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元问题
『壹』 阐述现代地理学中统一地理学(一元地理观和多元方法论)思想
一元性与二元性
近代地理学自洪堡和李特尔谢世以来,地理学的统一与分裂一直是争论焦点,地理学的一元性受到非议。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去了解统一性;将人类作为自然统一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内。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以德国佩舍尔(O. Peschel)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只能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研究,人类活动不属其研究范畴。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认为地理学仅限于自然地理,而摈弃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动地理学的统一性。赫特纳倡导统一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二者统一于区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很少是纯“自然的”或纯“人文的”,分为“两半”是有害的。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1963年,美国以阿克曼(E.A. Aekerman)为首提出地理学革新建议,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论。苏联从20~5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认为统一地理学已经过时,分裂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1926年以康斯坦丁诺夫(O.A. Konstantinov)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提出:“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其观点与巴朗斯基等领导的地理学派相对立。50年代末阿努钦(V.A. Anuchin)著《地理学理论问题》一书,指出地理学存在着与其它科学不同的“统一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原则,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会的。马尔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学的统一性,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还要给予经济评价。地理区应看作自然经济综合体。指出现在再强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独立性是时代的错误。在1980年苏联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他指出:“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中国不少学者均主张地理学的统一性,主要论点仍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上需要统一地理学。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人为地划分成“无人”的自然地理和“无自然”的人文地理学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很难担负上述任务。研究客体的统一性决定了地理学最终应是统一的。地理学分支科学的超前发展则是科学发展和科学整体发展的阶段产物。目前地理学中分化的分支逐渐有接近、统一的倾向。
『贰』 《论地理学元科学的研究内容》
地理学发展简史(四) 从而在各洲、各大小区域或地方的实际安排中去了解整个地球表面"(《地理学的基本性质和方法》...无疑,对现代地理学来讲,改造这个旧体系,给区域研究以新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十月革命前还是十月革命后都比较重视地理学的发展。...
www.lyyz.net/teachers/home/dl/... - 34K - 2006/12/14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地理学导论—著译者:白光润—-from 中国行业书店www... 主要内容: 本书是有关地理学的科学学的著作。 它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简史、研究方法,通过说史叙述了地理学的理论学说、思想流派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第三节 近代地理学 第三章 地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现代地理学 第二节 新中国的地理学...
www.bookren.com/ctbook/37618.h... - 35K - 2006/12/19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简介三--图雅的博客 教学目的:了解聚落的起源与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乡村与乡村地理学。...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和方法,除数量方法...
hexiu.bokee.com/blog/1435909.h... - 83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 内容要点: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第二节 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第三节 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为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奠定基础。...
www.tysy.net/xywh/news/dlkj/ne... - 83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地理学导论-中国书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地理学的科学学的著作。 它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简史、研究方法,通过说史叙述了地理学的理论学说、思想流派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地理学的性质...
www.sinoshu.com/139713 - 13K - 2006/12/16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地理学导论 内容简介 目录 在您的blog中引用 推荐给朋友 勘误 分类勘误与细分 本书是有关地理学的科学学的著作。 它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简史、研究方法,通过说史叙述了地理学的理论学说、思想流派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www.welan.com/515854 - 18K - 2006/12/20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地理学导论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暂时缺货 配送说明: 65个城市送货上门,货到付款,其他地区邮寄或快递。 地理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地理学的科学学的著作。 它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对象、学科体系、发展简史、研究方法,通过说史叙述了地理学的理论学说、思想流派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及未来趋势。...
www.bookschina.com/1651404.htm - 32K - 2006/12/18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人口地理学-体育 、 教育 、 地理学 人口地理学要借助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数据和方法,具有地理学人口学之间边缘学科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地理学发展很快,尤其是50年代开始,地理学家不仅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也对人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www.dsxing.com/wiki/item11007.... - 25K - 7天前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聚落地理学.ppt 二、聚落的起源和发展 三、聚落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一、聚落与聚落地理学的定义...近几十年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内容和影响都超过了聚落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和方法,除数量方法的应用在人文地理学...
www.gxtc.e.cn/jpkc/rwdl/jiao... - 1271K - 5天前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地理学发展简史(三) 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给人类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现了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资源,...3.推动地理学—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变革...纵观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我国春秋战国及其以前的地理学,是地理思想、地理知识的朦胧时期,即上古地理学阶段。...
