军事地理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历代的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在中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就在军事名著《孙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和地理条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称《隆中对》,堪称军事地理论述。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捶《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
西方军事学家也很重视军事地理。法国的拿破仑一世曾指出要当一个胜任的参谋长,必须“熟悉军事地理”。普鲁士军事著作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把“地理要素”视为决定战斗运用的五个战略要素之一。 19世纪中叶起,欧美军事地理研究发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国也于民国初年出版了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兵要地理》。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
军事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政治和军事战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战争关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构成的综合地理环境,与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学科。它是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称兵要地理、兵要地志、国防地理、战争地理。
军事地理学遵循军事学尤其是军事战略学、战役学的理论原则,同军事历史学、战争动员学、军制学、军队指挥学、国防经济学以及军事地形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军事气象学、军事海洋学、军事交通运输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I. 关于“地理扩展战略”

战争地理学--地理与战略战术(下)2007年08月02日 星期四 09:05军事技术与强国的地理
人类文明虽然建立在和平协作之上,但也为政治暴力带来诱惑。苏美尔诸城邦的出现标志着农业出现剩余品,于是带来了集权统治。随后不久,人们又将精力花在战争,花在制作金属头盔、矛和盾上,以准备城邦间互相厮杀和与外部野蛮入侵部落作战。到了公元前3000年,城邦间的战争已屡见不鲜,各城邦效仿闪米特游牧部落,建起了半宗教性质的“王国”,不断侵犯那些自己建立起来的,生活基本安定平静的教区。权力集中于个人手中确实有助于改进局部防御,抵抗外来的凶猛进犯,有助于构筑巨大的城墙,但城邦间的混战愈演愈烈,致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消耗于这方面。“强权能吞并弱小权力中心,同样也能刺激敌对权力中心增强自身”(迈克尼尔,1963),闪米特游牧部落阿卡德人以其军事化的游牧生活方式同化了苏美尔人的技术,这就意味着到了公元前2000年后,随着用军队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灌溉技术也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公元前1700年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国王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将散居在王国内各保有地上的成千上万军人的姓名、地址和任务等登记造册,从而解决了既要维持一支来自广阔农业基础的人数庞大的职业军队,又能对这支军队实施中央集权控制的困难。
相比之下,埃及这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首先产物则由于大沙漠的阻隔而幸免于野蛮的入侵。尼罗河是埃及的一条大动脉,河水缓缓北去,因有盛行风而便于船只逆流航行。通过控制航运业,统治者就可有效地掌握整个农业耕作的剩余部分。这里不必进行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尼罗河成为建立早期和持久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纽带。在埃及,贸易是由王室操纵的,而且它还是一种军事职能,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远征,从叙利亚运回木材,从西奈搞回铜,从努比亚弄到金,而从乡村则征收到税金。可见,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在政治、军事和贸易之间就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上述城邦文明文化和欧亚西部草原亦武亦牧部落的技术和思想相结合,大大促进了社会和政治的进一步复杂化。这一结合在军事方面的表现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发明了轻便双轮马拉战车,不久这战车就成为席卷欧亚的胜利之车。公元前3000年左右,草原牧民开始驯化马匹。将马匹套在轮式车辆上,是苏美尔后裔美索不达米亚人最先搞起来的,但是他们的四轮马车拐弯要靠拖转,因此,不适于作战。后来,一种双轮马车设计出来了,这种车采用轻便的辐轮,而且配有能将车体部分重量传递给马匹的挽具,从而满足了速度快、转弯灵活的作战要求。双轮马拉战车是这一时期的新型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随后,出现了威力极大的复式弓弩,与此同时,在开阔地上构筑矩形土木筑城这种作法也盛行起来。这样,机动火力和快速追击,往往使得那些头戴铜盔、身着铜甲、队形密集的步兵溃不成军。为防止敌方突然袭击马拉战车军营,在其四周筑起方形土城,从而为城市设防提供了基本模式。
随着新战法的采用,草原地带的牧马人将这种新战法与其好战的气质和强有力的部落统率机构结合起来,从而变得不可一世,他们的扩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社会面貌。两河流域的文明无力阻挡先进的战车技术。连绵不断的征掠极大地改变了权力的分布,造成了人们的迁徙和同化。马拉战车战术的一统天下在西欧和北欧的山林地带受创。这是因为箭术和战车只能在开阔地上发挥特长,而能使之发挥特长的开阔地位于东方。因此,到了公元前1300年,新技术、新战法迅速而间接地扩散到黄河流域,并在公元前1500年到1200年间由雅利安人传入印度北部。长期的征讨和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战争形式导致剩余产品集中,而这不仅维持了地方暴力、剥削和残忍,而且也哺育了文明艺工和一个有闲阶级。这种基于陆地的黩武主义使早先沿欧亚南部的海上联络慢慢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各文化发达程度不等的民族之间发生不断的侵略性的竞争,从而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极大的推进了一系列同期性文化的发展,以适应增强建设和扩展势力的需要。
公元前1200年左右发明了炼铁术,草原部落和城邦文明之间因而再度出现了势均力敌的情形。炼铁技术的发明。为步兵提供了能够防御贵族战车兵攻击的盔甲,以铁器武装起来的凶悍的草原部落人彻底打垮了赫梯安纳杜利亚和迈锡尼希腊的精锐战车部队。到了公元前1165年,埃及由于矿的缺乏,失去了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统治权。取代它的是使用铁制武器的海湾人。亚述人凭借丰富的铁矿,大规模武装其定居的臣民,因而击退了使用铁制武器的部落人的进攻。亚述王国步兵高度组织,采用密集队形的作战方式,为波斯人、马其顿人和罗马人所仿效。除开亚述王国外,铁器对战争和势力都同样产生了作用,削弱了凭借马拉战车兵的贵族统治,增强了像以色列这样的由自由农民和小地主组成的部落国家。但是,由于其侵略精神,加之权力又分散,这样的国家有其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因此,中央集权制的亚述王国又占了上风。并为波斯国家树立了榜样。
希腊装甲兵采用方阵的密集队形战术行动时严密一致,把步兵的作用提高到新的高度。这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把平均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注入政治之中。而三层桨划战船的投入现役,则更加强了这一倾向而且向民主化方向发展了。战船的使用使雅典人成为东地中海的主宰,而驱动战船的人只要有体力和统一协作就行。权力行使方面的事务扩展到城郊农民阶层以下,一直到城市平民,武器装备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由游牧民族的专制向较为民主的权力分配方向发展。
公元前900年前后,也就是双轮马拉战车出现的一千年后,草原部落和开化民族之间的军事均衡再度打破,变得有利于野蛮部落方面。其原因是骑马作战这一新型作战方式的出现,骑兵能飞速前进占领地盘,运动快,行动范围广,这是任何其它兵种所比拟不了的。它能很容易地登山,通过山隘口,渡过河川,突进森林地等,这一切使草原牧骑明显占优势。到公元前600年,波斯人已经征服了亚述王国。塞西亚人向南扩张,凯尔特人向西挺进。秦国君王施行暴政,于公元前221年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公元200年至600年,蒙古人,日尔曼人,匈奴人,阿瓦人,马扎尔人等再度崛起,他们相互厮杀,你争我夺,战争风云席卷欧亚大陆,在战争的驱动下,掀起了一股泛基督教主义的浪潮。