www.no8ms.bj.cn/czlt/Article/x... - 25K - 2006/12/12 - 快照 - 收藏 - 更多此站结果
zijikankan la 再整理一下
『叁』 地理方面的问题
宇宙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
『肆』 目前地理学中还有哪些难题呢
目前地理学中分化的分支逐渐有接近、统一的倾向。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潮流推动下,现代地理学正处于新的综合阶段。但自然与人文的地理学实质性的融合仍需克服重重障碍,付出极大努力。
地生态过程概述
生态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地生态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地理过程。生态就其本意来说是生物与其所处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环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与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在这个系统内部,能量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供养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后者特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地生态的概念是生物学生态与地学观念的结合。地生态系统或地生态强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作用远甚于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间的作用。首先地生态学总是从某一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如湿地、山地)角度来讨论生态系统的特性;其次,地生态学虽然重视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种群的动态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并不被特别地强调,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生物与物理环境乃至于外界干扰的相互作用上;再次,也许是最主要的,地生态系统分析中已经不注重甚至不注意营养结构,而把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并且注意分析由于这种循环形成的空间(景观)结构(由此代替了对营养结构的重视)。关于景观结构或空间结构的分析理论目前越来越多地成为地生态学的主流,以至于被特别地区分出来称之为景观生态,相应地,地生态系统就强调生物与环境联系并具有能量、物质流动形成的景观结构、生物多样性与地域多样性和物质循环体系的系统。这里地域多样性是由于能量物质流动产生的不断发生的地域分异过程的产物。地域可能被追溯下去到一定的最小单元,在这个追溯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地域与地域之间不断有类型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地域分异过程是递阶进行的而不是连续过渡的。地域分异性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在地生态现象中,这种分异序列大致可以描述为:全球——自然带——自然区——自然亚区——(?)——土地系统——土地类型——立地(site)。立地是地域分异或地域生态分异的最小单位,一个立地内的土地环境的微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征已不可再划份,但这并不是说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现象已经不存在了;从生物学观点观察,土壤微生物与它的物理环境土壤之间仍然存在生态问题。我们认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态过程已经终结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怀疑的。由于地域多样性存在,这种序列会被破坏。在一个山地环境中,从山脚到上顶出现了纬度地带性,它对应的是带,带以下已经进入了土地系统甚至于土地类型级别的分异。从全球角度看,亚区过渡为土地系统也似乎太快,所以笔者在这里插入了一个‘?’。形象地讲,地域的生态分异就象一根两端固定于自然带和立地上的弦,弦在振动中有多少个波腹与波节,与具体的过程和“材料”(环境尺度)有关,然而无论如何,波节的数量是可数个的或有限个的。
能量流与物质流在地生态过程中处于基本的关联系统单位的地位。我们将会看到,地生态过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关联、物质关联的形式建立的。在绪论中我们强调,地理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是热力学观念,在地生态系统中,这种观念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反地在下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群模型缺少这种观念,这不能不说这是地理学与生物学或生态学的重要差别。在细节上,但是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生态学与地理学关于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生物学生产力观念落实在群落或生态系统方面,强调群落实际的生产力。地理学生产力观念一般考察土地潜在的生产力,或者环境的统计平均生产力,如土地的光温潜力、荒漠初级生产力和河口初级生产力。在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测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状况)的形式。
与能量流类似,地理学对于地生态系统物流的考察侧重于有生物量,或者侧重于有潜在生物作用的在地理环境单元即生态系统物理环境内的流动;生物体内的流动被忽视,生物间的流动并不被特别的强调。而目前地理学中,物流往往被赋于较能流更多的重视。在具体形式上,地理学或地生态过程更多地说注意水流及水对地域多样性的作用。其次注意地球化学循环;由此直接引发了对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体中运动的重视。同时元素的迁移引起的地域多样性被认真的考察。这种考察一般是按环境类型和区域单元进行的,如苔原、泰加林、湿热带的元素迁移循环规律和在区域内划分出若干具有统一地球化学特征的地球化学省。
从地理过程角度、地生态物质循环被分成若干类型。目前理论上将地化循环分作气体型和沉积型,前者储存于空气和水中,后者储存于岩石圈和土壤圈中。这种类型的划分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下去。从区域的观点看,生态系统往往对物质的输入起到一个化学或物理状态转化器的作用,使得物质储存类型发生变化,即产生了地域多样性又维持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
生物与它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只能哲理性地说明。一个生物体或群落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繁衍和发育,特定的地理环境提供给生物或生态系统以特定的能量和物质输入,从而也就约束了生物的发展范围和生态系统的运行。地理环境的约束作用,一般被分解为气温或积温,光热、水分、湿度、土壤、土壤或水体中的生物盐、大气成分,作为生态因子的火等。这些条件首先受气候决定;其次,由地貌决定。地生态分析一般也主要由这两个因子来划分地域生态类型或者说确定土地的基本类型。进一步地划分土地类型,则需要引用其它地理过程特征。土地类型识别并进而对土地的评价目前只能哲理性地与生态系统相联系。当生态系统或种群、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时,有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成立。Liebig于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来被称作Liebig最小因子定律。这个定律的进一步发展是耐性定律。耐性定律认为不仅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食物”)中相对的成分是生物体及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而且光热、水等地理条件也会因某方面不能提供必需的物质、能量输入而成为限制因子。例如,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光、热条件是充分的,而水量却成了限制因子。实际上生物有一个生态学上的环境容许的范围,Shelford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合并称作耐性定律。现代研究说明,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性范围很狭,对所有因子的耐性范围都很广的生物一般分布很广,当一个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是适度的状况时,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将会下降。经常可以发现,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繁殖期通常是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用。
由于耐性范围的存在,生物的地域分布呈现出限于一定空间范围的特征。牛文元(1989)实际上猜测这种空间分布呈正态分布的形式,因此他提出生态环境过渡带的宽度指标B为
B=x1-x2+3(σ1+σ2) (5.1.1)
式中,xi,σi分别为第i(=1,2)种生物种群或优势分布的中间位置和方差。过渡带的存在使得地域多样性和景观结构更为丰富。显然,关于生物种群或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形式,还缺少科学的理论。近年来借助遥感观察和分析,关于地域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景观结构的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得到了发展(Zonneveld,Forman,1990)。
E.皮洛认为,生态学本质上是一门数学。这种观点虽显得偏颇,但是它恰当地指出了生态学中数学的广泛应用。生态(学)过程暨地生态过程,通常被大量的数学模型所描述。与前面三章的内容不同,生态学模型带有较多的任意成分,因为它们不象物理问题,可能借助大量观察和重复实验来总结普通规律。皮洛指出,任意地制造模型会带来对生态系统的误解,因此,模型的功能在于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Jφrgensen认为在生态建模方面需要注意二个问题:①自然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不可能在细节上描述它,没有模型是完全正确的。好的模型可能有助于我们从某一角度对生态系统的透视,并从中获得知识;换一个角度,需要新的摸型。②生态系统由很多相互作用的成分构成,必须认为其是不可约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以经验机理模型作为基本工具。为建模式,需要认识三个问题:①系统的特征;②我们将用模式于什么目的;③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实际上,笔者认为上述讨论适合于地理学建模型,尤其是本章和今后几章的模型。
种群动态虽然不属于地生态问题,但种群动态常常是生态系统的出发点,并且它揭示的问题,如稳定性、平衡态等对分析其他地理问题很有意义,本章的模型部分先从种群模型开始,在种群问题讨论中,请注意有直接地理意义的生态经济问题。
最后补充说一句,地理学涉及的生态过程,决不限于地生态学领域,尤其是狭义上的。
『伍』 关于地理的问题
辽阔的疆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南北长约5500km 东西长约5000km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回
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答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山脉: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陆』 地理问题
第一题:
下面以地球侧视图为例说明绘制光照图应注意的问题:
(1)在太阳光直射点处画一条垂直于球面的箭头,表示直射光线,如夏至日直射光线的画法是用直尺对准圆心与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垂直于晨昏线在圆的外侧画一条线段,即为直射光线。
(2)画出若干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太阳光线,这些带箭头的线段要相互平行。
(3)任何节气的光照图中,晨昏线与太阳光线都必须互相垂直。
(4)冬、夏至日的光照图上,晨昏线要与南、北极圈相切,表现在侧视图上(如下图),晨昏线与北极圈的一端相交于圆上,与南极圈的另一端也相交于圆上,且晨昏线要过圆心。
(5)冬、夏至日光照图上还要画黄道面,黄道面要经过的三个重要的点是:北回归线的一个端点、圆心和南回归线的另一个端点。
(6)只有地轴和黄道面可以延长到圆的外边,其他的线(经纬线、晨昏线)都不要画出圆外。
例1 在下图上按下列要求画出:
(1)标出地球的地轴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2)标出地球自转的平面和公转的平面。
(3)标出地球的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画出夏至日时太阳光线。
(5)画出地球的晨昏线。