随着文明世界盔甲骑兵的发展,形成了不利于轻骑兵革命的新均势。这种作战样式在里海南面的帕提亚最先出现,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人们培育出了一种体大、强壮的马种,这种马能负载相当多的装甲,足以防护坐骑和骑手被弓箭杀伤。身着盔甲的骑兵端坐马鞍上,沉着地与敌人对射。面对这种作战方式,草原部落的轻骑兵则只能冲撞。最后坐骑力竭,箭壶罄尽。在这个时候,身着全副盔甲的骑兵便发起冲击,轻易地将草原轻骑兵击溃。但游牧民族却不能采用这种作战方式,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草原贫瘠而无法饲养高大强壮的马匹。这类马匹的给养是相当大的负担,因此,中国人虽然知道这种马的饲养技术,但他们似乎避开了这样做,宁愿运用自己的轻骑兵作战方式,以较小的代价与部落民族作战。西方波斯萨珊王朝在公元200年前采用这种防御方式,并开始逐渐改变社会结构,使之相适应。在这种作战样式中可看到封建主义的启端。为了随时都能够进行局部防御,抵抗游牧部落的进攻,装甲骑兵广为分散地配置在乡下;为了维持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每个骑兵编队都分给一个农村,归其管辖,以解决自身的需求。拜占庭帝国就采用了这种社会政体模式,在这里人们称骑兵为铠甲兵。从此以后,这一社会政体模式逐步向西发展,成为欧洲中世纪的特有的社会体制。到九世纪,说拉丁语的基督教国家已采用重骑兵。到了十世纪,他们已阻止或击退了凶猛部落的进犯。在树林很多的西面,铠甲兵使用的弓箭已被长矛取代,人们开始强调对敌方进行决定性的打击。骑士道在法兰克人中逐步形成,而农村庄园制则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分散,造成了一个拥有土地的贵族。
与此同时,迭接法制造船的发明为北欧海盗进行海上掳掠提供了工具。随着他们的袭击目标转向贸易,经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以城市为中心的贸易路线也增加了。到了十六世纪,为争夺对公海的控制权,使欧洲强权的轴心移向大西洋沿岸,从而为欧洲争霸世界埋下了种子。
拜占庭帝国的铠甲兵战斗热情减退,使之很容易成为纪律严明、虔诚效忠的阿拉伯轻骑兵的战利品。公元632年后,阿拉伯轻骑兵大举出动,沿地中海和红海岸,穿过肥沃的土耳其帝国,将伊斯兰教带到了西南亚的高原地带。阿拉伯部落在其新征服的土地上派兵驻守,把其社会体制也带到了这种地方,但时间很短,很快又回到了伊朗式的拥有土地的军人贵族模式上去了。
草原部落不断地派出轻骑兵进行征战,到了公元1200年,土耳其人已统治了伊斯兰国家、小亚细亚和印度北部。到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由伏尔加一直打到阿穆尔河(即我国的黑龙江——译者)流域。到公元1279年,其继承人统一了全中国,而且将版图扩展到东欧、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等地,并于十三世纪九十年代征讨至旁遮普、爪哇和缅甸。这时,早先的远征军形式开始消失,蒙古人采用轻骑弓箭手,外加身着盔甲的重骑兵突击队作为补充,他们把狩猎中使用的远距离联络和管理方法用于军事,对高度机动的纵队进行密切的协同,在关键的时机和地点实行兵力集中。尖兵警戒、侧方侦察及快速传令兵的应用,赋予蒙古兵将领无比的部队指挥能力。1300年后,土耳其部队愈战愈强,土耳其人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不断向外扩张至印度和拜占庭,到了1500年已扩张到达萨瓦河——多瑙河一线。
枪炮的出现使骑兵常胜的局势逆转了。大约在1000年,中国人把火药用于军事。随着蒙古人的西犯,有可能火药也传到了欧洲。在条顿骑士对立陶宛人和俄罗斯人的战争中,火药起了重要作用。而波希米亚人首领简·齐斯克则是首先在1419-1434的胡斯战争中有系统地使用了火炮。就基督教世界内部组合而言,火炮的产生敲响了骑士道的丧钟,宣告了躲在城垒石壁后面的大地主的自治权势末日的到来,早先那种权力广为分散的局面被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所取代了。这类武器威力大,能够摧毁像“最后决战之王”这样的堡垒,但是它的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只有皇家的金库才付得出这笔费用。在中国,枪炮和孔子学说增强了以往的中央集权倾向,使国家从1270年-1912年一直保持着政治统一。在日本,武士们则想方设法通过排斥枪炮来维持封建制度。手枪发展到相当有效的程度时,就为进一步粉碎凭借使用弓箭而建立起来的骑兵优势增添了力量。虽然枪炮问世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达到了弓箭那样的射速和准确度,但是使用枪炮不必象使用弓箭时那样花出偌大气力和需要偌高的技术。