解析: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的线表示黄道平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平面之间保持66034/ 的夹角;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画在北极上方,画出弧线,能看出其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转);画南北回归线,从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平行于赤道(或垂直域地轴)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就是黄赤交角的度数,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画出极圈,从通过地心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相交的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就是地轴倾斜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为余角);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一般再画四条,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两条,相互平行);过地心画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该与南北极圈相切。
答案:见下图
跟踪训练
1.读图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照射图”,回答:
(1)在图中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下列各点的日期和时刻。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3)C点的夜长为______,日出时刻是______。
1.解析:此图经线为弧线,为立体图,但纬线为直线。此题有三问,第一问的关键是把握晨昏圈的特征:(1)晨昏圈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2)必须通过地心,并且6月22日的晨昏线定与极圈相切。第二问的关键是认准该图为地球的一半,跨经度180°,所以每条经线相隔30°,即时间相差为2小时,且A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时。第三问的关键是确定昼弧与夜弧,晨昏圈分纬线为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为昼弧,夜半球的为夜弧,昼弧越长,其白天时间越长。
答案:(1)略(2)6月22日12时;6月22日8时;6月22日2时(3) 4小时;2时
第二题:
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H=90°-│α+/-β│
α是当地地理纬度
β是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
太阳视位置指从地面上看到的太阳的位置,用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两个角度作为坐标表示。太阳高度角指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当地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其值在0°到90°之间变化,日出日落时为零,太阳在正天顶上为90°(本万年历中显示的高度角均已进行了蒙气差的订正,蒙气差值取自天文年历)。太阳方位角即太阳所在的方位,指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可近似地看作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直线在阳光下的阴影与正南方的夹角。方位角以正南方向为零,由南向东向北为负,由南向西向北为正,如太阳在正东方,方位角为-90°,在正东北方时,方位为-135°,在正西方时方位角为90°,在正北方时为±180°。
实际上太阳并不总是东升西落,只有在春秋分两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正西方落。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在西偏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90°到180°之间);而从秋分到下一年春分的冬半年中,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方位角为-90°到0°之间),在西偏南的方向落(方位角为0°到90°之间)。
太阳高度角与地面的太阳光强弱密切相关。早晚与中午的光强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在晴天条件下,太阳光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正比。因此了解太阳高度角对分析地面的太阳光强、紫外线的强弱有重要的意义。
正午时(指当地真太阳时的正午。不是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也不是地方平时的12点,而是太阳中心正好在子午线上的时间,也即太阳方位角由负值变为正值的瞬间)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除极地部分地区外),夏季这个值较大,冬季较小,夏至时最大,冬至时最小。
太阳方位角决定了阳光的入射方向,决定了各个方向的山坡或不同朝向建筑物的采光状况。当太阳高度角很大(比如大于80°)时,太阳基本上位于天顶附近,这时太阳方位角的影响较小。
日梭万年历所显示的日落太阳方位角,指当地观测者所见的太阳中心正好下落到地平线时太阳的方位。其中已对大气的折射作用所产生的蒙气差(约为34’)作了订正,故日落时实际的太阳中心在地平线以下34’。因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可近似地看作是关于正南方对称的,故日出时的方位角近似地可看作与日落时的方位角反号(如日落时为120°,则日出时约为-120°)。日出日落方位可以作为判断方向的一个可靠依据。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回答者:alz19890131 - 总兵 十级 1-27 17:38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66% (2)
33%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懂咯~
评论者: ♀俊杰Я独尊Θ - 初入江湖 二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是高一地理第一单元重点内容之一
重要程度仅次于日期时间计算问题
应 gst 的要求,我来讲解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太阳高度角就是表示太阳高度的一种方法
我们经常说“懒猪,太阳都老高了,还不起床?!”
这个“太阳老高了”就是在描述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就是我们观察太阳的仰角
说得复杂点就是,太阳与我们所在点的连线同水平面(地平面)的夹角
比如,日出或者日落的时候,太阳正好在地平线上
这时候,太阳高度角就是零度
等到正午(地方时12点)的时候,太阳升到最高
这时候,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最大值,被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其实夜晚的时候也有太阳高度角,只不过是负值罢了
不要觉得头疼,前面我只是要你明白太阳高度角是怎么回事
真正考试的时候绝对没这么复杂
一般情况,考的都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一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讲正午太阳高度角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午
其实正午的定义呢,就是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废话!)
换言之,就是某地地方时为12点时,该地就是正午时刻
再换言之,太阳直射点落在某条经线上时,该经线各地就是正午时刻
比如说,我在东经118度,那么太阳直射点落在东经118度时,我这里就正午了
需要明确,“正午”只和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有关,和纬度无关
好,下面我们就来正式的研究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因素
首先看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的年内变化
如果你生活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北
(除了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的南部地区及香港、澳门、海南都满足条件)
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就是:
一年中,夏天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一些(夏至日最大)
冬天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一些(冬至日最小)
这说明,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来回运动
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变化的
然后,我们再研究一下,如果太阳直射点固定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一样大吗?
聪明的你显然知道,当然这是不一样的
那么好,我们研究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究竟是如何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
比如,现在我们在你的脑袋正上方10米放一盏灯,假设它就是太阳啦
你站立在灯下,想要看到这盏灯,要怎么办?(仰头啊,笨蛋!)
我们仰头的仰角应该是90°,因为灯在你的正上方啊!
如果我们后退5步,再看灯(当然还得要仰头啦)
这时候我们仰头的仰角肯定要小于90°,因为灯就在我们前面啊
如下面所表示的:
★<<==这代表灯泡
|\
| \
| \
| \
灯泡直射点==>>|____\<<==这个角就是仰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平面
可以想象在以灯泡直射点为圆心,五步距离为半径的圆形上
各点观察灯泡的仰角是一样大的(没学过三角函数吗?)
我们设仰角为α,灯泡离地面的距离为ι,我们所在地与灯泡直射点距离为δ
由三角函数的知识,我们知道tanα=ι/δ
也就是说当确定了灯泡离地面的距离和我们所在地与灯泡直射点距离后
灯泡高度角就确定了
我们的问题还是回到太阳上来
类似的,只要确定了太阳与地面的距离及我们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
太阳高度角也就确定了
然而,由于太阳与地球距离非常遥远,所以,我们认为地球上各地与太阳的距离是一样的
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请注意我下面这个结论
某时某地的太阳高度角大小只与当时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有关
请注意这个结论!它使得我们只要掌握“距离”这个条件就能够求出太阳高度角
因为我们求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与该地是在同一条经线上的
所以,我们表示某地与太阳折射点的距离的时候用的单位不是km,而是纬度差
这样做的好处你马上会看到
还是举个例子来推导,假设春分日(秋分日也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某时刻太阳直射(0°,120°e)这一点,120°e经线上各点都是正午
这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当然是0度啦(因为就是自己嘛)
此时,(0°,120°e)的太阳高度角就是90°(因为直射它嘛)
另外一个观测点,(1°n,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1度
此时,这一点的太阳高度角为89°(涉及立体几何计算,我就不详细推导了)
聪明的你肯定知道,(1°s,120°e)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也是1度
因此,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也是89°!right!