如果说枪炮的使用结束了欧洲重骑兵的一统天下,那么,就更可以说枪炮也给予了文明世界步兵以粉碎东方游牧骑兵进攻的手段。制造枪炮弹药,需要组织采矿、冶炼、铸造和化学处理等,而这既不是游牧部落力所能及,也不是其所好。1480年后,俄国的斯拉夫人占了上风。他们凭借人口稠密的本土基地所生产的火器和提供的兵力,驰骋亚洲,直捣游牧部落的心脏。1500年到1850年间的几个世纪里,封建主义战争几乎连绵不断,在毁旧创新的战争中培育出好战精神,促成了欧洲的截然优势,从而使世界成为欧洲人的天下。欧洲人拥有巨大的海军火力优势。十四世纪,威尼斯人首先使用舰载火炮。到十五世纪末,人们在舷边上凿炮眼,舷侧炮成为主要作战武器,在这方面葡萄牙人是打头阵的,他们在印度洋的海战中就表现出了这一点。欧亚草原的泛基督势力由于受到1507-1515年土耳其人的极大冲击而大大削弱了。欧亚大草原的重要性已被海上交通网超过了,从而世界活动的中心转到欧洲的大西洋一侧来了。欧洲本土,单一民族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其显著特点是拥有大规模的、进行过实施最佳火力展开机动训练的常备军。单一民族国家垄断了这一精锐的、耗费巨资的武装力量,从而诱使它与国外敌人进行不断的斗争。民族国家之间的这种斗争导致了技术上的螺旋式发展,在这一激烈不断的竞争中,各国都竭力谋求优势,上述这种军事组织形式为1640-1740年间形成普鲁士王国创造了条件。十六世纪六十年代,沙皇一世开创了军人贵族,将其作为强国富民的工具,而彼得大帝则在1698年后将军队的运用引向了顶峰。
十九世纪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广泛展开军队及在更大规模上指挥军队作战也就成为可能,因而,军队也就需要有更周密的管理和指挥系统。1853年,人们本着行政管理和军队指挥这一目的全盘考虑,设计印度的铁路系统。1886年普鲁士人显示出了其战略效能,随后,德国开始敷设自己的铁路系统,并以军事需要作为基本的设计准则予以控制。
普鲁士总参谋部建立,从事公开的作战计划活动,从此,社会秩序和工业基础与国家战争机器结为一体的纪元开始了。教育事业、工业生产以及国家的经济基础统统都是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设置和展开的,为满足战争的需要而生产物资、训练、动员人员。
一个国家如果处在可能导致世界大战的战区时,其工业基础对维持国家进行战争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种国家工业基础限制着大多数国家对霸权的争夺。1850年时,英国称雄世界,与其工业优势相一致。但从1870年起,德国、美国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处领先地位,工业的先进技术逐渐运用于科学领域之中。1917年,美国参加欧洲战争,而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沙皇政权,退出了欧战,这就标志着独霸世界的日子结束了。俄国、纳粹德国和日本都将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模式应用于各自国家的整个管理之中。德国妄图夺回对世界的支配权,但由于美国、英国和俄国的结盟而告失败。美国和英国在为生存而战的危急关头,实行国家总动员,对经济和军事部门采取联合的有计划管理。之所以会效仿这种作法,是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政府有能力而且有责任控制社会各部门,消除内部调整和外部冲击对国家机器的摩擦。
战后,由于大西洋沿岸欧洲沉默,加之精疲力竭,美国和苏联就乘机互相攻讦,竞相争夺对未来世界的控制权。如今,双方都拥有不可言喻的能力,都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随心所欲地向世界任何地方输送巨大的、持久的毁灭性力量,因而,美苏对抗目前已形成僵持局面。自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苏双方都拥有了相互确保摧毁的能力,形成不稳定的均势,遏制了双方大动干戈,因此,战争一直是局部的,零星的,而且也是无规律的。虽然火箭核武器已将地球变成各向同性球体,使各种测地线变为长程圆,使地面的环境条件无关紧要,但是,唯一的真正的胜利在于对人民,对领土的控制,这依然没有变。而要取得对人民、对领土的控制,地球表面是必须予以置身其境的。由此可见,地面构成特征和军事地理学仍然是必须从政治上予以考虑的重大课题。

J. 世界陆上10大战略要地: 1.东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曾经说过:谁控制了

依我看世界的战略要地还包括:
1.巴尔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2.当代世界大国焦点:北极地专带
3.未来空间战属略要地:月球,火星
4.埃及血泪欧亚非交汇处:苏伊士运河
5.太平洋贸易心脏:马六甲海峡
6.巴拿马血泪通道:巴拿马运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