同一时刻,下列各观测点,报告的太阳高度角度数如下:
南北纬2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2纬度):88°(=90°-2°)
南北纬3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纬度):87°(=90°-3°)
南北纬10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10纬度):80°(=90°-10°)
南北纬30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30纬度):60°(=90°-30°)
南北纬80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80纬度):10°(=90°-80°)
南北纬90度(与太阳直射点相距90纬度):0°(=90°-90°)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请注意:
某地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差同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刚才我们举的例子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样一个特例,推广到一般情况也是成立的
比如,太阳直射点在北纬1°,那么北纬2°和赤道距离直射点的纬度差都是1°
所以,当天北纬2°和赤道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90°-1°=89°
把上面的规律表示成公式就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但是,这个“纬度差”的计算可是有讲究的:
设太阳直射点纬度为θ°,观测点纬度δ°
如果θ与δ在同一半球,则“纬度差”为|θ-δ|(θ减δ差的绝对值)
如果θ与δ在异半球,则“纬度差”为θ+δ
说起来好像很麻烦,其实只要脑袋里有个地球的模型就简单了
比如太阳直射点是北纬10°,观测点是北纬30°,纬度差当然是20°
如果太阳直射点是南纬10°,观测点是北纬30°,纬度差当然是40°
事实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根本就不要考虑“正午”这个因素
只要用90°减去观测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得出的就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行了,就写这么多吧,即使你前面都没搞明白也没关系,只要你记住一个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90°-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参考资料:http://city.6to23.com/static/302/18729.htm
『柒』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在现代地理学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层,或者是指一个区域。“理”是指事理、规律,或者是事物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气、生物和人类活动,简称水土气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综合体由地理要素组成。
(7)地理学元问题扩展阅读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体现为地理学研究具有多维、动态的视角。以人地关系作为主线来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其综合性和动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以地表环境、地球环境动态变化为主的动态研究,即环境动态研究;
二是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人类社会动态研究,聚焦环境和社会动态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区域、流域等研究区域的综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卫星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
地理学的空间表达也是多元、多样的。除语言、数字等基本表达方式外,图形往往是地理学表达的主要形式,如通过研究地图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对比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为地理空间演变研究提供直观支持。
『捌』 高中地理学习遇到问题 请大家帮帮忙 谢谢
正常,大都是这样的。
首先你的第一个问题,考试问题不懂的套用,就是对知识点掌握不版熟,
要把权书上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在一个个攻破记牢。
第二个问题,忘记内容就加深记忆,循环往复地去复习。
最后一个,考试总有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这就需要加强课外知识,买些地理复习书,或者其他地理书籍,整理笔记。不会的知识点要问老师同学,切忌不能盲目翻书,挑重要的看。
脑子里首先要对知识点有印象,看了书是要消化的。
将知识点划分为几大点,再细化,引出各个小点,老师讲的重点要特别重视
学好了就不用再倒回去复习了,关键是要理解。找一本好看的地理书平时多看看,看的多就记得
深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要放弃偶。
『玖』 从一元地理观的角度看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如何统一
思想?5
我来答
陌上初熏nancy
LV.6 2010-06-18
一元性与二元性
近代地理学自洪堡和李特尔谢世以来,地理学的统一与分裂一直是争论焦点,地理学的一元性受到非议。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去了解统一性;将人类作为自然统一体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在内。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以德国佩舍尔(O. Peschel)为首的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只能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研究,人类活动不属其研究范畴。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和阿·彭克都认为地理学仅限于自然地理,而摈弃人文方向。西方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推动地理学的统一性。赫特纳倡导统一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理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相关结合;二者统一于区域研究中。哈特向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很少是纯“自然的”或纯“人文的”,分为“两半”是有害的。麦金德认为:“地理学成功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门统一的科学”。1963年,美国以阿克曼(E.A. Aekerman)为首提出地理学革新建议,否定分裂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二元论。苏联从20~50年代,一些地理学者认为统一地理学已经过时,分裂为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1926年以康斯坦丁诺夫(O.A. Konstantinov)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提出:“彻底抛弃地理观点”。其观点与巴朗斯基等领导的地理学派相对立。50年代末阿努钦(V.A. Anuchin)著《地理学理论问题》一书,指出地理学存在着与其它科学不同的“统一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原则,既包括自然的,也是社会的。马尔科夫(K.K. Markov)力主地理学的统一性,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其相互作用,还要给予经济评价。地理区应看作自然经济综合体。指出现在再强调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独立性是时代的错误。在1980年苏联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他指出:“统一地理学或简称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中国不少学者均主张地理学的统一性,主要论点仍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上需要统一地理学。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的综合性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能源、城市化等问题需要综合探讨解决,人为地划分成“无人”的自然地理和“无自然”的人文地理学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很难担负上述任务。研究客体的统一性决定了地理学最终应是统一的。地理学分支科学的超前发展则是科学发展和科学整体发展的阶段产物。目前地理学中分化